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导轨连接结构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71017发布日期:2021-03-16 22:35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电梯导轨连接结构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梯导轨连接结构及电梯。



背景技术:

电梯中的运动单元(如电梯轿厢及对重)通过一列或多列导轨线的导向在规定的方向运动。运动电梯单元还常常包括制动装置,在紧急情况下制动装置卡住导轨线中的导轨,使运动电梯单元制停。每列导轨线包括连续布置的多根导轨,且这些导轨联接在一起形成导轨线。

现有技术中,连续的导轨用连接板彼此联接,连接板固定到连续的导轨的底部(我们以导轨的截面上导向面所在一侧为顶部,另一侧为底部)。连接板从导轨底部将导轨相互刚性地联接、固定到一起。通常连接板是厚度一致的平板,截面为矩形,通过螺栓将两根导轨从各自端部并齐后固紧,使两根导轨的导向面齐平后形成导轨线的导向平面。导轨的连接配置应能有效防止导轨在纵向或者横向上的偏移,同时也必须防止导轨相对于彼此超出许可的弯曲。导轨在纵向或者横向上的偏移是不被允许存在的,它将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性甚至影响到电梯运动单元制动装置的有效制停而威胁电梯的安全性。因此,导轨线必须保持连续直线且具有足够的刚性。

电梯运动单元在导轨上滑行,受到导轨的横向约束力而维持其沿导轨导向面的直线运动;在其包含的制动装置卡住导轨制动时,制动器与导轨导向面之间的摩擦或瞬间制动锲块嵌入导轨后剧烈挤压而提供了纵向支撑力使电梯运动单元制停。根据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导轨受到了电梯运动单元所施加的横向力和纵向力,相应的导轨之间的接头也因力的传递而受此两种载荷,此时导轨接头必须有足够的抵抗弯曲的能力及防止所连接两根导轨发生位移的能力。导轨接头所必须具有的抗弯刚性的提高通常通过增加上文所说的矩形连接板的厚度来实现。增加矩形连接板的厚度一方面将消耗更多材料,另一方面增厚连接板后将使用更长的连接螺栓而导致增大导轨连接配置的空间,可能影响到电梯的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不多占用空间、有效承受导轨导向面传来的前后向受力的同时可减薄连接板板材厚度,节约板材,能更好、更经济地实现电梯导轨之间的联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其包括导轨1及连接板2;

所述导轨1的底面同导向面垂直呈t型;

所述连接板2一体成型,包括矩形支撑部20及主补强部21;

所述主补强部21由支撑部20第一端向后弯折,第一端为左端或右端;

所述支撑部20沿竖向设有多个通孔201;

通过螺栓穿过所述支撑部20的通孔201及两根对接导轨1底面上的孔将连接板2支撑部20同两根对接导轨1底面紧固到一起;

所述支撑部20的前侧面贴导轨1底面;

所述主补强部21向前延伸能与导轨1底面相交。

较佳的,所述主补强部21为矩形,并且所述螺栓位于导轨1底面后侧的长度同主补强部21前后长度的比例为0.5~1.1。

较佳的,所述连接板2还包括主延伸部23;

所述主延伸部23平行于支撑部20;

所述主延伸部23由主补强部21后端向远离所述通孔侧弯折。

较佳的,所述连接板2还包括从补强部22;

所述从补强部22由支撑部20第二端向前弯折;

第一端为左端且第二端为右端,或者第一端为右端且第二端为左端。

较佳的,所述连接板2还包括从延伸部24;

所述从补强部22为矩形;

所述从延伸部24由从补强部22前端向远离所述通孔侧弯折。

较佳的,所述从延伸部24沿左右方向延伸能与导轨1导向面相交。

较佳的,所述连接板2支撑部20竖向中部沿竖向向后侧弯折形成v形补强部25或u形补强部26;

所述连接板2支撑部20竖向左部及右部前侧面贴导轨1底面;

所述连接板2的竖向中部远离导轨1底面。

较佳的,所述支撑部20的左右宽度为导轨1底面左右宽度的1到1.3倍。

较佳的,所述支撑部20后侧面对应通孔201处焊接有螺母。

较佳的,所述主补强部21同支撑部20的弯折处冲压有加强筋。

较佳的,所述连接板2支撑部20沿竖向设有两列8个通孔201。

较佳的,所述连接板2为钢板材通过折弯或成型冲压加工形成;

钢板材厚度在3.2mm~16mm之间。

较佳的,所述主补强部21由支撑部20第一端向后弯折呈45°~135°。

较佳的,所述主补强部21由支撑部20第一端向后弯折呈900

所述主延伸部23由主补强部21后端向远离所述通孔侧弯折呈900

较佳的,所述从补强部22由支撑部20第二端向前弯折呈45°~135°。

较佳的,所述从补强部22由支撑部20第二端向前弯折呈90°;

所述从延伸部24由从补强部22前端向远离所述通孔侧弯折呈900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使用上述电梯导轨连接结构的电梯,所述电梯的轿厢导轨线或对重导轨线中的至少一列导轨线的相邻导轨间采用所述电梯导轨连接结构互相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连接板2主补强部21由支撑部20向后弯折;支撑部20一通孔201到主补强部21的距离不大于该通孔201到导轨底面同侧边缘的距离,从而主补强部21至少一个侧面向前延伸能与导轨1底面相交。主补强部21垂直抵在导轨底面正后侧,使连接板2能有效承受导轨1导向面传来的前后向受力。该电梯导轨连接结构,由于连接板2主补强部21由支撑部20向后弯折且向前延伸能与导轨1底面相交,所以在不多占用空间、有效承受导轨1导向面传来的前后向受力的同时可减薄连接板2板材厚度,节约板材,能更好、更经济地实现电梯导轨之间的联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一实施例连接板顶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一实施例连接板前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一实施例前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一实施例e-e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一实施例带从延伸部连接板顶视图;

图6是图5连接板连接导轨截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一实施例带v形补强部连接板顶视图;

图8是图7连接板连接导轨截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一实施例带u形补强部连接板顶视图;

图10是图9连接板连接导轨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导轨;2连接板;20支撑部;21主补强部;201通孔;22从补强部;23主延伸部;24从延伸部;25v形补强部;26u形补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到图10所示,电梯导轨连接结构包括导轨1及连接板2;

所述导轨1的底面同导向面垂直呈t型;

所述连接板2一体成型,包括矩形支撑部20及主补强部21;

所述主补强部21由支撑部20第一端向后弯折,第一端为左端或右端;

所述支撑部20沿竖向设有多个通孔201;

通过螺栓穿过所述支撑部20的通孔201及两根对接导轨1底面上的孔将连接板2支撑部20同两根对接导轨1底面紧固到一起;

所述支撑部20的前侧面贴导轨1底面;

所述主补强部21向前延伸能与导轨1底面相交。

较佳的,所述主补强部21由支撑部20第一端向后弯折呈45°~135°。

实施例一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连接板2主补强部21由支撑部20向后弯折;支撑部20一通孔201到主补强部21的距离不大于该通孔201到导轨底面同侧边缘的距离,从而主补强部21至少一个侧面向前延伸能与导轨1底面相交。主补强部21垂直抵在导轨底面正后侧,使连接板2能有效承受导轨1导向面传来的前后向受力。该电梯导轨连接结构,由于连接板2主补强部21由支撑部20向后弯折且向前延伸能与导轨1底面相交,所以在不多占用空间、有效承受导轨1导向面传来的前后向受力的同时可减薄连接板2板材厚度,节约板材,能更好、更经济地实现电梯导轨之间的联接。

实施例二

基于实施例一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所述主补强部21为矩形,并且所述螺栓位于导轨1底面后侧的长度同主补强部21前后长度的比例为0.5~1.1。

实施例二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有利于减小电梯导轨连接结构的占用空间。

实施例三

基于实施例二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如图1、图4所示,所述连接板2还包括主延伸部23;

所述主延伸部23平行于支撑部20;

所述主延伸部23由主补强部21后端向远离所述通孔侧弯折。

较佳的,所述主补强部21由支撑部20第一端向后弯折呈900

所述主延伸部23由主补强部21后端向远离所述通孔侧弯折呈900

实施例三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连接板2主延伸部23从主补强部21的板面弯折离开,沿远离所述通孔的方向延伸。主延伸部23弯折成型增加了连接板2刚性,且使连接板2的截面具有较大的惯性矩而具备良好的几何特性;主延伸部23的存在并可减少主补强部21的前后长度,对井道布置更友好,同时也有利于减薄连接板2板材,节约材料。

实施例四

基于实施例一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如图1、图4所示,所述连接板2还包括从补强部22;

所述从补强部22由支撑部20第二端向前弯折;

第一端为左端且第二端为右端,或者第一端为右端且第二端为左端。

较佳的,所述从补强部22由支撑部20第二端向前弯折呈45°~135°。

实施例四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连接板2从补强部22由支撑部20第二端向前弯折,从补强部22同主补强部21的弯折方向相反。

实施例五

基于实施例四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如图5、图6所示,所述连接板2还包括从延伸部24;

所述从补强部22为矩形;

所述从补强部22由支撑部20第二端向前弯折呈90°;

所述从延伸部24由从补强部22前端向远离所述通孔侧弯折呈900

较佳的,所述从延伸部24沿左右方向延伸能与导轨1导向面相交。

实施例五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连接板2从延伸部24沿左右方向延伸与导轨1导向面相交,弯曲刚性高,并能避免薄板弯折成型的从延伸部24面因距离导轨受载中心太远而使其抗弯刚性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且,由于从延伸部24在导轨1的导向面侧并与导向面垂直,实现了大的截面惯性矩,同时能够实现紧凑的导轨连接配置。

实施例六

基于实施例一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所述连接板2支撑部20竖向中部沿竖向向后侧弯折形成v形补强部25(如图7、图8所示)或u形补强部26(如图9、图10所示);

所述连接板2支撑部20竖向左部及右部前侧面贴导轨1底面;

所述连接板2的竖向中部远离导轨1底面。

实施例六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连接板2的竖向中部弯折远离导轨1底面,增加了连接板2与导轨1导向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能以低材料消耗实现大的截面惯性矩,同时能够实现紧凑的导轨连接配置。

实施例七

基于实施例一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所述支撑部20的左右宽度为导轨1底面左右宽度的1到1.3倍。

较佳的,所述支撑部20后侧面对应通孔201处焊接有螺母,更有利于现场的螺栓紧固拧紧。

较佳的,所述主补强部21同支撑部20的弯折处冲压有加强筋,增强连接板的可承受力。

较佳的,所述连接板2支撑部20沿竖向设有两列8个通孔201。

较佳的,所述连接板2为钢板材通过折弯或成型冲压加工形成;

钢板材厚度在3.2mm~16mm之间,更优选在4mm~10mm之间。

实施例八

一种使用实施例一到实施例七的电梯导轨连接结构的电梯,所述电梯的轿厢导轨线或对重导轨线中的至少一列导轨线的相邻导轨间采用所述电梯导轨连接结构互相连接在一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