一种自动开闭封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49575发布日期:2020-09-08 14:10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开闭封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容器封盖,尤其是一种自动开闭封盖。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带盖子的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使用者忘记或者没有及时关闭盖子,很可能会有飞虫、苍蝇、灰尘或者水汽进入容器内部,容器内盛装的物质就可能会被污染、变质,不仅不卫生,对人们的健康也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可转动的盖子来解决上述问题。

然而,在停止使用或使用之前/后时,该转动的盖子存在不能固定的问题,而导致容器口部易打开,进而造成容器内腔的物质易洒落、流出,从而引起资源浪费及人们生活的不便,例如:容器被不小心碰撞倾斜时,会因盖子不能固定而导致容器内的物质洒落、流出。

为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研究提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开闭封盖,通过在连接座与上盖之间设有供上盖相对连接座转动的旋转结构,及容器口部与上盖或者连接座与上盖之间还设有使上盖相对底座固定或活动的开闭控制结构,在使用时,使用者开启开闭控制结构及倾斜容器,可使出液口打开,而使得填装在容器内腔的物质从出液口倒取出来;如需倒取多次时,将容器竖立放置即可,待下次使用时,倾斜容器可使出液口打开,进而实现倒取工作;在倒取/使用结束后,使用者关闭开闭控制结构可使出液口关闭,为此,具有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干净卫生及多功能性的特点,同时,提高使用者的食用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开闭封盖,包括用于与容器1口部连接的底座2,所述底座2上部设有与容器1内腔连通的出液口21,所述底座2上连接有用于配合出液口21使用的上盖3,所述底座2与上盖3之间设有供上盖3相对底座2转动的旋转结构4,所述容器1口部与上盖3或底座2与上盖3之间设有使上盖3相对底座2固定或活动的开闭控制结构5;当开闭控制结构5闭合和/或容器1竖立时,可使上盖3自动盖合出液口21,当开闭控制结构5开启及容器1倾斜时,可使上盖3自动打开出液口21。

如上所述一种自动开闭封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结构4包括设在底座2上的旋转杆41或卡口42和设在上盖3上用于配合旋转杆41或卡口42使用的卡口42或旋转杆41。如上所述一种自动开闭封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控制结构5包括设在底座2侧壁的底座卡口51及设在上盖3上而用于配合底座卡口51使用的上盖卡件52。

如上所述一种自动开闭封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控制结构5包括设在容器1口部的容器卡环53及设在上盖3上而用于配合容器卡环53使用的上盖卡环54。

如上所述一种自动开闭封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内侧设有伸入容器1口部内的上盖凸环31。

如上所述一种自动开闭封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口部与上盖凸环31之间设有上盖密封圈32。

如上所述一种自动开闭封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一侧连接有供使用者作用开闭控制结构5的上盖板片33。

如上所述一种自动开闭封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内侧且远离上盖板片33一侧上设有配重块34。

如上所述一种自动开闭封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2的出液口21与上盖3之间通过可破坏的连接点/可撕断的薄位22连接。

如上所述一种自动开闭封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口部与连接座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或卡接或扣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开闭封盖,具有如下优点:

本使用新型一种自动开闭封盖,通过在连座与上盖之间设有供上盖相对连接座转动的旋转结构,及连接座与上盖之间还设有使上盖相对底座固定或活动的开闭控制结构,在使用时,使用者开启开闭控制结构及倾斜容器,可使出液口打开,而使得填装在容器内腔的物质从出液口倒取出来;如需倒取多次时,将容器竖立放置即可,待下次使用时,倾斜容器可使出液口打开,进而实现倒取工作;在倒取/使用结束后,使用者关闭开闭控制结构可使出液口关闭,为此,具有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干净卫生及多功能性的特点,同时,提高使用者的食用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立体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立体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中开闭控制结构开启时的立体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中出液口打开时的立体图;

图7为图6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2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3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4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5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6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7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8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14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开闭封盖,包括用于与容器1口部连接的底座2,所述底座2上部设有与容器1内腔连通的出液口21,所述底座2上连接有用于配合出液口21使用的上盖3,所述底座2与上盖3之间设有供上盖3相对底座2转动的旋转结构4,所述容器1口部与上盖3或底座2与上盖3之间设有使上盖3相对底座2固定或活动的开闭控制结构5;当开闭控制结构5闭合和/或容器1竖立时,可使上盖3自动盖合出液口21,当开闭控制结构5开启及容器1倾斜时,可使上盖3自动打开出液口21。在使用时,使用者开启开闭控制结构及倾斜容器,可使出液口打开,而使得填装在容器内腔的物质从出液口倒取出来;如需倒取多次时,将容器竖立放置即可,待下次使用时,倾斜容器可使出液口打开,进而实现倒取工作;在倒取/使用结束后,使用者关闭开闭控制结构可使出液口关闭,为此,具有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干净卫生及多功能性的特点,同时,提高使用者的食用安全。

如图2所示,根据设计需求及提供多种旋转方式,所述旋转结构4包括设在底座2上的旋转杆41或卡口42和设在上盖3上用于配合旋转杆41或卡口42使用的卡口42或旋转杆41。

如图1、3所示,所述开闭控制结构5包括设在底座2侧壁的底座卡口51及设在上盖3上而用于配合底座卡口51使用的上盖卡件5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7所示,为了提供多种使用方式,所述开闭控制结构5包括设在容器1口部的容器卡环53及设在上盖3上而用于配合容器卡环53使用的上盖卡环5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11所示,为了提供多种使用方式,所述开闭控制结构5为上盖5扣接于容器1口部上。

如图2、3、5、6、7所示,在确保不使用时,上盖能较好将出液口盖合且将容器口部封堵住,以使得容器内腔的物质不能流出或外界物质不能进入,从而保障容器内物质的食用安全,所述上盖3内侧设有伸入容器1口部内的上盖凸环31。

如图3、5、7所示,为了进一步地将容器口部封堵住,较好的保障容器内腔的密封性,以延长填装在于容器内腔物质的使用周期,所述容器1口部与上盖凸环31之间设有上盖密封圈32。

如图1-7所示,为了便于使用者作用上盖而对开闭控制结构的开启或关闭,所述上盖3一侧连接有供使用者作用开闭控制结构5的上盖板片33,为此,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为了便于使上盖转动,进而打开出液口,所述上盖3内侧且远离上盖板片33一侧上设有配重块34。

如图1、3所示,在初次使用时,进一步地保障上盖将出液口盖合封堵住,所述连接座2的出液口21与上盖3之间通过可破坏的连接点/可撕断的薄位22连接。

如图1-7所示,为了使用容器与连接座之间稳定连接及提供多种连接方式,所述容器1口部与连接座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或卡接或扣接。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所示,实施例2中容器卡环53与上盖卡环54的数量与实施例1的数量不相同;容器1口部与连接座2之间的卡扣数量与实施例1的数量不相同。

实施2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9所示,实施例3中开闭控制结构5为上盖3扣接于容器1口部上;容器1口部与连接座2之间的卡扣数量与实施例1的数量不相同。

实施3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所示,实施例4中开闭控制结构5为上盖3扣接于容器1口部上。

实施4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1所示,实施例5中开闭控制结构5为上盖3扣接于容器1口部上;容器1口部与连接座2之间的卡扣数量与实施例1的数量不相同。

实施5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2所示,实施例6中容器卡环53与上盖卡环54的数量与实施例1的数量不相同。

实施6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7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3所示,实施例7中容器卡环53与上盖卡环54的数量与实施例1的数量不相同。

实施7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8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4所示,实施例8中容器卡环53与上盖卡环54的数量与实施例1的数量不相同;所述上盖3内侧且远离上盖板片33一侧上设有配重块34。

实施8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水、饮料、含气饮料、调味品、食用油、酒类、日化洗护等各种行业,使用之前保证密封,使用时上盖又可自动开闭,使用极其方便,用完还可将自动开闭功能关闭,再次将上盖彻底固定。为此,具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方便又保险的特点,同时,提高使用者的食用安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