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球分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62941发布日期:2021-07-06 20:25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球分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球压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球分料机构。


背景技术:

2.平衡轴采用钢球对内油道进行封堵,钢球成本低且通用性强,而且在操作过程中钢球容易压入,安装快捷。在利用压机将钢球压入平衡轴内油孔内的过程中,往压机内加钢球一般都是通过人工加入。传统方式通过人为去取钢球再压机压入平衡轴内,会对钢球和平衡轴造成污染,有杂质混入和生锈风险,且人工加钢球的方式效率较低,会严重影响钢球压装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球分料机构,能够实现自动加入钢球,有利于提高钢球压装效率。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钢球分料机构,包括:储存盒、料斗、振动盘、推料气缸和管道,所述料斗连接在储存盒的下方;所述振动盘设置在所述料斗的下方,所述振动盘位于所述料斗内,所述振动盘连接在所述推料气缸上,所述推料气缸驱动所述振动盘上下振动;所述管道设置在所述振动盘的旁边,所述管道内设置有钢球传感器,所述钢球传感器位于所述管道的下端。
6.优选的,所述储存盒上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一侧与储存盒铰连接。
7.优选的,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设置在所述盖板的另一侧。
8.优选的,所述料斗靠近储存盒的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料斗远离储存盒的一端的直径。
9.优选的,所述振动盘设置为喇叭状,且所述振动盘下端的直径大于所述振动盘上端的直径。
10.优选的,所述管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管道对称设置在振动盘的周围。
11.优选的,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套设在所述管道上。
12.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3.提供了一种钢球分料机构,在钢球压装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动加入钢球,有利于提高钢球压装效率,且可以有效避免因人工加入钢球而导致的杂质混入和生锈风险,减少对产品的污染。
附图说明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球分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球分料机构的剖面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球分料机构应用在钢球压装设备中的剖面图。
17.图4是钢球压装设备中切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钢球压装设备中切料机构的剖面图。
19.图6是钢球压装设备中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7是钢球压装设备中压料机构的剖面图。
21.图8是钢球压装设备中压料机构与平衡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分料机构1、储存盒11、料斗12、振动盘13、推料气缸14、管道15、盖板16、提手17、固定架18;
24.切料机构2、切料气缸21、切料板22、切料孔221、连接板23、防尘板24、进料管25、出料管26;
25.压料机构3、压料气缸31、压杆32、固定座33、压装头34、弹簧35、输料管36、吹气阀37、导杆38;
26.钢球4;
27.平衡轴5。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9.参阅附图,一种钢球压装设备,包括:分料机构1、切料机构2和压料机构3。分料机构1包括储存盒11、料斗12、振动盘13、推料气缸14和管道15。钢球4储存盒11用于提供钢球4的储存位置,为生产提供待料区域。料斗12连接在储存盒11的下方,料斗12可以设置为形状成漏斗状,将料斗12靠近储存盒11的一端的直径大于料斗12远离储存盒11的一端的直径,钢球4在料斗12下方聚拢收集。
30.振动盘13设置在料斗12的下方,振动盘13位于料斗12内,振动盘13设置为喇叭状,且振动盘13下端的直径大于振动盘13上端的直径。振动盘13连接在推料气缸14上,推料气缸14驱动振动盘13上下振动。推料气缸14来回推动振动盘13,为钢球4顺利到达管道15内提供动力。振动盘13的竖截面成三角形设置,通过推料气缸14的作用来回动作震动钢球4,使得从振动盘13上方流入到管道15内。
31.管道15设置在振动盘13的旁边,将分料机构1的钢球4通过管道15输送到切料机构2内。管道15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且管道15对称设置在振动盘13的周围,通过对管道15数量的设置来提高输送钢球4的效率。分料机构1还包括固定架18,固定架18套设在管道15上,通过固定架18支撑管道15起到固定的作用,减少管道15的损坏,延长管道15的使用寿命。
32.为了能够清楚知道管道15内是否有钢球4,管道15内设置有钢球传感器,钢球传感器位于管道15的下端,钢球传感器可以选用红外传感器。当钢球传感器感应不到管道15内有钢球4时,提高推料气缸14对振动盘13的振动频率,加快钢球4的落下。
33.为了避免钢球4从储存盒11内掉落,储存盒11上设置有盖板16,盖板16的一侧与储存盒11铰连接,盖板16可以有效保证储存盒11内的钢球4被外界环境不被污染,起到防尘防污的作用。分料机构1还包括提手17,提手17设置在盖板16的另一侧,通过提手17方便盖板
16的提起和合上。
34.切料机构2包括切料气缸21、切料板22和连接板23。切料板22连接在切料气缸21上,切料气缸21驱动切料板22水平移动,通过切料气缸21完成切料板22对钢球4的切料动作。连接板23设置在切料板22的上方,连接板23与分料机构1的管道15相连接。连接板23上设置有两个进料管25,通过进料管25分别与分料机构1的两个管道15相连接。切料板22上设置有出料管26,从出料管26中出来的钢球4进入到压料机构3中。
35.切料板22上设置有切料孔221,切料孔221的直径大于钢球4的直径且小于钢球4直径的两倍,使得切料孔221一次刚好可以通过一个钢球4,同时可以设置切料孔221的深度刚好一个钢球4。
36.切料机构2还包括防尘板24,防尘板24设置在切料板22上,防尘板24位于连接板23的一侧。防尘板24盖在切料板22上,用于遮蔽外界环境。
37.压料机构3包括压料气缸31、压杆32、固定座33、压装头34、弹簧35、输料管36和吹气阀37。压杆32连接在压料气缸31上,压料气缸31驱动压杆32上下运动,在压料气缸31的作用下推动压杆32将钢球4压入平衡轴孔内。压料气缸31设置在固定座33上,固定座33为压杆32提供后支撑力。压装头34设置在固定座33的下方,压杆32穿过压装头34,压装头34为钢球4提供进入平衡轴孔内的通道。
38.压装头34与固定座33通过弹簧35连接,在压装过程中前端压力通过弹簧35提供缓冲距离,弹簧35的一端连接在压装头34上,弹簧35的另一端连接在固定座33上。压装头34与切料机构2通过输料管36连接,输料管36的内径大于钢球4的直径且小于钢球4直径的两倍,从而有效保证一次只进入压装头34一个钢球4。压装头34内设置有容纳空腔,输料管36的出料口与容纳空腔连通。输料管36可以选用坦克链,这样输料管36可以适用于实际使用时的形状和位置多变。
39.吹气阀37设置在输料管36的进料口,即吹气阀37设置在切料机构2和压料机构3的连接处,吹气阀37通过plc控制器控制,通过吹气阀37将从切料机构2出来的钢球4吹入到压料机构3的输料管36内。
40.压料机构3还包括导杆38,导杆38设置在压装头34与固定座33之间,压装头34与固定座33通过导杆38连接,弹簧35套设在导杆38上。压装头34在导杆38的作用下移动,同时导杆38上部的端帽使得弹簧35不会从固定座33中脱落。导杆38对称设置在压杆32的两侧,在压杆32上下运动的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
41.压料机构3还包括压装第一传感器,压装第一传感器设置在压装头34内。压装第一传感器的作用为判断压装头34内有无钢球4,防止无钢球4设备空压。压料机构3还包括压装第二传感器,压装第二传感器设置在压装头34内,压装第二传感器的作用为判断压装头34内是否有多个钢球4,防止多个钢球4同时压入平衡轴孔内造成多压。压装第二传感器位于压装第一传感器的上方,压装第二传感器与压装第一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大于钢球4的直径。压装第一传感器和压装第二传感器均可以选用红外传感器。
42.通过压装第一传感器和压装第二传感器可以有效保证压装头34内有且仅有一个钢球4。当压装第一传感器没有感应到有钢球4时,压料气缸31停止动作,避免空压;当压装第一传感器感应到有钢球4且压装第二传感器感应到有钢球4时,吹气阀37停止向输料管36内输送钢球4,压料气缸31停止动作,避免多个钢球4同时压入同一个平衡轴孔内;当压装第
一传感器感应到有钢球4且压装第二传感器感应到没有钢球4时,压料气缸31开始动作,将钢球4压入平衡轴孔内。
43.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钢球4通过储存盒11进行收集,料斗12下方的振动盘13在推料气缸14的作用下一直重复上下抖动,在振动盘13的震动作用下钢球4自由落体落入到下方的管道15内,到达切料机构2中的进料管25内。切料气缸21往回拉动切料板22,切料板22中的切料孔221刚好对准进料管25落入一颗钢球4,在plc控制器的控制下吹气阀37吹动钢球4进入到压料机构3中的输料管36内。
44.平衡轴5通过其他装置放置在压料机构3的下方,平衡轴孔正对着压装头34的容纳空腔。压料气缸31带动压料机构3整体向下,压装头34首先接触平衡轴5,压机继续向下压缩弹簧35直至压杆32接触钢球4往下压装,压料气缸31采取压力和位移数据在工控机上记录并生成压装与位移曲线,根据工艺设置的曲线判断框判定产品压装合格与否。
4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