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柱状试件的夹持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32263发布日期:2021-09-22 21:50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柱状试件的夹持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试件辅助装置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方便柱状试件的夹持工具。


背景技术:

2.目前,整个建筑混凝土市场仍处于持续增长期,混凝土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混凝土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质量。在混凝土投入使用之前,需要对混凝土试件进行各项检测。
3.目前相关技术中,不同的检测项目需要用到不同的检测仪器,不同的检测仪器放置在不同的场所内,而在移动混凝土试件时,常常利用人手将混凝土试件之间搬运到相应的检测处。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搬运混凝土试件,尤其是搬运柱状的混凝土试件时,人们通常用双手环抱或托举混凝土试件的方式搬运其到指定的位置,但搬运较重的混凝土试件时,把混凝土试件抬升到胸前较为困难,不便于搬运。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工作人员搬运混凝土试件,本技术提供一种方便柱状试件的夹持工具。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方便柱状试件的夹持工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方便柱状试件的夹持工具,包括固定手持件、移动手持组件和两个夹件,所述固定手持件底部的其中一端与移动手持组件的其中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移动手持组件的另一端与固定手持件底部的另一端之间存在间距,其中一个所述夹件顶部与移动手持组件的转动端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夹件的顶部与固定手持件的底部且远离移动手持组件处固定连接,所述夹件侧面设置有与混凝土试件相适配的加强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混凝土试件放置在一个位置,然后移动夹持工具,使混凝土试件位于两个夹件之间,然后工作人员用手握住移动手持组件和固定手持件,此时移动手持组件向靠近固定手持件的方向移动,带动对应的夹件发生转动,两个夹件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从而把混凝土试件夹紧,工作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把夹好的混凝土试块移动到指定的位置。
9.可选的,所述固定手持件底部其中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弯折件,所述固定手持件底部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弯折件,所述第一弯折件与第二弯折件相对设置,其中一个所述夹件顶部与第一弯折件底部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夹件顶部与第二弯折件底部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第一弯折件和第二弯折件减少了夹件在使用时发生断裂的情况发生,延长夹持工具的使用寿命。
11.可选的,所述加强件为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混凝土试件相适配,所述加强板侧面与夹件侧面底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加强板相对设置且相互靠近。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板的设置增大了夹持工具与混凝土试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了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
13.可选的,所述加强板背离夹件的侧面设置有若干条加强槽。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加强槽使加强板表面变得粗糙,增大了加强板与混凝土试件之间的连接强度,使两块加强板能把混凝土试件夹持地更紧。
15.可选的,所述若干条加强槽等距排列在加强板侧面,所述加强槽沿水平方向延伸。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试件在重力作用下,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加强槽的长度方向与混凝土试件的运动趋势方向垂直,使得夹持工具有一个更好的夹持效果。
17.可选的,所述移动手持组件包括第一横杆、连接杆和第二横杆,所述第一横杆的其中一端转动连接于固定手持件的第一竖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横杆远离转动点处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位于第一横杆上方,所述第二横杆顶部与固定手持件的横部底部之间存在间距,所述连接杆、第二横杆与固定手持件之间存在间距。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握持第二横杆和固定手持件,把第二横杆朝靠近固定手持件的方向拉动,第二横杆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调节夹件的转动位置,第二横杆起到把手的作用,进一步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19.可选的,所述移动手持组件还包括阻挡杆,所述阻挡杆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横杆远离连接杆的端部,所述第二横杆的另一端位于第一横杆上方。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挡杆的设置可减少工作人员的手从第二横杆上脱落的情况发生。
21.可选的,所述连接杆的竖截面呈半圆形。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滑设置的连接杆减少了工作人员握持第二横杆时,被刺伤的情况发生。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把混凝土试件放置在一个位置,然后移动夹持工具,使混凝土试件位于两个夹件之间,然后工作人员用手握住移动手持组件和固定手持件,此时移动手持组件向靠近固定手持件的方向移动,带动对应的夹件发生转动,两个夹件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从而把混凝土试件夹紧,工作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把夹好的混凝土试块移动到指定的位置;
25.2.加强板的设置增大了与混凝土试件的接触面积,加强槽的设置增加了混凝土试件与加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加强了夹持工具对混凝土试件的夹持力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方便柱状试件的夹持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一种方便柱状试件的夹持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手持件;11、第一竖部;111、转动孔;112、第二安装孔;12、横部;13、第二竖部;2、移动手持组件;21、第一横杆;22、连接杆;23、第二横杆;24、阻挡杆;3、第一弯折件;31、第一安装孔;4、第二弯折件;5、夹件;51、斜切面;6、转杆;7、加强板;71、加强槽;8、弹性组件;81、弹簧;82、第一弯钩;83、第二弯钩。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方便柱状试件的夹持工具。
31.实施例1
32.参照图1,一种方便柱状试件的夹持工具包括固定手持件1、移动手持组件2、第一弯折件3、第二弯折件4和两个夹件5。固定手持件1底部其中一端与移动手持组件2的其中一端转动连接,移动手持组件2的另一端与固定手持件1底部的另一端之间存在间距,移动手持组件2顶部与固定手持件1顶部之间存在间距。第一弯折件3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于移动手持组件2的其中一端,第一弯折件3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夹件5顶部固定连接。第二弯折件4与第一弯折件3相对设置,第二弯折件4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手持件1的一端,第二弯折件4与移动手持组件2之间存在间距,远离第一弯折件3的夹件5与第二弯折件4远离固定手持件1的端部固定连接。
33.固定手持件1包括第一竖部11、横部12和第二竖部13,横部12的其中一端与第一竖部11顶部固定连接,横部12的另一端与第二竖部13的顶部固定连接。移动手持组件2的其中一端与第一竖部11底部转动连接。横部12与第一竖部11、第二竖部13的连接处设置有导向面,圆滑的转折处减少了工作人员操作时被刮伤的情况发生。
34.继续参照图1,移动手持组件2包括第一横杆21、连接杆22、第二横杆23和阻挡杆24。第一竖部11靠近底部处开设有转动孔111,第一竖部11对应转动孔111处固定连接有转杆6;第一横杆21穿设于转动孔111,第一横杆21套设且转动连接于转杆6,第一横杆21的长度方向与转杆6的长度方向互为垂直。连接杆22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横杆21远离转动处的端部,连接杆22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杆23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横杆23的另一端与阻挡杆24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阻挡杆24的另一端位于第一横杆21上方。连接杆22与第一横杆21的连接端位于连接杆22与第二横杆23的连接端的下方。第二横杆23底部与第一横杆21顶部之间存在间距,第二横杆23顶部与横部12底部之间存在间距。第一横杆21、连接杆22、第二横杆23均与第二竖部13、第二弯折件4之间存在间距。阻挡杆24靠近第一竖部11,阻挡杆24与第一竖部11之间存在间距。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22的竖截面呈半圆形,圆滑的连接杆22不易刺伤工作人员。
35.夹件5相互靠近的侧面设置有斜切面51,夹件5相互靠近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加强件,加强件具体为加强板7。夹件5侧面底部固定连接于加强板7外侧面中间部分。加强板7的形状与混凝土试件外壁相适配,加强板7侧面与混凝土试件外壁抵紧。加强板7可以设置为弧形、半圆形、长方形等,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板7为弧形。加强板7底部呈平整设置,加强板7可竖立在平面上。
36.加强板7背离夹件5的侧面设置有若干条加强槽71,加强槽71贯穿加强板7的两相对侧边。若干条加强槽71等距排列在加强板7侧面,加强槽71朝水平方向延伸。
37.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把混凝土试件放置在地上排好,工作人员把手抓在固定手持件1处移动夹持工具,使混凝土试件位于两个加强板7之间,调整好夹持工具整体的位置后,工作人员同时握持第二横杆23和横部12,使第二横杆23朝靠近横部12的方向移动,带动第一横杆21转动,与第一弯折件3连接的夹件5朝靠近另一个夹件5的方向移动,从而达到夹持混凝土试件的效果,工作人员把夹持好的混凝土试件搬运到指定位置后,松开第二横杆
23和横部12放开混凝土试件。
38.实施例2
39.参照图2,第一弯折件3可拆卸连接有弹性组件8,弹性组件8与第一竖部11可拆卸连接。弹性组件8包括弹性件、第一弯钩82和第二弯钩83,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为弹簧81。第一弯折件3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1,第一竖部11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12,第一弯钩82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弯折件3对应第一安装孔31处,弹簧81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弯钩82,弹簧81的另一端与第二弯钩83固定连接,第二弯钩83可拆卸连接于第二弯折件4对应第二安装孔112处。
40.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弹簧81起到加强第一弯折件3与第一竖部11连接强度和拉动强度的效果,且弹簧81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