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工程用的物料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75777发布日期:2021-08-24 12:26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械工程用的物料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机械工程用的物料架。



背景技术:

机械是指机器与机构的总称。机械就是能帮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像筷子、扫帚以及镊子一类的物品都可以被称为机械,它们是简单机械。而复杂机械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机械加工是指通过一种机械设备对工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进行改变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者半成品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它是生产过程的主要部分。在机械工程中需要用到物料架对机械零件进行放置;而工厂车间的工作人员取用中大型物料架最高层的放置板上的物料时,往往费时费力,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现有公开号为cn20991986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机械加工用物料架,包括四个放置板,四个所述放置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架,位于最底侧的所述支撑架外端开凿有凸形槽,所述凸形槽内滑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靠近凸形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定位凸起,所述凸形槽上下两内壁均开凿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定位凸起相卡接,所述支撑板右底端设有两个对称的固定底座,所述支撑板底端开凿有两个对称的螺纹槽,所述螺纹槽内螺纹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远离螺纹槽的一端与固定底座固定连接,可以实现使身高稍低的工作人员可取用到物料架上最高层的物料,操作较为简单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装置虽然在一定程度解决了被身高限制的工作人员拿取物料时的困难问题,但在实际机械工程中往往物料架是非常高的,人为拿取很是不方便,费时费力,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工程用的物料架,其具有的优点:通过设置第一气缸、限位杆、电机、螺纹杆、升降板、第一定滑轮、第二气缸、稳定杆、第二定滑轮、绳索以及物料取放板与物料夹取装置,在使用中操作人员控制控制装置将升降装置滑动到物料架本体指定位置,第一气缸将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升至与物料架本体的安全操作位置,启动电机使螺纹杆转动,从而带动升降板上下移动,进一步带动绳索在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上移动,进一步升降板的上下移动使绳索另一端的物料取放板上下移动到指定拿取物料的位置,进一步通过物料夹取装置将物料架本体上的物料放置在物料取放板上,或是通过物料夹取装置将物料取放板上的物料夹取放置在物料架本体上,从而实现尤其是对高层物料的拿取,操作方便,节省了人力,确保了人员拿取时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机械工程用的物料架,包括物料架本体和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滑动连接于所述物料架本体一侧,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远离地面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和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所述第一气缸输出轴平行且位于所述第一气缸一侧,所述限位杆伸缩设置,所述第一气缸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轴线竖直设置,所述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靠近地面一侧与所述限位杆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远离所述电机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远离所述螺纹杆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定滑轮,所述限位块靠近所述物料架本体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输出轴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气缸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稳定杆,所述稳定杆远离所述第二气缸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远离地面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定滑轮,所述升降板远离所述物料架本体一侧固定连接有圆环,所述圆环挂设有绳索,所述绳索绕设于所述第一定滑轮和所述第二定滑轮上,所述绳索另一端挂设有物料取放板,所述底座远离地面一侧固定连接有物料夹取装置,且所述物料夹取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气缸与所述物料架本体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气缸、限位杆、电机、螺纹杆、升降板、第一定滑轮、第二气缸、稳定杆、第二定滑轮、绳索以及物料取放板与物料夹取装置,在使用中操作人员控制控制装置将升降装置滑动到物料架本体指定位置,第一气缸将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升至与物料架本体的安全操作位置,启动电机使螺纹杆转动,从而带动升降板上下移动,进一步带动绳索在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上移动,进一步升降板的上下移动使绳索另一端的物料取放板上下移动到指定拿取物料的位置,进一步通过物料夹取装置将物料架本体上的物料放置在物料取放板上,或是通过物料夹取装置将物料取放板上的物料夹取放置在物料架本体上,从而实现尤其是对高层物料的拿取,操作方便,节省了人力,确保了人员拿取时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物料夹取装置包括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缸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气缸输出轴平行,所述第三气缸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三气缸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支撑杆垂直,所述固定板靠近所述物料架本体一侧开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两端分别滑动连接有第四气缸和第五气缸,所述第四气缸和所述第五气缸的输出轴的轴线平行且垂直于所述第三气缸输出轴的轴线,所述第四气缸与所述第五气缸输出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夹放板与第二夹放板,所述第一夹放板与所述第二夹放板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三气缸、支撑杆、固定板、第一滑槽、第四气缸、第五气缸以及第一夹放板和第二夹放板,在使用时第三气缸升至所要操作的指定位置,进一步使第一夹放板和第二夹放板将对应的物料夹取,进一步通过第四气缸和第五气缸配合将物料放置到物料架本体上或是放置到物料放置板上,操作安全简单,节省人力。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夹放板靠近所述第二夹放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传感器,另固定连接有第二传感器,且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二传感器设有间隙,所述第二夹放板靠近所述第一夹放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接收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接收器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传感器、接收器以及第二传感器,在使用时可进一步控制第一夹放板和第二夹放板对物料的夹取,使操作更加安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物料架本体包括固定台,所述固定台远离地面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竖直设置的支撑板,若干支撑板相互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等间距固定连接有若干水平设置的放置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定台、支撑板以及放置板,进一步有效的的对物料架本体上的物料进行分层分类放置,使升降装置和物料夹取装置更方便对物料进行取放,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台靠近所述升降装置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远离所述固定台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滑槽以及第一滑块,在使用时进一步方便将升降装置进行移动到指定位置,使取放物料位置更加精确,方便使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板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所述接收器、所述电机、所述第一气缸、所述第二气缸、所述第三气缸、所述第四气缸以及所述第五气缸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控制装置,进一步可对装置的各个机构进行有效的控制,使物料取放快捷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底座靠近地面一侧设有若干滚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滚轮,进一步方便对升降装置的移动,同时也提升了底座对整个升降装置的支撑力,使装置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第一气缸、限位杆、电机、螺纹杆、升降板、第一定滑轮、第二气缸、稳定杆、第二定滑轮、绳索以及物料取放板与物料夹取装置,在使用中操作人员控制控制装置将升降装置滑动到物料架本体指定位置,第一气缸将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升至与物料架本体的安全操作位置,启动电机使螺纹杆转动,从而带动升降板上下移动,进一步带动绳索在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上移动,进一步升降板的上下移动使绳索另一端的物料取放板上下移动到指定拿取物料的位置,进一步通过物料夹取装置将物料架本体上的物料放置在物料取放板上,或是通过物料夹取装置将物料取放板上的物料夹取放置在物料架本体上,从而实现尤其是对高层物料的拿取,操作方便,节省了人力,确保了人员拿取时的安全;

2.通过设置第三气缸、支撑杆、固定板、第一滑槽、第四气缸、第五气缸以及第一夹放板和第二夹放板,在使用时第三气缸升至所要操作的指定位置,进一步使第一夹放板和第二夹放板将对应的物料夹取,进一步通过第四气缸和第五气缸配合将物料放置到物料架本体上或是放置到物料放置板上,操作安全简单,节省人力;

3.通过设置第一传感器、接收器以及第二传感器,在使用时可进一步控制第一夹放板和第二夹放板对物料的夹取,使操作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物料夹取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物料架本体;11、固定台;12、支撑板;13、放置板;14、第二滑槽;15、第一滑块;2、升降装置;21、底座;22、第一气缸;23、限位杆;24、电机;25、螺纹杆;26、升降板;27、限位块;28、第一定滑轮;29、第二气缸;210、稳定杆;211、固定块;212、第二定滑轮;3、圆环;4、绳索;5、物料取放板;6、物料夹取装置;61、第三气缸;62、支撑杆;63、固定板;64、第一滑槽;65、第二滑块;66、第四气缸;67、第五气缸;68、第一夹放板;69、第二夹放板;610、第一传感器;611、第二传感器;612、接收器;7、控制装置;8、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机械工程用的物料架,包括物料架本体1和升降装置2,升降装置2滑动连接于物料架本体1一侧,升降装置2包括底座21,底座21远离地面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22,另固定连接有限位杆23,限位杆23与第一气缸22输出轴平行且位于第一气缸22一侧伸缩设置,较优为限位杆23可设为伸缩杆只能上下伸缩,禁止转动;较优为该限位杆23可优选气缸;第一气缸22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电机24,较优为电机24优选伺服电机24;电机24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25,较优为该螺纹杆25的最高处应高于物料架本体1最高处;螺纹杆25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升降板26,升降板26平行于地面的侧壁与限位杆23固定连接,螺纹杆25远离电机24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7,较优为该限位块27具体形状不做限制,但必须上下相对的两个面平行且与螺纹杆25的轴线垂直;限位块27远离螺纹杆25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定滑轮28,限位块27靠近物料架本体1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29,第二气缸29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稳定杆210,稳定杆210远离第二气缸29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11,较优为该固定块211设置要求与前述的限位块27要求一致;固定块211远离地面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定滑轮212,较优为第一定滑轮28与第二定滑轮212的实际规格不做限制,但两者的轴线必须保证共面且平行;升降板26远离物料架本体1一侧固定连接有圆环3,圆环3挂设有绳索4,绳索4绕设于第一定滑轮28和第二定滑轮212上,绳索4另一端挂设有物料取放板5。如图1和图2所示,底座21远离地面一侧固定连接有物料夹取装置6,且物料夹取装置6位于第一气缸22与物料架本体1之间。物料夹取装置6包括第三气缸61,第三气缸61输出轴与第一气缸22输出轴平行,第三气缸61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62,支撑杆62远离第三气缸61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63,固定板63与支撑杆62垂直,较优为固定板63的长边所在侧壁应与底座21平行设置;固定板63靠近物料架本体1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64,第一滑槽64滑动连接有第四气缸66和第五气缸67,较优为第四气缸66和第五气缸67通过与设置在第一滑槽64内的第二滑块65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在第一滑槽64内滑动;第四气缸66与第五气缸67输出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夹放板68与第二夹放板69,第一夹放板68与第二夹放板69相对设置。第一夹放板68相对第二夹放板69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传感器610,另固定连接有第二传感器611,第一传感器610与第二传感器611设有间隙,第二夹放板69相对第一夹放板68的侧壁固定连接接收器612,第一传感器610与接收器612相对设置,较优为第一传感器610为红外线传感器,第二传感器611为压力传感器。

如图1所示,物料架本体1包括固定台11,固定台11远离地面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撑板12,若干支撑板12相互平行设置,且相邻支撑板12之间等间距固定连接有若干放置板13,若干放置板13平行设置,较优为具体的支撑板12和放置板13的数量不做限制,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即可。固定台11靠近升降装置2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14,第二滑槽14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15,第一滑块15远离滑槽一端与底座21固定连接。固定台11上靠边缘的支撑板12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控制装置7,控制装置7分别与第一传感器610、第二传感器611、接收器612、电机24、第一气缸22、第二气缸29、第三气缸61、第四气缸66以及第五气缸67电连接。底座21靠近地面一侧设有若干滚轮8,较优为滚轮的数量宜设置4个保证其使用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设置第一气缸22、限位杆23、电机24、螺纹杆25、升降板26、第一定滑轮28、第二气缸29、稳定杆210、第二定滑轮212、绳索4以及物料取放板5与物料夹取装置6,在使用中操作人员控制控制装置7将升降装置2滑动到物料架本体1指定位置,第一气缸22将第一定滑轮28和第二定滑轮212升至与物料架本体1的安全操作位置,启动电机24使螺纹杆25转动,从而带动升降板26上下移动,进一步带动绳索4在第一定滑轮28和第二定滑轮212上移动,进一步升降板26的上下移动使绳索4另一端的物料取放板5上下移动到指定拿取物料的位置,进一步通过物料夹取装置6上的第四气缸66和第二气缸29将第一夹放板68和第二夹放板69移动到所需要夹放的物料两侧,进一步通过第一传感器610和接收器612的作用将物料夹紧,进一步将物料架本体1上的物料放置在物料取放板5上,或是通过物料夹取装置6将物料取放板5上的物料夹取放置在物料架本体1上,从而实现尤其是对高层物料的拿取,操作方便,节省了人力,确保了人员拿取时的安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