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编码器金属软管运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91956发布日期:2021-04-23 14:3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软管领域内一种运送装置。


背景技术:

2.编码器是将信号或数据进行编制、转换为可用以通讯、传输和存储的信号形式的设备。编码器把角位移或直线位移转换成电信号,前者称为码盘,后者称为码尺。按照读出方式编码器可以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按照工作原理编码器可分为增量式和绝对式两类。增量式编码器是将位移转换成周期性的电信号,再把这个电信号转变成计数脉冲,用脉冲的个数表示位移的大小;而金属软管是配合编码器进行使用的,一般情况下编码器金属软管长度较长,型号较多,怎么有序的进行放置成为当下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式编码器金属软管运送装置,该实用新型能够安全稳定的放置编码器金属软管,同时可以自由调节放置间距,便于放置不同的型号再方便的进行转运,提高工作效率。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折叠式编码器金属软管运送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的底部分别配合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设置有若干组;所述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之间配合设置有伸缩组件,所述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之间平行设置,所述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通过伸缩组件进行相对移动;所述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上还配合设置有编码器软管放置架。
5.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编码器金属软管可以按照不同的型号挂在横向放置杆上,同时可以调节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之间相对的距离,便于放置更多的编码器金属软管,同时通过锁紧套进行锁紧,确保工作可靠,提高工作效率。
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实用新型能够安全稳定的放置编码器金属软管,同时可以自由调节放置间距,便于放置不同的型号再方便的进行转运,提高工作效率。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能够方便的进行伸缩;所述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呈l形设置,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包括纵向主梁和横向主梁,伸缩组件连接在纵向主梁之间。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伸缩组件伸缩可靠而且工作稳定;所述伸缩组件包括伸缩栅栏,所述伸缩栅栏采用耐磨抗压材料制成。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编码器软管放置架放置编码器软管可靠;所述编码器软管放置架包括设置在纵向主梁上面的若干组横向放置杆,设置在纵向主梁上的放置孔,用于连接横向放置杆和放置孔的锁紧装置;所述横向放置杆通过锁紧装置固定在放置孔上。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锁紧装置锁紧可靠;所述锁紧装置包括转动锁紧套,所述转动锁紧套安装在横向放置杆和放置孔之间,所述转动锁紧套通过转动进
而对横向放置杆进行锁紧。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横向放置杆放置可靠;所述放置孔包括外侧孔和内侧孔,所述横向放置杆穿过外侧孔并进入到内侧孔中,所述横向放置杆和转动锁紧套通过螺纹连接。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4.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15.其中,1左侧支架、2右侧支架、3滚轮、4伸缩栅栏、5纵向主梁、6横向主梁、7横向放置杆、8放置孔、9锁紧套、10外侧孔、11内侧孔。
具体实施方式
16.如图1

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折叠式编码器金属软管运送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的底部分别配合设置有滚轮3,所述滚轮3设置有若干组;所述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之间配合设置有伸缩组件,所述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之间平行设置,所述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通过伸缩组件进行相对移动;所述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上还配合设置有编码器软管放置架;所述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呈l形设置,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包括纵向主梁5和横向主梁6,伸缩组件连接在纵向主梁5之间;所述伸缩组件包括伸缩栅栏4,所述伸缩栅栏4采用耐磨抗压材料制成;所述编码器软管放置架包括设置在纵向主梁5上面的若干组横向放置杆7,设置在纵向主梁5上的放置孔8,用于连接横向放置杆7和放置孔8的锁紧装置;所述横向放置杆7通过锁紧装置固定在放置孔8上;所述锁紧装置包括转动锁紧套9,所述转动锁紧套9安装在横向放置杆7和放置孔8之间,所述转动锁紧套9通过转动进而对横向放置杆7进行锁紧;所述放置孔8包括外侧孔10和内侧孔11,所述横向放置杆7穿过外侧孔10并进入到内侧孔11中,所述横向放置杆7和转动锁紧套9通过螺纹连接。
17.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编码器金属软管可以按照不同的型号挂在横向放置杆7上,同时可以调节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之间相对的距离,便于放置更多的编码器金属软管,同时通过锁紧套9进行锁紧,确保工作可靠,提高工作效率。
18.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