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装膜及制备方法和盒装产品及包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775652发布日期:2020-05-19 20:44阅读:1087来源:国知局
外包装膜及制备方法和盒装产品及包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产品包装技术,具体涉及外包装膜及制备方法和盒装产品及包膜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产品长时间储存过程中的防潮和美观,对于包装产品的包装盒,普遍会在包装盒外包裹一层薄膜;包裹薄膜时,为了便于包装盒上薄膜的拆除,商家会根据包装盒的开口方式在包装盒邻近端部处或者在中部粘贴一个“一”字形撕口拉线撕口(具体参考图1和图2),以方便打开薄膜。

采用“一”字形撕口拉线后,撕口拉线撕开后,盒体两端薄膜仍然紧紧地捆住盒体,对于盒体较长时还需要采用剪刀等辅助工具进行二次拆除才能拆除薄膜,给打开薄膜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另外,将撕口拉线拉开后,薄膜被至少分成了三块(即撕口拉线、撕口拉线两端的薄膜,盒体较长时拉扯不当还会产生很多薄膜碎片),使得拆除后的薄膜很零碎,不利于垃圾收拾和处理,非常不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的外包装膜及制备方法和盒装产品及包膜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薄膜拆除难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外包装膜,其包括薄膜和至少一个撕口部,所述薄膜一侧边沿连接有与撕口部数量相等、且延伸出薄膜的撕口拉头;所述撕口部包括至少两条撕口拉线,每个撕口部的所有撕口拉线一端的交点位于一个撕口拉头上,另一端朝着远离撕口拉头侧延伸;每个撕口部最外侧两条撕口拉线在其延伸方向的薄膜中轴线a上的投影大于其延伸方向的1/5薄膜长度;所述撕口拉线的拉伸强度大于所述薄膜的拉伸强度。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外包装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获取待包装的包装盒的外形尺寸,并根据所述外形尺寸确定薄膜的宽度和长度;

根据薄膜的长度和宽度及撕口拉头尺寸,切割一块与包装膜外形和尺寸相同的膜片;以及

将膜片送入粘贴区,在膜片上粘贴上撕口拉线,并使每个撕口部的交点分别位于一个撕口拉头上。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盒装产品,其包括盛装有产品的包装盒,包装盒的外表面包裹有外包装膜,所述撕口拉头位于包装盒的第二侧面、第三侧面上或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相交的棱边上,且外包装膜的撕口拉头所在侧边沿位于与其相对的侧边沿的上面。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盒装产品的包裹方法,其包括:

将需要包装的产品放置于包装盒内,扣合包装盒;

将外包装膜放置在传送带上,并使包装膜未设置撕口部侧与传送带接触;

采用传送带将外包装膜送入包膜机,当外包装膜进入到包膜机上后,将包装了产品的包装盒放置在外包装膜上;

将外包装膜远离撕口拉头的侧边沿放置在包装盒的第二侧面、第三侧面上或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相交的棱边上;

将外包装膜沿着包装盒宽度方向的圆周紧密缠绕一周,并将其邻近撕口拉头的侧边沿跨越外包装膜另一侧边沿,之后粘贴在一起;

折叠延伸出包装盒每个角处的外包装膜,并将包装盒两端的外包装膜一侧边沿跨越另一侧边沿,并粘贴在一起,完成包膜操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的外包装膜设置撕口部后,通过撕口部和撕口拉头的相互配合,可以很方便的将薄膜撕离包装盒,加之撕口拉线是沿盒体宽度/产度方向布置的,撕口部可以将薄膜相对比较完整的从包装盒上分离,不需要二次手撕捆在盒体两端的残留薄膜,使得外包装膜拆除非常方便。

撕下的外包装膜相对比较完整,没有过多零碎薄膜,便于垃圾的收拾处理,科学而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字形撕口设置在包装盒边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字形撕口设置在包装盒中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外包装膜展开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外包装膜展开后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外包装膜包裹在长度相对较短的包装盒上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外包装膜包裹在长度相对较长的包装盒上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外包装膜包裹在长度相对较长的包装盒上后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外包装膜;11、薄膜;111、第一区域;112、第二区域;12、撕口部;121、撕口拉线;13、撕口拉头;2、包装盒;21、第一侧面;22、第二侧面;23、第三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但应该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发明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为了方便下面对本方案涉及的包装盒2和外包装膜1的阐述,将包装盒2宽度/长度方向的两个面称之为第一侧面21,宽度/长度方向的两个面称之为第二侧面22,厚度方向最大的两个面称之为第三侧面23。

本方案的外包装膜1在包裹包装盒2时,外包装膜1与包装盒2的每一个侧面均会接触,为了方便对本方案的外包装膜1的描述,本方案将外包装膜1划分为三个区域,外包装膜1上覆盖第二侧面22和第三侧面23的区域称之为第一区域111,位于第一区域111两侧,分别用于覆盖一个第一侧面21的区域称之为第二区域112。

如图3和图4所示,外包装膜1包括薄膜11和至少一个撕口部12,所述薄膜11一侧边沿连接有与撕口部12数量相等、且延伸出薄膜11的撕口拉头13;所述撕口部12包括至少两条撕口拉线121;同一个撕口部12的撕口拉线121可以存在至少一个交点,布置在薄膜11上的撕口拉线121可以是弧线,也可以是一条直线段。

当同一个撕口部12的撕口拉线121只有一个交点(即位于撕口拉头13上的交点)时,撕口拉线121在薄膜11上延伸时由于无交点,使得撕口拉线121不存在拐点,撕开薄膜11时相对较容易。当撕口拉线121为直线段时,其在撕开薄膜11时,相对弧形撕口拉线121而言,受力方向不会发生改变,其在拉伸时相对撕口拉线121呈弧线而言,撕开薄膜11会更加容易。

每个撕口部12的所有撕口拉线121一端的交点位于一个撕口拉头13上,另一端朝着远离撕口拉头13侧延伸;在形成撕口部12时,可以将同一撕口部12的所有撕口拉线121的同一侧的端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交点(参考图3);也可以将同一撕口部12的所有撕口拉线121的同一侧在邻近端部处相交(参考图4)。

薄膜11侧边沿的撕口拉头13主要用于将撕口部12上的交点设置在撕口拉头13上,由于撕口拉头13是延伸出薄膜11边沿,这样可以方便使用者快速找到撕口部12的开启端,并顺利将撕口拉线121与薄膜11撕开。

如图3至图5所示,薄膜11上粘贴有一个撕口部12,每个撕口部12包括两条撕口拉线121;当交点位于两条撕口拉线121的端部时,两条撕口拉线121呈“v”字形,参考图3;当交点邻近两条撕口拉线121的端部时,交点两侧的撕口拉线121均呈“v”字形,参考图4。

撕口拉线121条数及形状的设置,既能够较容易的撕除薄膜11,同时还可以节约拉线。

在形成撕口部12时,优选撕口拉线121在交点处能够在撕口拉头13上有一小段延伸,这样在将本方案的外包装膜1包裹在包装盒2后,若撕口拉头13处的薄膜11边沿刚好处于包装盒2的边沿时,强度大于薄膜11的撕口拉线121能够使撕口拉头13翘起,这样可以方便使用者快速找到撕口拉头13,并顺利地握住撕口拉头13。

再次参考图3和图4,每个撕口部12最外侧两条撕口拉线(这两条撕口拉线分别位于薄膜中轴线a两侧)121在其延伸方向的薄膜11中轴线a上的投影大于其延伸方向的1/5薄膜11长度。

最外侧撕口拉线121长度的设置,在撕除外包装膜1时可以使用撕口部12开启包装盒2上的1/5以上的外包装膜1,由于包装盒2外沿宽度周长方向1/5以上薄膜11已被撕开,用户撕除外包装膜1相对于“一”字形拉线而言,也会更容易。

在实施时,本方案优选每个撕口部12最外侧两条撕口拉线(这两条撕口拉线分别位于薄膜中轴线a两侧)121在其延伸方向的薄膜11中轴线a上的投影等于其延伸方向的薄膜11长度,这种长度的撕口部12是很容易将整张薄膜撕下的。

本方案的撕口拉线121的拉伸强度大于所述薄膜11的拉伸强度。该强度的设置,在撕除薄膜11时,在外包装膜1上找到撕口拉头13后,用力拉动撕口拉头13上的撕口拉线121,由于薄膜11的拉伸强度小于撕口拉线121的拉伸强度,薄膜11会先开裂,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将位于薄膜11内表面的拉线拉出,实现外包装膜1的撕开。

再次参考图3,所有撕口拉线121远离撕口拉头13的末端与薄膜11另一侧边沿齐平。撕口部12采用该种布置方式后,可以使撕口拉线121的两端分别位于薄膜11的两边沿,这样在对包装盒2进行包裹时,撕口部12是横跨包装盒2宽度方向的四个侧面的,在撕除薄膜11时,整个包装盒2上的薄膜11将被打开,使得薄膜11撕除非常方便,同时薄膜11被撕除后,几乎是一块整体,便于垃圾收拾。

如图4所示,本方案的撕口拉线121远离撕口拉头13侧也可以不用设置在薄膜11的边沿,只要撕口部12能够顺利拆除一半以上的外包装膜1,那么外包装膜1的拆除也是很容易的。

如图3所示,远离薄膜中轴线a的两条撕口拉线(这两条撕口拉线分别位于薄膜中轴线a两侧)121的端部分别位于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相接触的棱线b上。这样设置后,再结合撕口部12两端分别位于薄膜11边沿和撕口拉头13上后,在拆除外包装膜1时,可以使拆除后的外包装膜1仍连接为一体,直接从包装盒2上剥离即可,该种方式是撕除外包装膜1很好的实现方式。

如图3至图6所示,撕口拉头13位于其所在侧薄膜11中间的1/3长度区域内,采用该种方式后,在撕除外包装膜1时,可以使撕口部12两侧的薄膜11受力基本相同,但是此种情况适合于在薄膜11上只设置一个撕口部12的情形;进一步优选,可以将撕口拉头13设置在薄膜11的中间位置。

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薄膜11的第一区域111的长度大于两个第二侧面22、两个第三侧面23的宽度和;和/或两个第二区域112的宽度和大于包装盒2第一侧面21的宽度。

薄膜11的尺寸采用上段的设置方式后,可以使外包装膜1的起始段和末端存在部分重叠,这样可以避免包装盒2在起始段和末端处被裸露出来,影响防潮效果。

至此已完成对外包装膜1的详细描述,下面接着对外包装膜1的制备方法进行描述,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待包装的包装盒2的外形尺寸,并根据所述外形尺寸确定薄膜11的宽度和长度;

根据薄膜11的长度和宽度及撕口拉头13尺寸,切割一块与包装膜外形和尺寸相同的膜片;以及

将膜片送入粘贴区,在膜片上粘贴上撕口拉线121,并使每个撕口部12的交点分别位于一个撕口拉头13上。

如图5至图7所示,本方案还提供一种盒装产品,其包括盛装有产品(此处的产品可以只烟、食品、化妆品等)的包装盒2,包装盒2的外表面包裹有外包装膜1,所述撕口拉头13位于包装盒2的第二侧面22、第三侧面23上或第二侧面22和第三侧面23相交的棱边上,且外包装膜1的撕口拉头13所在侧边沿位于与其相对的侧边沿的上面。

在对包装盒2进行包裹时,撕口拉头13位于包装盒2的第二侧面22和第三侧面23的任一面时,均可以实现外包装膜1的撕处,不过该种方式相对撕口拉头13位于第二侧面22和第三侧面23相交的棱边而言,查找撕口拉头13的位置难度较大。

当撕口拉头13和撕口部12远离撕口拉头13的一端均位于同一第二侧面22与第三侧面23相交的棱边上时,撕除外包装膜1的效果非常好;具体地,撕口拉头13和撕口部12远离撕口拉头13的一端可以分别位于第二侧面22与第三侧面23相交的两个棱边上,也可以位于同一第二侧面22与第三侧面23相交的同一棱边上。

图5示出的盒装产品的撕口部12为一个,撕口部12的撕口拉线121为两条,两条撕口拉线121呈“v”字形,第一区域111的长度等于三个第二侧面22、两个第三侧面23的宽度和;撕口拉头13和撕口部12远离撕口拉头13的一端均设置在薄膜11的边沿,同时撕口拉线121位于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的交点(即位于撕口拉头13上的交点)处,撕口拉头13和撕口部12远离撕口拉头13的一端分别位于同一第二侧面22的两个棱边上。

图6示出的盒装产品的撕口部12为一个,撕口部12的撕口拉线121为三条,最外侧的两条撕口拉线121呈“v”字形,第一区域111的长度大于两个第二侧面22、两个第三侧面23的宽度和,且小于三个第二侧面22、两个第三侧面23的宽度和;撕口拉头13和撕口部12远离撕口拉头13的一端均设置在薄膜11的边沿,同时撕口拉线121位于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的交点(即位于撕口拉头13上的交点)处,撕口拉头13和撕口部12远离撕口拉头13的一端均位于同一第二侧面22。

图7示出的盒装产品的撕口部12为两个,每个撕口部12的撕口拉线121为两条,两条撕口拉线121呈“v”字形,第一区域111的长度大于两个第二侧面22、两个第三侧面23的宽度和,且小于三个第二侧面22、两个第三侧面23的宽度和;撕口拉头13侧的薄膜11边沿位于第二侧面22的棱边上,撕口部12的长度大于1/2薄膜11的长度,且小于薄膜11的长度。

本方案的包装盒2从用途角度分,其可以作为烟盒、香烟条包装盒、扑克牌盒、化妆品盒、食品包装盒等等。外包装膜1除了包裹包装盒2外,还可以作为书本等硬质且为方形的产品的包装膜。

其中,包装盒2从开启方式划分,其可以为顶开式盒体、侧推式盒体、全开式盒体、提拔式盒体或双侧拉开式盒体。

本方案还提供一种包装盒2的包裹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将需要包装的产品放置于包装盒2内,扣合包装盒2;

将外包装膜1放置在传送带上,并使包装膜未设置撕口部12侧与传送带接触;

采用传送带将外包装膜1送入包膜机,当外包装膜1进入到包膜机上后,将包装了产品的包装盒2放置在外包装膜1上;

将外包装膜1远离撕口拉头13的侧边沿放置在包装盒2的第二侧面22、第三侧面23上或第二侧面22和第三侧面23相交的棱边上;

将外包装膜1沿着包装盒2宽度方向的圆周紧密缠绕一周,并将其邻近撕口拉头13的侧边沿跨越外包装膜1另一侧边沿,之后粘贴在一起;

折叠延伸出包装盒2每个角处的外包装膜1,并将包装盒2两端的外包装膜1一侧边沿跨越另一侧边沿,并粘贴在一起,完成包膜操作。

综上所述,本方案提供的外包装膜1应用于包装盒2上时,其具有撕除方便,撕除的垃圾易于收拾等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