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置于电梯的轿厢出入口的安全装置进行支承的支承装置和支承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000854发布日期:2021-07-23 21:17阅读:81来源:国知局
对设置于电梯的轿厢出入口的安全装置进行支承的支承装置和支承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对设置于电梯的轿厢出入口的安全装置进行支承的支承装置和支承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电梯的安全装置。该安全装置能够设置于已设的轿厢门和门挡柱。此时,投光器或受光器配置于比已设的门挡柱的门挡面靠层站侧的位置。从比门挡面靠层站侧延伸的延长臂的端部收纳于轿厢的地坎的槽,由此,投光器的下部或受光器的下部支承于门挡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40181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安全装置中,延长臂容易变形。因此,无法利用已设的门挡柱可靠地支承投光器的下部或受光器的下部。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利用门挡柱可靠地支承安全装置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装置和支承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装置具有:支承体,其沿着电梯的轿厢的出入口的门挡面进行配置,支承安全装置的投光体或受光体;上部把持体,其统一把持所述支承体的上部和所述门挡面的上部;以及下部把持体,其在收纳于地坎的槽中的状态下从所述支承体的下部的正面侧横跨到所述门挡的下部的背面侧地进行配置,所述地坎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出入口的下缘部,所述下部把持体以在铅垂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体的下部,在移动到下方时,所述下部把持体配置于比夹着所述支承体的下部和所述门挡面的下部的位置靠下方处,在移动到上方时,所述下部把持体配置于夹着所述支承体的下部和所述门挡面的下部的位置。

本发明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方法具有以下工序:上部把持工序,利用上部把持体统一把持对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投光体或受光体进行支承的支承体的上部和所述电梯的轿厢的出入口的门挡面的上部;以及下部把持工序,在利用下部把持体统一把持所述支承体的下部和所述门挡面的下部时,将以在铅垂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体的所述下部把持体在收纳于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出入口的下缘部的槽中的状态下,配置成从所述支承体的下部的正面侧横跨到所述门挡的下部的背面侧,使所述下部把持体从比夹着所述支承体的下部和所述门挡面的下部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向上方移动到夹着所述支承体的下部和所述门挡面的下部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上部把持体统一把持支承体的上部和门挡面的上部。下部把持体在收纳于设置于轿厢的出入口的下缘部的槽中的状态下,夹着支承体的下部和门挡面的下部。因此,能够利用门挡柱可靠地支承安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设置有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电梯的轿厢的横剖视图。

图2是设置有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电梯的轿厢的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受光体的安装状态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4是安装有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受光体的门挡柱的立体图。

图5是安装有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受光体的门挡柱的纵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下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7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下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下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9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下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下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下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上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上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上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上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上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上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8是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主视图。

图19是从背面侧观察安装于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第1罩的图。

图20是从背面侧观察安装于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第2罩的图。

图21是安装于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第1罩的第1锁定片的侧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基于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装置实现的对受光体的保护的主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基于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装置实现的对受光体的支承和对受光体的保护的横剖视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基于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装置实现的对受光体的支承和对受光体的保护的横剖视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基于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装置实现的对受光体的支承和对受光体的保护的横剖视图。

图26是安装有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受光体的门挡柱的横剖视图。

图27是安装有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受光体的门挡柱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适当地简化或省略该部分的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设置有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电梯的轿厢的横剖视图。图2是设置有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电梯的轿厢的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

在图1和图2中,轿厢1被设置成能够在未图示的井道的内部进行升降。

轿厢门2是单开式的门。轿厢门2具有至少1枚门板。轿厢门2被设置成从轿厢1的出入口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关闭。

门挡柱3设置于轿厢1的出入口的另一侧的缘部。门挡柱3具有门挡面4。门挡面4被配置成在轿厢门2关闭时与轿厢门2的末端部对置。

安全装置5具有投光体6和受光体7。

例如,投光体6沿着轿厢门2的末端部进行设置。投光体6具有未图示的多个投光元件。多个投光元件被配置成朝向轿厢1的出入口的另一侧在水平方向上投射光。

例如,受光体7沿着门挡面4进行设置。受光体7具有未图示的多个受光元件。多个受光元件分别被配置成接收分别来自多个投光元件的光。

在物体不存在于轿厢1的出入口的情况下,分别来自多个投光元件的光分别到达多个受光元件。多个受光元件分别正确地接收分别来自多个投光元件的光。该情况下,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判定为物体不存在于轿厢1的出入口。

在物体存在于轿厢1的出入口的情况下,来自多个投光元件中的任意方的光被物体遮挡而未到达对应的受光元件。该受光元件未正确地接收来自对应的投光元件的光。该情况下,控制装置判定为物体存在于轿厢1的出入口。

接着,使用图3对受光体7的安装状态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受光体的安装状态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3的左侧是安装受光体7之前的门挡柱3。图3的右侧是安装受光体7之后的门挡柱3。此时,未对门挡柱3进行开孔等加工。

接着,使用图4和图5对安装受光体7的部位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图4是安装有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受光体的门挡柱的立体图。图5是安装有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受光体的门挡柱的纵剖视图。

如图4所示,安全装置5具有支承体8、下部把持体9和上部把持体10。支承体8、下部把持体9和上部把持体10作为图4中未图示的受光体7的支承装置发挥功能。

例如,支承体8由不锈钢形成。支承体8沿着门挡面4进行设置。支承体8支承受光体7。

例如,下部把持体9由不锈钢形成。下部把持体9统一把持支承体8的下部和门挡面4的下部。

例如,上部把持体10由不锈钢形成。上部把持体10统一把持支承体8的上部和门挡面4的上部。

如图5所示,下部把持体9具有第1正面侧把持部9a、第1连结部9b和第1背面侧把持部9c。

第1正面侧把持部9a以在铅垂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支承体8的下部的正面侧。第1连结部9b从第1正面侧把持部9a的下端部向门挡面4侧突出。第1背面侧把持部9c从第1连结部9b的末端部向上方突出。

在第1正面侧把持部9a移动到下方的情况下,第1背面侧把持部9c的上端部配置于比门挡面4的下端部低的位置。其结果,第1正面侧把持部9a和第1背面侧把持部9c配置于比夹着支承体8的下部和门挡面4的下部的位置靠下方处。在第1正面侧把持部9a移动到上方的情况下,第1背面侧把持部9c的上端部配置于比门挡面4的下端部高的位置。其结果,第1正面侧把持部9a和第1背面侧把持部9c配置于夹着支承体8的下部和门挡面4的下部的位置。

下部间隔件23设置于支承体8的下部的正面侧。下部间隔件23被第1柱螺栓8a贯穿。

下部连结体24配置于比支承体8的下部、下部间隔件23和下部把持体9的第1正面侧把持部9a靠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的位置。下部连结体24被第1柱螺栓8a贯穿。第1垫圈12被第1柱螺栓8a贯穿。第1螺母13从比第1垫圈12靠第1柱螺栓8a的末端部的一侧被拧入到第1柱螺栓8a。

下部螺栓9d从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被拧入到下部连结体24的下部和下部把持体9的第1正面侧把持部9a的上部。下部垫圈25被下部螺栓9d贯穿。下部调整用间隔件27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设置于下部连结体24的下部与下部把持体9的第1正面侧把持部9a的上部之间。

例如,第1缓冲体11由橡胶形成。第1缓冲体11配置于门挡面4的下部与第1背面侧把持部9c之间。例如,第1缓冲体11利用螺钉固定于第1背面侧把持部9c。

上部把持体10具有第2正面侧把持部10a、第2连结部10b和第2背面侧把持部10c。

第2正面侧把持部10a以在铅垂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支承体8的上部的正面侧。第2连结部10b从第2正面侧把持部10a的上端部向门挡面4侧突出。第2背面侧把持部10c从第2连结部10b的末端部向下方突出。

在第2正面侧把持部10a移动到上方的情况下,第2背面侧把持部10c的下端部配置于比门挡面4的上端部高的位置。其结果,第2正面侧把持部10a和第2背面侧把持部10c配置于比夹着支承体8的上部和门挡面4的上部的位置靠上方处。在第2正面侧把持部10a移动到下方的情况下,第2背面侧把持部10c的下端部配置于比门挡面4的上端部低的位置。其结果,第2正面侧把持部10a和第2背面侧把持部10c配置于夹着支承体8的下部和门挡面4的下部的位置。

上部间隔件28设置于支承体8的上部的正面侧。上部间隔件28被第2柱螺栓8b贯穿。

上部连结体29配置于比支承体8的上部、上部间隔件28和上部把持体10的第2正面侧把持部10a靠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的位置。上部连结体29被第2柱螺栓8b贯穿。第2垫圈15被第2柱螺栓8b贯穿。第2螺母16从比第2垫圈15靠第2柱螺栓8b的末端部的一侧被拧入到第2柱螺栓8b。

上部螺栓10d从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被拧入到上部连结体29的上部和上部把持体10的第2正面侧把持部10a的下部。上部垫圈30被上部螺栓贯穿。上部调整用间隔件32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设置于上部连结体29的上部与上部把持体10的第2正面侧把持部10a的下部之间。

例如,第2缓冲体14由橡胶形成。第2缓冲体14配置于门挡面4的上部与第2背面侧把持部10c之间。第2缓冲体14利用螺钉固定于第2背面侧把持部10c。

接着,使用图6~图11对支承支承体8的下部时的步骤进行说明。

图6~图11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下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如图6和图7所示,下部把持体9在比门挡面4靠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的位置被收纳于地坎1a的槽中。此时,下部把持体9向下方移动到与比夹着支承体8的下部和门挡面4的下部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支承体8向门挡面4侧移动,直到下部把持体9从支承体8的下部的正面侧横跨到门挡面4的下部的背面侧为止。

然后,如图8和图9所示,下部把持体9向上方移动到夹着支承体8的下部和门挡面4的下部的位置。

然后,如图10和图11所示,下部调整用间隔件27被插入到下部连结体24的下部与下部把持体9的第1正面侧把持部9a的上部之间。此时,下部调整用间隔件27的枚数根据门挡面4的厚度来决定。在该状态下,拧入下部螺栓9d。其结果,支承体8的下部通过第1缓冲体11的弹性力而被支承。

接着,使用图12~图17对支承支承体8的上部时的步骤进行说明。

图12~图17是用于说明支承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上部时的步骤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如图12和图13所示,上部把持体10在比门挡面4靠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的位置,向上方移动到与比夹着支承体8的上部和门挡面4的上部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支承体8向门挡面4侧移动,直到上部把持体10从支承体8的上部的正面侧横跨到门挡面4的上部的背面侧为止。

然后,如图14和图15所示,上部把持体10向下方移动到夹着支承体8的上部和门挡面4的上部的位置。

然后,如图16和图17所示,上部把持体10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直到第2背面侧把持部10c与形成于门挡面4的背面侧且近前侧的壁面接触为止。然后,上部调整用间隔件32被插入到上部连结体29的上部与上部把持体10的第2正面侧把持部10a之间。此时,上部调整用间隔件32的枚数根据门挡面4的厚度来决定。在该状态下,拧入上部螺栓10d。其结果,支承体8的上部通过第2缓冲体14的弹性力而被支承。

接着,使用图18~图22对受光体7的保护进行说明。

图18是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主视图。图19是从背面侧观察安装于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第1罩的图。图20是从背面侧观察安装于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第2罩的图。图21是安装于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体的第1罩的第1锁定片的侧视图。图22是用于说明基于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装置实现的对受光体的保护的主视图。

如图18所示,多个第1切口a在支承体8中以沿铅垂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于层站侧。多个第2切口b在支承体8中以沿铅垂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于轿厢1侧。

如图19所示,第1罩21具有多个第1锁定片c。多个第1锁定片c以沿铅垂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

如图20所示,第2罩22具有多个第2锁定片d。多个第2锁定片d以沿铅垂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

如图21所示,第1锁定片c在下侧开口。第1锁定片c被设置于第1罩21的背面的柱螺栓e贯穿。螺母f被拧入到柱螺栓e。其结果,第1锁定片c被固定于第1罩21的背面。虽然未图示,但是,第2锁定片d也通过与第1锁定片c相同的方法被固定于第2罩22的背面。

如图22所示,第1罩21在支承体8中安装于层站侧。此时,图22中未图示的多个第1锁定片c分别从上方卡挂于图22中未图示的多个第1切口a。

第2罩22在支承体8中安装于轿厢1侧。此时,图22中未图示的多个第2锁定片d分别从上方卡挂于图22中未图示的多个第2切口b。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下部把持体9统一把持支承体8的下部和门挡面4的下部。此时,下部把持体9在收纳于地坎1a的槽中的状态下向上方移动而不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由此,夹着支承体8的下部和门挡面4的下部。上部把持体10统一把持支承体8的上部和门挡面4的上部。因此,不需要对门挡柱3进行加工,就能够利用门挡柱3可靠地支承安全装置5。

例如,针对已设的门挡柱3,也能够容易地设置安全装置5。因此,不需要为了安全装置5而准备新设的门挡柱3。进而,不需要为了避免与新设的门挡柱3接触而使设置于井道的设备移动。其结果,能够缩短设置安全装置5时的作业时间。

此外,在下部把持体9中,第1连结部9b在支承体8和门挡面4的下方收纳于轿厢1的地坎1a的槽中。因此,能够抑制支承体8的下部相对于门挡面4在轿厢1的前后方向上移动。

此外,在上部把持体10中,第2背面侧把持部10c与形成于门挡面4的背面侧且近前侧的壁面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支承体8的上部相对于门挡面4在轿厢1的前后方向上移动。

此外,下部连结体24将下部把持体9的第1正面侧把持部9a支承为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自如。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下部把持体9收纳于地坎1a的槽中。

此外,下部调整用间隔件27调整下部把持体9的第1正面侧把持部9a与下部连结体24之间的距离。其结果,下部把持体9的第1背面侧把持部9c与门挡面4之间的距离被调整。因此,能够与门挡面4的厚度无关地,以固定的载荷把持支承体8的下部和门挡面4的下部。

此外,上部连结体29将上部把持体10的第2正面侧把持部10a支承为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自如。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2背面侧把持部10c与形成于门挡面4的背面侧且近前侧的壁面接触。

此外,上部调整用间隔件32调整上部把持体10的第2正面侧把持部10a与上部连结体29之间的距离。其结果,上部把持体10的第2背面侧把持部10c与门挡面4之间的距离被调整。因此,能够与门挡面4的厚度无关地,以固定的载荷把持支承体8的上部和门挡面4的上部。

此外,多个第1锁定片c分别从上方卡挂于多个第1切口a。多个第2锁定片d分别从上方卡挂于多个第2切口b。因此,能够容易地保护受光体7的一部分。

另外,也可以颠倒投光体6和受光体7的配置。该情况下,也不需要对门挡柱3进行加工,就能够利用门挡柱3可靠地支承安全装置5。

实施方式2

图23~图25是用于说明基于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装置实现的对受光体的支承和对受光体的保护的横剖视图。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的部分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如图23所示,支承体8具有近前侧柱螺栓8c和里侧柱螺栓8d。

近前侧柱螺栓8c贯通在受光体7中形成于轿厢1的近前侧的安装部。近前侧螺母17被拧入到近前侧柱螺栓8c。其结果,受光体7的近前侧的安装部被支承于支承体8。

里侧柱螺栓8d贯通在受光体7中形成于轿厢1的里侧的安装部。里侧螺母18被拧入到里侧柱螺栓8d。其结果,受光体7的里侧的安装部被支承于支承体8。

支承体8具有第1保持片8e和第2保持片8f。

例如,第1保持片8e与支承体8一体地形成。第1保持片8e在支承体8中设置于轿厢1的近前侧。第1保持片8e具有第1突出片和第1屈曲片。第1突出片从支承体8朝向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突出。第1屈曲片是通过将第1突出片的末端部朝向轿厢1的里侧弯折而形成的。

例如,第2保持片8f由不锈钢形成。第2保持片8f在支承体8中设置于轿厢1的里侧。第2保持片8f具有第2突出片和第2屈曲片。第2突出片从支承体8朝向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突出。第2屈曲片是通过将第2突出片的末端部朝向轿厢1的近前侧弯折而形成的。

例如,第1夹紧件19由不锈钢形成。第1夹紧件19保持于第1保持片8e。具体而言,第1夹紧件19具有第1保持部和第1插入部。第1保持部在贯通了形成于第1保持片8e的第1屈曲部的孔的状态下保持于第1保持片8e。第1插入部被配置成从轿厢1的近前侧接触第1保持片8e的第1突出片。第1插入部朝向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开口。

例如,第2夹紧件20由不锈钢形成。第2夹紧件20保持于第2保持片8f。具体而言,第2夹紧件20具有第2保持部和第2插入部。第2保持部在贯通了形成于第2保持片8f的第2屈曲部的孔的状态下保持于第2保持片8f。第2插入部被配置成从轿厢1的里侧接触第2保持片8f的第2突出片。第2插入部朝向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开口。

如图24和图25所示,第1罩21与第1保持片8e对应地进行设置。第1罩21被设置成覆盖第1保持片8e和受光体7的近前侧的安装部。例如,第1罩21是通过接合2枚不锈钢而形成的。第1罩21以相对于支承体8的正面侧从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拆装自如的方式保持于第1夹紧件19。具体而言,第1罩21具有第1正面侧遮蔽部、第1近前侧遮蔽部和第1里侧遮蔽部。第1正面侧遮蔽部从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覆盖第1保持片8e。第1近前侧遮蔽部在被第1保持片8e的第1插入部插入的状态下从轿厢1的近前侧覆盖第1保持片8e。第1里侧遮蔽部从轿厢1的里侧覆盖第1保持片8e。

第2罩22与第2保持片8f对应地进行设置。第2罩22被设置成覆盖第2保持片8f和受光体7的里侧的安装部。例如,第2罩22是通过接合2枚不锈钢而形成的。第2罩22以相对于支承体8的正面侧从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拆装自如的方式保持于第2夹紧件20。具体而言,第2罩22具有第2正面侧遮蔽部、第2近前侧遮蔽部、第2里侧遮蔽部和间隙遮蔽部。第2正面侧遮蔽部从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覆盖第2保持片8f。第2近前侧遮蔽部在被第2保持片8f的第2插入部插入的状态下从轿厢1的近前侧覆盖第2保持片8f。第2里侧遮蔽部从轿厢1的里侧覆盖第2保持片8f。间隙遮蔽部从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覆盖形成于门挡面4的里侧的壁面与第2保持片8f之间的间隙。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2,第1罩21以相对于支承体8的正面侧从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拆装自如的方式保持于第1夹紧件19。第2罩22以相对于支承体8的正面侧从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拆装自如的方式保持于第2夹紧件20。因此,能够容易地保护受光体7的近前侧和里侧的安装部。

另外,在支承体8中,也可以利用夹紧件等的弹性力保持受光体7的近前侧和里侧的安装部。该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支承体8容易地支承受光体7。

实施方式3

图26是安装有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受光体的门挡柱的横剖视图。图27是安装有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受光体的门挡柱的纵剖视图。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的部分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3的安全装置5中,支承体8在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具有柱体8g。

柱体8g形成为圆筒状。柱体8g在支承体8中设置于轿厢1的里侧。柱体8g以长度方向成为铅垂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

第2罩22具有锁定片22a和卡合片22b。例如,锁定片22a和卡合片22b由不锈钢形成。例如,锁定片22a形成为s字状。例如,卡合片22b具有用于接纳并支承柱体8g的切口部。例如,卡合片22b具有用于接纳并支承柱体8g的孔或长孔。锁定片22a被设置成,在第2罩22从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接近支承体8的正面侧时,锁定片22a在倚上柱体8g后卡挂于此。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3,锁定片22a被设置成,在第2罩22从轿厢1的出入口的中央侧接近支承体8的正面侧时卡挂于柱体8g。因此,能够容易地保护受光体7的一部分。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梯的安全装置的支承装置和支承方法能够利用于电梯系统。

标号说明

1:轿厢;1a:地坎;2:轿厢门;3:门挡柱;4:门挡面;5:安全装置;6:投光体;7:受光体;8:支承体;8a:第1柱螺栓;8b:第2柱螺栓;8c:近前侧柱螺栓;8d:里侧柱螺栓;8e:第1保持片;8f:第2保持片;8g:柱体;9:下部把持体;9a:第1正面侧把持部;9b:第1连结部;9c:第1背面侧把持部;9d:下部螺栓;10:上部把持体;10a:第2正面侧把持部;10b:第2连结部;10c:第2背面侧把持部;10d:上部螺栓;11:第1缓冲体;12:第1垫圈;13:第1螺母;14:第2缓冲体;15:第2垫圈;16:第2螺母;17:近前侧螺母;18:里侧螺母;19:第1夹紧件;20:第2夹紧件;21:第1罩;22:第2罩;22a:锁定片;22b:卡合片;23:下部间隔件;24:下部连结体;25:下部垫圈;26:下部螺母;27:下部调整用间隔件;28:上部间隔件;29:上部连结体;30:上部垫圈;31:上部螺母;32:上部调整用间隔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