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电梯制动装置的电梯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99680发布日期:2021-07-30 18:10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具有电梯制动装置的电梯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具有电梯制动装置的电梯系统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申请案ep2788271中示出一种用于电梯设备的制动装置。在这种电梯设备中,轿厢被布置成能够沿着导轨移动,并且该轿厢配备有优选具有两个电梯制动装置的制动系统。电梯制动装置被设置用于在制动板(bremssteg)上、优选在集成到导轨中的制动板上制动轿厢。该电梯制动装置包括制动壳体和制动体。该制动体可移动地布置在制动壳体上并且被构造成用于在与制动板接触以及在制动板和制动壳体之间相对运动时与制动板一起运动。由此制动板被夹紧并且制动壳体被张紧。该电梯制动装置还包括布置在制动壳体上的按压器,从而制动板可以以所需的通行间隙布置在制动体与按压器之间。在需要时,按压器可以朝向制动体的方向进给并且被挤压到能够布置在制动体与按压器之间的制动板上。由此,制动体必须同样与制动板接触。此外,电梯制动装置包含压紧杆,该压紧杆可枢转地支承在制动壳体上并且该压紧杆按需要作用在按压器上,以便将该按压器压紧到制动板上并且使制动体与制动板接触。

在电梯工业中,还致力于降低底坑的深度和竖井顶部的高度。例如,在电梯行驶到建筑物的最下层的情况下,以往必须挖掘到最下层的平面以下的底坑。这是昂贵的并且并不总是可行的。这些空间的减少实现了在可能无法容纳电梯的建筑物中的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尤其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安全地运行的电梯设备,并且其制动装置能够通过较薄的结构方式简单地放置在轿厢旁边。由此,不需要轿厢下方的空间,并且与在轿厢下方还必须放置制动装置的情况相比,竖井底坑可以被构造得更小。

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结构包括轿厢、制动板(2)和用于在制动板上制动轿厢的电梯制动装置。为此,电梯制动装置包括制动壳体,该制动壳体以能够水平移动的方式支承在电梯制动装置中,并且能够通过施加的力保持在待命位置上。此外,电梯制动装置包括制动体,该制动体可移动地布置在制动壳体上并且该制动体被构造成,在与制动板接触时移动或转动并且由此夹紧制动板。此外,电梯制动装置包括按压器,该按压器设置在制动壳体上,从而制动板可以设置在制动体和按压器之间。在此,在待命位置中,制动体与按压器之间的距离至少等于制动板的厚度加上制动体、制动板和按压器之间所需的通行间隙。按压器可以在朝向制动体的方向上基本上沿着垂直于制动板延伸的作用线进给。按压器能够压紧到能够布置在制动体与按压器之间的制动板上。该电梯制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基准平面通过作用线和行驶方向撑开。在此限定一个远离轿厢的平面,该平面平行于基准平面定向并且移动足够远,使得整个电梯制动装置位于远离轿厢的平面的轿厢侧并且该远离轿厢的平面接触电梯制动装置。此外,限定平行于基准平面定向的轿厢侧平面,并且该轿厢侧平面移动足够远,使得整个电梯制动装置位于轿厢侧平面的远离轿厢侧,并且该轿厢侧平面接触电梯制动装置。在已安装电梯制动装置的情况下,从轿厢侧的平面到制动板的距离小于从轿厢侧的平面到远离轿厢的平面的距离的70%。特别是,对于已安装的电梯制动装置,从轿厢侧平面到制动板的距离小于从轿厢侧平面到竖井壁侧平面的距离的50%。特别是对于已安装的电梯制动装置,从轿厢侧的平面到制动板的距离小于从轿厢侧的平面到远离轿厢的平面的距离的30%。

有利地,在电梯系统结构中制动板集成在导轨中。

这种电梯系统结构的优点在于防坠装置的较薄的结构方式。由此能够在最小地损失轿厢内的使用面积的情况下,将该电梯制动装置安装在轿厢旁边。也就是说,电梯制动装置基本上位于轿厢旁边。在轿厢的竖直投影中,电梯制动装置基本上位于轿厢的底板结构旁边。因此位于轿厢中的可移动的底板的侧面。因此,不需要电梯制动装置通常留置在轿厢下方或者很少也被留在轿厢上方的空间。底坑深度或竖井顶部高度因此可以相应地更小。如果建筑物随后要容纳延伸至最下层楼层的电梯,则这是特别有利的。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底坑或需要明显更小的底坑,所以安装变得更简单和更有利。

优选地,轿厢侧平面与制动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9mm。

平面与诸如制动板的型体之间的距离被限定为型体的表面与该平面之间可测量的最小距离。该距离垂直于平面来测量。在与制动板隔开距离的情况下,该距离通常相应于从该平面到制动板的平坦端面的距离,该平坦端面大多数情况下平行于该平面定向。通常,该距离因此相应于两个平面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是,电梯系统结构包括在一个轿厢上的两个制动装置,并且同样优选的是包括在一个配重上的两个制动装置。在此,该轿厢用于运输货物和/或人员。配重起到补偿空轿厢的重量和轿厢内的一部分载荷的作用。优选地,轿厢和配重通过支承机构与主驱动装置连接。

优选地,轿厢沿着导轨被引导,导轨优选地在竖井中竖直地延伸。

可移动地支承在电梯制动装置中的制动壳体优选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移动。通过水平移动,减小在制动板和制动体之间的通行间隙,或者减小在制动板和按压器或制动衬片之间的通行间隙。优选地,保持制动壳体的处于通行间隙的两个部分足够大的位置,方式为,对于每个方向分别存在一个定位弹簧并且朝向该位置的方向分别按压制动壳体。

制动体可移动地布置在制动壳体上并且制动体被设计成,在与制动板接触以及在制动板和制动壳体之间相对运动时随制动板一起移动。

按压器是指适于按压制动板的型体或型体的一部分。在此,也可以是滚轮、滚轮组、滑动衬片或也可以仅是表面轮廓。

按压器能够在朝向制动体的方向上基本上沿着垂直于制动板延伸的作用线从待命位置中的与制动板间隔开的位置进给到制动板,以便进一步压紧到制动板上,从而由此使制动壳体沿侧向移动并且使制动体与制动板接触。

“轿厢侧”是指电梯制动装置的背离轨道的一侧,或者是指垂直于该侧地基本上指向轿厢的方向的取向。大多数情况下,电梯制动装置在该侧上紧固在轿厢上。这种取向垂直于该电梯布置中的轿厢的运动方向并且垂直于作用线。“远离轿厢侧”表示在轿厢侧相反的取向。

优选地,制动体以偏心轮的形式构造,该偏心轮可以围绕轴旋转并且其轮廓构造成,使得通过偏心轮与制动板的共同运动,偏心轮更强烈地压到制动板上。优选地,偏心轮设计成,使得所述偏心机构具有某一轮廓,该轮廓通过偏心轮围绕其支承轴的转动首先减小偏心轮距制动板的距离,并且在该位置继续转动时能够将制动板推开。

作为替代方案,制动体也可以以防坠楔的形式构造,该防坠楔基本上线性地相对于制动板的表面以较小的角度相对于轨道输送。

有利的是,电梯制动装置还包括压紧杆,该压紧杆可枢转地支承在制动壳体上并且该压紧杆在需要时作用在按压器上,以便将该按压器压紧到制动板上,从而由此使制动壳体侧向移动并且使制动体与制动板接触。

优选地,例如构造为杆的压紧杆连接至制动壳体。在压紧杆和制动壳体之间的支承部位允许绕枢转轴的相对转动。

优选地,按压器在支承部位处压紧到制动板上引起作用于制动壳体上的合成力,由此使制动壳体沿侧向移动。然后通过侧向的移动使制动体与制动板接触。优选地,然后通过制动体的夹紧使制动壳体与之前的运动相反地回移。因此,制动体将制动板压靠到制动衬片上。

有利地,压紧杆的枢转轴水平地取向。

有利地,压紧杆的枢转轴垂直于作用线定向。优选地,该枢转轴垂直于制动板的端面定向。

与ep2788271相比,枢转轴的取向在此是有利的。在ep2788271中,端面与按压器压到制动板上的位置之间的水平距离在进给期间发生改变。在极端情况下,按压器甚至可能压过制动板。在这里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按压器所压到的位置的改变是在制动板的延伸方向上进行的。端面与按压器压到制动板上的位置之间的水平距离在进给期间不发生改变。此外,这是与滚轮本来已经滚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

有利地,压紧杆完全位于平行于基准平面地定向的平面远离轿厢侧,并且该平行于基准平面地定向的平面移动到整个制动杆轿厢位于该平行于基准平面地定向的平面的远离轿厢侧,并且该平行于基准平面地定向的平面接触制动杆。

这具有的优点在于,电梯制动装置可以构造得特别薄。通过部件的特殊布置,能够将可移动部件放置在制动板旁边,因此轿厢壁可以布置得非常靠近制动板。

有利地,电梯制动装置至少部分地位于底板平面的上方。

在此,底板平面是乘客或工作负荷所处的并且分别无阶梯地与所抵达的楼层对准的平面。

由于非常窄的结构形式,与在轿厢和轨道之间必须设置用于传统的防坠装置的附加空间相比,为轿厢、进而为轿厢中的乘客留有更多空间。

有利地,电梯制动装置以不到50mm伸入底板平面下方。

优选地,,电梯制动装置没有比底板结构的竖向伸展更远地伸到底板平面的下方。由此,竖井底坑所需的深度仅由轿厢底部的厚度确定,而不是由电梯制动装置的构件确定。

有利地,用于进给按压器的能量来自多个弹簧。弹簧的冗余提高了安全性。即使弹簧断裂,也能可靠地触发电梯制动装置。

有利地,压紧杆通过可松开的保持装置保持,其中,保持装置的保持力能够以电磁的方式产生。

优选地,保持装置的电磁体产生电磁场,该电磁场与铁磁板相互作用产生保持力,并因此保持压紧杆。

有利地,压紧杆具有板或面,该板或面可以与保持装置的电磁体接触。如果电磁体被激活,则所述板或面通过电磁体、即通过以电磁方式产生的保持力来保持。

电磁体产生磁场,该磁场在顺磁性和磁性的材料上产生吸引力。

当然,也可以将电磁体安装在压紧杆上,并将板或面安装在保持装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压紧杆也通过保持装置保持。

这种构造的优点在于,磁体可以通过电子触发机制而松开。这允许快速反应和可靠地触发电梯制动装置。

对要求触发防坠装置的情况的检测可以交给集中式监控单元或分散式监控单元。监控单元监控电梯系统结构并且在需要时触发电梯制动装置。因此,电子触发的优点在于,可以省去昂贵的且需要大量空间的机械限速器。

有利的是,保持装置可移动地支承,并且按压器在完成捕获之后接触保持装置。

这具有的优点在于,电梯制动装置立即又准备好使用。通过接通电磁体的供电和将行驶体从捕获状态中移出重新建立触发待命状态。

在制动体移动或旋转以夹紧制动板期间,制动板移动到侧面。由于制动板在触发的状态下被制动体推向侧面,因此按压器也被推向侧面,并且压紧杆不仅被置于其初始位置,而且甚至略微超出该初始位置。为了使压紧杆能够实现这一点,保持装置能够弹性地枢转离开。接触面在完成捕获之后又与保持装置接触并且弹簧也又被张紧。由此能够非常简单地将制动装置再次置于待命位置中。优选地,为此仅使保持装置重新激活,并且轿厢借助于主驱动装置从捕获状态中提升。因此,既不需要复位电机也不需要直接作用的调节元件来重新张紧电梯制动装置的弹簧并且使板和电磁体重新接触。

有利地,保持装置可移动地支承。根据制动衬片的状态和制动过程的刚性,推动件向待命位置的方向进一步回移不同的距离。可移动的支承现在允许接触面不仅运动直至与保持装置接触,而且继续运动超过该位置,并且在此继续与保持装置保持接触。但这不会损坏按压器、压紧杆或保持装置。

有利地,按压器具有用于在制动板上滚动的滚轮。

优选地,将按压器设计为滚轮,由此,在需要时在按压器和制动板之间产生的力基本上垂直于制动板的制动面。作为替代方案,也可以通过将按压器设计为轻微滑动的衬片来实现相同的目的。

按压器是指适于按压制动板的型体或型体的一部分。因此,在此可以是滚轮、滚轮组、滑动衬片、滑板或也可以仅是合适的凸形的表面轮廓。

有利的是,电梯制动装置具有一对定位弹簧,所述定位弹簧被构造用于在未触发的状态下确保相对于制动板的通行间隙。

这有利在于,因为通过定位弹簧将制动壳体保持在不允许制动板的不必要的接触的位置中。由此实现了电梯系统结构的低噪声的功能和低干扰的功能。在触发操作的过程中,定位弹簧允许制动壳体首先通过压紧杆压向一侧,然后通过制动体压向另一侧。

在本文的范围内,两个几何单位之间的距离被限定为使得这是将一个实体的点与另一实体的点连接的尽可能最短的距离。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征和细节根据对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以及根据附图得出,在所述附图中相同的或功能相同的元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仅是示意性的并且不是按比例绘制的。

在此:

图1示出从侧面观察的电梯系统结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电梯制动装置的等轴视图。

图3示出包括所绘出的制动板和一部分轿厢的电梯制动装置的水平投影。

图4示出包括所绘出的制动板和一部分轿厢的电梯制动装置的竖向投影。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包括两个电梯制动装置5的电梯系统结构1。轿厢3被安装成能够沿着两个导轨移动,在该实例中,这两个导轨还包括制动板2。轿厢3在导轨上通过导向靴4被引导。在该电梯系统结构1中,电梯制动装置5完全布置在轿厢3中的底板平面18的上方。在此,底板平面18表示轿厢3中的乘客或标称载荷所处的那个面。底板结构25位于底板平面18下方,该底板结构承受乘客或标称载荷的力。

图2、图3和图4示出本发明的同一实施方式。图2示出电梯制动装置5的等轴视图。为了部件的更好的可见性,在该视图中没有绘出制动板2。图3示出同一电梯制动装置5的水平视图,其中,还示意性地绘出制动板2。图4示出同一电梯制动装置5的竖直视图,其中,也绘出制动板2。

图2、图3和图4示出处于待命位置中的电梯制动装置5。这是电梯制动装置5的正常运行位置,并且允许电梯设备1的正常运行。电梯制动装置5通过紧固轨道24固定在轿厢3的侧罩23上,该紧固轨道是电梯制动装置5的一部分。制动壳体6可侧向移动地支承在壳体轨道28中。在该实施方式中,压紧杆11、制动衬片16和制动体7全部紧固在制动壳体6上。压紧杆11与保持装置14接触并且通过该保持装置保持在待命位置中。压紧杆11具有一个按压器8,该按压器在本示例中由滚轮构成。

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保持装置14包括电磁体26,电磁体被构造成将压紧杆11保持在接触面上。压紧杆11通过四个张紧的弹簧13加载。保持装置14在该位置处能够保持这些弹簧力。通过使压紧杆11由保持装置14保持,按压器8以至少一个通行间隙9a与制动板2保持间隔开。通过使制动壳体6借助定位弹簧15定中心,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两组盘形弹簧27支承的制动衬片16也与制动板2保持间隔至少一个通行间隙9a。制动体7位于制动板2的另一侧上。

通过制动壳体6借助定位弹簧15定中心的方式,制动体7以通行间隙9b与制动板2保持间隔开。为了能够将制动壳体6保持在水平的额定位置上,制动壳体6通过定位弹簧15弹性地保持在中心的位置上。由此保持通行间隙9a、9b。定位弹簧15和通行间隙在图4中可明显看出。

压紧杆11的枢转轴12在图2中垂直于作用线10并且水平地取向。其优点在于,按压器8的进给过程在平行于轿厢壁的平面中进行。由此,在进给期间,按压器8不改变其相对于制动板的端面的位置和取向。优点在于,按压器8总是在期望的区域中压到制动板2上。因此确保,如果按压器8压到制动板2上,则按压器总是可靠地压在制动板上而不是压在制动板旁边。

尤其是,如果按压器8被构造为滚轮,则该滚轮在这种结构方式中仅通过径向力加载。如果枢转轴12例如竖直地取向,如在ep2788271中那样,那么滚轮以不同的角度压到制动板2上并且压紧到制动板2上的点也改变其距制动板2的端面的距离。

为了使按压器8的进给不会由于按压器8和制动板2之间可能的摩擦力而受到干扰,将该摩擦力保持得尽可能小是有利的。为此,在图2中将按压器8设计为一对滚轮。然而,按压器8也可以简单地设计为相对于制动板2良好滑动的接触面。

除了一般的描述之外,图3还示出导向靴4、轿厢的侧罩23以及仅示意性的轿厢3的底板结构25的一部分。电梯制动装置5至少部分地位于底板平面18上方。在图3中,甚至电梯制动装置5的主要部分位于底板平面18上方。仅仅两个紧固轨道24略微伸出底板平面18之下。然而,该两个紧固轨道伸出到底板平面18下方不足50mm,并且保持在底板结构25的竖直延伸的区域中。

轿厢3沿导轨移动。在该示例中包含制动板2的导轨延伸穿过导向靴4并且在制动衬片16和制动体7之间延伸。行驶方向19向上绘出,但当然也包含向下指向的行驶方向。

按压器8在需要时施加到制动板上的力基本上沿作用线10作用。因为按压器8构造成滚轮对,所以也不会产生显著的摩擦力分量。如果按压器8仅设计为滑动衬片,则力也包含摩擦力分量。

侧罩23在图3中遮盖定位弹簧15的一部分。在图4中可清楚地看到定位弹簧15。

在图4中示例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特征。远离轿厢的平面20是这样的平面,该平面平行于由作用线10和行驶方向19撑开的平面地取向并且从轿厢壁22移开足够远,使得电梯制动装置5刚好还被接触。轿厢壁侧的平面21是这样的平面,该平面平行于由作用线10和行驶方向19撑开的平面地取向,并且朝向轿厢壁22移动到使得电梯构5刚好还被接触的程度。因此,整个电梯制动装置5位于轿厢壁侧的平面21与远离轿厢的平面20之间。

电梯制动装置5能够电子触发。典型地,供电设备向电磁体26供电,并因此使电梯制动装置5保持在待命位置中。电梯系统结构具有集中式控制单元或分散式监控单元。该监控单元监控电梯系统结构并且在需要时触发电梯制动装置,其方式是,通过供电设备切断通过电磁体26的电流。

电子触发的优点在于,可以省去昂贵的且需要大量空间的机械限速器。一旦在电梯系统中例如在控制装置中确定应触发电梯制动装置5,则该信息以电子的方式传输到保持装置14上。

一旦电磁体的供电通过控制单元中断,则由处于拉紧力下的弹簧13加载的压紧杆11从保持装置14上松开。在此,压紧杆11绕压紧杆11的枢转轴12转动,从而按压器8首先消除相对于制动板2的通行间隙9a。然后,按压器8通过枢转轴12将整个制动壳体6向侧面、在图4中向左推动。由此现在也减小通行间隙9b。当制动体7接触制动板2时,制动体7的该部分被一同带走。由此,制动体7进行滚入运动,并且制动体越来越强烈地压到制动板2上。通过滚入运动,制动壳体6现在移动到另一侧上,在图4中向右移动。由此,通过按压器8使制动杆11再次回转,弹簧13再次张紧,并且接触面再次与保持装置14接触。制动壳体继续移动,直至制动衬片16以较大的夹紧力压到制动板2上并由此产生实际的制动力。制动板2现在夹紧在制动衬片16和制动体7之间,并且由此产生的摩擦力引起制动力。保持装置14被弹性地支承,并且能够使得压紧杆11进一步旋转直到超过待命位置。

由通行间隙9a和通行间隙9b的总和得出的总通行间隙通过电梯制动装置5的结构形式来预先给定。总通行间隙9a、9b在两个通行间隙9a和9b上的分配可以通过调节定位弹簧15上的锁紧螺母来调整并且在需要时再次调整。

枢转轴12的取向使得按压器8距制动板2的端面17的距离保持基本恒定。由此确保可靠地实施制动过程,因为按压器8既不会压在制动板2旁边,按压器8的滚轮的滚动方向也不会与行驶方向19偏离。

电梯制动装置5通过两个紧固轨道24固定在侧罩23上。

在图4中,定位弹簧15支撑在轿厢的侧罩23上。当然,也可以使该支撑作用于电梯制动装置5的一个部件或者作用于轿厢2的另一部分。

最后应当指出,如“具有”、“包括”等等的术语不排除其它的元件或者步骤,并且如“一个”或者“一”的概念不排除多个。此外,应当指出,参照上述实施例之一描述的特征或步骤也可以与上述其它实施例的其它特征或步骤组合使用。权利要求中的附图标记不应视为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