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装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74582发布日期:2021-08-24 12:24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装软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盛放液体或膏体的容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包装软管。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包装软管由软管2a和盖1a组成,由于软管2a上的出液通孔与现有盖1a上的出液口距离较远,且出液处的空间较大,也即a处的空间较大,会使得液体或者膏体残留在a处,导致浪费;若液体在a处聚集还会影响下次的使用,污染刚被挤出的液体,若膏体聚集在a处,还会影响下次使用时的出液量。另外,在注塑过程中,该结构的软管和盖的进胶点位于盖的出液口处,以此使进胶点外露,影响美观度。

正对上述问题,需要一种新的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装软管,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软管主体与软管盖之间会出现液体或者膏体残留、导致浪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装软管,包括:软管主体,所述软管主体一端封闭,所述软管主体的另一端具有出液柱头,绕所述出液柱头的外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出液柱头的内部与所述软管主体直通,且所述出液柱头的顶面具有至少一个通孔以及向外凸的凸起部;软管盖,所述软管盖包括顶盖部以及内、外两层盖体,其中内层盖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螺纹相连,且所述顶盖部对应所述凸起部处的设置有出液口;在软管盖与所述软管主体旋紧后,所述顶盖部的内壁与所述出液柱头的顶面间隙配合,所述凸起部伸入所述出液口中。

优选地,所述出液柱头由下向上呈外径逐渐减小的台阶状,由下向上分为第一台阶段和第二台阶段,所述第一台阶段的台阶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软管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对应的第一限位凸起。

优选地,所述第一台阶段的周向面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软管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限位块对应的第二限位凸起。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出液柱头间形成一圈凹槽;所述软管盖在内层盖体的内部同轴设有密封凸圈,所述密封凸圈插设于所述凹槽中以周向密封。

优选地,所述密封凸圈的内壁具有向所述出液柱头侧凸起的密封凸起。

优选地,所述凸起部呈由下向上内径变小的圆台形,所述出液口的内径与所述凸起部的顶部外径一致。

优选地,所述出液柱头的顶面上设置有两个通孔,两个所述通孔相对所述凸起部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顶盖部的内壁绕所述出液口设置有一圈凸状的密封圈,密封圈与所述凸起部的外壁接触。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包装软管,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减小了软管盖与软管主体间的距离,能够避免软管主体上的出通孔与软管盖上的出液口距离较远,液体或者膏体残留在两者间,导致浪费;污染之后挤出的液体或者膏体,以及影响下次使用时的出液量。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现有安装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安装软管的软管盖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安装软管的软管盖开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施例中软管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中软管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实施例中软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实施例中软管主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软管盖

11外层盖体

111第一限位凸起

112第二限位凸起

12第二凸圈

13第三凸圈

131第二密封圈

14第一密封圈

15出液口

2软管主体

21第一台阶段

211第一限位块

212第二限位块

22第二台阶段

221第一凸圈

23顶面

231凸起部

232通孔

1a盖

1b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如图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装软管,用于容置液体或者膏体,包括:软管主体2,所述软管主体2一端封闭,所述软管主体2的另一端具有出液柱头,绕所述出液柱头的外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出液柱头的内部与所述软管主体2直通,且所述出液柱头的顶面23具有至少一个通孔232以及向外凸的凸起部231;软管盖1,所述软管盖1包括顶盖部以及内、外两层盖体,其中内层盖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螺纹相连,且所述顶盖部对应所述凸起部231处的设置有出液口15;在软管盖1与所述软管主体2旋紧后,所述顶盖部的内壁与所述出液柱头的顶面间隙配合,所述凸起部231伸入所述出液口中。

本实用新型的软管主体2的出液柱头的顶面23设置有通孔232,当软管盖1旋紧在软管主体2上时,软管盖1上顶盖部的内壁与出液柱头的顶面间隙配合,也即通孔232与软管盖1上的出液口15在闭合的时候,两者的间隙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不会出现液体或者膏体的残留在两者间,能够避免液体或者膏体的浪费。

具体的,如图6及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出液柱头由下向上呈外径逐渐减小的台阶状,由下向上分为第一台阶段21和第二台阶段22,第一台阶段21的台阶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211,如图4所示,软管盖1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块211对应的第一限位凸起111。第一限位块211和第一限位凸起111用于旋转过程中对软管盖1与软管主体2间相对位置的一个提醒限位,当旋动软管盖1的过程中,感觉到第一限位块211和第一限位凸起111碰撞则表示软管盖1旋紧到位。本实施例中软管盖1由塑料材质注塑而成,第一限位凸起111可在注塑过程中直接形成。

更优地,为了更好地使软管盖1与软管主体2进行一个周向的限位,如图7所示,第一台阶段21的周向面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块212,两个第二限位块212相对软管主体2的轴线对称设置,软管盖1上设置有与第二限位块212对应的第二限位凸起112。第二限位块212与第二限位凸起112配合用于对软管盖1进行旋紧安装时极限位置的限位,避免旋紧过程中过度旋紧而损坏软管盖1。

如图6和7所示,本实施例中,软管主体2包括出液柱头,以及绕出液柱头外周设置的第一凸圈221(也即上述第一安装部);如图4和图5所示,软管盖1包括顶盖部、以及由内之外的两层盖体,即内层盖体也即第二凸圈12和外层盖体11,具体的,软管盖1上的第二凸圈12(也即内层盖体)上设置有与上述出液柱头外壁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凸圈12与出液柱头的内、外螺纹连接,实现以旋转的方式进行软管盖1的开启和闭合,且开启和闭合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连接的状态,避免了软管盖1脱离软管主体2后容易遗失的问题,且操作简单。

作为一优选方案,上述第一凸圈221(也即第一安装部)与出液柱头间形成一圈凹槽;软管盖1在第二凸圈12(也即内层盖体)的内部同轴设有密封凸圈(也即图中第三凸圈13),第三凸圈13插设于凹槽中以实现周向密封;为了提高密封性能,第三凸圈13的内壁具有向出液柱头侧凸起的密封凸起(也即图中第二密封圈131)。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顶盖部的内壁绕出液口15设置有一圈凸状的第一密封圈14,第一密封圈14与凸起部231的外壁接触,用于软管盖1与软管主体2在旋紧状态时对出液口进行密封,防止液体或者膏体溢出;为了进一步提高软管盖1与软管主体2在旋紧状态时的密封性能,凸起部231呈由下向上内径变小的圆台形,出液口15的内径与凸起部231的顶部外径一致,圆台形的结构使得软管盖1上的凸起部231只能相对出液口15单向运动,密封性能更好。

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7所示,绕凸起部231设置有两个通孔232,两个通孔232相对凸起部231对称设置,保证出液量的同时,使得出液更加均匀。通孔232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设置,可多设置几个通孔232增加出液量,但应均匀分布,方便出液。

实际使用过程中,当软管盖1处于关闭状态时,也即凸起密封住出液口15时,如图2所示,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对软管盖1或者软管主体2进行旋转,软管盖1与软管主体2间出现空隙,此时软管盖1处于开启状态,如图3所示,此时按压软管主体2,软管主体2内的液体或者膏体由箭头所指的方向经由通孔232进入空隙处,并最终由出液口15挤出。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在注塑过程中,可以将进胶点设置在软管主体的顶面23处而非凸起部231顶点位置,在使用过程中顶面被软管盖遮挡,避免了在注塑成型后,进胶点断面不平整,影响美观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包装软管,能够解决软管主体2与软管盖1之间会出现液体或者膏体残留、导致浪费的问题。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