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折叠的手提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12969发布日期:2021-07-02 19:31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折叠的手提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提袋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简易折叠的手提袋。



背景技术:

手提袋是一种带有提绳的盛物袋体,其制作材料有纸张、纸板、塑料、皮革、布料等。

现有的手提袋包括袋体,袋体内开设有上端开口的袋腔,用于供物品盛放,袋体上还设置有提绳,通过手牵提绳进行使用。

此外,为了保证手提袋可对一定量的物品进行装载,使得现有的手提袋的平铺面积以及展开的体积较大,而在手提袋不进行使用时,为了便于携带,现有的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将手提袋铺平后进行九宫格折叠,实现空间占比的减小。

其中,虽然通过折叠而高效的实现了手提袋空间占比减小,但是由于手提袋在折叠后将会产生一定的恢复原状的内力,使得不进行进一步的限位作用,手提袋将会在内力的作用下一定程度的重新展开而呈现出一种形状不规则的形状,从而对手提袋的再次展开产生褶皱等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过折叠并采用磁铁吸附的一种简易折叠的手提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袋体,所述袋体内开设有上端开口的袋腔,所述袋体上设置有提绳,所述袋体包括位于袋腔两侧的第一面料层以及第二面料层,所述第一面料层包括呈矩阵依次排列呈九宫格形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第五区域、第六区域、第七区域、第八区域以及第九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三区域设置有第三磁铁,所述第七区域设置有第七磁铁,所述第九区域设置有第九磁铁,所述第二面料层包括呈矩阵依次排列呈九宫格形的第十区域、第十一区域、第十二区域、第十三区域、第十四区域、第十五区域、第十六区域、第十七区域以及第十八区域,所述第十区域设置有与第一磁铁吸合的第十磁铁,所述第十二区域设置有与第三磁铁吸合的第十二磁铁,所述第十六区域设置有与第七磁铁吸合的第十六磁铁,所述第十八区域设置有与第九磁铁吸合的第十八磁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当手提袋不进行使用时,在第一磁铁与第十磁铁的吸合、第三磁铁与第十二磁铁的吸合、第七磁铁与第十六磁铁的吸合、第九磁铁与第十八磁铁的吸合作用下而将袋体的四个角端吸合夹紧,保证后续折叠袋体更加平整而使折叠效果更好,此外,当袋腔内装载较少的纸张时,可通过第一磁铁与第十磁铁的吸合、第三磁铁与第十二磁铁的吸合、第七磁铁与第十六磁铁的吸合、第九磁铁与第十八磁铁的吸合作用下而夹持纸张的四个角端,防止纸张在袋腔内受力不稳定而褶皱;2.当九宫格折叠后,第一磁铁、第三磁铁、第七磁铁、第九磁铁、第十磁铁、第十二磁铁、第十六磁铁以及第十八磁铁将会在厚度方向有效且相邻均匀的实现对袋体的吸合,使得吸合更加的稳定而防止袋体折叠产生的内力致使袋体复原,保证折叠后的平整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磁铁、第三磁铁、第七磁铁、第九磁铁呈与第一面料层平行的长条片状,且第一磁铁、第三磁铁、第七磁铁、第九磁铁的长度方向呈水平设置,所述第十磁铁、第十二磁铁、第十六磁铁、第十八磁铁呈与第二面料层平行的长条片状,且第十磁铁、第十二磁铁、第十六磁铁、第十八磁铁的长度方向呈水平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磁铁呈长条片状可有效的减小袋体的厚度,防止出现折叠后厚度过大而影响收纳,此外,各磁铁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使得各磁铁可对宽度不同的纸张进行夹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五区域设置有第五磁铁,所述第十四区域设置有与第五磁铁吸合的第十四磁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袋体采用图3、图4的方式进行折叠,可保证由各磁铁厚度问题导致的折叠不便,而在采用图3、图4方式进行折叠时,通过在折叠后位于最中间位置的第五区域与第十四区域上的第五磁铁与第十四磁铁分别与周边的磁铁进行磁力吸合而进一步提高吸合的有效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五磁铁呈与第一面料层平行的长条片状,且第五磁铁的长度方向呈水平设置,所述第十四磁铁呈与第二面料层平行的长条片状,且第十四磁铁的长度方向呈水平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五磁铁与第十四磁铁呈长条片状可有效的减小袋体的厚度,防止出现折叠后厚度过大而影响收纳,此外,第五磁铁与第十四磁铁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使得第五磁铁以及第十四磁铁与周边磁铁的吸附作用面积最大化而增强吸附作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位于第四区域、第五区域、第六区域、第七区域、第八区域以及第九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一区域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三区域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杆,所述第十区域、第十一区域以及第十二区域位于第十三区域、第十四区域、第十五区域、第十六区域、第十七区域以及第十八区域的上方,所述第十区域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三导向杆,所述第十二区域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四导向杆,所述提绳包括安装于第一面料层的第一提绳以及安装于第二面料层的第二提绳,所述第一提绳一端滑移安装于第一导向杆,第一提绳另一端滑移安装于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提绳一端滑移安装于第三导向杆,第二提绳另一端滑移安装于第四导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两件提绳的设置,使得提拉更加的稳定;2.位于袋口位置的第一区域以及第三区域上第一导向杆以及第二导向杆实现了第一提绳的水平滑移,从而在手提袋需要折叠时进行水平拉开而更加有效的贴合于第一面料层,保证折叠的平整性,同理,位于袋口位置的第十区域以及第十二区域上第三导向杆以及第四导向杆实现了第二提绳的水平滑移,从而在手提袋需要折叠时进行水平拉开而更加有效的贴合于第二面料层,保证折叠的平整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导向杆上滑移设置有第一滑移环,所述第二导向杆上滑移设置有第二滑移环,所述第三导向杆上滑移设置有第三滑移环,所述第四导向杆上滑移设置有第四滑移环,所述第一提绳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滑移环,第一提绳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滑移环,所述第二提绳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滑移环,第二提绳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四滑移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滑移环以及第二滑移环使得第一提绳沿水平的调整更加的便捷,同理,第三滑移环以及第四滑移环使得第二提绳沿水平的调整更加的便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提绳位于第一滑移环上设置有固定连接第一滑移环的第一绳结,所述第一提绳位于第二滑移环上设置有固定连接第二滑移环的第二绳结,所述第二提绳位于第三滑移环上设置有固定连接第三滑移环的第三绳结,所述第二提绳位于第四滑移环上设置有固定连接第四滑移环的第四绳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绳结以及第二绳结使得第一提绳更加便捷的安装于第一滑移环以及第二滑移环,同理,第三结以及第四绳结使得第二提绳更加便捷的安装于第三滑移环以及第四滑移环。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装配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方式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6为图1中b的放大图;

图7为图2中c的放大图;

图8为图2中d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简易折叠的手提袋,包括袋体1,袋体1内开设有上端开口的袋腔11,袋体1上设置有提绳2,使得可在袋腔11内进行物品的装载,并通过提绳2进行提携。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袋体1包括位于袋腔11前侧的第一面料层12以及位于袋腔11后侧的第二面料层13,其中,第一面料层12包括呈矩阵沿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方向依次排列呈九宫格形的第一区域121、第二区域122、第三区域123、第四区域124、第五区域125、第六区域126、第七区域127、第八区域128以及第九区域129(图1中为了更加清晰的区分各区域添加了虚线,虚线在实际产品中并不存在),其中,第一区域121通过胶水粘接等方式设置有第一磁铁31,第三区域123通过胶水粘接等方式设置有第三磁铁32,第七区域127通过胶水粘接等方式设置有第七磁铁33,第九区域129通过胶水粘接等方式设置有第九磁铁34,另外,第二面料层13包括呈矩阵依次排列呈九宫格形的第十区域131、第十一区域132、第十二区域133、第十三区域134、第十四区域135、第十五区域136、第十六区域137、第十七区域138以及第十八区域139(图2中为了更加清晰的区分各区域添加了虚线,虚线在实际产品中并不存在),且第十区域131、第十一区域132、第十二区域133、第十三区域134、第十四区域135、第十五区域136、第十六区域137、第十七区域138以及第十八区域139分别位于的第一区域121、第二区域122、第三区域123、第四区域124、第五区域125、第六区域126、第七区域127、第八区域128以及第九区域129的对立侧,此外,第十区域131通过胶水粘接等方式设置有与第一磁铁31吸合的第十磁铁41,第十二区域133通过胶水粘接等方式设置有与第三磁铁32吸合的第十二磁铁42,第十六区域137通过胶水粘接等方式设置有与第七磁铁33吸合的第十六磁铁43,第十八区域139通过胶水粘接等方式设置有与第九磁铁34吸合的第十八磁铁44,因此,当手提袋不进行使用时,在第一磁铁31与第十磁铁41的吸合、第三磁铁32与第十二磁铁42的吸合、第七磁铁33与第十六磁铁43的吸合、第九磁铁34与第十八磁铁44的吸合作用下而将袋体1的四个角端吸合夹紧,保证后续折叠袋体1更加平整而使折叠效果更好,此外,当袋腔11内装载较少的纸张时,可通过第一磁铁31与第十磁铁41的吸合、第三磁铁32与第十二磁铁42的吸合、第七磁铁33与第十六磁铁43的吸合、第九磁铁34与第十八磁铁44的吸合作用下而夹持纸张的四个角端,防止纸张在袋腔11内受力不稳定而褶皱,另外,当九宫格折叠后,第一磁铁31、第三磁铁32、第七磁铁33、第九磁铁34、第十磁铁41、第十二磁铁42、第十六磁铁43以及第十八磁铁44将会在厚度方向有效且相邻均匀的实现对袋体1的吸合,使得吸合更加的稳定而防止袋体1折叠产生的内力致使袋体1复原,保证折叠后的平整性。

其中,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磁铁31、第三磁铁32、第七磁铁33、第九磁铁34呈与第一面料层12平行的长条片状,且第一磁铁31、第三磁铁32、第七磁铁33、第九磁铁34的长度方向呈水平设置,同理,第十磁铁41、第十二磁铁42、第十六磁铁43、第十八磁铁44呈与第二面料层13平行的长条片状,且第十磁铁41、第十二磁铁42、第十六磁铁43、第十八磁铁44的长度方向呈水平设置,使得各磁铁呈长条片状可有效的减小袋体1的厚度,防止出现折叠后厚度过大而影响收纳,此外,各磁铁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使得各磁铁可对宽度不同的纸张进行夹持。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袋体1采用图3、图4的方式进行折叠,而防止由于各磁铁厚度原因导致折叠无法实现。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五区域125通过胶水粘接等方式设置有第五磁铁51,对应的,第十四区域135通过胶水粘接等方式设置有与第五磁铁51吸合的第十四磁铁52,使得在袋体1采用图3、图4的方式进行折叠时,通过在折叠后位于最中间位置的第五区域125与第十四区域135上的第五磁铁51与第十四磁铁52分别与周边的磁铁进行磁力吸合而进一步提高吸合的有效性。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五磁铁51呈与第一面料层12平行的长条片状,且第五磁铁51的长度方向呈水平设置,同理,第十四磁铁52呈与第二面料层13平行的长条片状,且第十四磁铁52的长度方向呈水平设置,使得第五磁铁51与第十四磁铁52呈长条片状可有效的减小袋体1的厚度,防止出现折叠后厚度过大而影响收纳,此外,第五磁铁51与第十四磁铁52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使得第五磁铁51以及第十四磁铁52与周边磁铁的吸附作用面积最大化而增强吸附作用效果。

结合图5-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区域121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杆61,且第一导向杆61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并通过轴向两端热压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区域121表面上,第三区域123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杆62,且第二导向杆62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并通过轴向两端热压的方式固定于第三区域123表面上,第十区域131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三导向杆63,且第三导向杆63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并通过轴向两端热压的方式固定于第十区域131表面上,第十二区域133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四导向杆64,且第四导向杆64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并通过轴向两端热压的方式固定于第十二区域133表面上,另外,提绳2包括安装于第一面料层12的第一提绳21以及安装于第二面料层13的第二提绳22,且第一提绳21一端滑移安装于第一导向杆61,第一提绳21另一端滑移安装于第二导向杆62,第二提绳22一端滑移安装于第三导向杆63,第二提绳22另一端滑移安装于第四导向杆64,使得位于袋口位置的第一区域121以及第三区域123上第一导向杆61以及第二导向杆62实现了第一提绳21的水平滑移,从而在手提袋需要折叠时进行水平拉开而更加有效的贴合于第一面料层12,保证折叠的平整性,同理,位于袋口位置的第十区域131以及第十二区域133上第三导向杆63以及第四导向杆64实现了第二提绳22的水平滑移,从而在手提袋需要折叠时进行水平拉开而更加有效的贴合于第二面料层13,保证折叠的平整性。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向杆61上通过套设的方式滑移设置有第一滑移环71,第二导向杆62上通过套设的方式滑移设置有第二滑移环72,第三导向杆63上通过套设的方式滑移设置有第三滑移环73,第四导向杆64上通过套设的方式滑移设置有第四滑移环74,且第一提绳21位于第一滑移环71上通过结绳的方式设置有固定连接第一滑移环71的第一绳结211,第一提绳21位于第二滑移环72上通过结绳的方式设置有固定连接第二滑移环72的第二绳结212,第二提绳22位于第三滑移环73上通过结绳的方式设置有固定连接第三滑移环73的第三绳结221,第二提绳22位于第四滑移环74上通过结绳的方式设置有固定连接第四滑移环74的第四绳结222,使得第一滑移环71以及第二滑移环72使得第一提绳21沿水平的调整更加的便捷,同理,第三滑移环73以及第四滑移环74使得第二提绳22沿水平的调整更加的便捷,以及第一绳结211以及第二绳结212使得第一提绳21更加便捷的安装于第一滑移环71以及第二滑移环72,同理,第三结以及第四绳结222使得第二提绳22更加便捷的安装于第三滑移环73以及第四滑移环7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