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对轨道在线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75074发布日期:2021-09-17 23:55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对轨道在线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轮对转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对轨道在线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2.轮对作为铁路车辆转向架的主要构件,其主要由转轴,位于转轴两端处的轮盘。在轮对维修、组装过程中,通过需要将轮对吊机或放置在轨道上进行转运。采用吊机转运时,需要在厂房内安装吊机,基础建设成本高,且吊装过程中危险性高,轮对易晃动,而放置在轨道上,通常是采用人工推动轮对的方式进行轮对转运,该工作方式麻烦,人工成本高,且操作时不易控制轮对转向。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研究的事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的轮对轨道在线输送系统。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轮对轨道在线输送系统,包括输送导轨以及能够沿所述输送导轨滑移的rgv小车,所述rgv小车包括车身本体以及安装在车身本体底部的车轮组件,所述rgv小车还包括安装在车身本体上、用于推动轮对旋转的拨杆机构,所述拨杆机构至少包括一组拨杆组件,所述拨杆组件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拨杆,两个所述拨杆均能够在竖直平面内旋转,每个所述拨杆均包括工作位和非工作位,当所述rgv小车装载轮对时,所述拨杆组件中的两个所述拨杆均旋转至工作位以能够分别抵挡在轮对径向方向的两侧上;当所述rgv小车空载时,所述拨杆组件中的两个所述拨杆向相反方向旋转至非工作位以脱离轮对。
5.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拨杆组件有两组,两组所述拨杆组件沿车身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安装在所述车身本体的上方或安装在车身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上,每组所述拨杆组件均包括一蜗杆以及安装在所述车身本体上、与所述蜗杆相啮合的蜗轮,每组所述拨杆组件中的蜗轮与所述拨杆在数量和位置上相一一对应,所述拨杆固定的安装在与其对应的蜗轮上,所述蜗杆的轴心线方向与所述车身本体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平行设置,每组所述拨杆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车身本体上的驱动电机ⅰ,所述驱动电机ⅰ的输出端连接至与其对应的蜗杆上。
6.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每组所述拨杆组件中的两个拨杆镜像对称的安装在所述车身本体上。
7.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每组拨杆组件中的两个拨杆相对的一侧面上均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有多个,沿拨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8.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滚轮采用了柔性材料制成。
9.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车轮组件包括分别安装在车身本体前端及车身本体后端的两组车轮以及安装车身本体上、与两组车轮在数量和位置上相一一对应的驱动电机ⅱ,所述驱动电机ⅱ的输出端上安装有齿轮ⅰ,每组车轮均包括安装在车身本体左右两侧
上的两个车轮,两个车轮间通过连接轴相连,所述连接轴上固定安装有与所述齿轮ⅰ相啮合的齿轮ⅱ。
10.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rgv小车底部还安装有防脱轨轮,所述防脱轨轮有多个,所述防脱轨轮的最低端所在水平面高于所述车轮的最低端所在水平面。
11.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车轮表面包覆有一层聚氨酯材料。
12.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车身本体上的前侧板与后侧板上均开设有凹槽。
13.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输送导轨包括若干相互垂直的十字导轨,所述轮对轨道在线输送系统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十字导轨间的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底架、升降的安装在所述底架上的托盘,所述托盘能够绕自身轴心线方向旋转的安装在所述底架上。
14.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轮对轨道在线输送系统,其采用了在厂房内设置输送导轨以及沿输送导轨滑移的rgv小车,这里的rgv小车结构小,能够穿设通过轮对上的轮轴,通过在车身本体上设置拨杆机构,能够在运输轮对过程中,起到对轮对的限位作用,防止其脱离小车,而拨杆组件采用了蜗轮蜗杆结构,能够防止在转运过程中拨杆发生偏移,起到自锁的作用。
附图说明
15.附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轮对轨道在线输送系统中rgv小车的结构示意图一;附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轮对轨道在线输送系统中rgv小车的结构示意图二;附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轮对轨道在线输送系统中rgv小车的结构示意图三;附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轮对轨道在线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0、rgv小车;200、输送导轨;300、转向机构;400、轮对;1、车身本体;2、拨杆;3、蜗杆;4、蜗轮;5、驱动电机ⅰ;6、滚轮;7、车轮;8、驱动电机ⅱ;9、齿轮ⅰ;10、齿轮ⅱ;11、防脱轨轮;12、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17.以下关于方向的描述中,以rgv小车运行方向为前,反之为后,以操作者站立在rgv小车前方所观察到的左侧为左,右侧为右。
18.一种轮对轨道在线输送系统,参见图4所示,包括铺设在厂房内的输送导轨200以及能够沿输送导轨200滑移的rgv小车100。这里的输送导轨200高度设置在1

2cm,从而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
19.本例中,该rgv小车100包括车身本体1以及安装在车身本体1底部的车轮组件,rgv小车100还包括安装在车身本体1上、用于推动轮对400旋转的拨杆机构,参见图1、2、3所示。
20.具体的,拨杆机构至少包括一组拨杆组件,为了确保轮对400在转运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倾斜,这里,该拨杆机构包括两组拨杆组件,该两组拨杆组件沿车身本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安装在车身本体1的上方,每组拨杆组件中均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拨杆2,每组拨杆组件中的两个拨杆2均能够在竖直平面内旋转,且每个拨杆均包括工作位和非工作位,当rgv小车100装载轮对400时,每组拨杆组件中的两个拨杆2均旋转至工作位以能
够分别抵挡在轮对400径向方向的两侧上;当rgv小车100空载时,每组拨杆组件中的两个拨杆2向相反方向旋转至非工作位以脱离轮对。当然,拨杆组件还可以有一组或多组,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通过拨杆组件,使得rgv小车100在到达待转运的轮对400处时,拨杆2旋转至工作位,而后rgv小车100在输送导轨200上行走,通过拨杆组件带动轮对400转动。
21.当然,该两组拨杆组件还可以安装在车身本体1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上,参见图3所示,当两组拨杆组件安装在车身本体1的侧部上时,可以更进一步的降低车身本体1的高度,确保rgv小车能够穿设通过轮对400的轮轴下方。
22.具体的,每组拨杆组件均包括一蜗杆3以及安装在车身本体1上、与蜗杆3相啮合的蜗轮4,每组拨杆组件中的蜗轮4与拨杆2在数量和位置上相一一对应,拨杆2固定的安装在与其对应的蜗轮4上,蜗杆3的轴心线方向与车身本体1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平行设置,每组拨杆组件还包括安装在车身本体1上的驱动电机ⅰ5,该驱动电机ⅰ5的输出端连接至与其对应的蜗杆3上。
23.本例中,每组拨杆组件中的两个拨杆2镜像对称的安装在车身本体1上且每组拨杆组件中的两个蜗轮4的旋转方向相反。当转运轮对400时,驱动电机ⅰ5驱动蜗杆3绕自身轴心线方向旋转,而与蜗杆3相啮合的两个蜗轮4旋转,带动与其对应的拨杆2相对旋转至工作位,当空载时,驱动电机ⅰ5驱动蜗杆3向反方向旋转,进而带动蜗轮4旋转,使得与其对应的两个拨杆2向相背离方向旋转至非工作位。采用蜗轮蜗杆结构,能够使拨杆2在工作位时起到一个自锁的功能,确保拨杆2不会在轮对400转运过程中发生变形。
24.为了使rgv小车100能够从轮对400的轮轴下方穿设通过,这里,rgv小车100的车身本体1的高度低于待转运轮对400中轮轴距离地面的高度。
25.在轮对400转运过程中,为了防止拨杆2与轮对400上的轮轴发生滑动摩擦,对轮轴造成磨损,这里,每组拨杆组件中的两个拨杆2上相对的一侧面上均设置有滚轮6,滚轮6有多个,沿拨杆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为了防止滚轮6与轮轴直接硬性接触,对轮轴造成损伤,这里,滚轮6采用了柔性材料制成。
26.本例中,车轮组件包括分别安装在车身本体1前端及车身本体1后端的两组车轮7以及安装车身本体1上、与两组车轮7在数量和位置上相一一对应的驱动电机ⅱ8,驱动电机ⅱ8的输出端上安装有齿轮ⅰ9,每组车轮7均包括安装在车身本体1左右两侧上的两个车轮7,两个车轮7间通过连接轴相连,连接轴上固定安装有与齿轮ⅰ9相啮合的齿轮ⅱ10。通过齿轮啮合,能够很好的控制小车的运行情况。
27.本例中,为了防止rgv小车100在运行中偏离导轨从而出现脱轨现象,该rgv小车100底部还安装有防脱轨轮11,防脱轨轮11有多个,防脱轨轮11的最低端所在水平面高于车轮7的最低端所在水平面。正常运行时,防脱轨轮11腾空,不会与地面相接触,只有当车轮7偏离导轨时,防脱轨轮11与导轨相接触,继续带着车身本体1向前移动。
28.本例中,该车轮7的表面包覆有一层聚氨酯材料。通过表面包覆聚氨酯材料,能够增大车轮7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
29.因有时待转运的轮对400上携带有小齿轮,为了防止rgv小车100在运载轮对400过程中,车身本体1的高度高于小齿轮的最低点距离地面的高度,使得rgv小车100无法穿设通过轮轴,为此,在车身本体1上的前侧板与后侧板上均开设有凹槽12。
30.本例中,输送导轨200包括若干相互垂直的十字导轨,轮对400转运输送系统还包
括安装在十字导轨间的转向机构300,转向机构300包括底架、升降的安装在底架上的托盘,托盘能够绕自身轴心线方向旋转的安装在底架上。通过转向机构300使得rgv小车100到达十字导轨的交界处,需换方向运转时,可通过托盘上升然后再旋转90
°
来实现rgv小车100及轮对400的转向。
31.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