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栓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06300发布日期:2021-08-24 16:20阅读:62来源:国知局
螺栓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栓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生产线等中自动供给螺栓的装置,通过包括颤震器的送料器来排列螺栓的装置已有普及。另一方面,一种尺寸小而具有不含振动体的构造并使螺栓排列在规定的位置的螺栓供给装置已被开发。

例如,日本特开2018-52661中记载的螺栓供给装置具有投入螺栓的螺栓投入部、配置于螺栓投入部下方的v字状的引导件以及旋转促进板。旋转促进板在上表面形成有u字的槽,并且在通过使从螺栓投入部投入而下落的螺栓与该槽接触从而改变了螺栓的朝向后,使该螺栓下落至v字状的引导件。

上述的送料器尺寸大,并且来自颤震器的噪音使作业环境恶化。另一方面,上述的螺栓供给装置不包括自动供给螺栓的机构。但是,尺寸小而不包含振动体并能自动供给螺栓来使其排列在规定的位置的螺栓供给装置尚不存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发明,提供一种尺寸小且抑制作业环境的恶化的螺栓供给装置。

本发明的螺栓供给装置具有:传送带、螺栓吸附部、螺栓储留部以及分拨部。传送带为环形带状,被设置为能在第一高度与该第一高度上方的第二高度之间循环。螺栓吸附部在传送带所形成的环的外表面突出来吸附螺栓。螺栓储留部设于螺栓吸附部要上升的区域。分拨部将在螺栓储留部处吸附于螺栓吸附部的螺栓在第二高度处分别向传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方向的任一方拨落。

由此,螺栓供给装置能从螺栓储留部逐一拾取螺栓,并且将拾取的螺栓交替分拨至传送带的两侧。

可以是,上述螺栓供给装置还具备支承轴,所述支承轴在第二高度处将分拨部支承为能摆动。此外,可以是,分拨部具有:基底部、从基底部突出的突出部以及沿基底部设置的孔,支承轴与孔卡合,由此,突出部在比支承轴靠下方处能摆动地下垂,突出部与吸附于螺栓吸附部的螺栓接触来拨落螺栓。由此,螺栓供给装置能顺畅地分拨螺栓。

可以是,在上述螺栓供给装置中,分拨部具有以在越远离基底部、突出部的宽度变得越窄之后扩宽的方式延伸的钩部。由此,螺栓供给装置能可靠地分拨螺栓。

优选的是,在上述螺栓供给装置中,分拨部所具有的孔是以能供支承轴滑动的方式沿基底部设置的长孔,分拨部在由长孔的两端部和突出部包围的区域内具有重心。由此,分拨部能以在传送带的宽度方向上向任一方的方向倾斜的状态停止,并在进行螺栓的分拨动作后向相反的方向摆动。

可以是,在上述螺栓供给装置中,分拨部在长孔的端部还具有在长孔的延伸方向上进退的调整机构,用以调整能供支承轴卡合的范围。由此,分拨部能调整分拨螺栓时的分拨部的倾斜角。

优选的是,上述螺栓供给装置在比第二高度的传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方向靠外侧处分别还具有对顶端部进行位置限制的止动件。由此,在与螺栓接触时,分拨部能以抵接于止动件的位置为支点,以使长孔滑动的方式摆动。

可以是,上述螺栓供给装置在比第二高度的传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方向靠外侧处分别还具有对突出部进行位置限制的止动件。由此,分拨部能适当地进行分拨动作。

优选的是,在上述螺栓供给装置中,止动件被配置为:在突出部与该止动件抵接的状态下,支承轴在传送带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突出部与分拨部的重心之间。由此,分拨部能进行顺畅的摆动。

可以是,在上述螺栓供给装置中,分拨部在突出部具有越远离基底部、突出部的宽度的减小率变得越小的变曲部。由此,分拨部在与螺栓接触时能顺畅地摆动。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尺寸小且抑制作业环境恶化的螺栓供给装置。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图1是实施方式的螺栓供给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螺栓供给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螺栓输送分块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螺栓输送分块中输送螺栓的状态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螺栓输送部和第二螺栓输送部的构成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螺栓输送部和第二螺栓输送部吸附着螺栓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螺栓姿势控制部的配置的图。

图8是分拨部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分拨部的动作的例子的第一个图。

图10是表示分拨部的动作的例子的第二个图。

图11是表示分拨部的动作的例子的第三个图。

图12是表示分拨部的动作的例子的第四个图。

图13是表示分拨部的动作的例子的第五个图。

图14是表示螺栓引导分块的构成的第一个图。

图15是表示螺栓引导分块的构成的第二个图。

图16是表示螺栓在螺栓引导分块中的举动的第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螺栓在螺栓引导分块中的举动的第二例的图。

图18是表示螺栓止动件的构成的第一个图。

图19是表示螺栓止动件的构成的第二个图。

图20是表示螺栓取出部的构成的图。

图21是表示槽部的形状的图。

图22是表示在槽部中下落的螺栓的运动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发明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所有构成并不都是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所必须的。为了明确地进行说明,对以下的记载和附图进行了适当的省略和简化。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元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根据需要省略了重复说明。

(螺栓供给装置的概要)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螺栓供给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螺栓供给装置的概略图。图1所示的螺栓供给装置1表示投入的多个螺栓被供给至规定的位置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图1中标注了右手系的直角坐标系。此外,在图2以后的附图中,在标注了直角坐标系的情况下,图1的x轴、y轴以及z轴的方向分别与这些直角坐标系的x轴、y轴以及z轴的方向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方向有时被称为左右方向,x轴正方向侧有时被称为右侧,x轴负方向侧有时被称为左侧。此外,y轴方向有时被称为前后方向,y轴正方向侧有时被称为后方,y轴负方向侧有时被称为前方。z轴方向有时被称为竖直方向或上下方向,z轴正方向侧有时被称为上方,z轴负方向侧有时被称为下方。

图1所示的螺栓供给装置1具有将带凸缘的六角螺栓(以下,简称为“螺栓”)自动供给至规定的位置的功能。螺栓供给装置1具有螺栓投入部11和螺栓取出部12。螺栓供给装置1的用户将多个螺栓9投入至螺栓投入部11,起动螺栓供给装置1。螺栓供给装置1将被投入的螺栓9供给至螺栓取出部1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螺栓供给装置1通过磁力吸附螺栓9,由此实现以下的功能。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螺栓由以铁、不锈钢或铜等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形成。

使用螺栓供给装置1的用户例如用螺栓进行组装作业。用户例如为了将螺栓设置于如图1所示的工具900而使用螺栓供给装置1。工具900在矩形板状的基部901的一侧具有提纽部902,在相反侧具有套筒部903。用户将工具900载置于螺栓供给装置1的预设位置后拿起工具900。在用户拿起的工具900上,螺栓被设置在各个套筒部903。

螺栓供给装置1具有螺栓分拨单元2和螺栓排列单元3来作为主要的构成。螺栓分拨单元2将被投入至螺栓投入部11的螺栓9分拨给螺栓排列单元3。螺栓排列单元3使分拨来的螺栓9排列于螺栓取出部12。

参照图2,对螺栓分拨单元2和螺栓排列单元3进行说明。图2是螺栓供给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所示,螺栓供给装置1中,在螺栓分拨单元2的上部配置有螺栓排列单元3。需要说明的是,螺栓供给装置1还具有支承部4。

(螺栓分拨单元2的概要)

以下,对螺栓分拨单元2的概要进行说明。螺栓分拨单元2具有基台分块20和螺栓输送分块22来作为主要的构成。

基台分块20呈上表面开口的四棱柱形状,底面与地板面相接。基台分块20在上表面具有开口部21,具有将螺栓9纳入立方体形状的内侧的空间。上述纳入螺栓9的空间中,基台分块20具有:底板200、侧板201以及螺栓储留部202。底板200以其高度从基台分块20的外侧朝向后述的螺栓储留部202降低的方式由多个斜面构成。换言之,底板200呈研钵形状。

侧板201与以邻接于螺栓储留部202的方式设置的螺栓输送分块22的两侧分别相接,并且两个侧板201以形成小于180度的任意角度的方式立起设置。通过像这样配置侧板201,螺栓9容易集中于螺栓储留部202。

螺栓储留部202是相当于上述的研钵形状的底部的部分。螺栓储留部202设于后述的第一螺栓输送部24要上升的区域。底板200和侧板201采用这样的构成,由此螺栓9容易通过重力滚落至螺栓储留部202,集中于螺栓储留部202。此外,螺栓储留部202被配置为与螺栓输送分块22相接,被设于后述的螺栓吸附部要上升的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底板200、侧板201以及螺栓储留部202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还可以连续地配置底板200、侧板201以及螺栓储留部202。

螺栓输送分块22呈如下形状:上下平行地延伸的两个板状构件220夹入传送带2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螺栓输送分块22被设置为:板状构件220的相对较低的位置(低位置)与螺栓储留部202相接。螺栓输送分块22将集中于螺栓储留部202的螺栓9向上方输送,将所输送的螺栓9在比螺栓储留部202高的位置(高位置)处向两个方向分拨。对于上述的低位置和高位置,例如也可以将低位置称为第一高度并将高位置称为比第一高度高的第二高度。螺栓输送分块22具有传送带23、第一螺栓输送部24、第二螺栓输送部25、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支承轴28以及分拨部29来作为主要的构成。

传送带23是环形带状的传送带,被设为能在竖直方向上的低位置和高位置之间循环。图2所示的传送带23被配置为进行如下的循环:在与螺栓储留部202对置的一侧,从存在于相对较低位置的螺栓储留部202的附近向存在于相对较高位置的分拨部29的附近移动,再返回至存在于相对较低位置的螺栓储留部202的附近。

第一螺栓输送部24和第二螺栓输送部25卡合于传送带23,随着传送带23的动作而在规定的路径上循环。第一螺栓输送部24在传送带23所形成的环的外表面突出,具有用于吸附螺栓的磁铁。第一螺栓输送部24在螺栓储留部202吸附螺栓9,将所吸附的螺栓9输送向分拨部29。

第二螺栓输送部25被配置为在传送带23上与第一螺栓输送部24交替循环,具有在传送带23的环的外表面且在传送带23的宽度方向上突出的磁铁。即,第二螺栓输送部25接着第一螺栓输送部24通过螺栓储留部202的附近而吸附螺栓9。第二螺栓输送部25吸附着螺栓9上升,使所吸附的螺栓9抵接于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吸附于第二螺栓输送部25的螺栓9在抵接于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时离开第二螺栓输送部25,向螺栓储留部202下落。

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和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被配置为在板状构件220的低位置与高位置之间向水平方向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和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叙述。

支承轴28在螺栓输送分块22的上部将分拨部29支承为可摆动。分拨部29将由第一螺栓输送部24吸附并输送来的螺栓9在高位置处向传送带2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方向拨落。

(螺栓排列单元3的概要)

接着,对螺栓排列单元3的概要进行说明。螺栓排列单元3具有螺栓引导分块30、位置限制部31、轨道调整部32、滑动板33、螺栓止动件34、第一工具引导件35、第二工具引导件36、工具载置部37以及罩38来作为主要的构成。

螺栓引导分块30在上方具有纳入由螺栓分拨单元2分拨来的螺栓9的螺栓纳入部301,螺栓引导分块30使纳入的螺栓9通过重力从螺栓纳入部301下落,并且控制螺栓9成规定的姿势,从螺栓排出部302排出。

位置限制部31和轨道调整部32将由螺栓分拨单元2分拨来的螺栓9引导至螺栓引导分块30的螺栓纳入部301。位置限制部31具有相对于穿过图示的x方向的中心的yz面对称的形状,具有随着远离x方向的中心而高度降低的斜面。轨道调整部32将从分拨部29往外拨的螺栓9引导向螺栓纳入部301。轨道调整部32例如由相对于xy面大致垂直的凹面构成。

滑动板33是从螺栓引导分块30形成至螺栓取出部12的板状的构件,具有用于引导螺栓9的槽部331。滑动板33具有随着远离螺栓引导分块30而向下方倾斜的斜面。此外,滑动板33在下方具有螺栓取出部12。当从螺栓引导分块30下落的螺栓9间隙嵌合于槽部331时,螺栓9随着重力而沿槽部331向下方移动。

螺栓止动件34使从螺栓排出部302排出的螺栓9暂时停止,并且在规定的定时释放螺栓9。第一工具引导件35、第二工具引导件36以及工具载置部37成为将图1所示的工具900设置于螺栓供给装置1时的定位。即,用户一边使工具900沿着第一工具引导件35和第二工具引导件36一边将工具900设置于工具载置部37。罩38在槽部331中的规定的范围内限制螺栓9向上浮的方向移动。

(螺栓输送分块22的详细情况)

接着,对螺栓输送分块22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3是螺栓输送分块的剖视图。图3示出将螺栓输送分块22在传送带23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切开的状态。

如图3所示,传送带23中,传送带23所形成的环呈将上下平行地延伸的直线的端部以半圆状的曲线连结的椭圆形状。即,环形带状的传送带23被设为能在竖直方向上的螺栓储留部202附近的低位置与竖直方向上的分拨部29附近的高位置之间循环。

传送带23在椭圆形状的对置的位置分别具有两个第一螺栓输送部24和第二螺栓输送部25。通过传送带23具有两个第一螺栓输送部24和第二螺栓输送部25,螺栓供给装置1能缩短螺栓输送的周期时间。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增大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尺寸等来增长传送带23的长度,传送带23具有三个以上的第一螺栓输送部24和第二螺栓输送部25。

在传送带23的内侧设有用于限制传送带23的内表面的位置的第一链轮231、第二链轮232以及传送带引导部233。第一链轮231连接于用于使传送带23循环的驱动马达(未图示),通过驱动马达来进行旋转。图3所示的第一链轮231顺时针旋转。第二链轮232随着传送带23的运动而旋转。传送带引导部233限制传送带23所形成的环的内表面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构成,图3所示的传送带23中,在前方(y轴负方向侧)穿过螺栓储留部202的区域的部分继续从下方向上方移动。

此外,传送带引导部233具有切口部234。切口部234形成为:在设于螺栓储留部202的区域,在切口部234与传送带23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具体而言,图3所示的切口部234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宽度w233,在上下方向上从螺栓储留部202的下端向上方具有高度h233。在此,在高度h233的上端,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双点划线示出螺栓储留极限l233。螺栓储留极限l233是能储留螺栓的高度的极限位置。而且,在切口部234处,传送带23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在宽度w233的范围内蛇行的程度的松弛。

接着,参照图4,对螺栓输送分块22输送螺栓9的状态的例子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在螺栓输送分块中输送螺栓的状态的图。第一螺栓输送部24在传送带23的环的外表面突出,在突出的面上具有用于吸附螺栓9的磁铁。由此,第一螺栓输送部24吸附储留于螺栓储留部202中的螺栓9并上升。

此时,传送带23在切口部234处在前后方向上蛇行。因此,蛇行的螺栓9与未被吸附的多个螺栓9接触而施加冲击、振动等刺激。由此,堆叠在螺栓储留部202中的多个螺栓9通过重力而向靠近传送带23的方向移动。即,通过被吸附的螺栓9在切口部234的区域222处蛇行,螺栓供给装置1能抑制螺栓储留部202的传送带23附近形成空洞状的空间而导致螺栓9不被第一螺栓输送部24吸附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说明中对第一螺栓输送部24进行了说明,但第二螺栓输送部25也同样进行蛇行。因此,在第二螺栓输送部25于切口部234处上升的情况下,螺栓供给装置1也能抑制螺栓储留部202的传送带23附近形成空洞状的空间的情况。

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螺栓输送分块22在螺栓储留部202与第一链轮231之间具有输送部引导件221。在切口部234处,输送部引导件221将从第一链轮231向上方移动的第一螺栓输送部24和第二螺栓输送部25向传送带引导部233所形成的椭圆形状的内侧引导。由此,促进第一螺栓输送部24和第二螺栓输送部25的蛇行。因此,通过输送部引导件221,螺栓供给装置1能进一步抑制螺栓储留部202的传送带23附近形成空洞状的空间。

接下来,对第一螺栓输送部24和第二螺栓输送部25的构成进一步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螺栓输送部和第二螺栓输送部的构成的图。图5是从前方观察螺栓输送分块22的图。

第一螺栓输送部24具有主体部240、紧固部241以及螺栓吸附部242。主体部240是容纳螺栓吸附部242的树脂制的构件。紧固部241是铆钉、紧固销或螺钉等,将主体部240固定于传送带23。螺栓吸附部242是具有能吸附并输送螺栓的磁力的磁铁。螺栓吸附部242具有直径w24。直径w24小于螺栓9的螺纹的公称直径。

在图5中,在第一螺栓输送部24的下方示出了第二螺栓输送部25。第二螺栓输送部25被配置为在传送带23上与第一螺栓输送部24交替循环。第二螺栓输送部25具有主体部250、紧固部251以及下落螺栓吸附部252。

主体部250呈下部的左右表面分别向内侧被切口的形状。此外,主体部250的上部的宽度w25比传送带23的宽度w23窄,比第一螺栓输送部24的主体部240的宽度大。而且,主体部250的上表面a25弯曲成凹状。在主体部250的左右的切口面,下落螺栓吸附部252分别向宽度方向突出。下落螺栓吸附部252的突出量比各个切口部的切口量少。

紧固部251是铆钉、紧固销或螺钉等,将主体部250固定于传送带23。下落螺栓吸附部252是具有能在传送带23的宽度方向上吸附并输送螺栓的磁力的磁铁。下落螺栓吸附部252被分别配置于主体部250的左右的切口面。由此,下落螺栓吸附部252在传送带23的环的外表面且在传送带23的宽度方向上吸附螺栓。

此外,在图5中,在螺栓储留极限l233与分拨部29之间,示出了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和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被配置为比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相对靠下方。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以邻接于传送带23的方式在传送带2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从板状构件220向前侧突出。其中,两个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配置的高度不同。即,在图5中,配置在右侧的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的高度比配置在左侧的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的高度低。

此外,在图5中,在两个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各自的上方分别配置有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也与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同样以邻接于传送带23的方式在传送带2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从板状构件220向前侧突出。此外,两个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配置的高度不同。在图5中,配置在右侧的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的高度比配置在左侧的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的高度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和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也可以简称为“螺栓姿势控制部”。在该情况下,螺栓姿势控制部可以指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也可以指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可以指任一个。

接着,参照图6,对吸附于第一螺栓输送部24和第二螺栓输送部25的螺栓的举动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第一螺栓输送部24和第二螺栓输送部25分别吸附着螺栓9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6中,将吸附于第一螺栓输送部24和第二螺栓输送部25的状态的螺栓9通过虚线示出。

第一螺栓输送部24的螺栓吸附部242的直径w24小于螺栓9的公称直径。因此,如图中所示,第一螺栓输送部24能适当地吸附一根螺栓9。除图中所示的例子之外,也可以是,螺栓吸附部242吸附螺栓9的顶端部或头部,以使螺栓9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姿势。

需要说明的是,有可能在螺栓吸附部242于左右方向并列吸附两根螺栓9。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加于各个螺栓9的吸附力比较弱。因此,在第一螺栓输送部24进行图4中所示的前后方向的蛇行的过程中,两根螺栓中的一根容易脱落。脱落的一根螺栓下落至储留于螺栓储留部202的螺栓上。

从第一螺栓输送部24脱落的螺栓9撞击在于第一螺栓输送部24的下方移动的第二螺栓输送部25的上表面a25。此时,根据上表面a25的凹面形状,螺栓9以向传送带2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下落的方式被引导。像这样,脱落的螺栓向传送带2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下落,由此螺栓供给装置1能抑制螺栓储留部202的传送带23附近形成空洞状的空间。

对于第二螺栓输送部25,在螺栓储留部202处,配置于左右的两处下落螺栓吸附部252在从传送带23的宽度突出的位置吸附螺栓9。此时,两根螺栓9被下落螺栓吸附部252吸附,向上方抬升。例如,在储留着的多个螺栓9堆叠于传送带23的宽度的外侧的情况下,堆叠在该区域的螺栓9会坍塌。由此,在储留的多个螺栓9中形成有空洞状的空间的情况下,通过在传送带23的宽度的外侧坍塌的螺栓9,空洞状的空间坍塌。

当第二螺栓输送部25上升时,吸附于第二螺栓输送部25的螺栓9抵接于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离开下落螺栓吸附部252而脱落。在此,例如,在所存储的螺栓9堆叠在从下落螺栓吸附部252脱落的螺栓9所下落的地方的情况下,在该区域堆叠着的螺栓9会坍塌。由此,即使在螺栓储留部202的传送带23附近暂时形成了空洞状的空间的情况下,通过下落的螺栓9,空洞状的空间也会坍塌。像这样,螺栓9从第二螺栓输送部25脱落,由此螺栓供给装置1能抑制螺栓储留部202的传送带23附近形成空洞状的空间。

接着,参照图7,对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和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的作用进一步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螺栓姿势控制部的配置的图。在图7中,在位于下部的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附近示出了用于举例表示螺栓9的举动的螺栓9a和螺栓9b。

配置于左右的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的内侧的尺寸为宽度w26。宽度w26稍窄于螺栓9的全长。因此,例如像图中所示的螺栓9a那样,在第一螺栓输送部24横向吸附螺栓9并上升着的情况下,螺栓9抵接于右侧的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在吸附于第一螺栓输送部24的状态下顺时针旋转。并且,像螺栓9b那样,螺栓9在宽度w26的范围内向纵向改变姿势并继续上升。

需要说明的是,在左右的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被配置于相同高度的情况下,螺栓9a的螺栓头部和螺纹部的顶端双方都抵接于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因此,在该情况下,螺栓9从第一螺栓输送部24脱落而不被施加旋转方向的力。当螺栓9从第一螺栓输送部24脱落时,螺栓供给装置1无法供给螺栓9。因此,为了抑制如图所示被横向吸附的螺栓9下落的情况,两个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被配置于不同的高度。

在图7中,在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的附近示出了螺纹部彼此以相反朝向的姿势邻接的螺栓9c和螺栓9d。两个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的内侧的宽度w27被设定为小于螺栓9c和螺栓9d的合计宽度。因此,当螺栓9c和螺栓9d上升时,会抵接于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在此,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具有弹性。因此,与螺栓9c和螺栓9d抵接的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一边发生弹性变形一边使螺栓9c和螺栓9d移动。由此,螺栓9c和螺栓9d中的任一方脱落,另一方向第一螺栓输送部24的中央修正位置并上升。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各自的高度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以上,对第一螺栓输送部24和第二螺栓输送部25输送螺栓时的各部的作用进行了说明。第一螺栓姿势控制部26和第二螺栓姿势控制部27调整在螺栓储留部202中由第一螺栓输送部24吸附并输送的螺栓9的姿势,并且使在螺栓储留部202中由第二螺栓输送部25吸附并输送的螺栓9下落。通过上述的构成,螺栓供给装置1中,第一螺栓输送部24向分拨部29输送一根螺栓9,并且抑制螺栓储留部202中形成空洞状的空间。因此,螺栓供给装置1高效地输送螺栓9并且尺寸小,抑制了振动、噪音。

(螺栓分拨部)

接着,对分拨部29进行说明。分拨部29将从螺栓储留部202输送来的螺栓9在高位置处分别向传送带2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方向拨落。图8是分拨部29的主视图。

图8所示的分拨部29具有位于上侧的基底部290和三角形的板状的突出部293,该突出部293向基底部290的下侧突出,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两个螺栓接触面292。此外,在上述基底部290设有孔部291。孔部291是沿基底部290在横向延伸的长孔。孔部291的高度h291被设定为使支承轴28可滑动地卡合。支承轴28与孔部291卡合,由此突出部293在比支承轴28靠下方能摆动地下垂,螺栓接触面292与螺栓9接触而拨落螺栓9。需要说明的是,分拨部29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与螺栓9的头部的直径为相同程度。

分拨部29在突出部293具有越远离基底部290则越窄的部分。此外,突出部293具有在突出部293的宽度越远离基底部290而变得越窄之后以变宽的方式延伸的钩部295。而且,分拨部29在突出部293具有越远离基底部290突出部293的宽度的减小率变得越小的变曲部294。换言之,分拨部29中,越远离基底部290,两个螺栓接触面292越相互接近。此外,分拨部29在突出部293具有越远离基底部290则两个螺栓接触面292所成的角度a292越小的变曲部294。突出部293在变曲部294处描绘出两个螺栓接触面292越远离基底部290(即越朝向图的下方)则相互的距离越近的曲线,而且在下方保持宽度w292平行地延伸。而且,分拨部29在突出部293具有在两个螺栓接触面292平行地延伸之后以向变宽的方向互相远离的方式延伸的钩部295。

分拨部29还在孔部291的两端部具有调整机构296。调整机构296在孔部291的延伸方向上进退以便调整支承轴28能卡合的范围。调整机构296例如为螺合于分拨部29的两侧部的螺钉。此外,分拨部29在孔部291的上侧具有凹部297。凹部297在对分拨部29的摆动次数进行计数时被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分拨部29在由孔部291的两端部和突出部293包围的区域内具有重心g29。

接着,对分拨部29的动作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分拨部29的动作的例子的第一个图。图9中的分拨部29为正要分拨螺栓9之前的状态。螺栓9吸附于第一螺栓输送部24,已被传送带23向上方输送,接近分拨部29。

需要说明的是,螺栓供给装置1在比传送带2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方向靠外侧处分别具有对突出部293进行位置限制的止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位置限制部31的与传送带23侧对置的面起到止动件的作用。

在图9中,分拨部29卡合于支承轴28,被支承轴28支承为摆动自如。此外,支承轴28与孔部291可滑动地卡合。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分拨部29在孔部291的右侧被支承。因此分拨部29通过重力而向成为重心g29位于支承轴28的正下方的姿势的方向下垂。另一方面,突出部293在作为止动件的位置限制部31的壁面的抵接点p10处抵接。即,分拨部29被位置限制部31限制了姿势。此时重心g29位于比穿过支承轴28与z轴平行的中心线l28靠左侧的位置。换言之,上述止动件被配置为:在突出部293与该止动件抵接的状态下,使支承轴28在传送带23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突出部293的顶端部分与分拨部29的重心g29之间。因此,分拨部29被向以支承轴28为中心逆时针摆动的方向施加力,作为止动件的位置限制部31在抵接点p10处保持分拨部29。

图10是表示分拨部29的动作的例子的第二个图。图10示出了在图9所示的状态之后,传送带23使螺栓9进一步上升,螺栓9的顶端与分拨部29接触的状态。如图10所示,螺栓9在螺栓接触面292上的力点p11处与分拨部29接触。螺栓9在被吸附于第一螺栓输送部24的状态下继续上升,由此,在力点p11处,分拨部29被施加了右上方向的压力。分拨部29以抵接点p10为支点或瞬间中心,开始顺时针旋转。

图11是表示分拨部29的动作的例子的第三个图。图11示出了在图10所示的状态之后,传送带23使螺栓9进一步上升的状态。如图11所示,分拨部29在力点p11处受到来自螺栓9的压力,以抵接点p10为支点顺时针旋转。因此,图11所示的分拨部29在比孔部291的中心稍靠左侧处与支承轴28卡合。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力点p11随着螺栓9的上升而向分拨部29的上侧相对移动。螺栓接触面292和变曲部294的形状被设定为使受到来自螺栓9的压力的分拨部29顺畅地动作。此外,抵接点p10的位置也能随着分拨部29的旋转而变化。再者,在分拨部29,重心g29被配置在被作为长孔的孔部291的两端部和突出部293包围的区域内。因此,当如上所述在螺栓9对分拨部29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与分拨部29的重心例如设置于长孔的上方的情况等相比,分拨部29能以比较小的力进行上述的旋转运动。

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在分拨部29的凹部297附近示出了传感器298。传感器298是反射型的光传感器,被设于能检测到凹部297通过传感器298的检测范围的位置。换言之,凹部297被设于在分拨部29摆动时通过传感器298的位置。由此,传感器298中,根据凹部297通过传感器298的检测范围,连接于传感器298的控制部(未图示)控制传送带23的驱动。例如,分拨部29通过传感器298的检测范围四次后,控制部使传送带23的驱动停止。

图12是表示分拨部29的动作的例子的第四个图。图12示出了在图11所示的状态之后,传送带23使螺栓9进一步上升的状态。图12所示的分拨部29为支承轴28已移动至孔部291的右端的状态。由于支承轴28已移动至孔部291的右端,因此螺栓9无法使分拨部29进一步旋转。因此,螺栓9沿螺栓接触面292逐渐向左侧移动。伴随于此,螺栓9和第一螺栓输送部24逐渐远离。

而且,当从螺栓9受到的压力消失时,重心g29位于比中心线l28靠右侧,因此分拨部29通过重力而开始以支承轴28为中心进行顺时针旋转运动。分拨部29进行顺时针旋转运动,由此被第一螺栓输送部24的吸附力释放的螺栓9被分拨部29向左侧的螺栓纳入部301往外拨。此时,钩部295支承螺栓9的下部以使螺栓9被可靠地往外拨至螺栓纳入部301,将螺栓9引导至螺栓纳入部301。

图13是表示分拨部29的动作的例子的第五个图。图13示出了在图12所示的状态之后,分拨部29将螺栓9往外拨的状态。螺栓9离开第一螺栓输送部24,被分拨部29往外拨,向螺栓纳入部301下落。

图13所示的分拨部29与图9所示的分拨部29成左右对称的姿势。此外,第一螺栓输送部24将下一个螺栓9向上方输送。因此,在下一个螺栓9已被输送来的情况下,分拨部29进行与上述的说明左右相反的运动。像这样,分拨部29反复进行左右摆动的运动。由此螺栓供给装置1能左右交替地供给螺栓9。

(螺栓引导分块)

接着,对螺栓引导分块进行说明。螺栓引导分块30从螺栓纳入部301纳入螺栓9,一边将所纳入的螺栓9控制成规定的姿势一边使该螺栓9通过重力而下落,从螺栓排出部302排出螺栓9。

图14是表示螺栓引导分块30的构成的第一个图。螺栓9从分拨部29被往外拨后,通过重力而向螺栓纳入部301下落。下落的螺栓向第一引导部311下落。螺栓引导分块30具有宽度w312的壁面以在左右方向上限制螺栓9。宽度w312稍大于螺栓9的凸缘部的直径。

第一引导部311从螺栓引导分块30的壁面的两侧突出。对置的第一引导部311的间隙为宽度w311。宽度w311比螺栓9的螺纹部宽,比螺栓9的头部窄。此外,第一引导部311的上表面由平滑的斜面构成。因此,第一引导部311与螺栓9的凸缘部或头部接触,将螺栓9通过重力向下方引导。

图14的左侧所示的螺栓9为以螺纹部朝下的姿势下落至第一引导部311的状态。在该情况下,第一引导部311与凸缘部接触,将螺栓9向下方引导。图14的右侧所示的螺栓9为以头部朝下的姿势下落至第一引导部311的状态。在该情况下,第一引导部311与头部接触,将螺栓9向下方引导。但是在该情况下,螺栓9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会向螺纹部朝下的姿势旋转。

图15是表示螺栓引导分块的构成的第二个图。图15示出了图14所示的剖面xvi。螺栓引导分块30具有第一引导部311、第二引导部312以及第三引导部313。需要说明的是,如在图14中以第一引导部311为例所示的那样,第一引导部311、第二引导部312以及第三引导部313被设为左右对称形状以引导螺栓9的左右。图15仅示出了作为左右对称形状的各引导部的单侧。

第一引导部311具有斜面311a和斜面311b。斜面311a承接下落至螺栓纳入部301的螺栓9,将螺栓9引导向第二引导部312。斜面311a以从后方到前方变低的方式倾斜。斜面311b被配置为与第二引导部312的斜面312a平行,将螺栓9引导向第三引导部313。

第二引导部312具有斜面312a和斜面312b。斜面312a承接从第一引导部311下落来的螺栓9并将其引导向第三引导部313。斜面312a以从前方到后方变低的方式倾斜。斜面312b以与斜面313a和斜面313b对置的方式从斜面312a的下部设置至螺栓排出部302,以便引导下落至斜面313a和斜面313b的螺栓9的螺纹部。斜面313a承接从斜面312a下落来的螺栓9并将其引导向斜面312b。斜面313a以从后方到前方变低的方式倾斜。斜面313b将螺栓9从斜面313a引导向螺栓排出部302。

螺栓引导分块30按照以下的条件构成。首先,直线l311位于比直线l312靠前方,该直线l311穿过斜面311a与斜面311b的交点并与z轴平行,该直线l312穿过斜面312a与斜面312b的交点并与z轴平行。此外,直线l311穿过与斜面313b的下端大致一致的点。斜面312a与斜面311b所成的平行线的间隔是螺栓9的凸缘可通过的程度。此外,斜面312a与斜面311b所成的平行线的、斜面312a与斜面312b重叠的部分的长度比凸缘的直径长。以斜面313a与斜面313b的交点p313为中心,以相当于螺栓9的全长的长度的半径r313形成的圆被设定在不会接触螺栓排出部302的壁面的位置。

接着,参照图16对在螺栓引导分块30中下落的螺栓9的举动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螺栓引导分块中的螺栓的举动的第一例的图。图16所示的螺栓9以头部朝下的姿势下落至螺栓纳入部301。在该情况下,螺栓9与第一引导部311的斜面311a碰撞,一边逆时针旋转一边向第二引导部312的方向下落。螺栓9一边以螺纹部朝下的方式改变姿势一边使凸缘部碰撞斜面312a,以该姿势在斜面312a上滑落。接着螺栓9以头部朝下的姿势下落至第三引导部313。螺栓9在斜面313a与斜面313b的交点p313附近逆顺时针旋转,螺纹部进入槽部331,凸缘部与槽部331的斜面接触。之后,螺栓9以该姿势在槽部331中滑落。

接着,参照图17对在螺栓引导分块30中下落的螺栓9的举动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螺栓引导分块中的螺栓的举动的第二例的图。图17所示的螺栓9以螺纹部朝下的姿势下落至螺栓纳入部301。在该情况下,螺栓9的凸缘部与第一引导部311的斜面311a碰撞,向第二引导部312滑落。然后螺栓9穿过第一引导部311与第二引导部312之间,以螺纹部朝下的姿势下落至第三引导部313。然后螺栓9以螺纹部朝下的方式在斜面313a和斜面313b上滑落,接着在槽部331中滑落。

以上,对由螺栓引导分块30实现的螺栓9的引导的例子进行了说明。螺栓引导分块30将不限于上述的例子而以各种姿势下落至螺栓纳入部301的螺栓9最终控制成螺纹部进入槽部331的姿势,从螺栓排出部302将螺栓9排出。

(螺栓止动件)

接着,对螺栓止动件34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螺栓止动件34的构成的第一个图。螺栓止动件34具有杆部341、支点342以及止动部343。

杆部341被轴支承于支点342,一方连结有止动部343,另一方向螺栓取出部12突出。杆部341被配置为:当向螺栓取出部12突出的那一侧被工具900下压时,止动部343上升。止动部343被设于承接从螺栓排出部302排出的螺栓9的位置。

图19是表示螺栓止动件的构成的第二个图。图19示出了杆部341的向螺栓取出部12的方向(即前方,或y轴负方向)突出的那一侧被工具900下压的状态。在工具900被设置于螺栓供给装置1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螺栓止动件34被设定为:向螺栓取出部12突出的那一侧变为高度h341。在该情况下,杆部341被下压至与滑动板33相距高度h341的位置。

另一方面,止动部343被抬起至与滑动板33相距间隙h343的位置。间隙h343大于螺栓9的凸缘部和头部加起来的厚度。因此,螺栓9从止动部343被释放,凸缘部一边沿斜面330滑动一边前往滑动板33的螺栓取出部12。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中箭头所示,在止动部343逆顺时针旋转时,由于其反作用,螺栓9的头部被施加顺时针旋转的力。因此,螺栓9上产生绕x轴摆动的力。螺栓9一边绕x轴摆动一边通过重力而在斜面330上滑落。

(螺栓取出部)

接着,对螺栓取出部12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0是表示螺栓取出部12的构成的图。图20是从斜面330的上方观察的图。螺栓取出部12被配置为在斜面330上左右对称地形成有两条槽部331。以下的说明适用于各个被配置为左右对称形状的槽部331。

槽部331一边反复弯折一边向斜面330的下方延伸。在斜面330的下部立起设置有工具载置部37。作为在螺栓取出部12中填充有螺栓9的状态下螺栓9所停止的多个位置,在槽部331中,从槽的下端朝向上方具有第一停止位置91~第六停止位置96。第一停止位置91是螺栓9的螺纹部在槽部331的下端处所抵接的位置。第二停止位置92是通过与在第一停止位置停止的螺栓9凸缘部彼此抵接而停止的螺栓9的位置。以下同样地,第三停止位置是通过与在第二停止位置停止的螺栓9凸缘部彼此抵接而停止的螺栓9的位置,第四停止位置~第六停止位置也被同样地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工具900取出的螺栓9是停止在第一停止位置91和第四停止位置94的螺栓。当通过工具900将螺栓9取出时,螺栓9从所取出的螺栓9的位置消失,因此存在于所取出的螺栓的上方的螺栓9通过重力而沿槽部331向下方滑落。

在螺栓取出部12,在与第二停止位置92和第三停止位置93对应的区域设有罩38。罩38平行于斜面330,固定于不与螺栓9的头部接触的位置。通过设有罩38,螺栓供给装置1能抑制在与第二停止位置92和第三停止位置93对应的区域滑落的螺栓上浮而顶在邻接的螺栓上。需要说明的是,罩38由透明的材料构成以便螺栓9的状态能被用户观察。

接着,参照图21对槽部的形状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槽部的形状的图。在图21中沿着槽部331的形状通过粗体的单点划线示出了中心线。槽部331的形状沿着该中心线形成。槽部331具有第一连接部332、第一槽333、第二连接部334、第二槽335、第三连接部336、第三槽337、第四连接部338以及第四槽339。

第一连接部332是从螺栓排出部302向下方延伸的槽部331的弯折部。槽部331在第一连接部332处以大于90度的角度向下方弯折,与第一槽333连接。第一槽333从第一连接部332向斜下方延伸,在第二连接部334处与第二槽335连接。在第二连接部334处,第一槽333与第二槽335以大致90度连接。第二连接部334被设定于上述的第五停止部9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大致90度包括80度到100度左右。

第二槽335从第二连接部334向斜下延伸,在第三连接部336处与第三槽337连接。第二槽335的长度被设定为:在将螺栓9填充于螺栓取出部12的状态下,螺栓的中心被配置于与第一槽333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34。此外,第二槽335被设定为排列有两个螺栓9。

第三连接部336被设定于上述的第四停止位置94。在第三连接部336,第二槽335与第三槽337以大致90度连接。

第三槽337从第三连接部336向斜下方延伸,在第四连接部338处与第四槽339连接。第三槽337的长度被设定为:在将螺栓9填充于螺栓取出部12的状态下,螺栓的中心被配置于与第二槽335连接的第三连接部336。此外,第三槽337被设定为排列有两个螺栓9。

第四连接部338被设定于上述的第三停止位置93。在第四连接部338,第三槽337与第四槽339以大致90度连接。

第四槽339从第四连接部338向斜下方延伸。第四槽339的下端被设定于上述的第一停止位置91。第四槽339的长度被设定为:在将螺栓9填充于螺栓取出部12的状态下,螺栓的中心被配置于与第三槽337连接的第四连接部338。此外,第四槽339被设定为排列有三个螺栓9。

图21中示出了与第二连接部334交叉并沿滑动板33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线l331。在此,第一槽333与线l331所成的角度为第一角度a333。此外,第二槽335与线l331所成的角度成为比上述第一角度a333小的第二角度a335。由此,螺栓9在第一槽333中滑落的速度比螺栓9在第二槽335中滑落的速度相对慢。

接着,参照图22对在槽部中下落的螺栓的运动进行说明。图22是表示在槽部中下落的螺栓的运动的例子的图。图22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示出了在槽部331和槽部331中滑动的螺栓的位置。

图22的左侧所示的槽部331表示时刻t0的状态。在时刻t0,在槽部331配置有从螺栓b1到螺栓b6的螺栓。由于被配置为能供给螺栓,因此用户将工具900设置于螺栓供给装置1,取出螺栓b1和螺栓b4。

需要说明的是,时刻t0的螺栓b5和螺栓b6的凸缘部在区域r1相互重叠。这是因为,从螺栓b5的后部滑落下来的螺栓b6的凸缘部顶在螺栓b5上。如图19中说明过的那样,在从螺栓止动件34释放螺栓时,由于所产生的绕x轴的力、螺栓b6与螺栓b5碰撞的冲击等,螺栓b6的凸缘部有时会像这样顶在螺栓b5上。

在时刻t0的状态的右侧示出了时刻t0之后的时刻t1的状态。时刻t1的状态是表示由工具900刚将螺栓b1和螺栓b4取出之后的状态。通过螺栓b1和螺栓b4被取出,残余的螺栓各自通过重力而开始下落。

在时刻t1的状态的右侧示出了时刻t1之后的时刻t2的状态。在时刻t2,各个螺栓正在沿着槽下落。此时,螺栓b5在第二槽335中以速度vb5下落。并且,顶在螺栓b5上的螺栓b6沿第一槽333以速度vb6下落。在此,如图21中说明过的那样,速度vb5比速度vb6快。因此,螺栓b5远离螺栓b6,凸缘部相互重叠的状态被解除。需要说明的是,螺栓b2和螺栓b3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在第四槽339中滑落。

在时刻t2的状态的右侧示出了时刻t2之后的时刻t3的状态。在时刻t3,螺栓b2与第四槽339的下端碰撞而停止。此外,伴随于此,螺栓b3也以与螺栓b2接触的状态停止。螺栓b5和螺栓b6以各自远离的状态继续向下方下落。

在时刻t3的状态的右侧示出了时刻t3之后的时刻t4的状态。在时刻t4,螺栓b5与螺栓b3接触而停止,螺栓b6也与螺栓b5接触而停止。

如上所述,即使在从螺栓止动件34滑落下来的螺栓的凸缘部发生了重叠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一槽333和第二槽335中滑落的情况下,在第二槽335中滑落的螺栓的速度更快,因此凸缘部的相互重叠也会被解除。由此,螺栓供给装置1能在螺栓取出部12中使螺栓排列于所希望的位置。

以上,对螺栓取出部12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螺栓取出部12的构成不限于上述说明。例如,在螺栓取出部12中,槽部331也可以为省略上述的第三槽337和第四槽339的状态。即,螺栓供给装置1也可以是向工具900供给一根螺栓9的装置。此外,还可以是,槽部331在第四槽339的下方还具有连接部和槽,将三根以上的螺栓9供给至工具900。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螺栓供给装置1配置有左右对称形状的槽部331,但槽部331的形状不限于左右对称形状。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提供一种尺寸小且抑制作业环境恶化的螺栓供给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