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径管装载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05654发布日期:2021-06-18 16:19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径管装载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载架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大径管装载架。



背景技术:

装载架顾名思义是一种对物料进行装载存放的设备,实际使用装载架存放大管径管材时,多使用大径管装载架进行大管径管材的存放,实际使用具有稳定性能高、便于存放拿取和结构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工厂车间、自来水厂和管道施工地等场所。

传统的大径管装载架,放置使用大管径管材时,不对管材进行固定,会导致管材受外力作用,利用滚筒脱离大径管装载架的情况发生,为大径管装载架的使用带来不便,其次,存放管材时,管材的长度大小不一,无法根据管材长度的变化,调节大径管装载架的使用长度,会使大径管装载架无法稳定存放管材的情况发生,最后,现有的大径管装载架,只能在一定高度的抽出管材,当需要将管材放置地面使用时,由于管材自身较重,不便于使大径管装载架内部的管材放置地面,为大径管装载架的管材装卸使用带来不便。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径管装载架,具备便于固定管材、便于调节大径管装载架的使用长度、便于将大径管装载架内部的管材放置地面使用的优点,进而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便于固定管材、便于调节大径管装载架的使用长度、便于将大径管装载架内部的管材放置地面使用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大径管装载架,包括第一v型架和第二v型架,所述第一v型架和第二v型架的上部均设置有v型凹槽,且两组所述v型凹槽的内部底面分别转动安装有若干组辊筒,所述第一v型架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v型架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v型架和第二v型架之间安装有九组伸缩杆,所述第一v型架和第二v型架的一端均安装有固定螺杆。

进一步的,一组所述固定螺杆的外部侧壁套接安装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与一组所述固定螺杆相互啮合的第一螺纹通孔,一组所述固定螺杆的一端套接安装有调节板,一组所述固定螺杆的一端侧壁固定安装有延长杆,且延长杆的侧壁设置有第二螺纹通孔、第三螺纹通孔和第四螺纹通孔,所述第二螺纹通孔的内部啮合连接有第一卡壁螺杆,所述第三螺纹通孔的内部啮合连接有第二卡壁螺杆,所述第四螺纹通孔的内部啮合连接有第三卡壁螺杆。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的后端设置有安装盲孔,且安装盲孔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工形转轴,并且工形转轴的另一端套接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端面设置有内置t形槽,所述工形转轴的一端位于内置t形槽的内部,两组所述固定螺杆的结构和安装方式均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v型架的另一端设置有九组第一内置凸形槽,九组所述伸缩杆的一端分别位于九组第一内置凸形槽的内部,所述第二v型架的另一端设置有九组第二内置凸形槽,九组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分别位于九组第二内置凸形槽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v型架和第二v型架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贯穿安装有第一轴承,且第一轴承的内部卡接安装有第一连接杆,并且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v型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调节转板,且第一调节转板的侧壁贯穿滑动安装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撑地板和第二撑地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贯穿安装有第二轴承,且第二轴承的内部卡接安装有第二连接杆,并且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v型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调节转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进一步的,若干组所述辊筒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径管装载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固定螺杆,当需要固定两组v型凹槽内部的管材时,利用若干组辊筒向后方略微移动管材,此时利用两组固定螺杆与两组第一螺纹通孔相互啮合使用,顺、逆时针旋转一组调节板,带动一组固定螺杆和一组延长杆做同步运动,当一组延长杆的一端大致位于管材的内部中间位置时,将管材移动回原位,此时,顺时针旋转第一卡壁螺杆、第二卡壁螺杆和第三卡壁螺杆,当第一卡壁螺杆、第二卡壁螺杆和第三卡壁螺杆的一端分别与管材内部侧壁接触时,停止运动,另一组固定螺杆同步骤操作,此时管材被稳定固定,通过设置的固定螺杆,可方便对管材进行固定,避免因管材不具有固定结构且受到外部意外碰撞,导致管材利用若干组辊筒脱离大径管装载架的情况发生,为大径管装载架的使用带来便利。

(2)、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伸缩杆,当需要调节第一v型架和第二v型架之间的使用距离时,固定第一支撑板,移动第二支撑板,带动第二v型架做同步运动,此时若干组伸缩杆的侧壁暴露在空气中,根据使用需要,将第二支撑板调节到预期位置,第一内置凸形槽和第二内置凸形槽的开口处,防止伸缩杆脱离第一v型架和第二v型架,通过设置的伸缩杆,可根据管材长度的变化,调节第一v型架和第二v型架之间的使用距离。

(3)、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当需要将两组v型凹槽内部的管材放置地面使用时,提升调节杆,当第二撑地板脱离地面一定高度时,利用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顺、逆时针旋转调节杆,带动第一v型架、第二v型架、第一连接杆、第一调节转板、第一撑地板、第二撑地板、第二连接杆和第二调节转板做同步运动,在旋转的过程中,管材会脱离第一v型架和第二v型架,跌落地面,在不使用大径管装载架时,由于第二撑地板的底面与地面接触,会防止第一v型架和第二v型架自动旋转的情况发生,通过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可便于将大径管装载架内部的管材放置地面,为大径管装载架的管材装卸使用带来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大径管装载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v型架和第二v型架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延长杆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固定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伸缩杆的剖视图。

图中:

1、第一v型架;2、第二v型架;3、v型凹槽;4、辊筒;5、第一支撑板;6、第二支撑板;7、伸缩杆;8、固定螺杆;9、固定板;10、第一螺纹通孔;11、调节板;12、第二螺纹通孔;13、第三螺纹通孔;14、第四螺纹通孔;15、第一卡壁螺杆;16、第二卡壁螺杆;17、第三卡壁螺杆;18、安装盲孔;19、工形转轴;20、安装板;21、内置t形槽;22、第一内置凸形槽;23、第二内置凸形槽;24、第一轴承;25、第一连接杆;26、第一调节转板;27、调节杆;28、第一撑地板;29、第二撑地板;30、第二轴承;31、第二连接杆;32、第二调节转板;33、延长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径管装载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大径管装载架,包括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的上部均设置有v型凹槽3,且两组v型凹槽3的内部底面分别转动安装有若干组辊筒4,第一v型架1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支撑板5,第二v型架2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支撑板6,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之间安装有九组伸缩杆7,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的一端均安装有固定螺杆8,第一v型架1、第二v型架2和若干组辊筒4均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多过多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组固定螺杆8的外部侧壁套接安装有固定板9,且固定板9的一侧设置有与一组固定螺杆8相互啮合的第一螺纹通孔10,一组固定螺杆8的一端套接安装有调节板11,一组固定螺杆8的一端侧壁固定安装有延长杆33,且延长杆33的侧壁设置有第二螺纹通孔12、第三螺纹通孔13和第四螺纹通孔14,第二螺纹通孔12的内部啮合连接有第一卡壁螺杆15,第三螺纹通孔13的内部啮合连接有第二卡壁螺杆16,第四螺纹通孔14的内部啮合连接有第三卡壁螺杆17,当需要固定两组v型凹槽3内部的管材时,利用若干组辊筒4向后方略微移动管材,此时利用两组固定螺杆8与两组第一螺纹通孔10相互啮合使用,顺、逆时针旋转一组调节板11,带动一组固定螺杆8和一组延长杆33做同步运动,当一组延长杆33的一端大致位于管材的内部中间位置时,将管材移动回原位,此时,顺时针旋转第一卡壁螺杆15、第二卡壁螺杆16和第三卡壁螺杆17,当第一卡壁螺杆15、第二卡壁螺杆16和第三卡壁螺杆17的一端分别与管材内部侧壁接触时,停止运动,另一组固定螺杆8同步骤操作,此时管材被稳定固定,通过设置的固定螺杆8,可方便对管材进行固定,避免因管材不具有固定结构且受到外部意外碰撞,导致管材利用若干组辊筒4脱离大径管装载架的情况发生,为大径管装载架的使用带来便利。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板9的后端设置有安装盲孔18,且安装盲孔18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工形转轴19,并且工形转轴19的另一端套接安装有安装板20,安装板20的端面设置有内置t形槽21,工形转轴19的一端位于内置t形槽21的内部,两组固定螺杆8的结构和安装方式均相同,工形转轴19便于调节固定螺杆8的使用角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v型架1的另一端设置有九组第一内置凸形槽22,九组伸缩杆7的一端分别位于九组第一内置凸形槽22的内部,第二v型架2的另一端设置有九组第二内置凸形槽23,九组伸缩杆7的另一端分别位于九组第二内置凸形槽23的内部,当需要调节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之间的使用距离时,固定第一支撑板5,移动第二支撑板6,带动第二v型架2做同步运动,此时若干组伸缩杆7的侧壁暴露在空气中,根据使用需要,将第二支撑板6调节到预期位置,第一内置凸形槽22和第二内置凸形槽23的开口处,防止伸缩杆7脱离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通过设置的伸缩杆7,可根据管材长度的变化,调节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之间的使用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位于同一水平线上,避免因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存在高度差导致管材无法正常放置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5的一侧贯穿安装有第一轴承24,且第一轴承24的内部卡接安装有第一连接杆25,并且第一连接杆25的一端与第一v型架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25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调节转板26,且第一调节转板26的侧壁贯穿滑动安装有调节杆27,调节杆27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撑地板28和第二撑地板29,第二支撑板6的一侧贯穿安装有第二轴承30,且第二轴承30的内部卡接安装有第二连接杆31,并且第二连接杆31的一端与第二v型架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31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调节转板32,当需要将两组v型凹槽3内部的管材放置地面使用时,提升调节杆27,当第二撑地板29脱离地面一定高度时,利用第一轴承24和第二轴承30,顺、逆时针旋转调节杆27,带动第一v型架1、第二v型架2、第一连接杆25、第一调节转板26、第一撑地板28、第二撑地板29、第二连接杆31和第二调节转板32做同步运动,在旋转的过程中,管材会脱离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跌落地面,在不使用大径管装载架时,由于第二撑地板29的底面与地面接触,会防止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自动旋转的情况发生,通过设置的第一支撑板5和第二支撑板6,可便于将大径管装载架内部的管材放置地面,为大径管装载架的管材装卸使用带来便利。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轴承24和第二轴承30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避免因第一轴承24和第二轴承30错位,导致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无法正常旋转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干组辊筒4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避免因若干组辊筒4均存在高度差,导致个别辊筒4受力较大,影响受力较大辊筒4的使用寿命。

工作原理:

使用大径管装载架时,先将管材放置在两组v型凹槽3的内部,此时利用若干组辊筒4向后方略微移动管材,利用两组固定螺杆8与两组第一螺纹通孔10相互啮合使用,顺、逆时针旋转一组调节板11,带动一组固定螺杆8和一组延长杆33做同步运动,当一组延长杆33的一端大致位于管材的内部中间位置时,将管材移动回原位,此时,顺时针旋转第一卡壁螺杆15、第二卡壁螺杆16和第三卡壁螺杆17,当第一卡壁螺杆15、第二卡壁螺杆16和第三卡壁螺杆17的一端分别与管材内部侧壁接触时,停止运动,另一组固定螺杆8同步骤操作,此时管材被稳定固定,通过设置的固定螺杆8,可方便对管材进行固定,避免因管材不具有固定结构且受到外部意外碰撞,导致管材利用若干组辊筒4脱离大径管装载架的情况发生,为大径管装载架的使用带来便利,同时,当需要调节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之间的使用距离时,固定第一支撑板5,移动第二支撑板6,带动第二v型架2做同步运动,此时若干组伸缩杆7的侧壁暴露在空气中,根据使用需要,将第二支撑板6调节到预期位置,第一内置凸形槽22和第二内置凸形槽23的开口处,防止伸缩杆7脱离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通过设置的伸缩杆7,可根据管材长度的变化,调节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之间的使用距离,同时,当需要将两组v型凹槽3内部的管材放置地面使用时,提升调节杆27,当第二撑地板29脱离地面一定高度时,利用第一轴承24和第二轴承30,顺、逆时针旋转调节杆27,带动第一v型架1、第二v型架2、第一连接杆25、第一调节转板26、第一撑地板28、第二撑地板29、第二连接杆31和第二调节转板32做同步运动,在旋转的过程中,管材会脱离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跌落地面,在不使用大径管装载架时,由于第二撑地板29的底面与地面接触,会防止第一v型架1和第二v型架2自动旋转的情况发生,通过设置的第一支撑板5和第二支撑板6,可便于将大径管装载架内部的管材放置地面,为大径管装载架的管材装卸使用带来便利。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