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车船直取的立体连续装卸作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10126发布日期:2021-12-22 13:54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装箱车船直取的立体连续装卸作业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货物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装箱车船直取的立体连续装卸作业系统。


背景技术:

2.集装箱铁水联运是指集装箱经由铁路换装至船舶或船舶换装至铁路,实现货物的空间位移和时间位移的运输转移过程,整个过程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综合运输方式,具有实现货物运输无缝衔接,节约物流成本,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等综合优势。
3.目前集装箱铁水联运模式接驳过程主要有如下几种:
4.1、码头—公路—铁路货场模式(港口外部换装模式)
5.此种模式下铁路集装箱站与码头间存在一定距离2~5km(洋山港30km),水路运输与铁路之间的换装运输需要一段短途公路运输才能实现,这种模式增加了外部集卡运输环节,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都相应增加,且不便于铁水联运系统的统一管理。上海洋山港区与上海芦潮港铁路集装箱站间、深圳盐田港区与平盐铁路盐田站间就采用此种模式,国内大多数集装箱铁水联运接驳采用这种模式。
6.2、码头

堆场

铁路装卸区模式(港口内部换装模式)
7.此种模式下铁路装卸线铺设在码头堆场附近,由堆场的装卸机械设备和轨道吊进行列车集装箱装卸作业,减少了外卡运输环节,节省了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连云港集装箱码头、大连港集装箱码头、天津港集装箱码头、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等均采用此模式。这种模式根据铁水联运运量还可细分为设铁路装卸区堆场(运量一般)和不设铁路装卸区堆场(大运量)两种布置模式,港口内部的水平运输依赖内部集卡车。
8.3、水运

铁路车船直取模式
9.此种模式下铁路装卸线延伸到码头前沿,水路运输与铁路运输之间的换装作业不经过堆场作业,直接进行船舶和铁路车辆换装,从而实现集装箱不经过堆场堆存直接换装,减少了堆存作业环节以及装卸机械数量,大大节省了堆场面积,减少了换装时间,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此模式需高度协调车、船到发时间,装卸机械装卸作业计划等,国内外应用较少。
10.现对车船换装模式现有技术局限性分析如下:
11.模式一的作业流程是:船舶
←→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桥)
←→
内部集卡车
←→
堆场及堆场门机
←→
外部集卡
←→
铁路堆场
←→
铁路装卸线门式起重机
←→
铁路车辆
12.模式二的作业流程是:船舶
←→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桥)
←→
内部集卡车
←→
堆场及堆场门机
←→
铁路装卸线门式起重机
←→
铁路车辆
13.模式三的作业流程是:船舶
←→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
←→
码头前沿铁路装卸线车辆
14.现有铁水联运车船直取模式中,水路运输与铁路运输之间的换装作业不需要经过堆场作业,可直接换装。这种作业模式除需保持水运与铁路间的信息互通,协调好铁路列车
的到发时间、码头船舶的发到时间、装卸机械车辆的装卸作业计划等,一般还需要保持铁路装卸线与码头或码头堆场在同一水平高度附近(码头

公路

铁路货场模式不需要),以便于铁水联运、铁公联运集装箱倒装作业,及港口其他作业的顺利进行与互不影响。但当由于特殊地形、场地等限制,导致铁路装卸线无法直接伸入码头前沿,铁路装卸线与码头堆场间存在较大的高差,且铁路展线存在困难时(一般铁路线路下降或抬升6m的高度需要1000m的线路长度降坡或爬坡),无法使三者保持同一水平高度附近时,将无法直接实现车船直取。比如以下几种情况:
15.(1)山地港口铁路的引入
16.沿海山地地区平地较少一般不会建设港口,部分地区在山地和海洋之间的滩涂建设港口,例如浙江南部、福建大部港口是建立在山地和海洋之间狭窄空间。港口建设的高度取决于海潮潮位和船舶行驶航道及停泊码头水深。铁路线路的高度取决于山区河流洪水水位和山区列车运行速度决定的曲线半径和工程经济、社会收益和投资收益,因此这些铁路线路高度普遍高于港口码头堆场的高度很多。铁路进入港口的坡度需要较长的展线降低高度,工程费用巨大,有些甚至超过了港口建设费用,部分港口为此放弃了铁路疏港运输。
17.内河山区城市港口,城市与港口高差大,部分甚至近百米。许多港口建设是将山体推峰填谷建成的,场地狭窄,高差大,铁路装卸线引入困难。例如长江上游,宜昌

宜宾以及金沙江沿岸的港口,铁路下降到河谷港口的标高非常困难,铁路降坡展线非常长,工程量巨大,几乎没有铁路装卸线引入港口运输。
18.(2)平原河谷地带码头港口铁路引入
19.平原河谷地带的河流在枯水季节和洪水季节水位相差较大,所以平原地带的河流都设有防止洪水蔓延的大堤,平原地区的防洪大堤一般都高出地面高度5~10m,港口码头前沿栈桥、道路、装卸机具位于大堤外侧,部分港口全部堆场或部分堆场也设在大堤外侧滩地。铁路线路引入港口根据现行《防洪法规》不能破开大堤直接穿越,需要在地面高度展线抬升至江河大堤高度,翻越大堤后,降低高度进入码头堆场或者码头前沿。铁路线路翻越大堤的上坡、下坡展线长度长达几千米,工程费用大,同时线路坡度影响铁路列车牵引质量,部分港口大堤外侧没有下坡展线的地形空间。
20.(3)城市人口密集地区新旧港口铁路引入
21.城市港口一般很久以前已经建有港口,当时港口运量小,场地小,随着经济的发展,港口不能满足运量的需求,需要扩展,需要向内地辐射。这时港口已经被城市包围,没有扩展场地的空间,引入铁路线路路径需要跨越城市道路,进入港口需要进入到堆场场地高度,建设更加困难。部分地段有良好的航道和岸线条件适合于建设新港口,但是没有充足的港口地面空间。这种环境引入铁路装卸线也存在布置空间问题。
22.因此,开发集装箱车船直取作业的立体连续装卸作业系统及方法是解决特殊地形、场地条件导致的铁路装卸线与码头、码头前沿前方堆场间存在高差情形下实现集装箱车船直取问题的有效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2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集装箱车船直取的立体连续装卸作业系统,本实用新型可以在特殊地形、场地条件限制导致的铁路场站高程远高
于港口及其码头前沿前方堆场条件下,满足既有水公联运、铁公联运及港口内部集卡车作业系统流程,同时可以实施铁水联运的车船直取连续作业流程,既可以解决利用港口集卡车在岸桥与铁路装卸门式起重机间直接不落地倒装的局限性,减少了集卡车水平运输工作量、集装箱进出堆场次数及重复装卸次数,而且解决了车船短时间不匹配情况下的车船直取问题,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在运输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真正意义上铁水联运的高效无缝衔接。
2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装箱车船直取的立体连续装卸作业系统,包括港口码头以及用于在岸边对船舶上的集装箱进行装卸的第一起重机,第一起重机的陆侧设有至少一条平行于岸线的铁路装卸线以及用于对铁路装卸线上的集装箱进行装卸的第二起重机,所述第二起重机的海侧与第一起重机的陆侧之间设有第三起重机,第一起重机与第三起重机之间设有集装箱转接平台或/和第一集装箱交接堆场,集装箱转接平台同时位于第一起重机的装卸区域以及第三起重机的装卸区域,第一集装箱交接堆场同时位于第一起重机的装卸区域以及第三起重机的装卸区域,第三起重机与第二起重机之间设有第二集装箱交接堆场,第二集装箱交接堆场同时位于第三起重机的装卸区域以及第二起重机的装卸区域。
25.港口码头具有铁水联运集装箱转运功能,在码头前沿海侧泊位可以靠泊集装箱船舶。
26.进一步地,集装箱转接平台位于第一起重机的后悬臂的装卸范围以及第三起重机的前悬臂的装卸范围;集装箱转接平台设置在第一起重机陆侧门架上。
27.集装箱转接平台上设集装箱交接箱位,箱位数由岸桥后悬臂与门式起重机前悬臂重叠区域大小及集装箱运量确定。
28.第一起重机跨度根据起重重量和前后悬臂的作业范围确定。第三起重机跨度根据码头前沿前方堆场宽度、第三起重机前悬臂及后悬臂可延伸范围、集装箱运量确定,第三起重机台数根据第一起重机及第二起重机数量、集装箱运量确定。
29.进一步地,所述铁路装卸线、第二起重机设置在码头前沿第三起重机陆侧后上方高地上;所述第一起重机、第三起重机设置在码头前沿的地面上,第三起重机陆侧后上方高地地面高于码头前沿的地面;
30.码头前沿的岸边设有平行于岸线的第一起重机走行轨道,第一起重机走行轨道上支撑有至少一台第一起重机;码头前沿位于第一起重机的陆侧设有平行于岸线的第三起重机走行轨道,第三起重机走行轨道上支撑有至少一台第三起重机,第三起重机陆侧后上方高地上设有平行于岸线的第二起重机走行轨道,第二起重机走行轨道上支撑有至少一台第二起重机,铁路装卸线位于第二起重机的下方。第三起重机走行轨道上的相邻两个第三起重机之间通过第三起重机下方堆场实现集装箱纵向交接。第二起重机走行轨道上的相邻两个第二起重机之间通过第二起重机下方堆场实现集装箱纵向接力交接。
31.铁路线路自邻近铁路车站引出,与岸桥走行线平行布置,装卸线长度及数量设置根据岸线泊位长度及铁水联运运量确定;铁路装卸线上方设第二起重机,第二起重机跨度根据门吊前悬臂可延伸范围、装卸线股道数量确定,第二起重机数量根据装卸线长度及集装箱运量确定。
32.进一步地,所有堆场、集装箱交接堆场均沿纵向平行于岸线布置,且设置横向不少
于一排,层数不少于一层的交接箱位。
33.进一步地,码头前沿设有延伸至第一起重机的下方的集卡车道,用于供集卡车走行,实现公水联运集装箱的运输;铁路装卸线旁设有延伸至第二起重机下方的集卡车道,用于供集卡车走行,实现铁公联运集装箱或/和公水联运集装箱的运输。
3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起重机的下方设置堆场,用于相邻两个第二起重机间接力交接的暂存或集装箱的临时堆存;
35.所述第三起重机的下方设置堆场,用于相邻两个第三起重机间接力交接的暂存,或港口临时集装箱的堆存,或在船期和铁路取送车时间短时不衔接时作为集装箱临时堆放的场地,或公水联运集装箱的堆存;码头前沿设有延伸至第三起重机下方的集卡车道,用于实现公水联运集装箱的运输,当然也可以作为需进堆场暂存的集装箱集卡车的走行通道。
36.所述第一起重机为岸边桥式起重机或门座式起重机。
37.所述第二起重机为门式起重机。所述第三起重机为门式起重机。
38.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9.(一)本实用新型适合特殊地形、场地条件,提高技术可行性。
40.部分港口受地形条件限制,铁路装卸线接轨点高程远高于码头,如果将铁路装卸线直接布置在码头前沿岸桥装卸作业区上需采取较大纵坡,技术可行性差,且安全性较低;若将铁路线布置于码头前方堆场靠陆侧附近,利用港口内部集卡车转运,将会面临集卡车爬坡能力与效率等问题(集卡车爬坡至铁路堆场装卸)。本专利提出的车船直取立体连续装卸作业系统及方法,解决了铁路装卸线接轨点高程远高于码头这一实际特殊地形、场地条件下,通过传统的水平转运设备实现集装箱的不落地换装的局限性,避免了直接利用集卡在岸桥与铁路装卸门式起重机间倒装的高差问题、爬坡能力与效率问题等。通过本次提出的集装箱转接平台(或交接堆场)+门式起重机+交接堆场转运设备的高效配合,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铁水联运无缝衔接,本技术同样适用于码头、码头前沿堆场、铁路线三者无明显高差情形。
41.(二)本实用新型减少了作业环节,提高运输效率。
42.本专利提出的车船直取立体连续装卸作业系统及方法相对于传统车船直取模式(铁路线位于港口堆场附近),节省了利用港口内部集卡车短驳运输完成集装箱换装,减少了集卡车重复进出堆场次数,从而减少作业环节,提高运输效率,节省短途运输成本。
43.(三)本实用新型节省了堆场面积,自动化程度高、降低成本。
44.本专利可实现集装箱的铁水联运的高效连续换装与不落地运输,集装箱不需在堆场进行重复堆存,车、船到发时间短时不匹配时可以利用集装箱转接平台、交接堆场进行缓冲,从而大大节省堆场面积,降低港口堆存及作业成本;同时,由于船舶与铁路车辆间集装箱装卸作业可实现自动化控制,装卸效率高,节约人力资源,降低集装箱联运接驳转运成本。
45.(四)本实用新型车船到发时间不匹配仍可高效实现联运。
46.该方案改进了车船直取作业方法,即使在船舶与列车到达、出发时间短时间不能协调匹配的情况下,仍能及时将集装箱卸下至临时堆场,保证另一方的装卸作业连续进行。减少了列车与船舶的相互等待时间,同时能有效提高港区装卸机械的使用效率,缩短集装箱运输时间,提高集装箱的运输效率。
47.(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码头前沿的利用效率,同时提高了多式联运的水平。
48.由于码头前沿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通过岸桥

集装箱转接平台或交接堆场

门式起重机

交接堆场

门式起重机

铁路线铁路车辆实现,公水联运通过岸桥

集卡车或岸桥

集装箱转接平台或交接堆场

门式起重机

交接堆场

门式起重机

集卡车实现,码头前沿铁水联运车船直取集装箱的交接与公水联运集装箱交接的通道空间上错开,互不干扰,因此提高了码头前沿的利用效率;此外,本方案技术在保证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连续装卸作业的进行外,还可以在不需要额外增加装卸机械设备条件下同时满足公水联运、铁公联运的顺利进行,可提高铁水、公水、铁公多式联运的综合水平。
附图说明
4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5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集装箱车船直取的立体连续装卸作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铁路线高于岸桥门吊转接方案);
5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集装箱车船直取的立体连续装卸作业系统的平面示意图(铁路线高于岸桥门吊转接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3.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集装箱车船直取的立体连续装卸作业系统,包括港口码头以及用于在岸边对船舶上的集装箱进行装卸的第一起重机300,第一起重机的陆侧设有至少一条平行于岸线的铁路装卸线以及用于对铁路装卸线上的集装箱进行装卸的第二起重机600,所述第二起重机的海侧与第一起重机的陆侧之间设有第三起重机500,第一起重机300与第三起重机500之间设有集装箱转接平台306或/和第一集装箱交接堆场812,集装箱转接平台、第一集装箱交接堆场同时位于第一起重机的装卸区域以及第三起重机的装卸区域;第三起重机500与第二起重机600之间设有第二集装箱交接堆场811,第二集装箱交接堆场同时位于第三起重机的装卸区域以及第二起重机的装卸区域。
54.所述第二起重机500的下方设置堆场820,用于铁公、公水联运集装箱的堆存以及相邻两个第二起重机间接力交接的暂存;所述第三起重机500的下方设置堆场810,用于相邻两个第三起重机间接力交接的暂存,或港口临时集装箱的堆存,或在船期和铁路取送车时间短时不衔接时作为集装箱临时堆放的场地。
55.本实施例的港口码头具有水公联运、铁水多式联运集装箱转运功能,在码头前沿20海侧泊位21可以靠泊一艘或多艘集装箱船舶10。集装箱码头用于停靠集装箱船舶并进行集装箱装卸,可实现水公联运与铁水联运。
56.本实施例前沿海侧泊位21设岸边桥式起重机(简称:岸桥)300或门座式起重机(简称门座机,本文所述岸桥同时也适用于门座式起重机)及贯通码头前沿的走行轨道304a、304b,用于集装箱船舶10在港口的装卸作业,将集装箱100在集装箱船舶10与集卡车400或门式起重机500间转运;岸桥300后悬臂302下方门架设集装箱转接平台306,用于集装箱在岸桥300与门式起重机500间的交换与暂存。
57.岸桥300作业布置可以是一台岸桥对应一艘船舶装卸作业,或多台岸桥在一艘船舶装卸作业;或多泊位一台岸桥对多艘船舶同时装卸作业,或多泊位多台岸桥对一艘船舶同时装卸作业,或不确定数量的岸桥与不确定数量的船舶组合同时装卸集装箱作业;
58.集装箱转接平台306集装箱堆存区域全部在岸桥后悬臂302与港口前方堆场上方门式起重机500前悬臂501装卸作业范围内,转接平台306集装箱堆存区域设置横向不少于一排、层数不少于一层的交接箱位。转接平台306用于岸桥300连续装卸作业时,集装箱在岸桥300后悬臂302与港口前方堆场上方门式起重机500前悬臂501间的交接,或集装箱短时间等待装卸船10或等待门机500装卸的临时堆放。
59.不设集装箱转接平台306的岸桥,也可以用平台下方与岸线平行的纵向交接堆场812代替,交接堆场同时在岸桥300后悬臂302及港口前方堆场门式起重机500前悬臂501装卸作业范围内,交接堆场沿纵向平行于门式起重机500走行轨504a海测布置,且设置横向不少于一排、层数不少于一层的交接箱位。
60.岸桥300跨下两走行轨304a、304b之间设至少一条集装箱卡车400装卸区和集卡车走行通道200,用于实现水公联运公路集卡车及港口内部往返于港口及堆场间的内部集卡车的装卸及运输作业。
61.港口码头前沿可设置不少于一台纵向移动的门式起重机500及平行于岸线、长度不短于岸桥轨道长的走行轨道504a、504b,门式起重机500纵向移动及横向移动起吊的装卸作业范围覆盖集装箱转接平台306(或交接堆场812)集装箱交接箱位。在铁路装卸线700上方设置可以纵向移动的门式起重机600及平行于岸线的走行轨道603。门式起重机500用于在岸桥300与铁路装卸门式起重机600间转接需实现铁水联运车船直取连续作业的集装箱。门式起重机500跨下设堆场810,堆场810沿纵向平行于门式起重机500走行轨504布置,且设置横向不少于一排,层数不少于一层的交接箱数。门式起重机500靠陆侧门机后悬臂502下方设交接堆场811,交接堆场沿纵向平行于门式起重机500走行轨504布置,用于在门式起重机500与铁路装卸门式起重机600间交接集装箱,或集装箱短时间等待门机500装卸或等待装卸铁路车辆710时的临时堆放,交接堆场811集装箱堆存区域设置横向不少于一排、层数不少于一层的交接箱位。门式起重机500两走行轨道504a、504b间设置横向不少于一排、层数不少于一层的集装箱堆场810,用于堆存部分需要门式起重机500与其相邻门式起重机500间接力交接的集装箱及港口临时堆存集装箱等。或在船期和铁路取送车时间短时不衔接时,为了不中断装卸作业,作为临时堆放集装箱的场地。交接堆场811堆存的集装箱全部置于门式起重机500后悬臂502和门式起重机600前悬臂601的作业范围内。
62.码头前沿前方堆场的门式起重机500的后悬臂502横向起吊移动作业区域与跨铁路装卸线的门式起重机600悬臂601的横向起吊移动作业区域部分重合,双方起吊区域均覆盖交接堆场811。作业时门式起重机500后悬臂502与门式起重机600前悬臂601之间构高低交错布置,装卸作业运行中没有固定设备结构的空间冲突,且装卸作业区内集装箱起重机
设备均装有防撞装置。
63.码头前沿前方堆场的门式起重机500的前悬臂501横向起吊移动作业区域与岸桥300后悬臂302的横向起吊移动作业区域部分重合,双方起吊区域均覆盖集装箱转接平台306上的交接箱位或交接堆场812上的交接箱位。作业时门式起重机500与岸桥300后悬臂302之间结构高低交错布置,装卸作业运行中没有固定设备结构的空间冲突,且装卸作业区内集装箱起重机设备均装有防撞装置。
64.集装箱转接平台306在竖向高度上同时位于岸桥后悬臂302、门式起重机500前悬臂501下部,在满足岸桥300吊具305、门式起重机500门机吊具503竖向起吊安全作业范围条件下,集装箱转接平台306与岸桥后悬臂302及门机前悬臂501间竖向高差最小。
65.门式起重机500交接堆场811在竖向高度上同时位于门式起重机600门吊前悬臂601、门式起重机500门机后悬臂502下部,在满足门式起重机600门机吊具601、门式起重机门机吊具503竖向起吊安全作业范围条件下,门式起重机500交接堆场811与门式起重机600门吊前悬臂601、门式起重机500门机后悬臂502间竖向高差最小。
66.同一堆场810跨度内可以平行布置多组门式起重机走行轨504,同一走行轨504a、504b内可以布置多台门式起重机500,门式起重机500按作业长度划分虚拟作业区域,作业区域有部分交叉。多台门式起重机500可以服务于一台岸桥300,也可以服务多台岸桥300同时平行作业。
67.公水联运或港口暂存的集装箱由岸桥300从船舶10上直接装卸至岸桥两跨304a、304b间集卡车道200集卡车400上。
68.门式起重机500跨下设一条或多条集卡车道210,作为需进堆场暂存的集装箱集卡车410的走行通道。
69.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与需进堆场暂存集装箱、公水联运集装箱的作业同时进行时,在集卡车跨越的集卡车道口处不停留门式起重机500,提供集卡车410由集卡车道210至固定堆场810间走行通道。
70.码头前沿靠陆侧后上方处高地设门式起重机600及平行于岸线的走行轨道603a、603b,跨下设一条或多条铁路装卸线700,铁路装卸线700用于停放运送集装箱的铁路车辆710。门式起重机600跨下或后悬臂下602下方可根据需要平行布置一条或多条集装箱卡车装卸区和走行通道。门式起重机600跨下设有堆场820,门式起重机600后悬臂602b下设有集卡车420、430装卸区和走行通道220、230,门式起重机后悬臂外侧设有堆场840。集装箱卡车420与走行通道220用于铁公联运集装箱的运输,集装箱卡车430与走行通道230用于公水联运集装箱的运输;门式起重机600跨下或后悬臂602下方可根据需要布置一个或多个堆场,堆场820、840均沿铁路轨道603纵向平行布置,设置横向不少于一排、层数不少于一层的箱位,堆场用于铁公、公水联运集装箱的堆存以及门式起重机600与其相邻门式起重机600间接力交接的暂存;堆场间根据需要设置集卡车的走行通道,集卡车420跨越集卡车道口时应无门式起重机600在此处作业。
71.多条铁路装卸线700可以用于停留多列铁路车辆710,多列车辆710可以用于集装箱车船直取连续作业。一列车辆进行装卸作业时,另一列完成装卸的车辆与车站(车场)进行空车、重车交换,两股装卸线701、702空重车交替更换,满足集装箱车船直取装卸作业连续进行。多列车辆可以用于集装箱车船直取连续作业,或进出港集装箱交替运输。铁水联运
车船直取集装箱与铁公联运集装箱可以实现同时装车、卸车。
72.多条铁路装卸线700可以用于停留多列车辆710,多列车辆710可以用于集装箱车船直取作业中铁路分方向分组装卸车作业。每个股道的车列定义一个运输方向,不同的铁路股道的车辆装载不同运输方向的集装箱。岸桥300卸船的集装箱经过集装箱转接平台306、港口堆场门式起重机500、交接堆场811、铁路装卸门式起重机600装进与其运输方向相同股道的车辆,同一方向集装箱在同一股道车辆装车完毕后,可以不在车站编组,形成同方向直达列车,直接发车进入干线运输。
73.多条铁路装卸线700可以用于停留多列车辆710,多列车辆710可以用于集装箱车船直取作业中铁路集装箱分类装车的作业。每个股道的车列定义一个集装箱类型,满足铁路运输中的不同需求。干货集装箱,散货集装箱,液体集装箱,冷冻集装箱,保温集装箱、危险品集装箱的铁路运输需求是不同的(例如:冷冻集装箱运输途中需要给制冷机供电)。不同的铁路股道的车辆装载不同类型的集装箱,同一股道装载相同类型的集装箱。岸桥300卸船的集装箱经过集装箱转接平台306、港口堆场门式起重机500、交接堆场811、铁路装卸门式起重机600装进与其类型相同股道的车辆。同一方向集装箱在同一股道车辆装车完毕后,可以不在车站编组形成同类型集装箱直达列车。
74.本实用新型含有公路集卡车车船直取运输方式组成的多式联运内容,由于水路与公路联运车船直取作业方式是成熟技术流程,虽然是本实用新型的组成部分,本文不再详细描述。但是在一个码头前沿同时实现船舶、公路、铁路车船直取装卸作业在本项目包含的系统组成、功能和作业流程范围之内。
75.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集装箱车船直取的立体连续装卸作业方法,卸船装车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76.运输船舶向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交付集装箱装载舱单,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依据集装箱装载舱单与铁路集装箱管理系统交换信息,并制定卸船、装车计划;
77.铁路空车根据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系统下达的指令,由车站行驶至第二起重机跨下的铁路装卸线;
78.第一起重机根据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制定的作业计划将铁水联运集装箱从船舶上抓取吊运至第一起重机后悬臂下的集装箱转接平台或交接堆场;
79.当重船、空车到达时间能匹配时,第三起重机运行至第一起重机后悬臂下的集装箱转接平台或交接堆场,将集装箱吊起,并将集装箱吊运至第三起重机后悬臂对应的交接堆场,由第二起重机在交接堆场吊起集装箱至铁路空车,以此循环,直至铁路空车装满,控制装载集装箱的铁路重车驶出铁路装卸线;
80.进一步地,根据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制定的作业计划,水公联运集卡车空车沿规定道路路线驶入码头前沿,并沿车道运送至第一起重机下,第一起重机根据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制定的作业计划将公水联运集装箱从船舶上抓取吊运至第一起重机跨下的公水联运集卡车空车上,公水联运集卡车沿规定道路路线驶出码头前沿,如此循环,直至公路集装箱卸船完毕。
81.进一步地,根据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制定的作业计划,水公联运集卡车空车沿规定道路路线驶入第二起重机的下方,由第一起重机将待卸船舶上集装箱吊运至第一起重机后悬臂下的集装箱转接平台或交接堆场,第三起重机运行至第一起重机后悬臂下的集装箱
转接平台或交接堆场,将集装箱吊起,并将集装箱吊运至第三起重机后悬臂对应的交接堆场,由第二起重机在交接堆场吊起集装箱至公路几集卡车空车,一次公路卸船装车完毕,如此循环,直至公路集装箱装车完毕。
82.卸车装船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83.装载集装箱的铁路车辆到达港口相邻车站,向港口铁路集装箱管理系统交付铁路集装箱车辆编组顺序及装载集装箱箱号;集装箱运输船舶到达指定港口码头泊位,运输船舶向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交付集装箱装载舱单,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依据船舶装载舱单,与铁路集装箱管理系统交换集装箱信息,并制定卸车、装船计划;
84.装载集装箱的铁路重车根据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系统下达的指令,由车站行驶至第二起重机跨下的铁路装卸线;
85.当重车、空船到达时间能匹配时,第二起重机将铁路车辆装载的集装箱吊起,并将集装箱放置于第二起重机前悬臂下方、第三起重机临近的交接堆场811,第三起重机将交接堆场811的集装箱吊起,然后放置于第一起重机后悬臂下的集装箱转接平台306或交接堆场812上,第一起重机将第一起重机后悬臂下的集装箱转接平台306或交接堆场812的集装箱吊起,并向船舶运行,在船舶卸载集装箱,完成一钩装船作业,第一起重机小车返回后悬臂等待下一集装箱继续装船,如此循环,直至铁路车辆卸空,控制铁路空车驶出铁路装卸线。
86.根据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制定的作业计划,装载集装箱的水公联运集卡车沿规定道路路线驶入码头前沿,沿车道运送至第一起重机下,第一起重机将集卡车上装载的集装箱吊起,装至集装箱船舶卸下,集卡车沿规定道路驶出码头前沿,如此循环,直至公路集装箱装船完毕。
87.根据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制定的作业计划,水公联运集卡车420、430沿规定道路220、230路线驶入第二起重机600后悬臂下,第二起重机600吊起集装箱运行至第二集装箱交接堆场811,第三起重机500将第二集装箱交接堆场811的集装箱放于集装箱转接平台306或第一集装箱交接堆场812,由第一起重机300将待装船集装箱吊起装集装箱船舶10,一次公路卸车装船,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公路集装箱装船完毕。
88.进一步地,根据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制定的作业计划,装载集装箱的水公联运集卡车沿规定道路路线驶入第二起重机的下方,第二起重机600吊起集装箱运行至集装箱交接堆场811,通过第三起重机500将交接堆场811的集装箱吊起后放于第一起重机后悬臂对应的集装箱转接平台306或交接堆场812,由第一起重机将第一起重机后悬臂对应的集装箱转接平台306或交接堆场812的待装船集装箱吊起装入集装箱船舶,一次公路卸车装船完毕,如此循环,直至公路集装箱装船完毕。
89.本实用新型的卸船装车流程还包括如下步骤:当铁路重车牵出、空车推进交换的等待过程中铁路空车尚未到达装卸线时,或铁路空车到达时间与集装箱船舶短时间能力不匹配,而卸船不能停止时,第一起重机继续卸船,第一起重机将集装箱从船舶卸下至第一起重机后悬臂下的集装箱转接平台或交接堆场,第三起重机将集装箱吊起至第三起重机的后悬臂对应的交接堆场处暂存,当第三起重机的后悬臂对应的交接堆场交接箱位已占满时,由第二起重机将交接集装箱暂存于第二起重机下方的堆场,待铁路空车到达后再将暂存在第三起重机的后悬臂对应的堆场、第二起重机下方的堆场的集装箱从交接箱位吊起转运至铁路车辆,全车列集装箱装车完毕后,控制装载集装箱的铁路重车驶出铁路装卸线;
90.卸车装船流程包括如下步骤:当装载集装箱的铁路车辆到达,集装箱船舶尚未到达或准备完毕,短时间能力不匹配,而卸车不能停止时,第二起重机继续卸车,第二起重机将集装箱从铁路车辆卸下,直接将集装箱放于其跨下的堆场暂存,或者第二起重机将集装箱从铁路车辆卸下,并将集装箱放置于交接堆场811处暂存,或者通过第三起重机将集装箱放于其跨下的堆场810处或其前悬臂对应的集装箱转接平台306、第一集装箱交接堆场812处暂存,待船舶到达后再顺序将暂时在各个堆场的集装箱从临时箱位吊起,直接或交接后由第一起重机装船,全车列集装箱卸车完毕后,控制铁路空车驶出铁路装卸线。
91.如下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车船直取的立体连续装卸作业方法的几个具体实施例。
92.实施例1
93.以1股铁路装卸线为例,本实用新型的船舶卸船铁路装车车船直取连续作业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94.(1)铁路集装箱空车车列根据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系统下达的指令,由车站通过铁路机车将铁路车辆710空车送至门式起重机600跨下的铁路装卸线700。
95.(2)岸桥根据作业计划,将公水联运集装箱从船舶10上抓取吊运至岸桥300跨下公水联运集卡车400空车,集卡车沿规定道路路线驶出码头前沿;
96.岸桥根据作业计划,将铁水联运集装箱从船舶10上抓取吊运至岸桥300后悬臂302下集装箱转接平台306的交接箱位。
97.(3)当重船、空车到达时间能匹配时,门式起重机500运行至集装箱转接平台306交接箱位,将集装箱吊起,通过横向、纵向位移,将集装箱吊运至待装铁路车辆710上方门机600前悬臂601下方交接堆场811交接箱位,由门式起重机600在交接堆场811吊起集装箱至铁路车辆710。以此循环,直至铁路车辆装满,铁路机车牵引车列驶出铁路装卸线。
98.多台门式起重机500与门式起重机600的作业区域需要进行分工,防止作业冲突。可以按作业范围分工或同步作业门式起重机数量分工,为了实现集装箱交接,作业区域有部分重叠。例如岸桥300a及其左侧区域由门式起重机500a承接,岸桥300a及其右侧区域由门式起重机500b承接,两台门式起重机在岸桥300a区域内是重叠作业区域;门式起重机500b及其左侧区域可以由门式起重机600b承接,门式起重机500b及其右侧区域可以由600c承接,两台门式起重机600b、600c在门式起重机500b区域内是重叠作业区域。
99.在门式起重机500与门式起重机600间交接集装箱时,可选择门式起重机500纵向保持不动,在交接堆场811卸下集装箱,由门式起重机600纵向移动将集装箱吊起装至对应铁路装卸线700铁路车辆710;也可选择门式起重机500纵向移动至门式起重机600水平位置卸下集装箱,由门式起重机600将集装箱吊起装至对应铁路装卸线700铁路车辆710;也可以门式起重机500与600均在各自作业范围内完成一定距离的纵向移动。
100.由于铁路车列是一个长大车组(一列车长度可以达到千米),当与岸桥300、门式起重机500、门式起重机600交接的集装箱走行范围超出一台门式起重机设定的作业区域范围时,可以多台门式起重机接力运送。例如,当卸船10a岸桥300a与待装铁路车辆710间纵向间距较大时,由岸桥300a将待装车集装箱100起吊至集装箱转接平台306,由门式起重机500b吊起集装箱纵向右移至其作业区边缘,将集装箱放于门式起重机500c、500b作业重叠区域集装箱堆场810a或811a对应区域,由其临近门式起重机500c吊起集装箱继续接力纵向右移
(门式起重机500接力过程根据需要可持续多次)至合适交接位置,门式起重机500c吊起集装箱纵向移动至门式起重机600c对应水平位置处,将集装箱放置于交接堆场811,门式起重机600c将集装箱吊起纵向右移至其作业区边缘仍未到达待装车辆位置,将集装箱放置于门式起重机600c、600d作业重叠区域堆场820b相应位置处,由其相邻的门式起重机600d继续接力纵向右移至对应铁路车辆位置装车(门式起重机600接力过程根据需要可持续多次)。
101.(4)当铁路重车牵出、空车推进交换的等待过程中铁路空车车辆710尚未到达装卸线时,或铁路车辆710到达时间与集装箱船舶10短时间能力不匹配,而卸船不能停止时,岸桥300继续卸船,岸桥300将集装箱从船舶10卸下至集装箱转接平台306或交接堆场812,门式起重机500将集装箱吊起至交接堆场811处暂存,当交接堆场811交接箱位已占满时,可以由门式起重机600将交接集装箱暂存于堆场820。待铁路车辆到达后再将暂存在堆场811、堆场820的集装箱从交接箱位吊起转运至铁路车辆710。
102.(5)全车列集装箱装车完毕后,牵引机车将车列牵引至邻近车站编组后发出或在装卸线直接发车。
103.(6)公路集卡车、铁路列车车辆在港口检查关口通过电子信息采集可以实现不停车完成货票和实物的交接。
104.(7)集装箱船舶10a、10b可以在码头前沿泊位21a、21b同时靠泊进行卸船作业,岸桥300a、300b可以同时对不同的船舶10a、10b分别进行卸船作业,也可以同时为其中一艘船舶卸船作业。门式起重机500a、500b、500c、500d按需灵活划分作业区域,可以全部为一台岸桥300传送集装箱至门式起重机600,也可以为多台岸桥300分别传送集装箱至门式起重机600。门式起重机600a、600b、600c、600d按需灵活划分作业区域。船舶10、岸桥300、门式起重机500、门式起重机600可以按照作业计划为卸船舶装铁路车辆灵活排列组合。
105.实施例2
106.以2股铁路装卸线为例,但不限于2股为例,本实用新型的船舶卸船铁路装车车船直取连续作业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107.本案例中船舶10、岸桥300、门式起重机500、门式起重机600的组合排列匹配内容与前述1股铁路装卸线卸船装车分析案例内容相同,不再描述。
108.(1)铁路集装箱空车列根据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系统下达的指令,由车站通过铁路机车将铁路车辆711空车送至门式起重机600跨下的铁路装卸线701。
109.(2)岸桥300根据作业计划,将水公联运集装箱卸载至水公联运集卡车400空车上,集卡车400沿规定道路200路线驶出码头前沿;岸桥300将铁水联运集装箱从船舶10上抓取起吊运至岸桥后悬臂302下集装箱转接平台306交接箱位处。
110.(3)门式起重机500运行至交接箱位,将集装箱吊起,通过横向位移将集装箱转运至交接堆场811,通过门式起重机600纵向移动、吊具601横向位移将集装箱转运至铁路装卸线701上的铁路车辆711。以此循环,直至铁路车辆711装满,铁路机车牵引车辆车列711驶出铁路装卸线701。
111.(4)在铁路装车线701上铁路车辆711装车过程中,铁路机车向铁路装车线702送入一列铁路车辆712空车。门式起重机600运行至交接堆场811交接箱位,将集装箱吊起,通过纵向走行和吊具601横向位移将集装箱转运至铁路装卸线702上的铁路车辆712。以此循环,直至铁路车辆712装满,铁路机车牵引车辆车列712重车驶出铁路装卸线702。
112.(5)在铁路装车线702上铁路车辆712装车过程中,铁路机车向铁路装车线701送入一列铁路车辆711空车。按照第(3)、(4)项流程循环,实现船舶与铁路车辆的车船直取连续卸船装车作业。
113.(6)全车列集装箱装车完毕后,牵引机车将车列牵引至邻近车站编组后发出或在装卸线直接发车。
114.实施例3
115.以1股铁路装卸线为例,本实用新型的铁路卸车船舶装船车船直取连续作业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116.(1)铁路集装箱重车车列根据铁路集装箱驳接管理系统下达的指令,由车站通过铁路机车将铁路装载集装箱重车车辆710送至门式起重机600跨下的铁路装卸线700。
117.(2)当重车、空船到达时间能匹配时,门式起重机600将铁路车辆710装载集装箱吊起,通过门机纵向移动及吊具601横向位移运行至对应交接堆场811,将集装箱放置于交接堆场811,门式起重机500将集装箱吊起,通过门机纵向移动及吊具503横向位移,将集装箱放置于对应集装箱转接平台306,岸桥300将集装箱转接平台306上集装箱吊起,岸桥小车、吊具305向船舶10运行,在船舶10卸载集装箱,完成一钩装船作业,岸桥小车返回后悬臂转接平台306等待下一集装箱继续装船。门式起重机600、门式起重机500以此循环,直至铁路车辆卸空,铁路机车牵引车辆车列空车710驶出铁路装卸线700。
118.多台门式起重机600与门式起重机500的作业区域需要分工,防止作业冲突。可以按作业范围分工或同步作业门式起重机数量分工,为了实现集装箱交接,作业区域有部分重叠。例如岸桥300a及其左侧区域由门式起重机500a承接,岸桥300a及其右侧区域由门式起重机500b承接,两台门式起重机在岸桥300a区域内是重叠作业区域;门式起重机500b及其左侧区域可以由门式起重机600b承接,门式起重机500b及其右侧区域可以由600c承接,两台门式起重机600b、600c在门式起重机500b区域内是重叠作业区域。
119.在门式起重机600与门式起重机500间交接集装箱时,可选择门式起重机600纵向保持不动,就近放置集装箱于交接堆场811,由门式起重机500纵向移动至该交接堆场对应箱位,吊起集装箱纵向移动至集装箱转接平台306,将集装箱转交给岸桥;也可选择门式起重机600纵向移动至靠近岸桥300的门式起重机500临近的交接堆场811处卸下集装箱,门式起重机500吊起集装箱纵向移动至岸桥300交接平台306水平位置,将集装箱转交给岸桥;也可以门式起重机500与门式起重机600均在各自作业范围内完成一定距离的纵向移动。
120.由于铁路车列是一个长大车组(一列车长度可以达到千米),当与门式起重机500、门式起重机600、岸桥300交接的集装箱走行范围超出一台门式起重机设定的作业区域范围时,可以多台门式起重机接力运送。例如,当装船岸桥300与待卸铁路装卸线700铁路车辆710间纵向间距较大时,由门式起重机600d将待装船集装箱从铁路装卸线700铁路车辆710上吊起,通过纵向左移至其作业区边缘,将集装箱放于门式起重机600d、600c作业重叠区域铁路集装箱堆场820b区相应区域,由其相邻门式起重机600c继续接力纵向左移(门式起重机600的接力过程可视情况持续多个,直至合适交接位置)至门式起重机500c门吊水平位置处,门式起重机600c将集装箱放于门式起重机500c门吊下方交接堆场811交接箱位处,门式起重机500c通过纵向左移至其作业区边缘,将集装箱放于门式起重机500c、500b作业重叠区域集装箱堆场810a、811a对应位置,由其相邻门式起重机500b继续接力纵向左移(门式起
重机500的接力过程可视情况持续多个,直至合适交接位置)至合适的岸桥300后悬臂302水平位置,门式起重机500b将集装箱放于集装箱转接平台306,由岸桥300将待装船集装箱吊起装集装箱船舶10,一次卸车装船完毕,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装船完毕。
121.(3)根据作业计划,水公联运集卡车400沿规定道路200路线驶入码头前沿,沿车道运送至岸桥下,岸桥小车将集卡车400装载集装箱吊起,装至集装箱船舶卸下,集卡车沿规定道路驶出码头前沿,以此循环,直至公路集装箱装船完毕。或水公联运集卡车420、430沿规定道路220、230路线驶入门式起重机600后悬臂下,门式起重机600吊起集装箱纵向横向运行至交接堆场811适当位置,门式起重机500将集装箱放于集装箱转接平台306,由岸桥300将待装船集装箱吊起装集装箱船舶10,一次公路卸车装船完毕,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公路集装箱装船完毕。
122.(4)当铁路车辆710到达,集装箱船舶10尚未到达或准备完毕,短时间能力不匹配,而卸车不能停止时,门式起重机600继续卸车,将集装箱从铁路车辆710卸下,纵向移动至对应门式起重机500门临近位置处,门式起重机600将集装箱放置于交接堆场811交接箱位处暂存,或者门式起重机500纵向移动至对应岸桥300后悬臂302水平位置,将集装箱放于交接堆场812或门机500跨下堆场810或者门式起重机600直接将集装箱放于其跨下堆场820暂存。待船舶10到达后再顺序将暂时在堆场812、810、811、堆场820集装箱从临时箱位吊起,由岸桥300直接或交接后装船。
123.(5)全车列集装箱卸车完毕后,牵引机车将车列空车牵引至邻近车站编组后发出或在装卸线直接发车。
124.(6)公路集卡车、铁路列车车辆在港口检查关口通过电子信息采集可以实现不停车完成货票和实物的交接。
125.(7)集装箱船舶10a、10b可以在码头前沿泊位21a、21b同时靠泊进行装船作业,岸桥300a、300b可以同时对不同的船舶10a、10b分别进行装船作业,也可以同时为其中一艘船舶装船作业。门式起重机600a、600b、600c、600d按需灵活划分作业区域,可以全部将集装箱放于一台门式起重机500后悬臂下方交接堆场811,也可以分别将集装箱放于不同的门式起重机500a、500b、500c、500d对应的交接堆场811处。门式起重机500a、500b、500c、500d按需灵活划分作业区域,可以全部为一台岸桥传送集装箱至集装箱转接平台306,也可以为多台岸桥分别传送集装箱至各自的集装箱转接平台306,再由岸桥吊起集装箱装船。船舶10、岸桥300、门式起重机500、门式起重机600可以按照作业计划为卸车装船灵活排列组合。
126.实施例4
127.以2股铁路装卸线为例,但不限于2股为例,本实用新型的铁路卸车装船车船直取连续作业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128.本案例中船舶10、岸桥300、门式起重机500、门式起重机600的组合排列匹配内容与前述1股铁路装卸线卸车装船分析案例内容相同,不再描述。
129.(1)铁路集装箱重车列根据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系统下达的指令,由车站通过铁路机车将铁路车辆711重车送至门式起重机600跨下的铁路装卸线701。
130.(2)门式起重机600运行至铁路装卸线701上的铁路车辆711将集装箱吊起,通过纵向走行和横向位移将集装箱转运至门式起重机500临近交接堆场811交接箱位处,门式起重机500将集装箱吊起通过横向位移和纵向移动,将集装箱放于集装箱转接平台306交接箱位
处,岸桥小车在交接箱位吊起集装箱运送至集装箱船舶10。以此循环,直至铁路车辆卸完,铁路机车牵引空车车辆车列711驶出铁路装卸线701。
131.(3)岸桥小车根据作业计划将水公联运集装箱从集卡车400上吊起装船;将铁水联运集装箱从集装箱转接平台306吊起装至集装箱船舶10。集卡车沿规定车道200驶出码头前沿。以此循环,直至公路集装箱全部装船完毕。或水公联运集卡车420、430沿规定道路220、230路线驶入门式起重机600后悬臂下,门式起重机吊起集装箱纵向横向运行至交接堆场811适当位置,门式起重机500将集装箱放于集装箱转接平台306,由岸桥300将待装船集装箱吊起装集装箱船舶10,一次公路卸车装船完毕,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公路集装箱装船完毕。
132.(4)在铁路装车线701上铁路车辆711卸车过程中,铁路机车向铁路装卸线702送入一列铁路车辆712重车。门式起重机600运行至车辆上方,将集装箱吊起,通过纵向走行和横向位移,将集装箱转运至门式起重机500临近的交接堆场811交接箱位处卸下,门式起重机500将集装箱吊起通过横向位移和纵向走行将集装箱转运至集装箱转接平台306交接箱位处卸下。岸桥小车在交接箱位吊起该集装箱运送至集装箱船舶10,卸下集装箱,返回岸桥后悬臂302等待后续集装箱。以此循环,直至铁路装卸线702上铁路车辆712全部卸完,铁路机车牵引车辆车列712空车驶出铁路装卸线702。
133.(5)在铁路装卸线702上铁路车辆712卸车过程中,铁路机车向铁路装车线701送入一列铁路车辆711重车。按照第(3)、(4)项流程循环,实现船舶与铁路车辆的卸车装船车船直取连续作业。
134.(6)全车列集装箱装卸完毕后,牵引机车将空车车列牵引至邻近车站编组后发出或在装卸线直接发车。
135.实施例5
136.本实用新型平行排列门式起重机的作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37.作业方式与流程同实施例4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可以更多的船舶和岸桥同时作业。
138.在作业流程中当有多艘船舶和多艘岸桥同时作业,门式起重机数量、铁路装卸线数量都不能满足作业要求时,门式起重机可能会发生集装箱运送目标路径的相互冲突。为了承担多艘船舶、多台岸桥同步装卸作业,除了控制系统的优化外,还需要配置足够的铁路装卸线及门式起重机。所以可以在码头前沿前方堆场平行于门式起重机轨道504a、504b,增加一排门式起重机轨道及多个门式起重机,港口堆场810仍位于两排门式起重机轨道中间;在码头前方堆场陆侧铁路线旁沿平行于门式起重机轨道603a、603b增设一排门式起重机轨道及多个门式起重机,同时增加一条或多条铁路装卸线与既有铁路线平行,所有铁路线均位于门式起重机跨下。
139.装卸作业中门式起重机500、门式起重机600、铁路装卸线700、铁路车辆710、岸桥300的作业组合并不唯一,由港口管理系统调度按最优路径规划调动每台设备作业流程。
140.水公联运、铁水联运、铁公联运流程等可以根据需要同时进行。各堆场的位置可以设置在地面,但不仅仅限于地面。本实用新型以解决特殊地形、场地条件等导致的铁路装卸线位于港口前沿堆场陆侧附近、且高程远高于码头堆场条件下的集装箱的换装问题。在岸桥后悬臂下设置集装箱转接平台,港口码头前沿岸桥后方临时堆场设置可以纵向移动的门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后悬臂下方地面设交接堆场,岸桥吊起的集装箱首先放置于集装箱
转接平台,再由港口前沿临时堆场上方门式起重机吊起放置于其后悬臂下方的交接堆场,再由铁路线上方门式起重机吊起送至铁路车辆上。
141.该立体连续装卸作业系统和方法有效解决了特殊地形、场地条件下集装箱直接换装的局限性,避免了直接利用集卡在岸桥与铁路装卸门式起重机间倒装的高差问题,节省了集卡的水平及爬坡运输环节,而且解决了车船短时间不匹配情况下的直取问题,大幅度提高了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铁水联运高效无缝衔接。
1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