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部件加工输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59508发布日期:2021-11-25 09:15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械部件加工输送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机械部件加工输送机构。


背景技术:

2.机械部件加工在加工时需要使用输送机构进行运输,车间生产设备在生产机械部件时,工作人员有时会上厕所或者其他事情暂时离开生产设备,而工作人员离开后生产设备会继续生产机械部件,生产出的机械部件会在输送机构的运输下掉落到下料框内部,机械部件会在重力作用下与下料框碰撞产生伤痕,使机械部件变成残次品,而现有的处理方法使用木板与输送机构之间形成斜坡,使机械部件滑落到下料框内部避免损坏,而木板的结构简单表面粗糙不能够任意角度调节,以及不能根据下料框的高度进行调节,所以需要一种机械部件加工输送机构,以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3.中国专利公告号cn210883852u提出了一种机械部件加工输送机构,包括传送带和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活动连接在传送带的一端,所述辅助装置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的侧面活动连接有下料装置,所述连接杆的外表面且位于限位块的侧面转动套接有第一齿轮,所述限位块的上部侧面插接有插接杆,所述插接杆的外表面套接有弹簧,所述插接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啮合块,所述下料装置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下料板,所述第一下料板的一端插接有第二下料板,所述第一下料板的一端边缘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该实用新型可以在无人状态下避免机械部件下料时受到损坏,还能根据下料框的高度对下料板的角度进行调节,有效的辅助机械部件下料。但是该装置需手动调节第一下料板的角度并抽出第二下料板,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械部件加工输送机构,解决了需手动调节第一下料板的角度并抽出第二下料板,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械部件加工输送机构,包括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右端的顶部开设有转动孔,转动孔的内壁分别与一组调节转轴靠近其的一侧转动连接,两组所述调节转轴的外壁分别与第一下料板后端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料板的底部开设有滑动孔,滑动孔的内壁与第二下料板的外壁滑动连接,两组所述调节转轴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三转轴的前后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轴外壁的中部等距焊接有多组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三转轴的下方设置有推动板,所述推动板顶部的后侧和底部的前侧均等距焊接有多组推动杆,所述推动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左端与固定架的左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外壁的中部与第一转动杆靠近其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右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右侧与固定架的右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外壁的左侧与第一转板固定连接,所述第
一转板的左侧与第一转动柱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柱的前方设置有一组槽轮,所述槽轮的中央与第二转轴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固定架左右两侧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外壁的右侧与另一组槽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位于第一转轴的前方,所述第二转轴前方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组第二转板,两组所述第二转板分别与第二转轴外壁的左侧和右侧固定连接,两组所述第二转板的背对面均等距固定连接有多组第二转动柱,所述第二转板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转动块,所述第二转板的后方设置有l型杆,所述l型杆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多组推动块,所述l型杆前端与第二下料板后侧的底部固定连接。
8.优选的,所述第二下料板的左右两端均与一组限位块靠近其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的宽度等于第一下料板和第二下料板宽度之差。
9.优选的,所述传送装置的右侧开设有推动孔,推动孔的内壁与推动板的外壁滑动连接。
10.优选的,两组所述l型杆中左侧l型杆至固定架左侧内壁的距离与右侧l 型杆至固定架右侧内壁的距离相等。
11.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柱、第二转动柱和槽轮的宽度均相同,所述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的直径相等。
12.优选的,位于所述推动板顶部的第二转动杆之间的间隔等于位于推动板底部第二转动杆之间间隔的三倍。
13.(三)有益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械部件加工输送机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机械部件加工输送机构,通过设置驱动电机在第一转轴、第一转动杆和推动杆的作用下带动推动板沿推动孔滑动,推动板在推动杆、第二转动杆和第三转轴的作用下带动调节转轴转动,实现电动控制第一下料板改变角度,通过设置第一转板在第一转动柱、槽轮、第二转动柱和第二转板的作用下带动l型杆升降,使得第二下料板的底部始终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16.2、该机械部件加工输送机构,通过设置限位块并设置限位块的宽度,使得限位块与第一下料板接触时,l型杆不会继续上升,通过设置位于推动板顶部和底部的推动杆之间间隔的比例,使得第一转轴和调节转轴转动的圈数成比例,从而减小调节转轴的转动幅度。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架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转轴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槽轮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传送装置;2、第一下料板;3、固定架;4、l型杆;5、限位块;6、第二下料板;7、调节转轴;8、驱动电机;9、推动板;10、第一转轴;11、推动杆;12、第一转动杆;13、第三转轴;14、第二转动杆;15、第二转轴;16、第二转板;17、第一转板;18、第一转动柱;19、槽轮;20、第二转动柱;21、推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机械部件加工输送机构,包括传送装置1,传送装置1右端的顶部开设有转动孔,转动孔的内壁分别与一组调节转轴7靠近其的一侧转动连接,两组调节转轴7的外壁分别与第一下料板2后端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第一下料板2的底部开设有滑动孔,滑动孔的内壁与第二下料板6的外壁滑动连接,两组调节转轴7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三转轴13的前后两端固定连接,第三转轴13外壁的中部等距焊接有多组第二转动杆14,第三转轴13的下方设置有推动板9,推动板9顶部的后侧和底部的前侧均等距焊接有多组推动杆11,推动板9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转轴10,第一转轴10的左端与固定架3的左侧内壁固定连接,第一转轴10外壁的中部与第一转动杆12靠近其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转轴10的右端与驱动电机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驱动电机的右侧与固定架3的右侧内壁固定连接,第一转轴10外壁的左侧与第一转板17固定连接,第一转板17的左侧与第一转动柱18的右端固定连接,第一转动柱18的前方设置有一组槽轮19,槽轮19的中央与第二转轴15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二转轴1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固定架3左右两侧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转轴15外壁的右侧与另一组槽轮 19固定连接,第二转轴15位于第一转轴10的前方,第二转轴15前方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组第二转板16,两组第二转板16分别与第二转轴15外壁的左侧和右侧固定连接,两组第二转板16的背对面均等距固定连接有多组第二转动柱20,第二转板16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转动块,第二转板16的后方设置有l型杆4,l型杆4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多组推动块21,l型杆4前端与第二下料板6后侧的底部固定连接。
24.具体的,为了避免l型杆4与第一下料板2发生碰撞,第二下料板6的左右两端均与一组限位块5靠近其的一侧固定连接,限位块5的宽度等于第一下料板2和第二下料板6宽度之差,限位块5与第一下料板2接触时,l型杆4不会继续上升。
25.具体的,为了便于推动板9移动,传送装置1的右侧开设有推动孔,推动孔的内壁与推动板9的外壁滑动连接。
26.具体的,为了提高装置的稳定性,两组l型杆4中左侧l型杆4至固定架3左侧内壁的距离与右侧l型杆4至固定架3右侧内壁的距离相等,两组l 型杆4对第二下料板6施力更加均匀。
27.具体的,为了便于第一转动柱18和第二转动柱20与槽轮19接触,第一转动柱18、第二转动柱20和槽轮19的宽度均相同,第一转动柱18和第二转动柱20的直径相等。
28.具体的,为了减小调节转轴7转动的幅度,位于推动板9顶部的第二转动杆14之间的间隔等于位于推动板9底部第二转动杆14之间间隔的三倍,第一转轴10和调节转轴7转动的圈数成正比例。
29.工作原理:将零件放在传送装置1顶部后侧,零件被传送装置1传送至前方并沿第一下料板2和第二下料板6下滑,当要调整第一下料板2的角度时,启动驱动电机8,驱动电机8带动第一转轴10转动,第一转轴带动第一转动杆12和第一转板17转动,第一转动杆12通过推动杆11和推动板9带动第二转动杆14转动,第二转动杆14通过第三转轴13带动调节转轴7
转动,调节转轴7带动第一下料板2转动,从而改变第一下料板2的角度,同时第一转板通过第一转动柱18带动槽轮19转动,槽轮19通过第二转动柱带动第二转板16转动,第二转板16通过转动块和推动块21发生碰撞带动l型杆4 进行升降,l型杆4带动第二下料板6沿第一下料板2上的滑动孔滑动,从而使第二下料板6的底部始终位于同一水平面。
30.综上所述,通过设置驱动电机8在第一转轴10、第一转动杆12和推动杆 11的作用下带动推动板9沿推动孔滑动,推动板9在推动杆11、第二转动杆 14和第三转轴13的作用下带动调节转轴7转动,实现电动控制第一下料板2 改变角度,通过设置第一转板17在第一转动柱18、槽轮19第二转动柱20和第二转板16的作用下带动l型杆4升降,使得第二下料板6的底部始终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通过设置限位块5并设置限位块5的宽度,使得限位块5与第一下料板2接触时,l型杆4不会继续上升,通过设置位于推动板9顶部和底部的推动杆11之间间隔的比例,使得第一转轴10和调节转轴7转动的圈数成比例,从而减小调节转轴7的转动幅度。
31.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3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