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移装置及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01658发布日期:2021-07-30 18:12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移装置及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板材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移装置及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在对板材进行电镀过程中,采用输送装置来输送板材,以使电路板竖向延伸且水平移动,具体地,现有的输送装置一般包括输送带,例如钢带,输送带呈闭合环套在主动轮和被动轮上;输送带的底部上设有若干夹具,输送带至少跨越上料区和电镀区或蚀刻区。

在实际电镀过程中,在上料区,将板材的顶部夹持在夹具上,之后随着输送带的移动在电镀区内移动,以在板材的表面上电镀所需的金属层;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将板材从电镀区内的输送带上卸料,之后将板材转移到其他输送机构上进行后续工序的处理。

但是,目前,将输送装置上的夹具打开后,可以用机械手下料,但是会增加成本,鉴于机械手也占用一定空间,引起设备的长度变长,为了降低成本和机械手所占用的空间,现有技术中仍然采用人工将板材取走,再将板材搬运到后续的处理区的输送机构上进行处理,一方面转移效率低,另一方面,人工触碰板材的表面,板材上残留处理溶液,容易污染板材,影响板材的质量,最终导致板材处理的效率低和质量差。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实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工件处理过程中,当需要将板材从上一个处理工序的输送结构上转移到后续工序的输送结构上时,转移板材的效率低且容易污染板材,影响板材的处理质量。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转移结构,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输送机构,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输送通道;

至少一个第一导向机构,设在机架上;具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导向通道;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输送机构之间分布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向机构;

所述第一输送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向通道的宽度,所述第一导向通道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通道的上方且连通。

可选地,上述的转移装置,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包括

第一输送辊,其的外周设有一圈的第一输送槽;及驱动所述第一输送辊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

所有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第一输送槽形成所述第一输送通道。

可选地,上述的转移装置,任一所述输送机构还包括套在所述第一输送槽的槽底一周上的带体,所述带体的外表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

可选地,上述的转移装置,所述第一输送辊包括可拆卸连接且同轴设置的第一轮部和第二轮部;所述第一轮部和所述第二轮部中的任一个的外周壁上,沿其径向凸出或凹进成型有环形的台阶部;两个所述台阶部相邻分布,且两个凸出或凹进的所述台阶部之间围成所述第一输送槽。

可选地,上述的转移装置,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输送辊同轴固定的第一过渡齿,且与所述第一过渡齿啮合的第二过渡齿;及驱动所述第二过渡齿转动的驱动器。

可选地,上述的转移装置,所有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第二过渡齿固定在第一连接轴上;

所有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共用一个驱动器,所述驱动器通过驱动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以同步带动所有所述第二过渡齿转动。

可选地,上述的转移装置,所述第一导向机构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及分别设在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导向体和至少一个第二导向体;

所述第一导向体和第二导向体相对分布且二者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导向通道;

所述第一导向体和所述第二导向体的表面呈光滑的曲面。

可选地,上述的转移装置,所述第一导向体和第二导向体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上。

可选地,上述的转移装置,所述第一导向体和/或第二导向体为万向球,对应地,所述第一固定座和/或第二固定座上设有万向座,所述万向球一一对应地设在所述万向座上。

可选地,上述的转移装置,

所述机架上设有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沿第一输送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分布在所有所述第一导向机构的两侧外;

所有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上;

所述转移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同步做升降运动的升降机构。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包括

第二输送机构,其包括输送带及设在所述输送带底部上的若干夹具;

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移装置;所述转移装置的第一输送通道的至少进口段位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下方,所述第一输送通道用于承接从所述输送带上下落的板材。

可选地,上述的输送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输送机构,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三输送通道;

所述转移装置的第一输送机构的第一输送通道的出口端可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第三输送通道的进口端对齐且连通。

可选地,上述的输送系统,还包括设在所述机架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导向机构;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输送机构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导向机构;

所述第二导向机构具有竖向延伸的第二导向通道;所述第三输送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导向通道的宽度,所述第二导向通道位于所述第三输送通道的上方且连通。

可选地,上述的输送系统,所述第二导向机构包括相对设置且可转动地设在机架上的主动轴和被动轴;及分别套接固定在所述主动轴和被动轴上的至少一个第三导轮和至少一个第四导轮,所述第三导轮与第四导轮之间形成所述的第二导向通道。

可选地,上述的输送系统,所述第三输送机构包括第二输送辊,其的外周设有一圈的第二输送槽;及驱动所述第二输送辊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所有所述第三输送机构的第二输送槽形成所述第三输送通道;所有所述第二导向机构的主动轴和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受同一套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而同步转动。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转移装置,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第一输送机构和至少一个第一导向机构,第一输送机构具有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输送通道;第一导向机构具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导向通道;相邻两个第一输送机构之间分布至少一个第一导向机构。当前一个工序上输送带上的夹具打开后,板材在自身重力下,先落入第一导向通道内,确保板材沿竖向做下落运动,由于第一输送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导向通道的宽度,第一导向通道位于第一导向通道的上方且连通,第一导向通道与第一输送通道形成供板材输送的过板通道,则板材沿竖向必然能落入第一输送通道内,从而在第一输送机构的输送下,不断地向下一个工序移动,提高板材输送效率的同时,无需接触板材的表面,不会对板材产生影响。

2.本发明提供的转移装置,第一输送机构包括第一输送辊和第一驱动组件,第一输送辊的外周设有一圈的第一输送槽;所有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第一输送槽形成所述第一输送通道,板材的底部嵌入第一输送槽内,板材在竖向被第一导向机构导向和限位,当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输送辊转动时,即可驱动板材在第一输送辊上移动,实现板材在第一输送通道上的移动功能。

3.本发明提供的转移装置,在第一输送槽的槽底一周上套有带体,带体的外表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当板材的底部与带体接触时,凹凸不平表面,增大带体表面与板材底部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板材打滑,以使板材和带体的运行速度保持一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提供的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转移装置的局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转移装置的升降机构与第一导向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第一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1中第一输送机构与第一驱动组件的结构配合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第一输送机构的第一输送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第一输送机构的俯视方向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第二导向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第二驱动机构、第一输送机构配合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第三输送机构与第二导向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的俯视方向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输送机构;11-第一输送辊;111-第一输送槽;112-第一轮部;113-第二轮部;114-台阶部;114a-环形台阶面;114b-阻挡面;115-凸起;116-凹槽;117-带体;12-第一驱动组件;121-第一过渡齿;122-第二过渡齿;123-第一转轴;124-第一连接轴;125-第一链条;126-第一支座;127-第二支座;128-第一底座;129-第二底座;2-第一导向机构;211-第一固定座;212-第二固定座;22-第一导向体;23-第二导向体;24-万向座;3-升降机构;31-第一升降杆;32-第二升降杆;33-螺杆;34-固定架;35-丝杠滑台;4-第二输送机构;41-输送带;42-夹具;

5-第三输送机构;51-第三过渡齿;52-第四过渡齿;53-第二输送辊;54-第二转轴;

6-第二导向机构;61-主动轴;62-被动轴;63-第五过渡齿;64-第六过渡齿;65-第二链条;66-第二连接轴;67-第三导轮;68-第四导轮;7-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转移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输送机构1、至少一个第一导向机构2及升降机构3。

如图2所示,第一输送机构1为多个,所有第一输送机构1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输送通道。第一导向机构2设在机架上;具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导向通道;相邻两个第一输送机构1之间分布至少一个第一导向机构2;第一输送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导向通道的宽度,第一导向通道位于第一输送通道的上方且连通。

当前一个工序上输送带41上的夹具打开后,板材在自身重力下,先落入第一导向通道内,确保板材7沿竖向做下落运动,由于第一输送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导向通道的宽度,第一导向通道位于第一输送通道的上方且连通,即第二导向通道在水平面上的第一投影落在,第一输送通道在水平面上的第二投影上;则板材7沿竖向必然能落入第一输送通道内,从而在第一输送机构1的输送下,不断地向下一个工序移动,提高板材7输送效率的同时,无需接触板材7的表面,不会对板材7产生影响。

对于第一输送机构1而言,如图3、图5及图7所示,第一输送机构1包括第一输送辊11和第一驱动组件12。其中,第一输送辊11的外周设有一圈的第一输送槽111;及驱动第一输送辊11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12;所有第一输送机构1的第一输送槽111形成第一输送通道。

对于第一输送槽111而言,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一输送槽111的纵向截面形状呈梯形,梯形的短边作为第一输送槽111的槽底,梯形的长边作为第一输送槽111的槽口,槽底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导向通道的宽度。即第一输送槽111从其槽底到槽口呈扩口结构,第一输送槽111的槽口位于第一导向通道外,第一输送槽111的槽口对板材的下落无阻挡作用,确保板材能落入第一输送通道内,如图9所示。

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第一输送槽111的纵向截面形状还可以呈矩形,或者其他形状,只需第一输送槽111的宽度大于第一导向通道的宽度,以供板材7下落后,板材7的底部嵌入第一输送槽111内即可。

对于第一输送辊11而言,第一输送辊11可以为一体成型的辊,还可以采用如图6所示的结构,具体地,第一输送辊11包括可拆卸连接且同轴设置的第一轮部112和第二轮部113;第一轮部112和第二轮部113中的任一个的外周壁上,沿其径向凸出有环形的台阶部114;两个台阶部114相邻分布,且两个凸出的台阶部114之间围成第一输送槽111。即每个台阶部114包括轴向沿着的环形台阶面114a和径向延伸的阻挡面114b,两个阻挡面114b与两个环形台阶面114a之间形成第一输送槽111,便于对第一输送辊11的加工和装配。

对于第一轮部112和第二轮部113的可拆卸地连接方式,如图6所示,两个台阶部114插接配合,以使第一轮部112和第二轮部113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沿第一输送辊11轴向,第一轮部112和第二轮部113中的一个上开设至少一个凹槽116,另一个上在对应凹槽116的位置处设有至少一个凸起115,凸起115一一对应插接在凹槽116内,以使第一轮部112与第二轮部113可拆卸连接,进而使第一输送辊11的结构紧凑,便于装配。

例如,凹槽116为两个,对称分布在第一轮部112的台阶部114上,对应地,凸起115为两个,对应分布在第二轮部113的台阶部114上。当然,凹槽116和凸起115还可以为其他数量,只需二者一一对应配合即可,具体设置数量可以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第一轮部112与第二轮部113的可拆卸连接,除了上述的插接配合外,还可以为其他方式,例如采用紧固件螺纹配合;或者紧固件螺纹配合的同时,将第一轮部112和第二轮部113的抵接表面点焊固定,或者其他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均可。

作为第一输送槽111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台阶部114还可以凹进成型在第一轮部112和第二轮部113的外周壁上,相邻两个台阶部114之间形成第一输送槽111,第一轮部112和第二轮部113位于环形台阶面114a内的部分插接配合,或者采用上述的紧固件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任一输送机构还包括套在第一输送槽111的槽底一周上的带体117,带体的外表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例如,带体外表面设有滚花,或者其他形状,只需呈凹凸不平的表面即可,以增大带体117表面与板材底部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板材打滑,以使板材和带体的运行速度保持一致。

对于第一驱动组件12而言,如图7所示,第一驱动组件12包括与第一输送辊11同轴固定的第一过渡齿121,且与第一过渡齿121啮合的第二过渡齿122;及驱动第二过渡齿122转动的驱动器。

例如,第一输送辊11固定套接在第一转轴123上,第一过渡齿121固定套接在第一转轴123上,例如,第一过渡齿121为第一斜齿轮,第二过渡齿122为第二斜齿轮;对应地,驱动器可以为旋转电机,第二过渡齿122套接固定在旋转电机的转轴上,从而当旋转电机转动,带动第二过渡齿122转动、第一过渡齿121及第一转轴123转动,以驱动第一输送辊11转动,实现第一输送辊11的输送功能。此外,驱动器还可以为其他可以驱动第二过渡齿122转动的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上述的所有第一驱动组件12的第二过渡齿122固定在第一连接轴124上;所有第一驱动组件12共用一个驱动器,驱动器通过驱动第一连接轴124转动,以同步带动所有第二过渡齿122转动。

具体地,如图7和图5所示,第一连接轴124上固定有第一被动轮130,驱动器为第一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转轴上固定有第一主动轮131,第一主动轮130与第一被动轮131通过第一链条125或第一皮带连接,旋转电机转动带动第一主动轮转动,通过第一链条125或第一皮带带动第一被动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接轴124转动,以带动所有的第二过渡齿122同步转动,同步带动所有第一转轴123上第一过渡齿121转动,进而同步带动所有第一输送机构1上的第一输送辊11同步转动,以简化第一输送机构的结构。

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驱动器为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转轴可以与第一连接轴124通过联轴器连接,实现同步带动第一连接轴124转动,进而实现同步带动所有的第一输送机构1的第一输送辊11转动。

对于第一导向机构2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导向机构2包括相对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固定座211和第二固定座212;及分别可转动地设在第一固定座211和第二固定座212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导向体22和至少一个第二导向体23;第一导向体22和第二导向体23相对分布且二者之间形成第一导向通道;第一导向体22和第二导向体23的表面呈光滑的曲面。

板材7从夹具上脱落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的抛物线运动,即倾斜向下运动,由于第一导向体22和第二导向体23可转动地设在第一固定座211和第二固定座212上,并且导向体的表面呈光滑的曲面,板材7在下落过程中与导向体形成点接触,而不会有线接触,从而对板材7的表面无划伤作用;转动的导向体,使板材7与导向体之间形成滚动摩擦,降低二者之间的摩擦力。

对于第一导向体22和第二导向体23而言,可以均为万向球,对应地,第一固定座211和第二固定座212上设有万向座24,万向球一一对应地设在万向座24上,确保在万向球在转动过程中,任意角度上可以与下落的板材7形成点接触。

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第一导向体22和第二导向体23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球,或者橄榄球,或者其他结构,只需表面呈光滑的曲面即可。作为进一步的变形实施方式,第一导向体22和第二导向体23还可以分别固定在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上,无需可转动设置,也能够使板材在下落过程中与导向体形成点接触。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固定座211和第二固定座212上分别设有多个第一导向体22和多个第二导向体23,多个第一导向体22沿竖向依次分布,多个第二导向体23沿竖向依次分布,第一导向体22和第二导向体23一一对应且正对分布。

对于升降机构3而言,如图7所示,第一输送辊11固定在第一转轴123上,第一转轴123沿第一输送通道的宽度方向分别设在第一支座126和第二支座127上;所有第一输送机构1的第一支座126固定在第一底座128上,所有第一输送机构1的第二支座127固定在第二底座129上;第一支座126和第二支座127分别位于第一导向机构2的两侧外;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底座128和第二底座129同步做升降运动的升降机构3。

最佳地,第一底座128和第二底座129围成一个回字型,上述的所有第一导向机构位于回字型内。

通过设置升降机构3来驱动第一底座128和第二底座129同步做升降运动,使所有的第一输送机构1整体做升降运动,改变第一输送槽111的高度,以供不同高度的板材7在下落过程中的下落路程小,板材7的底部快速地嵌入第一输送槽111内,随着第一输送机构1下降的同时不断地向下一个工序移动。由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输送机构1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导向机构2,则第一输送机构1做升降运动,不会影响第一导向机构2的导向作用。

对于升降机构3而言,如图1和图3所示,升降机构3包括与第一底座128和第二底座129分别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一升降杆31和至少一个第二升降杆32,第一升降杆31和第二升降杆32的顶部固定在固定架34的两端上;设在机架上的丝杠螺杆33,及配合在丝杠螺杆33上的丝杠滑台35,固定架34与丝杠滑台固定连接,从而在丝杠螺杆33转动过程中,丝杠滑台在丝杠螺杆33上做升降运动,以带动第一升降杆和第二升杆架同步做升降运动,进而实现第一底座128和第二底座129同步做升降运动。

作为升降机构3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升降气缸还可以为气缸,气缸的伸缩轴均与第一底座128和第二底座129连接,通过气缸的伸缩轴的伸缩运动,以驱动第一底座128和第二底座129同步做升降运动。或者,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升降机构3。当然,也可以采用多个升降机构3分别驱动第一输送机构1做升降运动。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包括

第二输送机构4,其包括输送带41及设在输送带41底部上的若干夹具42;

实施例1中任一项的转移装置;转移装置的第一输送通道的至少进口段位于第二输送机构4的下方,第一输送通道用于承接从输送带41上下落的板材7。

此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由于采用实施例1中的转移装置,从而当第二输送机构4上的夹具42开夹后,板材7在自身重力下,经第一导向通道下落在第一输送通道上,被第一输送机构1输送到后续的工序,无需人工转移板材7,提供板材7转移效率的同时,对板材7不会产生污染。

进一步地,转移装置位于第二输送机构4的下料区域的下方,当板材7夹具42上脱离后,使整个板材7经第一导向通道下落在第一输送通道上,进而被第一输送机构1向前输送。

进一步地,输送系统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三输送机构5和至少一个第二导向机构6,第三输送机构5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三输送通道;转移装置的第一输送机构1的第一输送通道的出口端可与第三输送机构5的第三输送通道的进口端对齐且连通。相邻两个第三输送机构5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导向机构6,第二导向机构6具有竖向延伸的第二导向通道;第三输送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导向通道的宽度,第二导向通道位于第三输送通道的上方且连通,即第二导向通道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在,第三输送通道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上,以确保板在第三输送机构上被输送时,板材保持竖向延伸且水平移动。

对于第三输送机构5而言,其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第一输送机构1的结构相同,其包括第二输送辊53及第二驱动组件,第二输送辊的外周设有一圈的第二输送槽,所有第三输送机构5的第二输送槽形成第三输送通道;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输送辊转动。

第二驱动组件包括与第二输送辊同轴固定的第三过渡齿51,且与第三过渡齿51啮合的第四过渡齿52,及驱动第四过渡齿52转动的驱动器。请参见实施例1中的记载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第二导向机构6而言,其可以采用实施例1中的第一导向机构2的结构,请参见实施例1中的记载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第二导向机构6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导向机构6包括相对设置且可转动地设在机架上的主动轴61和被动轴62;及分别套接固定在主动轴61和被动轴62上的至少一个第三导轮67和至少一个第四导轮68,第三导轮67与第四导轮68之间形成上述的第二导向通道。其中主动轴61采用驱动机构的驱动而转动,例如,可以采用旋转电机直接驱动主动轴61转动,带动主动轴61上的第三导轮67转动,主动轴61上固定有第一齿轮,被动轴62上固定有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设置,以实现第三导轮和第四导轮同步转动,当板材7的两个表面分别抵接在第三导轮67和第四导轮68上时,板材7的两侧表面分别与第三导轮和第四导轮形成滚动摩擦,降低二者之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地,所有第二导向机构6的主动轴61和第二驱动组件中的第四过渡齿52通过同一套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而同步转动。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五过渡齿63、第六过渡齿64、第二被动轮,第二驱动器,第二主动轮及第二链条65。

具体地,每个第二导向机构6的主动轴61上套接固定有第五过渡齿63;第二输送辊固定套接在第二转轴54上,第三过渡齿51固定套接在第二转轴54上,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布可转动地设在机架的第三支座和第四支座上。上述的所有第四过渡齿52固定套接在第二连接轴66上。第二连接轴66上还固定套接有多个第六过渡齿64,第四过渡齿52与第三过渡齿51一一对应啮合,第六过渡齿64与第五过渡齿63一一对应啮合,第三过渡齿51的转轴轴线与第五过渡齿63的转轴的轴线垂直分布,一个第四过渡齿52和一个第六过渡齿64形成一组,来驱动一个第二输送机构4的第二输送辊和一个第二导向机构6的主动轴61,则第四过渡齿52与第六过渡齿64相邻设置形成一组过渡齿。

同时,第二连接轴66上设有第二被动轮,第二驱动器为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转轴与第二主动轮固定,在第二主动轮和第二被动轮上套有第二链条或第二皮带,从而当旋转电机转动时,带动第二连接轴66转动,进而带动第四过渡齿52和第六过渡齿64转动,联动带动第三过渡齿51和第五过渡齿63转动,即可同步带动第二输送辊和第二导向机构6的主动轴61同步转动。

当然,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旋转电机的转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二连接轴66固定连接,从而旋转电机直接驱动第二连接轴66转动。另外,一组中的第四过渡齿52和第六过渡齿64可以合并为一个过渡齿。上述的过渡齿均可为斜齿轮。

板材7从第二输送机构4上下落到转移装置上,由于第一输送机构1的第一输送通道的出口端可与第三输送机构5的第三输送通道的进口端对齐且连通,则板材7即可被输送至第三输送机构5上,并在第三输送机构5输送过程中,对板材7进行后续的工序。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