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笼养禽类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73439发布日期:2020-07-31 21:28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笼养禽类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禽类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笼养禽类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在禽类养殖业中,尤其是肉鸭类养殖,目前主流的养殖方式为网养,随着机械化的戴在发展及资本的注入,笼养家禽以其效率高、成本低、收益大等优势逐渐成为目前的一种趋势,家禽出栏时主要靠人工将从笼具中抓出,放入运载小车中运至舍外,之后人工将家禽扔上车后,工人装框,此过程中,工人将家禽从笼具掏出时过程中,耗时耗力,极易造成家禽的残次率高,并且造成家禽个体应激,极易导致途死率高、效益下降,目前的抓禽设备效率较低,不易于现场操作,急需新的技术注入到禽类养殖行业中。

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本实用新型面临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设计合理,安全可靠的可提高抓禽效率、降低残次率,增加效益,且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的笼养禽类运输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笼养禽类运输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位于底部的若干根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底端设置有脚轮;

所述支撑架包括若干层支撑板,每层所述支撑板底部均设置有升降机构;

每个所述支撑板顶部均设置有笼体,每个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运输组件,所述运输组件包括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运输主板,所述运输主板一端铰接所述支撑板另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滑动连接有运输副板,所述运输主板与所述运输副板顶面连接有防护栏,且所述防护栏上设置有限位组件。

每个所述支撑板均为矩形板且水平设置,每个所述支撑板均大小相同且竖直投影重合;

每个所述支撑板顶面的所述笼体上均设置有笼门,所述笼门位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运输主板的一侧。

所述支撑腿为圆柱状且设置有四个,所述支撑腿之间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

每个所述支撑腿顶面均设置有孔槽,且每个所述支撑腿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蜗轮,每个所述第一蜗轮内顶面均设置有螺纹孔,每个所述螺纹孔均与与其连接的所述支撑腿的孔槽连通,且所述孔槽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孔的直径;

所述第一蜗轮与所述支撑腿的中心轴位于同一轴线;

每个所述支撑板的底面四角处均设置有螺纹杆,每个所述螺纹杆均垂直固定于所述支撑板,每个所述螺纹杆分别贯穿四个所述第一蜗轮并分别位于四个支撑腿孔槽内,且每个所述螺纹杆均螺纹连接所述螺纹孔。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两个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杆上的第一蜗杆,两个所述第一蜗杆平行设置且水平高度相同,每个所述第一蜗杆的两端分别啮合两个所述第一蜗轮;

每个第一蜗杆的中部均固定设置有第二蜗轮,两个所述第二蜗轮的顶部共同啮合有一根第二蜗杆,所述第二蜗杆与所述第一蜗杆的杆体均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杆;

所述第二蜗杆的一端设置有把手。

每个所述支撑板顶面均设置有四个支撑柱,每个所述支撑柱分别与四个所述螺纹杆同轴设置,所述支撑柱顶面均设置有与所述支撑腿孔槽相同的孔槽,且每个所述支撑柱顶端均转动连接有所述第一蜗轮,每个所述第一蜗轮内顶面均设置有所述螺纹孔,每个所述螺纹孔均与与其连接的所述支撑柱的孔槽连通,所述第一蜗轮与所述支撑杆的中心轴位于同一轴线;

每个所述支撑板的所述笼体顶面均设置有固定板,每个所述固定板上均转动连接有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二蜗杆,每个所述固定板上的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二蜗杆结构均与所述固定杆上的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二蜗杆的结构相同;

每个所述支撑板上的四个所述支撑柱内均通过所述第一蜗轮螺纹连接上方的所述支撑板底部的四个所述螺纹杆,并依次向上方类推。

所述运输主板为中空的矩形板,所述运输副板也为矩形板,所述运输副板的顶面与所述运输主板凹槽的顶面贴合,所述运输副板底面设置有若干卡条,每根所述卡条均与所述运输副板在所述运输主板凹槽内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运输主板凹槽底面设置有与所述运输副板卡条配合的滑槽;

所述运输副板设置有若干个,所述运输副板远离所述运输主板的一侧也设置有所述凹槽,所述运输副板的所述凹槽内滑动连接其余所述运输副板,以此类推,且距离所述运输主板越远的所述运输副板的长宽高度依次变小。

每个所述运输主板与所述运输副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护栏台,每个所述护栏台顶部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铰接座,且所述铰接座呈一条直线排列,排列方向与所述运输副板的滑动方向相同;

每个所述铰接座均铰接有连接杆,每个所述连接杆均长度相同;

所述防护栏为直线条状栏杆且底部也固定设置有若干所述铰接座,所述防护栏与所述护栏台上设置的所述铰接座数量间距均相同,每个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均对应铰接所述防护栏底部的所述铰接座;

所述连接杆的长度小于每两个相邻所述铰接座的间距;

每个所述运输主板两侧的所述防护栏对称设置,且每个所述运输主板两侧的所述防护栏之间固定连接有横杆,每个所述运输副板两侧的所述防护栏对称设置,且每个所述运输副板两侧的所述防护栏之间也固定连接有所述横杆,每个所述横杆均位于所述防护栏远离所述支撑架的一端。

每个所述运输主板与所述运输副板均设置有所述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杆顶端的限位座,每个所述运输主板与所述运输副板只设置有一个所述限位座且所述限位座位于距离所述支撑架最远的所述连接杆上;

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滑动连接于卡槽内,所述卡槽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防护栏远离所述支撑架一端的底面,每个所述运输主板与所述运输副板只设置有一个所述卡槽,每个所述卡槽均设置有两个开口,分别位于所述卡槽的底面与远离所述支撑架的一面;

所述限位块中部为矩形块状并滑动连接所述卡槽,所述限位块远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置有按板,所述按板贯穿所述卡槽的开口位于所述卡槽外部,所述限位块顶部通过弹簧连接所述卡槽内顶面,所述限位块底端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座顶面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柱外径与所述限位孔内径配合;

所述限位柱底部为弧面。

当所述连接杆垂直于所述防护栏时,限位柱位于所述纤维孔内,当所述限位块移动至卡槽的最顶端时,所述限位柱不位于所述限位孔内。

所述脚轮为设置有锁止结构的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首先将本装置通过底部的脚轮移动至需要转运禽类的笼子旁,打开本装置内的笼门只需将对应层高的笼门打开即可,因本装置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运输组件,可转运各个笼内的禽类,若笼子高度与本装置的笼体高度不符,便可人工通过升降机构调整每层支撑板的高度,具体为通过转动把手带动第二蜗杆转动,由于第一蜗杆分别啮合两根第一蜗杆上的第二蜗轮,第二蜗杆同时带动两根第一蜗杆向同一方向转动,两根第一蜗杆转动时,带动四个第一蜗轮向同一方向同速转动,此时,由于第一蜗轮内部的螺纹孔螺纹连接螺纹杆,便可使支撑板保持水平状态上升或下降,当调整到笼门与需要转动禽类的笼子对应即可停止转动把手,此时由于蜗轮蜗杆的反向限位作用,作业人员不对其施力时把手不会被迫转动,可实现支撑板高度的固定,每层支撑板均可通过转动把手的方式进行高度的调整,调整好高度后,作业人员将装有禽类的笼子门打开,从距离支撑架最远端依次将每个运输副板拉出凹槽,在此过程中,每拉出一块运输副板,作业人员便可通过向上按压住限位块的按板同时向上拉动横杆或防护栏使防护栏抬起,由于限位块向上抬起,限位柱位于限位孔外,当防护栏位于最顶端且连接杆均保持与防护栏垂直时便可松开按板,此时限位块在弹簧的作用下使限位柱顶入限位孔内,实现限位块与限位座的固定限位,此时防护栏便被固定;由于横杆固定连接两个防护栏,所以作业人员在一侧抬起防护栏后,两侧的防护栏均可同时被抬起,实现运输主板与运输副板两侧的防护,然后作业人员可通过在装有禽类的笼子的另一端驱赶禽类进入运输组件内,并最终进入到本装置的笼体内,本装置的支撑板前后侧可设置固定笼体或在支撑板顶面设置输送带以便禽类的运输;当需要收起运输组件时,从距离支撑架近的运输副板开始收纳,首先向上按压按板,使限位柱离开限位孔内,然后将防护栏朝向远离支撑架的一端放下,在放的过程中便可松开按板,当放到最底端时,便可将运输副板推入运输主板的凹槽内了,按照此方案依次将运输副板推入凹槽,最后将运输主板的防护栏也放下,然后将运输主板的顶端向上且向支撑架一侧转动,并可通过绳索等将横杆处与支撑架的架体连接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提高抓禽效率、降低残次率,增加效益,且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本装置通过设计支撑架并配备有脚轮,可在饲养场内移动本装置至需要转运禽类的位置,并可通过升降结构调整每层支撑板的高度,以对应每个需要转运禽类的位置,升降机构通过设置蜗轮蜗杆机构,可防止作业人员在不转动把手调整高度的情况下把手因为压力被反转,造成装置的损坏和禽类的危险隐患,脚轮设计为带有锁止功能的万向轮,方便移动的同时也可锁定本装置,避免支撑架活动影响禽类的转运,本装置配有运输组件,运输副板可设置为若干个,以提供不同的运输长度,可适应不同大小的笼子,禽类通过运输板进入到笼体内并可通过输送带运输,有效的提高抓禽效率,增加效益,也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运输板上设置有带有限位组件的防护栏,可防止禽类在运输过程中掉落造成危险,同时也方便防护栏的收纳,收纳后的防护栏可直接推入凹槽内,节约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运输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时的运输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a区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非限位时的运输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b区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支撑架;101、支撑腿;102、脚轮;103、固定杆;104、第一蜗轮;105、螺纹孔;2、支撑板;201、笼体;203、螺纹杆;204、支撑柱;205、固定板;3、运输主板;301、凹槽;4、运输副板;401、卡条;5、防护栏;6、第一蜗杆;601、第二蜗轮;7、第二蜗杆;701、把手;8、护栏台;801、铰接座;802、连接杆;9、横

杆;10、限位座;11、限位块;1101、按板;1102、限位柱;12、卡槽;1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参见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笼养禽类运输装置,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1包括位于底部的若干根支撑腿101,支撑腿101为圆柱状且设置有四个,支撑腿101之间通过固定杆103固定连接,每个支撑腿101顶面均设置有孔槽,且每个支撑腿101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蜗轮104,每个第一蜗轮104内顶面均设置有螺纹孔105,每个螺纹孔105均与与其连接的支撑腿101的孔槽连通,且孔槽的直径大于螺纹孔105的直径,第一蜗轮104与支撑腿101的中心轴位于同一轴线,支撑腿101底端设置有脚轮102,脚轮102为设置有锁止结构的万向轮。

支撑架1包括若干层支撑板2,每个支撑板2均为矩形板且水平设置,每个支撑板2均大小相同且竖直投影重合,每个支撑板2的底面四角处均设置有螺纹杆203,每个螺纹杆203均垂直固定于支撑板2,每个螺纹杆203分别贯穿四个第一蜗轮104并分别位于四个支撑腿101孔槽内,且每个螺纹杆203均螺纹连接螺纹孔105。

每层支撑板2底部均设置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两个转动连接于固定杆103上的第一蜗杆6,两个第一蜗杆6平行设置且水平高度相同,每个第一蜗杆6的两端分别啮合两个第一蜗轮104,每个第一蜗杆6的中部均固定设置有第二蜗轮601,两个第二蜗轮601的顶部共同啮合有一根第二蜗杆7,第二蜗杆7与第一蜗杆6的杆体均转动连接于固定杆103,第二蜗杆7的一端设置有把手701。

每个支撑板2顶面均设置有四个支撑柱204,每个支撑柱204分别与四个螺纹杆203同轴设置,支撑柱204顶面均设置有与支撑腿101孔槽相同的孔槽,且每个支撑柱204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蜗轮104,每个第一蜗轮104内顶面均设置有螺纹孔105,每个螺纹孔105均与与其连接的支撑柱204的孔槽连通,第一蜗轮104与支撑杆204的中心轴位于同一轴线,每个支撑板2的笼体201顶面均设置有固定板205,每个固定板205上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蜗杆6与第二蜗杆7,每个固定板205上的第一蜗杆6与第二蜗杆7结构均与固定杆103上的第一蜗杆6与第二蜗杆7的结构相同,每个支撑板2上的四个支撑柱204内均通过第一蜗轮104螺纹连接上方的支撑板2底部的四个螺纹杆203,并依次向上方类推。

每个支撑板2顶部均设置有笼体201,每个支撑板2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运输组件,每个支撑板2顶面的笼体201上均设置有笼门,笼门位于支撑板2连接运输主板3的一侧,运输组件包括活动连接于支撑板2的运输主板3,运输主板3一端铰接支撑板2另一端设置有凹槽301,凹槽301内滑动连接有运输副板4,运输主板3与运输副板4顶面连接有防护栏5,且防护栏5上设置有限位组件。

运输主板3为中空的矩形板,运输副板4也为矩形板,运输副板4的顶面与运输主板3凹槽301的顶面贴合,运输副板4底面设置有若干卡条401,每根卡条401均与运输副板4在运输主板3凹槽301内的滑动方向平行,运输主板3凹槽301底面设置有与运输副板4卡条401配合的滑槽,运输副板4设置有若干个,运输副板4远离运输主板3的一侧也设置有凹槽301,运输副板4的凹槽301内滑动连接其余运输副板4,以此类推,且距离运输主板3越远的运输副板4的长宽高度依次变小。

每个运输主板3与运输副板4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护栏台8,每个护栏台8顶部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铰接座801,且铰接座801呈一条直线排列,排列方向与运输副板4的滑动方向相同,每个铰接座801均铰接有连接杆802,每个连接杆802均长度相同,防护栏5为直线条状栏杆且底部也固定设置有若干铰接座801,防护栏5与护栏台8上设置的铰接座801数量间距均相同,每个连接杆802的另一端均对应铰接防护栏5底部的铰接座801,连接杆802的长度小于每两个相邻铰接座801的间距,每个运输主板3两侧的防护栏5对称设置,且每个运输主板3两侧的防护栏5之间固定连接有横杆9,每个运输副板4两侧的防护栏5对称设置,且每个运输副板4两侧的防护栏5之间也固定连接有横杆9,每个横杆9均位于防护栏5远离支撑架1的一端。

每个运输主板3与运输副板4均设置有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连接杆802顶端的限位座10,每个运输主板3与运输副板4只设置有一个限位座10且限位座10位于距离支撑架1最远的连接杆802上,限位组件还包括限位块11,限位块11滑动连接于卡槽12内,卡槽12顶部固定连接于防护栏5远离支撑架1一端的底面,每个运输主板3与运输副板4只设置有一个卡槽12,每个卡槽12均设置有两个开口,分别位于卡槽12的底面与远离支撑架1的一面,限位块11中部为矩形块状并滑动连接卡槽12,限位块11远离支撑架1的一侧设置有按板1101,按板1101贯穿卡槽12的开口位于卡槽12外部,限位块11顶部通过弹簧13连接卡槽12内顶面,限位块11底端设置有限位柱1102,限位座10顶面设置有限位孔,限位柱1102外径与限位孔内径配合,限位柱1102底部为弧面。

当连接杆802垂直于防护栏5时,限位柱1102位于纤维孔1001内,当限位块11移动至卡槽12的最顶端时,限位柱1102不位于限位孔内。

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首先将本装置通过底部的脚轮102移动至需要转运禽类的笼子旁,打开本装置内的笼门只需将对应层高的笼门打开即可,因本装置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运输组件,可转运各个笼内的禽类,若笼子高度与本装置的笼体高度不符,便可人工通过升降机构调整每层支撑板2的高度,具体为通过转动把手701带动第二蜗杆7转动,由于第一蜗杆7分别啮合两根第一蜗杆6上的第二蜗轮601,第二蜗杆7同时带动两根第一蜗杆6向同一方向转动,两根第一蜗杆6转动时,带动四个第一蜗轮104向同一方向同速转动,此时,由于第一蜗轮104内部的螺纹孔105螺纹连接螺纹杆203,便可使支撑板2保持水平状态上升或下降,当调整到笼门与需要转动禽类的笼子对应即可停止转动把手701,此时由于蜗轮蜗杆的反向限位作用,作业人员不对其施力时把手701不会被迫转动,可实现支撑板2高度的固定,每层支撑板2均可通过转动把手701的方式进行高度的调整,调整好高度后,作业人员将装有禽类的笼子门打开,从距离支撑架1最远端依次将每个运输副板4拉出凹槽301,在此过程中,每拉出一块运输副板4,作业人员便可通过向上按压住限位块11的按板1101同时向上拉动横杆9或防护栏5使防护栏5抬起,由于限位块11向上抬起,限位柱1102位于限位孔外,当防护栏5位于最顶端且连接杆802均保持与防护栏5垂直时便可松开按板1101,此时限位块11在弹簧13的作用下使限位柱1102顶入限位孔内,实现限位块11与限位座10的固定限位,此时防护栏5便被固定;由于横杆9固定连接两个防护栏5,所以作业人员在一侧抬起防护栏5后,两侧的防护栏5均可同时被抬起,实现运输主板3与运输副板4两侧的防护,然后作业人员可通过在装有禽类的笼子的另一端驱赶禽类进入运输组件内,并最终进入到本装置的笼体201内,本装置的支撑板2前后侧可设置固定笼体或在支撑板5顶面设置输送带以便禽类的运输;当需要收起运输组件时,从距离支撑架1近的运输副板4开始收纳,首先向上按压按板1101,使限位柱1102离开限位孔内,然后将防护栏5朝向远离支撑架1的一端放下,在放的过程中便可松开按板1101,当放到最底端时,便可将运输副板4推入运输主板3的凹槽301内了,按照此方案依次将运输副板4推入凹槽301,最后将运输主板3的防护栏5也放下,然后将运输主板3的顶端向上且向支撑架1一侧转动,并可通过绳索等将横杆9处与支撑架1的架体连接即可。

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