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25559发布日期:2020-07-10 15:53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输机构,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车辆外饰件在工序间流转都是通过人工搬运或手推车传递,人工操作失误多,流转过程中容易磕碰,且需要人员完成运输工作,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浪费人力资源,还易降低产品的优良率。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机构,利用重力和滚轮,将车辆外饰件轻松传输到下一工序,省时省力省人工,提高传输效率。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输送架(2)、相互平行设置的正向导轨(3)、连接臂(4)和安放架(5),所述正向导轨(3)通过连接臂(4)与所述框架(1)连接固定,所述正向导轨(3)的一端为物料的始发端(31),所述正向导轨(3)的另一端为物料的抵达端(32),所述始发端(31)高于所述抵达端(32);所述输送架(2)与所述正向导轨(3)滚动配合;所述输送架(2)设置有与所述安放架(5)相拆卸配合的挂钩(21)。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达到利用重力,将物料传输到下一工序的目的,省时省力省人工,且不会增加电力消耗。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输送架(2)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l形安装片(22),所述l形安装片(22)的外表面转动设置有纵向滚轮(23),所述纵向滚轮(23)与所述正向导轨(3)的顶面相滚动配合,所述l形安装片(22)的下表面转动设置有横向限位滚轮(24),所述横向限位滚轮(24)与所述正向导轨(3)的外侧面相滚动配合;所述纵向滚轮(23)的上缘以及下缘分别凸出于所述输送架(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达到传输架自由滚动的目的,且左右横向限位滚轮(24)将传输架进行左右限位,不会跑偏出正向导轨(3);l形安装片只有两侧与正向导轨(3)接触,方便将传输架从正向导轨(3)上取下送回始发端。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还设置有供输送架(2)返回的上逆向导轨(62)和下逆向导轨(63),两个所述上逆向导轨(62)相平行设置,两个所述上逆向导轨(62)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纵向滚轮(23)的直径相适配,所述纵向滚轮(23)与两个所述上逆向导轨(62)的相对面相滚动配合;所述下逆向导轨(63)与所述上逆向导轨(62)相平行设置,所述上逆向导轨(62)与所述下逆向导轨(63)之间的距离与所述输送架(2)的长度相适配;所述上逆向导轨(62)与所述始发端(31)相邻的一端低于所述上逆向导轨(62)与所述抵达端(32)相邻的一端。通过这样的设计,在正向导轨(3)旁额外设计逆向导轨,同样利用重力原理,将传输架返回。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安放架(5)包裹有柔性垫(51)。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保护车辆外饰件免受磕碰,影响优良率。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正向导轨(3)与所述连接臂(4)之间设置有调节所述正向导轨(3)上下位置的调节件(7)。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根据实际传输需求,调节正向导轨(3)两端的高度,达到合适的倾斜角,避免传输速度过快或过慢甚至不动。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调节件(7)为第一螺杆(71)和与所述第一螺杆(71)相锁紧配合的第一螺母(72),所述正向导轨(3)的下层以及连接臂(4)设置有供所述第一螺杆(71)穿过的通孔,所述正向导轨(3)的下层夹设于所述第一螺母(72)之间,所述连接臂(4)夹设于所述第一螺母(72)之间。通过这样的设计,只需旋松第一螺母,调整正向导轨(3)在第一螺杆上的上下位置,即可达到调整正向导轨(3)高度的目的。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接臂(4)与所述框架(1)之间设置有调节所述连接臂(4)上下位置的调节机构(8)。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根据实际传输需求,调节两端连接臂(4)的高度,使正向导轨(3)达到合适的倾斜角。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调节机构(8)包括第二螺杆(81)、与所述第二螺杆(81)相锁紧配合的第二螺母(82)和调节螺杆(83),所述框架(1)的顶杆以及连接臂(4)设置有供所述第二螺杆(81)穿过的穿孔,所述连接臂(4)夹设于所述第二螺母(82)之间;所述连接臂(4)的端部与所述框架(1)的侧杆通过调节螺杆(83)连接,所述框架(1)的侧杆上下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调节螺杆(83)相配合的螺孔(11)。通过这样的设计,同时调整调节螺杆和旋松第二螺母,即可调整连接臂(4)的高度。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逆向导轨与所述框架(1)之间设置有调节所述逆向导轨上下位置的调节组件(9)。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根据实际传输需求,调节逆向导轨两端的高度,达到合适的倾斜角。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调节组件(9)包括第三螺杆(91)、与所述第三螺杆(91)相锁紧配合的第三螺母(92)、连接支臂(61)和调节螺栓(93),所述连接支臂(61)的端部与所述框架(1)的侧杆通过调节螺栓(93)连接,所述框架(1)的侧杆上下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调节螺栓(93)相配合的调节螺孔。通过这样的设计,同时调整调节螺栓和旋松第三螺母,即可调整逆向导轨两端的高度。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抵达端(32)设置有挡板(33)。通过这样的设计,当抵达端没有工人在等待时,也不会出现安放架冲出正向导轨(3)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机构结构合理,利用重力,加上滚轮,将车辆外饰件从高的一端传输到低的一端,省时省力省人工,不需要用电而增加电力消耗,提高传输效率;且只要有足够多的输送架,正向导轨(3)够长,此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机构结构还可作为临时存放架,节约占地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机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机构实施例1的调节件7和调节机构8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机构实施例1的上逆向导轨62装上输送架2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机构实施例1的纵向滚轮23和横向限位滚轮24与正向轨道3滚动配合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机构实施例1车辆外饰件安放于安放架5上的示意图。

图中:1、框架;11、螺孔;2、输送架;21、挂钩;22、l形安装片;23、纵向滚轮;24、横向限位滚轮;3、正向导轨;31、始发端;32、抵达端;33、挡板;4、连接臂;5、安放架;51、柔性垫;61、连接支臂;62、上逆向导轨;63、下逆向导轨;7、调节件;71、第一螺杆;72、第一螺母;8、调节机构;81、第二螺杆;82、第二螺母;83、调节螺杆;9、调节组件;91、第三螺杆;92、第三螺母;93、调节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实施例1的车辆外饰件工序间流转传输机构,包括框架1、输送架2、相互平行设置的正向导轨3、连接臂4和安放架5,正向导轨3通过连接臂4与框架1连接固定,正向导轨3的一端为物料的始发端31,正向导轨3的另一端为物料的抵达端32,始发端31高于抵达端32;输送架2与正向导轨3滚动配合;输送架2设置有与安放架5相拆卸配合的挂钩21。

输送架2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l形安装片22,l形安装片22的外表面转动设置有纵向滚轮23,纵向滚轮23与正向导轨3的顶面相滚动配合,l形安装片22的下表面转动设置有横向限位滚轮24,横向限位滚轮24与正向导轨3的外侧面相滚动配合;纵向滚轮23的上缘以及下缘分别凸出于输送架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

还设置有供输送架2返回的上逆向导轨62和下逆向导轨63,两个上逆向导轨62相平行设置,两个上逆向导轨62之间的距离与纵向滚轮23的直径相适配,纵向滚轮23与两个上逆向导轨62的相对面相滚动配合;下逆向导轨63与上逆向导轨62相平行设置,上逆向导轨62与下逆向导轨63之间的距离与输送架2的长度相适配;上逆向导轨62与始发端31相邻的一端低于上逆向导轨62与抵达端32相邻的一端。

安放架5包裹有柔性垫51。

正向导轨3与连接臂4之间设置有调节正向导轨3上下位置的调节件7。

调节件7为第一螺杆71和与第一螺杆71相锁紧配合的第一螺母72,正向导轨3的下层以及连接臂4设置有供第一螺杆71穿过的通孔,正向导轨3的下层夹设于第一螺母72之间,连接臂4夹设于第一螺母72之间。

连接臂4与框架1之间设置有调节连接臂4上下位置的调节机构8。

调节机构8包括第二螺杆81、与第二螺杆81相锁紧配合的第二螺母82和调节螺杆83,框架1的顶杆以及连接臂4设置有供第二螺杆81穿过的穿孔,连接臂4夹设于第二螺母82之间;连接臂4的端部与框架1的侧杆通过调节螺杆83连接,框架1的侧杆上下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与调节螺杆83相配合的螺孔11。

逆向导轨与框架1之间设置有调节逆向导轨上下位置的调节组件9。

调节组件9包括第三螺杆91、与第三螺杆91相锁紧配合的第三螺母92、连接支臂61和调节螺栓93,连接支臂61的端部与框架1的侧杆通过调节螺栓93连接,框架1的侧杆上下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与调节螺栓93相配合的调节螺孔。

抵达端32设置有挡板33。

根据车辆外饰件重量,调节正向导轨3的倾斜角度:

调节正向导轨3两端的高度:旋松第一螺母72,调整正向导轨3的高度,到达目标位后锁紧第一螺母72。

调节两端连接臂4的高度:旋松第二螺母82,旋出调节螺杆83,调整连接臂4的高度,到达目标位后,旋紧调节螺杆83和第二螺母82。

根据输送架2的重量,调节上逆向导轨62的倾斜角度:

调节上逆向导轨62两端的高度:旋松第三螺母92,调整上逆向导轨62的高度,到达目标位后锁紧第三螺母92;下逆向导轨63与上逆向导轨62保持平行。

调节两端导向支架61的高度:旋出调节螺栓93,调整导向支架61的高度,到达目标位后,旋紧调节螺栓93。

车辆外饰件的流转:将输送架2放于正向导轨3上且人工限位,将车辆外饰件安放于安放架5上,将安放架5挂于挂钩21上,松开对输送架2的限位,输送架2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始发端31滚动到抵达端32,到达抵达端32后在挡板33的限位下,静止在抵达端32,等待工人取下车辆外饰件。

输送架2的回传:将到达抵达端32的输送架2从正向导轨3上取下,垂直方向旋转90度,安放于上逆向导轨62以及下逆向导轨63上,纵向滚轮23变水平方向,夹设于上逆向导轨62之间,与上逆向导轨62的相对面相滚动配合,横向限位滚轮24变竖直方向,与上逆向导轨62的上表面相滚动配合;同理,位于下方的横向限位滚轮24与下逆向导轨63的上表面相滚动配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