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式收卷压辊装置及其调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553249发布日期:2021-09-08 00:34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接触式收卷压辊装置及其调整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分切机、干复机、印刷机等一系列需要收卷设备的压辊结构的改良,尤其是涉及印刷机独立式收卷的非接触式收卷压辊装置及其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的收卷压辊主要是以转轴式的旋转压辊直接压在料卷上为主,通过压辊的自重或是气缸提供的压力来使薄膜收在料卷上。由于薄膜经过印刷后油墨的有规律的间歇性分布,薄膜存在厚度不均的现象,将导致料卷收卷后的卷径差异较大,这样的装置不能随着料卷卷径的变化自主的调节收卷的压力,也无法满足薄膜类产品的收卷要求,经常出现料卷两端和中间的局部位置的直径大于料卷其他位置的直径。同时,油墨厚的位置,过大的卷径又使得薄膜局部位置异常拉伸,这种情况在料卷直径越大时越明显,超出了产品的质量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和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收卷压辊装置及其调整方法,解决了料卷收卷后的卷径差异较大和料卷上薄膜局部位置异常拉伸的问题,同时保证了料卷端面的对齐。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非接触式收卷压辊装置,包括行程驱动机构、过辊组件部分、非接触式胶辊组件部分、间隙补偿机构和传感器部分:所述行程驱动机构包括两个气缸a(1)、两个直线导轨a(3)、两个互相平行的移动架(2),两个移动架(2)分别在内侧与两个直线导轨a(3)的滑块a(18)连接固定,两个气缸a(1)固定在滑块a(18)的上方;两个直线导轨a(3)均通过相应的螺钉固定在本发明结构外部的墙板上;两个气缸a(1)由本结构外部提供气压稳定的压缩空气,气压可通过的定制的电磁精密调压阀通过行程检测传感器(16)的信号进行行程的动态调整。
5.所述过辊组件部分由过辊组件(11)和两个过辊支架(5)组成,过辊组件(11)的两端通过轴承安装在两个过辊支架(5)上,过辊支架(5)固定在两个移动架(2)的上方。
6.非接触式胶辊组件部分包括胶辊组件(4),两个胶辊支座(6),胶辊组件(4)是通过两端的两个轴承(12)安装在胶辊支座(6)上,两个胶辊支座(6)固定在移动架(2)上两个直线导轨b(10)的滑块b(19)上方。
7.间隙补偿机构主要由两个气缸b(9)、两个浮动接头(17)组成,两个过辊支架(5)内分别装有气缸b(9),气缸b(9)的气缸杆通过浮动接头(17)安装在胶辊支座(6)上。
8.传感器部分由一组行程检测传感器(16)组成,安装在其中一个移动架(2)下方,经过对比计算,控制非接触式收卷压辊装置中胶辊组件(4)的行程。
9.进一步地,还包括非接触式压辊中心调整机构,由横向中心微调滑块(13)与竖向中心微调滑块(14)、两个微调螺杆(15)、旋钮一(7)、旋钮二(8)组成,横向中心微调滑块(13)与竖向中心微调滑块(14)分别在两个胶辊支座(6)的滑槽内,且分别与两个微调螺杆
(15)螺纹连接并分别通过旋钮一(7)和旋钮二(8)控制调整。
10.进一步地,胶辊组件(4)的胶辊直径大于过辊组件(11)的过辊直径。
11.进一步地,一种非接触式收卷压辊装置的调整方法,移动架(2)在直线导轨(3)上分别由两个大行程气缸a(1)驱动而滑动,通过行程检测传感器(16)的反馈信号进行行程的动态调整,收卷张力通过两个行程气缸a(1)的同时前进和后退,改变胶辊组件(4)与料卷的相对位置,进而改变胶辊组件(4)的包角,使收卷张力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用以对不同卷径时的薄膜进行张力控制;薄膜先通过过辊组件(11)再经过胶辊组件(4),最后收卷到料卷上,且胶辊组件(4)的胶辊直径大于过辊组件(11)的过辊直径,增大了胶辊组件(4)的包角,可以控制薄膜经过胶辊组件(4)后的收卷张力;两个过辊支架(5)和两个胶辊支座(6)之间的通过气缸b(9)和浮动接头(17)连接,使安装在两个胶辊支座(6)的胶辊组件(4)在转动的同时能进行动态补偿,使得胶辊组件(4)和料卷之间的薄膜一直处于张力恒定的绷紧状态;在收卷过程中,根据料卷的料边情况,可随时手动调整横向和竖向的旋钮一(7)、旋钮二(8),进而通过微调螺杆(15)和横向中心微调滑块(13)、竖向中心微调滑块(14),可随时手动调整安装在胶辊支座(6)滑槽内的横向中心微调滑块(13),使得胶辊组件(4)辊与收卷的料卷轴保持高精度的平行。
12.进一步地,过辊组件部分是由过辊组件(11)通过轴承安装在两个、过辊支架(5)上,后者分别与行程驱动机构中的移动架(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13.进一步地,非接触式压辊中心调整机构的横向微调是通过安装在胶辊支座(6)滑槽内的横向中心微调滑块(13)进行调节,后者装有微调螺杆(15),与其螺纹连接,微调螺杆(15)上装有旋钮一(7);非接触式压辊中心调整机构的竖向微调是通过安装在胶辊支座(6)滑槽内的竖向中心微调滑块(14)进行调节,后者装有另一个微调螺杆(15),与其螺纹连接,微调螺杆(15)上装有旋钮二(8)。
14.进一步地,间隙补偿机构是由固定安装在两个过辊支架(5)的两个气缸(9)分别通过浮动接头(17)连接在两个胶辊支座(6)上,而两个胶辊支座(6)装在直线导轨(10)的滑块上,通过调整两个气缸(9)的气压进而对动态两个胶辊支座(6)的位置进行动态的微调,配合着旋钮一(7)、旋钮二(8)保证胶辊组件(4)与料辊的平行度。
15.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收卷的非接触式收卷压辊与料卷不接触,通过二者的间隙的动态调整,调整非接触式收卷压辊的包角,进而控制料卷薄膜的张力,收卷的压力在卷径的变化时也能保持不变,使得料卷在收卷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16.附图内容图1为一种非接触式收卷压辊装置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17.图2为一种非接触式收卷压辊装置的局部结构立体放大图。
18.图3为一种非接触式收卷压辊装置的横向局部剖视图。
19.图4为一种非接触式收卷压辊装置的竖向局部剖视图。
20.图中:1气缸a,2移动架,3直线导轨a,4胶辊组件,5过辊支架,6胶辊支座,7旋钮一,8旋钮二,9气缸b,10直线导轨b,11过辊组件,12轴承,13横向中心微调滑块,14竖向中心微调滑块,15微调螺杆,16行程检测传感器,17浮动接头,18滑块a,19滑块b。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22.一种非接触式收卷压辊装置,包括行程驱动机构、过辊组件部分、非接触式胶辊组件部分、间隙补偿机构、非接触式压辊中心调整机构和传感器部分:所述行程驱动机构包括两个气缸a1、两个直线导轨a3、两个互相平行的移动架2,两个移动架2分别在内侧与两个直线导轨a3的滑块a18连接固定,两个气缸a1固定在滑块a18的上方;两个直线导轨a3均通过相应的螺钉固定在本发明结构外部的墙板上;两个气缸a1由本结构外部提供气压稳定的压缩空气,气压可通过的定制的电磁精密调压阀通过行程检测传感器16的信号进行行程的动态调整。
23.所述过辊组件部分由过辊组件11和两个过辊支架5组成,过辊组件11的两端通过轴承安装在两个过辊支架(5)上,过辊支架5固定在两个移动架2的上方,过辊组件11可以分别随着两个移动架2移动。
24.非接触式胶辊组件部分包括胶辊组件4,两个胶辊支座6,胶辊组件4是通过两端的两个轴承12安装在胶辊支座6上,两个胶辊支座6固定在移动架2上两个直线导轨b10的滑块b19上方。
25.间隙补偿机构主要由两个气缸b9、两个浮动接头17组成,两个过辊支架5内分别装有气缸b9,气缸b9的气缸杆通过浮动接头17安装在胶辊支座6上。
26.非接触式压辊中心调整机构,由横向中心微调滑块13与竖向中心微调滑块14、两个微调螺杆15、旋钮一7、旋钮二8组成,横向中心微调滑块13与竖向中心微调滑块14分别在两个胶辊支座6的滑槽内,且分别与两个微调螺杆15螺纹连接并分别通过旋钮一7和旋钮二8控制调整。
27.传感器部分由一组行程检测传感器16组成,安装在其中一个移动架2下方,经过对比计算,控制非接触式收卷压辊装置中胶辊组件4的行程。
28.进一步地,胶辊组件4的胶辊直径大于过辊组件11的过辊直径。
29.薄膜先通过过辊组件11再经过胶辊组件4,最后收卷到料卷上,且胶辊组件4的胶辊直径大于过辊组件11的过辊直径,增大了胶辊组件4的包角,用于控制薄膜经过胶辊组件4后的收卷张力。分别安装在两个过辊支架5上的气缸b9通过浮动接头17与两个胶辊支座6连接,使安装在后者上的胶辊组件4在转动的同时能进行动态补偿,使得胶辊组件4和料卷之间的薄膜一直处于张力恒定的绷紧状态。收卷张力可通过两个气缸1的同时前进和后退,改变胶辊组件4与料卷的相对位置,进而改变胶辊组件4的包角,可使收卷张力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用以对不同卷径时的薄膜进行张力控制。改变胶辊组件4与料卷的相对位置,可以动态的控制薄膜和料卷之间的夹角,薄膜和料卷之间的夹角始终能保持在最佳角度,避免料卷中空气的带入,最终在不过度拉伸薄膜的前提下,使得料卷尽量紧凑。
30.在收卷过程中,根据料卷两端的齐边情况,手动调节与微调螺杆15固定连接旋钮一7进而调整安装在胶辊支座6滑槽内的横向中心微调滑块13,使得在横向上胶辊组件4两端与料卷轴两端在横方向上距离相等;手动调节与另一个微调螺杆15固定连接旋钮二8进而调整安装在胶辊支座6滑槽内的竖向中心微调滑块13,使得在竖向上胶辊组件4两端与料卷轴两端在竖直方向上距离相等;保证胶辊组件4上的胶辊和料卷轴平行。在收卷过程中可根据料卷的料边情况,随时调整横向和竖向的旋钮一7、旋钮二8,消除机械加工误差和装配
误差,使得非接触式收卷压辊与收卷的料卷轴保持高精度的平行,最终解决收卷的料边的问题。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