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单元和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00818发布日期:2021-07-23 21:17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传感器单元和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能够检测层站和轿厢内的状态的传感器单元和电梯。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有效地进行轿厢的运行,电梯通常检测轿厢的轿厢室内的状态和轿厢停止的层站的状态。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上述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电梯,该电梯具备有门楣板、透明构件、摄像头、托架和盖板。门楣板配置在轿厢的门装置的上部,并且具有从面向层站侧的外壁向底壁开口的窗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1248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为了确保摄像头的检测范围,需要在轿厢的轿厢框架上设置窗部,设置作业变得非常复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单元和电梯,将上述问题点考虑在内,能够在不对轿厢的轿厢框架进行加工的情况下,检测层站和轿厢室内双方的状态。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发明目的,传感器单元在对设置于建筑构造物的电梯的运行进行控制时被使用。传感器单元包括支撑托架和传感器。支撑托架固定在轿厢侧门挂板上,该轿厢侧门挂板可移动地对设置在电梯的轿厢上的轿厢侧门进行支承。传感器安装于支撑托架的下端部。此外,传感器设置在轿厢的开口部的上端部、与设置于轿厢侧门挂板的门轨之间。

此外,电梯包括在设置于建筑构造物的井道中进行升降动作的轿厢,并且包括建筑物侧门、轿厢侧门挂板、轿厢侧门、支撑托架以及传感器。建筑物侧门设置在位于井道中的轿厢所停止的层站上。轿厢侧门挂板设置于轿厢,并且具有门轨。轿厢侧门可移动地被门轨所支承,并且与建筑物侧门相对。支撑托架固定于轿厢侧门挂板。传感器安装于支撑托架的下端部。传感器设置在出入口的上端部与设置于轿厢侧门挂板的门轨之间,该出入口设置于轿厢的开口部以及建筑构造物。

发明效果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传感器单元和电梯,能够在不对轿厢的轿厢框架进行加工的情况下,检测层站与轿厢室内双方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的简要结构图。

图2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中的建筑物侧门和轿厢侧门,图2a是侧视图,图2b是示出从出入口侧观察建筑物侧门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中的传感器的检测范围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中的传感器的设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中的传感器的设置的另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6示出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电梯的建筑物侧门和轿厢侧门,图6a是侧视图,图6b是示出从出入口侧观察建筑物侧门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示出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电梯的建筑物侧门和轿厢侧门,图7a是侧视图,图7b是示出从出入口侧观察建筑物侧门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电梯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例3的电梯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传感器控制器的框图。

图12是示出层站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层站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电梯系统的第1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电梯系统的第2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电梯系统的第3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传感器控制器的框图。

图18是示出电梯系统的第4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9是示出电梯系统的第5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电梯系统的第6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传感器控制器的框图。

图22是示出电梯系统的第7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23是示出电梯系统的第8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24是示出电梯系统的第9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25是示出电梯系统的第10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26是示出实施方式例4所涉及的传感器控制器的框图。

图27是示出数据库中所存储的个人认证表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8是示出电梯系统的第11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29是示出电梯系统的第12动作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1至图29说明传感器和电梯的实施方式例。另外,各图中,对于共通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1.电梯的实施方式例1

首先,参照图1至图5,对实施方式例1(以下称为“本例”)所涉及的电梯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例的电梯的结构例的简要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例的电梯1在形成在建筑构造物内的井道110内进行升降动作。电梯1包括用于装载人、货物的轿厢120、绳索130、对重140和曳引机100。井道110形成在建筑构造物内,在其顶部设有机械室160。

曳引机100配置于机械室160,通过卷绕绳索130来使轿厢120进行升降。另外,在曳引机机100的附近,设有架设绳索130的反绳轮150。

轿厢120经由绳索130与对重140相连结,在井道110内进行升降。此外,在建筑构造物200中的各个楼层中的轿厢120停止的层站201,设置有人或物进出轿厢120的出入口202。

图2a是示出轿厢120停止在任意楼层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b是示出从出入口侧观察建筑物侧门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此外,图2a和图2b所示的门是双开门。

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出入口202设置有一对建筑物侧门11、11、以及用于可开闭地支承一对建筑物侧门11、11的建筑物侧门挂板12。建筑物侧门挂板12设置在出入口202的上端部。建筑物侧门挂板12可开闭地悬挂一对建筑物侧门11、11。

轿厢120具有人或物上下电梯的轿厢室20、一对轿厢侧门21、21、轿厢侧门挂板22、传感器30和支撑托架31。轿厢室20具有在一个面上开口的开口部20a。而且,人和物从该开口部20a进出。

轿厢侧门挂板22设置在轿厢室20中的开口部20a的上端部。轿厢侧门挂板22具有门轨25,该门轨25可开闭地悬挂一对轿厢侧门21、21。此外,轿厢侧门挂板22设置有未图示的开闭驱动部,该开闭驱动部对一对轿厢侧门21、21进行开闭驱动。

一对轿厢侧门21、21设置成堵住轿厢室20的开口部20a。在轿厢侧门21的上部设置有移动辊24。移动辊24与设置于轿厢侧门挂板22的门轨25可滑动地卡合。通过移动辊24沿着门轨25滑动,轿厢侧门21进行开闭移动。

此外,一对轿厢侧门21、21通过未图示出的联动绳相连结。当未图示出的开闭驱动部进行驱动时,一对轿厢侧门21、21通过联动绳进行联动,彼此接近或远离,从而对开口部20a的开口进行开闭。此外,轿厢侧门21设置有安全触板23。当轿厢120停在任意楼层时,安全触板23配置在轿厢侧门21与建筑物侧门11之间。

此外,支撑托架31固定在轿厢侧门挂板22的开闭方向的中央部。支撑托架31的下端部比轿厢侧门21更朝向建筑物侧门11突出。

传感器30设置在支撑托架31的下端部。传感器30通过支撑托架31设置在开口部20a和出入口202的上端部与门轨25之间。此外,传感器30配置在与安全触板23的上端部相对的位置,该安全触板23位于轿厢侧门21与建筑物侧门11之间。由此,当一对轿厢侧门21、21和建筑物侧门11、11进行开闭时,传感器30不会与轿厢侧门21、21和建筑物侧门11、11发生干扰。

图3是示出传感器30的检测范围的说明图。

如图3所示,传感器30设置在轿厢室20的开口部20a和出入口202的上端部附近。由此,能够减小传感器30的检测范围l1被开口部20a和出入口202的上端部所遮蔽的区域。而且,传感器30的检测范围l1例如被设定为160度以上。

传感器30的检测范围l1覆盖轿厢室20的内部空间和层站201的出入口202附近。由此,通过传感器30不仅能够检测乘坐在轿厢室20中的乘客,而且能够检测在层站201等待的乘客400(参照图12)。其结果是,根据本示例的电梯1,能检测层站201和轿厢室20双方的状态,而不对轿厢室20的轿厢框架设置开口部。

作为传感器30,例如可以举出图像传感器、深度传感器等。作为深度传感器,例如可以举出立体摄像机、tof(timeofflight:飞行时间)传感器、利用了电波的传感器等。图像传感器和立体摄像机中,利用透镜的视场角来决定检测范围l1。在tof传感器的情况下,利用菲涅耳透镜的视场角来决定检测范围l1。作为利用了电波的传感器的一个示例,在毫米波传感器的情况下,利用天线的辐射和接收模式来决定检测范围l1。

传感器30能获取拍摄数据那样的二维数据、距离图像数据和被称为点云的三维数据。而且,基于由传感器30获取到的数据,由后述的传感器控制器52通过深层学习等方法,从而能确定在层站201和轿厢室20的内部的人、行李等物体是否存在并进行识别。此外,能进行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方向、超速以及乘客的个人识别。

此外,传感器单元由传感器30和支撑托架31构成。

图4是示出传感器的设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传感器30的检测范围l2例如被设定为120度以下。支撑托架31的下端部朝向出入口202侧倾斜。安装于该支撑托架31的传感器30的检测范围l2相对于轿厢室20的内部更朝向层站201侧。因此,即使在使用检测范围l2较窄的传感器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将传感器30朝向想要重视测量的一侧来获得所希望的检测范围。

另外,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说明了将传感器30的检测范围l2朝向层站201侧的示例,但并不限于此,在想要重视轿厢室20内部的测量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传感器30朝向轿厢室20侧。

图5是示出传感器的设置的另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在图3和图4所示的示例中,说明了设置有一个传感器30的示例,但不限于此。如图5所示,可以对轿厢120设置两个传感器30a、30b。第一传感器30a和第二传感器30b分别安装于支撑托架31。此外,第一传感器30a被设置成朝向层站201侧,第二传感器30b被设置成朝向轿厢室20侧。

因此,第一传感器30a的检测范围la覆盖层站201,第二传感器30b的检测范围lb覆盖轿厢室20的内部空间。由此,通过将多个传感器30a、30b设置于轿厢120,即使是检测范围较窄的传感器,也能扩大可检测的范围。

此外,在轿厢室20和层站201之间的边界区域中,第一传感器30a的检测范围la与第二传感器30b的检测范围lb彼此重叠。由此,通过用两个传感器30a、30b双重检测轿厢室20与层站201之间的边界区域,从而能提高检测精度和可靠性。

此外,设置于轿厢120的传感器30的数量不限于一个或两个,也可以对轿厢120设置三个以上的传感器30。

2.电梯的实施方式例2

接下来,参照图6a和图6b说明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电梯。

图6a和图6b是示出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轿厢侧门和建筑物侧门的侧视图和主视图。

如图6a和图6b所示,轿厢侧门21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开口部20a的开口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要长。同样地,建筑物侧门11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出入口202的开口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要长。而且,轿厢侧门挂板22与轿厢侧门21a的长度相对应地设置在轿厢室20的开口部20a的上端部的更靠上方。此外,建筑物侧门挂板12与建筑物侧门11a的长度相对应地设置在出入口202的上端部的更靠上方。

设置于轿厢侧门21a的安全触板2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对应于开口部20a的开口的长度。

支撑托架31a固定于轿厢侧门挂板22。而且,支撑托架31a从轿厢侧门挂板22朝上下方向的下方突出。支撑托架31a的上下方向的下端部位于开口部20a和出入口202的上端部附近。传感器30安装于支撑托架31a的下端部。

即使在上述那样的具有长条的轿厢侧门21a和建筑物侧门11a的电梯中,也能通过支撑托架31a将传感器30配置在开口部20a和出入口202的上端部附近。由此,能够通过传感器30对轿厢室20的内部和层站201进行检测。

3.电梯的实施方式例3

接下来,参照图7a和图7b说明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电梯。

图7a和图7b是示出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轿厢侧门和建筑物侧门的侧视图和主视图。

图7a和图7b所示的轿厢侧门21b和建筑物侧门11b是门沿一个方向移动的单开门。三个建筑物侧门11b可开闭地悬挂于建筑物侧门挂板12b。三个门轨25b设置于轿厢侧门挂板22b。三个轿厢侧门21b分别经由移动辊24b可滑动地设置于三个门轨25b。安全触板23b安装于三个轿厢侧门21b中开闭方向的前端的轿厢侧门21b。

此外,支撑托架31固定于轿厢侧门挂板22b的开闭方向的关闭端部。传感器30安装于该支撑托架31的下端部。而且,传感器30通过支撑托架31配置在开口部20a和出入口202的上端部附近。此外,传感器30配置在三个轿厢侧门21b和三个建筑物侧门11b之间。

在具有这种单开门的电梯中,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1同样地,也能通过传感器30来检测轿厢室20的内部和层站201。

另外,在图7a和图7b所示的示例中,说明了将传感器30和支撑托架31设置于轿厢侧门挂板22b的关闭端部的示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支撑托架31设置在轿厢侧门挂板22b的开闭方向的中央部。

4.电梯系统的实施方式例1

接下来,参照图8来说明具备上述电梯的电梯系统的实施方式例1。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如图8所示,电梯系统300包括两个电梯1a、1b、电梯系统控制器50、第一电梯控制器51a、第二电梯控制器51b、第一传感器控制器52a以及第二传感器控制器52b。

第一电梯控制器51a控制第一电梯1a的曳引机100的驱动。第一电梯控制器51a经由控制网络53连接到电梯系统控制器50。第二电梯控制器51b控制第二电梯1b的曳引机100的驱动。第二电梯控制器51b经由控制网络53连接到电梯系统控制器50。

对于从乘客希望的出发楼层向到达楼层的移动,电梯系统控制器50将各个电梯1a、1b的轿厢120高效地分配给乘客来控制运行。电梯系统控制器50经由控制网络53向已分配的电梯1a、1b指示从哪个楼层出发和到达哪个楼层。

此外,第一传感器控制器52a从设置于第一电梯1a的轿厢120的传感器30接收传感器信号。第二传感器控制器52b从设置于第二电梯1b的轿厢120的传感器30接收传感器信号。另外,传感器控制器52a、52b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阐述。

第一传感器控制器52a和第二传感器控制器52b经由通信路径54连接到电梯系统控制器50。作为通信路径54,例如是rs-242c或rs-485等串行通信或以太网(注册商标)那样的网络通信。

本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系统300能通过在现有的电梯系统中新设置传感器30和传感器控制器52来实现。然后,能利用传感器30来检测轿厢室20的内部和层站201的状态,并且能通过电梯系统控制器50,根据轿厢室20和层站201的状况来进行高效的运行。

另外,图8所示的示例中,已经说明了经由通信路径54将传感器控制器52a、52b连接到电梯系统控制器50的示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经由控制网络53发送传感器30所检测到的数据,从而在不影响系统的情况下,将传感器控制器52a、52b连接到控制网络53。

5.电梯系统的实施方式例2

接下来,参照图9说明电梯系统的实施方式例2。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电梯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对于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系统300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所示,电梯系统300a包括两个电梯1a、1b、电梯系统控制器50、第一电梯控制器51a、第二电梯控制器51b、第一轿厢控制器55a以及第二轿厢控制器55b。

第一轿厢控制器55a对设置于第一电梯1a的轿厢120的轿厢侧门21进行开闭控制,并对设置于轿厢室20的呼叫按钮进行管理。此外,第二轿厢控制器55b对设置于第二电梯1b的轿厢120的轿厢侧门21进行开闭控制,并对设置于轿厢室20的呼叫按钮进行管理。此外,第一轿厢控制器55a和第二控制器55b经由控制网络53连接到电梯系统控制器50。

此外,第一轿厢控制器55a获取由设置于第一电梯1a的轿厢120的传感器30所检测到的数据,并经由控制网络53输出到电梯系统控制器50。同样地,第二轿厢控制器55a获取由设置于第二电梯1b的轿厢120的传感器30所检测到的数据,并经由控制网络53输出到电梯系统控制器50。

本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电梯系统300a中,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系统300同样地,通过在现有的电梯系统中设置传感器30,从而能测量层站201和轿厢室20内的状况。

6.电梯系统的实施方式例3

接下来,参照图10说明电梯系统的实施方式例3。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电梯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系统300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所示,电梯系统300b包括两个电梯1a、1b、电梯系统控制器50以及第一电梯控制器51a。

第一电梯控制器51a控制第一电梯1a的曳引机100的驱动。第一电梯控制器51a经由控制网络53连接到电梯系统控制器50。第二电梯控制器51b控制第二电梯1b的曳引机100的驱动。第二电梯控制器51b经由控制网络53连接到电梯系统控制器50。

此外,第一电梯控制器51a连接到设置于第一电梯1a的轿厢120的传感器30。第一电梯控制器51a获取由传感器30检测到的数据,并经由控制网络53输出到电梯系统控制器50。同样地,第二电梯控制器51b连接到设置于第二电梯1b的轿厢120的传感器30。第二电梯控制器51b获取由传感器30检测到的数据,并经由控制网络53输出到电梯系统控制器50。

在本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电梯系统300b中,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系统300同样地,能通过传感器30来测量层站201和轿厢室20内的状况,并且能进行良好的运行控制。

7.传感器控制器的实施方式例1

接下来,参照图11说明传感器控制器的实施方式例1。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传感器控制器的框图。

如图11所示,传感器控制器52包括获取由传感器30所检测到的数据的测量部35、区域选择部36和物体推定部37。测量部35进行与从传感器30获取到的数据相对应的例如a/d转换等处理。区域选择部36从由测量部35进行了a/d转换后的信息中提取希望的区域。由区域选择部36提取的区域例如是从整个层站201、轿厢室20的内部、轿厢侧门21以及建筑物侧门11起到任意距离为止的区域。区域选择部36将提取到的测量数据输出到物体推定部37。

物体推定部37根据区域选择部36所提取到的测量数据输出物体的种类、该物体的个数。另外,在传感器30是图像传感器的情况下,由物体推定部37进行处理的数据是拍摄数据。因此,物体推定部37根据拍摄数据来推测被认为是物体的多个区域。此外,作为推定方法,使用深层学习等。

此外,当传感器30是深度传感器、毫米波传感器时,传感器30的数据是距离图像、点云等三维数据。因此,物体推定部37根据传感器30的数据来推测被认为是物体的多个区域。另外,作为推定方法,与拍摄数据同样地,使用深层学习等。

由此,推定多个物体的区域,并对每个物体种类的区域数进行计数,由此来知晓每个物体的个数,例如、乘客的人数。另外,物体推定部37中的推定方法不限于上述的示例。

8.第1动作例

接下来,参照图12至图14说明电梯系统的第1动作例。

图12和图13是示出层站201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4是示出第1动作例的流程图。

如图14所示,首先电梯系统控制器50获取由传感器控制器52推测出的层站201的人数(楼层人数)(步骤s11)。如图12所示,例如,当轿厢120停止在任意楼层并且轿厢侧门21和建筑物侧门11打开时,通过传感器30来检测层站201的乘客400。由传感器30检测到的数据被传感器控制器52所获取。然后,由传感器控制器52来推测位于层站201的乘客的人数。

此外,如图13所示,当两个电梯1的出入口202并排设置并且传感器30的检测范围l1覆盖到相邻的层站201b时,可以通过传感器30来检测相邻的层站201b的乘客400b。因此,能将相邻的层站201b的信息也输出到电梯系统控制器50。

接着,电梯系统控制器50确认推测出的人数的有无(步骤s12)。在步骤s12的处理中,当判断为在层站20上存在乘客400时(步骤s12中判定为“有”),电梯系统控制器50对规定的层站201进行轿厢120的轿厢呼梯登记(步骤s13)。此外,当在步骤s12的处理中判断为在层站201上没有乘客400时(步骤s12中判定为“无”),电梯系统控制器50不进行呼梯登记,并结束处理。

因此,根据在层站201上有无乘客400来进行呼梯登记,从而能提高整个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

9.第2动作例

接下来,参照图15说明电梯系统的第2动作例。

图15是示出第2动作例的流程图。

如图15所示,首先电梯系统控制器50获取由传感器控制器52推测出的层站201的人数(楼层人数)(步骤s21)。另外,在图15所示的步骤s21的处理中,如图13所示,获取轿厢120所停止的层站201a的人数,而非相邻的层站201b的人数。

接着,电梯系统控制器50确认推测出的人数的有无(步骤s22)。在步骤s22的处理中,当判断为在层站201上没有乘客400时(步骤s22中判定为“无”),电梯系统控制器50执行轿厢侧门21和建筑物侧门11的关门(步骤s23)。

另外,在步骤s22的处理中判断为在层站201上存在乘客400(步骤s22中判定为“有”)时,电梯系统控制器50结束处理。

由此,当轿厢120到达已经发生呼梯的任意楼层时,在没有乘客400的情况下,能缩短开门等待时间,从而能提高整个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

10.第3动作例

接下来,参照图16说明电梯系统的第3动作例。

图16是示出第3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6所示的动作例是在未搭载完乘客400的情况下实施重新分配时的动作例。如图16所示,首先电梯系统控制器50获取由传感器控制器52推测出的层站201的人数(楼层人数)(步骤s31)。接着,电梯系统控制器50确认推测出的人数的有无(步骤s32)。

在步骤s32的处理中,当判断为在层站201上存在乘客400时(步骤s32中判定为“有”),电梯系统控制器50判定为在层站201上乘客400未搭载完。然后,电梯系统控制器50实施用于使轿厢120再次移动到规定的层站201的、所谓重新分配(步骤s33)。

此外,在步骤s32的处理中判断为在层站201上没有乘客400(步骤s32中判定为“无”)时,电梯系统控制器50结束处理。

由此,能基于传感器30的数据实施有效的重新分配,能提高整个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

11.传感器控制器的实施方式例2

接下来,参照图17说明传感器控制器的实施方式例2。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传感器控制器的框图。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传感器控制器52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7所示,传感器控制器62包括获取由传感器30检测到的数据的测量部35、区域选择部36以及行为推定部38。行为推定部38获取由区域选择部36提取出的测量数据。行为推定部38根据获取到的测量数据对行为进行推定,并输出行为数据。作为行为推定部38输出的行为数据,有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矢量数据。

通过由该行为推定部38推定行为数据,从而能掌握如图12所示的位于层站201或轿厢室20内的乘客400的行为d1。

12.第4动作例

接下来,参照图18说明电梯系统的第4动作例。

图18是示出第4动作例的流程图。

如图18所示,当关门时,电梯系统控制器50从传感器控制器62获取在规定的区域中推测出的行为数据(步骤s41)。接着,电梯系统控制器50根据由步骤s41获取到的行为数据,来判定是否存在具有与向出入口202或开口部20a的接近相当的速度和方向的行为(步骤s42)。

在步骤s42的处理中,在判断为存在与向出入口202或开口部20a的接近相当的行为时(步骤s42中判定为“是”),电梯系统控制器50使轿厢侧门21和建筑物侧门11的打开状态延长(步骤s43)。此外,在步骤s42的处理中判断为不存在相当于接近的行为(步骤s42中判定为“否”)时,电梯系统控制器50执行关门动作。

由此,能够基于层站20或轿厢室201内的乘客400的行为来抑制不必要的等待时间的产生,能够提高整个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

13.第5动作例

接下来,参照图19说明电梯系统的第5动作例。

图19是示出第5动作例的流程图。

如图19所示,当关门时,电梯系统控制器50从传感器控制器62获取在层站201的规定的区域中推测出的行为数据(步骤s51)。然后,电梯系统控制器50根据所获取到的多个行为数据来运算乘客400所朝的方向(步骤s52)。

接着,电梯系统控制器50决定多个电梯1a、1b的出入口202(参照图13)中、由步骤s52运算出的方向所朝的电梯1a、1b(步骤s53)。然后,电梯系统控制器50进行指定分配,以使得轿厢120到达由步骤s53所决定的电梯1a、1b的层站201a、201b(步骤s54)。

由此,能将轿厢120分配到多个电梯中多数乘客400所朝向的电梯,因此能抑制乘客的不必要的移动,能提高整个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

14.第6动作例

接着,参照图20说明电梯系统的第6动作例。

图20是示出第6动作例的流程图。

如图20所示,当关门时,电梯系统控制器50从传感器控制器62获取在层站201的规定的区域中推测出的行为数据(步骤s61)。然后,电梯系统控制器50根据所获取到的多个行为数据来运算乘客400的位置(步骤s62)。

决定多个电梯1a、1b的出入口202(参照图13)中、乘客400最多的电梯1a、1b(步骤s63)。然后,电梯系统控制器50进行指定分配,以使得轿厢120到达由步骤s63所决定的电梯1a、1b的层站201a、201b(步骤s64)。

由此,能将轿厢120分配到多个电梯中、多数乘客400所等待的电梯,因此能抑制乘客的不必要的移动,能提高整个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

15.传感器控制器的实施方式例3

接下来,参照图21说明传感器控制器的实施方式例3。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传感器控制器的框图。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传感器控制器52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1所示,传感器控制器72包括获取由传感器30检测到的数据的测量部35、区域选择部36、物体推定部41、面积推定部42以及占有率运算部43。

物体推定部41根据区域选择部36所提取到的测量数据向面积推定部42输出物体的种类、该物体的个数。面积推定部42对物体推定部41所推定出的物体实际占据的面积进行推定。然后,面积推定部42将推定出的面积信息输出到占有率运算部43。

占有率运算部43基于预先设定的轿厢室20的面积和推定出的多个物体的面积,来运算轿厢室20内的物体的占有率。

16.第7动作例

接着,参照图22说明电梯系统的第7动作例。

图22是示出第7动作例的流程图。

如图22所示,电梯系统控制器50从传感器控制器72获取轿厢20内的物体的占有率(步骤s71)。然后,电梯系统控制器50基于获取到的占有率来判定轿厢20是否满员(步骤s72)。

在步骤s72的处理中,在判断为轿厢20中存在富余的情况下(步骤s72中判定为“有富余”),电梯系统控制器50将该轿厢120作为可分配的轿厢120分配到其它任意的楼层的层站201(步骤s73)。

此外,在步骤s72的处理中,在判断为满员的情况下(步骤s72中判断为“满员”),电梯系统控制器50决定使该轿厢120在到乘客400下电梯的楼层之前通过任意的楼层(步骤s74)。然后,对该轿厢120已经通过的楼层决定重新分配(步骤s75)。

由此,能够掌握轿厢室20内的物体的占有率,因此能够避免在满员时停止在不必要的楼层,能够提高整个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

17.第8动作例

接着,参照图23说明电梯系统的第8动作例。

图23是示出第8动作例的流程图。

如图23所示,当轿厢120到达任意的楼层时,电梯系统控制器50从传感器控制器72获取层站201的人数(步骤s81)。同时,电梯系统控制器50从传感器控制器72获取轿厢室20内的人数(步骤s82)。

接着,电梯系统控制器50判定在步骤s81和步骤s82中获取到的人数的有无(步骤s83)。在步骤s83的处理中电梯系统控制器50判断为有人(在步骤s83中判定为“有”)时,结束处理。

与此相对,当电梯系统控制器50在步骤s83的处理中判断为没有人时(步骤s83中判定为“无”),执行关门动作(步骤s84)。

由此,在所有乘客400从轿厢120下梯并且轿厢室20内没有人的情况下,当轿厢120停止在任意的楼层时,能缩短开门等待时间,从而能提高整个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

18.第9动作例

接着,参照图24说明电梯系统的第9动作例。

图24是示出防止乘客或物体被夹住的动作来作为第9动作例的流程图。

如图24所示,电梯系统控制器50从传感器控制器52获取在轿厢侧门21和建筑物侧门11所通过的区域中存在的物体信息(门区域物体信息)(步骤s91)。接着,电梯系统控制器50基于在步骤s91中获取到的门区域物体信息,来判定在门区域中有无物体(步骤s92)。

在步骤s92的处理中,当判断为在门区域中有物体时(步骤s92中判定为“有”),电梯系统控制器50使开门动作继续(步骤s93)。与此相对,在步骤s92的处理中电梯系统控制器50判断为在门区域中没有物体时(步骤s92中判定为“无”),结束处理。由此,能够防止乘客或行李被轿厢侧门21或建筑物侧门11夹住。

19.第10动作例

接着,参照图25说明电梯系统的第10动作例。

图25是示出第10动作例的流程图。

上述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传感器控制器62能够根据行为推定部38推定出的行为数据来推定物体的种类或物体的行为,并进一步追踪该物体的种类或物体的行为。例如,传感器控制器62能对成人和儿童进行辨别、或推定狗或猫这样的宠物。另外,例如,能将利用了深层学习等的追踪技术作为推定和追踪的方法来应用。

图25所示的第10动作例是使用了该传感器控制器62的物体的推定以及追踪数据的动作例。如图25所示,电梯系统控制器50从传感器控制器62获取追踪数据(步骤s101)。接着,电梯系统控制器50推定物体的追踪的组合(步骤s102)。在步骤s102的处理中,当电梯系统控制器50判断为“有”时(步骤s102中判定为“有”),保持当前的状态(步骤s103)。

这里,在步骤s102的处理中,根据通过追踪物体而得到的轨迹,来推测、判定在层站201上一起移动的多个物体中、仅一部分物体搭乘了轿厢120等的状况。例如,在根据位置、速度和方向推测出被推测为人的物体和被推测为宠物的物体一起行动时,并且当判定为一个物体已搭乘时(步骤s102中判定为“有”),使开门动作等持续一定时间(步骤s103)。

20.传感器控制器的实施方式例4

接下来,参照图26说明传感器控制器的实施方式例4。

图26是示出实施方式例4所涉及的传感器控制器和电梯系统控制器50的框图。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传感器控制器52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6所示,传感器控制器82包括获取由传感器30检测到的数据的测量部35和区域选择部36。区域选择部36将提取出的测量数据输出到设置在电梯系统控制器50中的个人认证部91。数据库92连接到个人认证部91。个人认证部91将从区域选择部36获取到的测量数据与数据库92进行核对,以对个人进行认证。

图27是示出在作为存储部的数据库92中所存储的个人认证表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如图27所示,在数据库92中存储有与个人认证结果相对应的识别编号、与识别编号相关联的楼层编号以及运行模式等。由此,能基于传感器30的测量结果,根据利用个人认证所获得的识别编号,并通过预先登记在数据库92中的楼层编号来自动登记目的地楼层。此外,能根据利用个人认证所获得的识别编号,并通过预先登记在数据库92中的运行模式来控制电梯1的运行。

21.第11动作例

接着,参照图28说明电梯系统的第11动作例。

图28是示出第11动作例的流程图。

如图28所示,电梯系统控制器50将从传感器控制器82获取到的测量数据与数据库92进行核对,以进行个人认证(步骤s111)。接下来,电梯系统控制器50通过步骤s111来确认是否能实施个人认证(步骤s112)。

在步骤s112的处理中,当判断为在数据库92中不存在符合的个人数据时,即、判断为无法实施个人认证时(步骤s112中判定为“无”),电梯系统控制器50结束处理。

在步骤s112的处理中,在判断为能实施个人认证时(步骤s112中判定为“有”),电梯系统控制器50从数据库92获取与识别编号相对应的属性信息(步骤s113)。接着,电梯系统控制器50从步骤s113的处理中所获取到的属性信息中选择楼层编号,并对该楼层编号进行呼梯登记(步骤s114)。然后,电梯系统控制器50重复上述处理,直到基于从传感器控制器82获取到的测量数据完成所有物体的个人认证为止。

22.第12动作例

接着,参照图29说明电梯系统的第12动作例。

图29是示出第12动作例的流程图。

如图29所示,电梯系统控制器50将从传感器控制器82获取到的测量数据与数据库92进行核对,以进行个人认证(步骤s121)。接下来,电梯系统控制器50通过步骤s121来确认是否能实施个人认证(步骤s122)。

在步骤s122的处理中,当判定为在数据库92中不存在符合的个人数据时,即、判断为无法实施个人认证时(步骤s122中判定为“无”),电梯系统控制器50结束处理。

在步骤s122的处理中,在判断为能实施个人认证时(步骤s112中判定为“有”),电梯系统控制器50从数据库92获取与识别编号相对应的属性信息(步骤s123)。接下来,电梯系统控制器50根据在步骤s123的处理中获取到的属性信息来判断是否设定了运行模式(步骤s124)。

在步骤s124的处理中判断为设定了运行模式(步骤s123中判定为“有”)时,电梯系统控制器50将该运行模式变更为运行模式(步骤s125)。

由此,当能基于预先登记的各个人的属性信息进行个人认证时,能变更与个人相对应的电梯1的运行模式,因此能提高对于该个人的便利性。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所阐述且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了“平行”及“正交”等词语,但他们并不仅意味着严格的“平行”及“正交”,而是既包含“平行”及“正交”,也可以是处于能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大致平行”、“大致正交”的状态。

标号说明

1、1a、1b…电梯、

11…建筑物侧门

12…建筑物侧门挂板

20…轿厢室

20a…开口部

21…轿厢侧门

22…侧门挂板

22a…开口部

23…安全触板

25…门轨

30、30a、30b…传感器

30a…传感器

31、31a…支撑托架

35…测量部

36…区域选择部

37、41…物体推定部

38…行为推定部

42…面积推定部

43…占有率运算部

50…电梯系统控制器

51a、51b…电梯控制器

52、62、72、82…传感器控制器

91…个人认证部

92…数据库

100…曳引机

110…井道

120…轿厢

130…绳索

140…对重

160…机械室

200…建筑结构物建筑构造物

201、201a、201b…层站

202…出入口

300、300a、300b…电梯系统

300a…电梯系统

400、400b…乘客

l1、l2、la、lb…检测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