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38915发布日期:2020-10-17 01:40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自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热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自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户外活动时,人们通常会选择携带市面常见的瓶装饮料,例如,农夫山泉水、汇源果汁、脉动等。这类饮料虽然便于携带,但是由于不能自加热,适用范围有限。对于一些极寒地区,容易因为结冰的问题,使得不能正常饮用。并且适用人群也即为有限,不适合于肠胃不好的人群。

针对现有技术中瓶装饮料存在的不能实现自加热的问题,需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技术方案,以解决当前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加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瓶装饮料存在的不能实现自加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加热装置,包括容器和设置在所述容器中的加热件,所述容器和所述加热件之间的空间形成为用于容纳物料的腔室;所述加热件设有用于容纳发热包的加热腔和用于热气流通的导流腔,所述加热件上设有与所述导流腔相通的第一排气口;

所述容器包括筒体和围绕所述筒体的周向方向螺旋设置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具有导入热气的进气口和排出热气的第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通。

可选择地,所述加热腔的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处设有用于封堵加热腔的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加热腔可拆卸地相连。

可选择地,所述端盖上设有推杆,所述推杆的尺寸小于所述加热腔的腔径。

可选择地,所述端盖的底部设有消沫网,且所述消沫网上设有消沫剂。

可选择地,所述加热件为多棱柱,且所述多棱柱的横截面形状呈星形。

可选择地,所述导流腔设置在所述多棱柱的一个棱角上,且该棱角的尖端处设有切边。

可选择地,所述多棱柱的横截面呈四角星形、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

可选择地,所述加热件为棱台,且所述棱台的横截面形状为星形。

可选择地,所述容器的外周罩设有保温壳,所述保温壳与所述容器密封连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隙。

可选择地,所述容器的外周设有由热致变色材料制成的温控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发热包置于加热腔后,可以往加热腔中导入冷水,冷水与发热包中的物料反应并散发热量,这样,可以通过加热件直接将热量传递给容器中的饮料或者食物,从而实现加热。与此同时,由于发热包遇水后迅速散发热量,可以使部分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上升,水蒸气从加热腔进入导流腔,继而再从第一排气口流向进气口,此时,热气会沿着螺旋设置的加热管逐渐流动并通过第二排气口排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加热管传递热量,从而对容器中的饮料或者食物进行加热。也就是说,容器中的饮料或食物既可以通过导热件进行加热,还可以通过加热管进行加热,由此可以对容器中的物质进行双向加热,不仅可以提高对热量的利用效率,并减少对饮料或者食物的加热时间,同时,还可以使得被加热物体能够均匀地受热,从而便于用户食用。由此,即使是在寒冷天气或者户外情况下,也能够方便快速地对水或者饮料进行加热,从而使用户享用到热气腾腾的物质。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自加热装置在一种实施例中的主视图;

图2是本公开提供的自加热装置在一种视角下的剖视图,其中,未示出进水口;

图3是本公开提供的自加热装置在另一种视角下的剖视图,其中,未示出进水口;

图4是本公开提供的自加热装置在一种实施例中的加热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提供的自加热装置在一种实施例中的加热件的主视图;

图6是本公开提供的自加热装置在一种实施例中的加热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容器,2-加热件,21-加热腔,22-进水口,23-切边,24-凹槽,3-加热管,31-第二排气口,4-推杆,5-保温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本公开提供的用于清洁路栏的扫刷装置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上、下。“内、外”是指相应零部件轮廓的内外。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再者,不同的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自加热装置,可用于对饮料、水或者流食等进行自动加热,这样,即使是在爬山、露营等户外活动中,也能满足用户对热饮或热食的需求。其中,图1至图6示出了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该自加热装置包括容器1和设置在所述容器1中的加热件2,所述容器1和所述加热件2之间的空间形成为用于容纳物料的腔室;所述加热件2设有用于容纳发热包的加热腔21和用于热气流通的导流腔,所述加热件2上设有与所述导流腔相通的第一排气口;所述容器1包括筒体和围绕所述筒体的周向方向螺旋设置的加热管3,所述加热管3具有导入热气的进气口和排出热气的第二排气口31,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发热包置于加热腔21后,可以往加热腔21中导入冷水,冷水与发热包中的物料反应并散发热量,这样,可以通过加热件2直接将热量传递给容器1中的饮料或者食物,从而实现加热。与此同时,由于发热包遇水后迅速散发热量,可以使部分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上升,水蒸气从加热腔进入导流腔,继而再从第一排气口流向进气口,此时,热气会沿着螺旋设置的加热管3逐渐流动并通过第二排气口31排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加热管3传递热量,从而对容器1中的饮料或者食物进行加热。也就是说,容器1中的饮料和食物既可以通过导热件进行加热,还可以通过加热管3进行加热,由此形成双向加热,不仅可以提高对热量的利用效率,并减少对饮料或者食物的加热时间,同时,还可以使得被加热物体能够均匀地受热,从而便于用户食用。由此,即使是在寒冷天气或者户外情况下,也能够方便快速地对水或者饮料进行加热,从而使用户享用到热气腾腾的食物。

作为一种选择,所述进气口可以是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气口31的下方,基于热空气上升的原理,热气能够沿着加热管3快速流动,不仅有益于提高加热效率,还益于使热气能够顺畅地排出。

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管3可以是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周。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加热管3还可以是与筒体一体成型而成。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公开中,所用到的发热包与市面上常用的自热米饭发热包的类型相同。所用发热包的主要成分是铁粉、生石灰、碳酸钠、盐、活性炭等,主要利用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对食物进行加热。由于该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故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加热腔21的顶部设有进水口22,所述进水口22处设有用于封堵加热腔21的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加热腔21可拆卸地相连。这样,可以减少热量的溢出,由此减少热量散失,提高对热量的利用效率。

为了避免发热包卡止在加热腔21中,致使水不能与发热包充分接触,影响对发热包的利用效率,如图2所示,所述端盖上设有推杆4,所述推杆4的尺寸小于所述加热腔21的腔径,从而推杆4可以沿着所述加热腔21的长度方向移动,以将发热包推送至合适位置。由此,可以使发热包与水充分接触,从而保证对发热包的利用效率。

水与发热包接触后,可能会产生泡沫,并致使热气无法顺畅地排出。作为一种选择,所述端盖的底部可以设有消沫网,且所述消沫网上设有消沫剂。这样,可以通过消沫剂消除产生的泡沫,从而使产生的热气顺畅地进入导流腔中。在本公开中,消泡剂为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作为其它选择,消沫剂还可以是乳化硅油、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聚氧丙烯甘油醚和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任一者,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为了保证加热效率,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加热件2为多棱柱,且所述多棱柱的横截面形状呈星形,由此,可以形成凹槽24,从而增大与容器1中食物或者饮料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导流腔可以设置在所述多棱柱的一个棱角上,这样可以使热量汇集到一起,有益于产生一定的压力便于快速地流通。且该棱角的尖端处设有切边23,由此使该棱角能够与容器1中的流体接触,实现对热量的有效利用。

在本公开中,如图6所示,所述多棱柱的横截面呈六角星形。在其它实施例中,多棱柱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四角星形、五角星形或八角星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所述加热件2为棱台,且所述棱台的横截面形状为星形。这样一来,可以增大容器1中饮料和食物的容量,还有益于减轻自加热装置的自重。

为了减少热损失,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容器1的外周罩设有保温壳5,所述保温壳5与所述容器1密封连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隙。由此减少热量散失,使容器1中的温度能够保持在一定值,从而提高食物的保温效果。保温壳5可以由挤塑型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挤塑板)、现喷硬泡聚氨酯、硬泡聚氨酯保温板(制品)、泡沫玻璃、泡沫混凝土等任意合适的保温材料制成,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保温壳5可以与容器1可拆卸连接,也可以与容器1固定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灵活设置。

当然,在本公开中,所述容器1的外周还可以设有由热致变色材料制成的温控层。基于热致变色材料能够在不同温度下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特点,可以直观地通过观察温控层的颜色来判断容器1的温度情况,从而益于食用适宜温度的饮料。其中,热致变色材料可以为cuhgl4、ag2hgl4、硬脂酸盐等任意合适的材料,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由此,本公开提供的自加热装置不仅可以制备为能够实现自加热的瓶装饮料,还可以制备成能够在户外(或者其它电、气不通的场合)对饮料或者食物进行加热的器材,从而满足用户对热食的需求。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