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电梯智能管控系统

文档序号:29707681发布日期:2022-04-16 16:13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电梯智能管控系统

1.本发明涉及电梯管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电梯智能管控系统。


背景技术:

2.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
°
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电梯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梯智能管控系统来对电梯进行调控。
3.现有电梯智能管控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在电梯使用高峰期时,存在着电梯上升过后,都是单部单部的电梯回位到一楼,部分电梯仍然会停在高层,导致电梯运输效率变慢,并且在电梯下降过程中容易出现连续停靠的状况发生,会给乘客造成生理不适,给电梯智能管控系统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电梯智能管控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电梯智能管控系统,解决了现有电梯智能管控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在电梯使用高峰期时,存在着电梯上升过后,都是单部单部的电梯回位到一楼,部分电梯仍然会停在高层,导致电梯运输效率变慢,并且在电梯下降过程中容易出现连续停靠的状况发生,会给乘客造成生理不适,给电梯智能管控系统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智能调控的目的,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电梯智能管控系统。
5.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包括电梯信息采集模块、人流量信息采集模块、楼层采集模块、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总控模块与信息发送模块;
6.所述电梯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电梯信息,电梯信息包括电梯数量信息、电梯接收到的外部电梯停靠信息、电梯内影像信息、电梯实时承重信息,所述人流量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等待电梯人员数量信息,所述楼层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电梯所在楼层数量信息;
7.所述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电梯信息、等待电梯人员数量信息与楼层数量信息并将电梯信息、等待电梯人员数量信息与楼层数量信息发送到数据处理模块,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对电梯信息、等待电梯人员数量信息与楼层数量信息进行处理,生成电梯分类、第一调控信息、第二调控信息、第三调控信息与电梯待机信息;
8.所述电梯分类信息、第一调控信息、第二调控信息、第三调控信息与电梯待机信息生成后总控信息控制信息发送模块将电梯分类信息、第一调控信息、第二调控信息、第三调控信息与电梯待机信息发送到对应电梯。
9.进一步在于,所述电梯分类信息的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10.步骤一:提取出采集到电梯数量信息与楼层数量信息,将电梯数量标记为m,将楼层数量信息标记为g;
11.步骤二:当将楼层数量信息g大于预设楼层数量信息,电梯数量m大于预设数量时,
即生产第一分类信息;
12.步骤三:当将楼层数量信息g在预设楼层数量信息范围内,电梯数量m 大于预设数量或g大于预设楼层数量信息,电梯数量m小于预设数量时,即生产第二分类信息;
13.步骤四:当将楼层数量信息g小于预设楼层数量信息,电梯数量m大于预设数量时,即生产第三分类信息。
14.进一步在于,所述第一分类信息的具体内容如下:将电梯分为a类电梯、 b类电梯和c类电梯,a类电梯只在最下方的1/3g楼层运行,b类电梯只一层与在中间的1/3g楼层之间运行,c类电梯只在一层与最上方的1/3g楼层之间运行,楼层不能被3整除时,向上取1层或向下取一层;
15.所述第二分类信息的具体内容如下:将电梯分为c类电梯和d类电梯,c 类电梯只在下方的1/2g楼层运行,d类电梯只在一层与上方的1/2g楼层之间运行;
16.所述第三分类信息的具体内容如下:将所有电梯分为f类,f类电梯在所有楼层运行。
17.进一步在于,所述第一调控信息的具体处理过程如下提取出采集到的人员数量信息将其标记为p,当人员数量信息p大于预设值时,即生成第一调控信息;
18.所述第一调控信息的具体内容为:所有电梯上升到电梯控制指令的最高层后自动返回至一层等候。
19.进一步在于,所述第二调控信息的具体处理过程如下:提取出采集到的电梯信息中的电梯接收到的外部电梯停靠信息,并从电梯接收到的外部电梯停靠信息提取出外部控制电梯停靠信息,当电梯在下降过程中,接收到的外部控制电梯停靠信息出现连续的三个或三个以上楼层信息时,该电梯只停外部控制停靠连续三个楼层信息中的两个楼层,并调动另一外部电梯前往为停靠的楼层。
20.进一步在于,所述第三调控信息的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21.s1:提取出采集到的电梯信息中的电梯内影像信息,电梯内的影像信息为从电梯内顶部中间向下拍摄的电梯底板的特征区域影像信息;
22.s2:从特征区域影像信息中获取到电梯内特征图案数量信息,将电梯内特征图案数量信息标记为q;
23.s3:当特征图案数量信息q的数量小于预设数量时,即生成第三调控信息;
24.s4:从电梯信息中提取出电梯实时承重信息,将电梯实时承重信息标记为v1;
25.s5:设置了电梯承重阈值v2,计算出电梯实时承重信息v1与电梯承重阈值v2之间的差值得到重量差v


26.s6:当重量差v

大于预设值时,即生成电梯超重警报信息,当重量差v 差
在预设值范围内时,也生成第三调控信息。
27.进一步在于,所述特征区域为:将电梯底板九等分为九个方格,每个方格中设置了预设图案;
28.所述第三调控信息的具体内容为该电梯不再接收外部停靠控制,直接前往一楼;
29.所述电梯超重警报信息生成后,电梯门打开并停止运行,直到电梯内重量降低到预设值范围内时,电梯即重新开始运行。
30.进一步在于,所述电梯待机信息的具体处理过程如下:提取出采集到的等待电梯
人员数量信息,将其标记为u,当等待电梯人员数量信息u小于预设值时,即生成电梯待机信息。
31.进一步在于,所述电梯待机信息的具体内容如下:提取出电梯的分类信息,当电梯分类信息为第一分类信息时,a类电梯中的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一层,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a类电梯的最中间层,b类电梯中的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一层,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b类电梯的最中间层,c类电梯中的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一层,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c类电梯的最中间层;
32.当电梯分类信息为第二分类信息时,d类电梯中的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一层,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d类电梯的最中间层,e类电梯中的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一层,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e类电梯的最中间层;
33.当电梯分类信息为第三分类信息时,f类电梯中的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一层,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f类电梯的最中间层,至少一步电梯停靠在f类电梯的最高层。
34.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该基于人工智能的电梯智能管控系统,通过根据楼层数量信息与电梯数量信息对电梯进行分类处理,让电梯更加合理的在不同楼层之间运行从而有效的提升了电梯运行效率,减少了等待电梯的时间,并且通过设置的第一调控信息能够在人流高峰时段时,让电梯能够快速的回到一层进行人员输送,从而减少乘客等待时间,通过设置的第二调控信息,能够有效的减少电梯在下降过程中连续停靠多个楼层导致的乘客身体不适的状况发生,通过设置的第三调控信息,能够在电梯内人员过多时,直接运行时一层,不再每层停靠,从而避免电梯内重量不足但人员过多无法进入时,仍然进行停靠的状况发生,提升电梯运行效率,并且通过设置的电梯待机信息让电梯进行更加合理楼层进行待机作业,让不同楼层发出调控信息时,能够快速的调配电梯到达该楼层,从让该系统更加值得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35.图1是本实施例中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37.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电梯智能管控系统,解决了现有电梯智能管控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在电梯使用高峰期时,存在着电梯上升过后,都是单部单部的电梯回位到一楼,部分电梯仍然会停在高层,导致电梯运输效率变慢,并且在电梯下降过程中容易出现连续停靠的状况发生,会给乘客造成生理不适,给电梯智能管控系统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智能调控的技术效果。
3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电梯智能管控系统,包括电梯信息采集模块、人流量信息采集模块、楼层采集模块、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总控模块与信息发送模块;
39.所述电梯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电梯信息,电梯信息包括电梯数量信息、电梯接
收到的外部电梯停靠信息、电梯内影像信息、电梯实时承重信息,所述人流量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等待电梯人员数量信息,所述楼层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电梯所在楼层数量信息;
40.所述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电梯信息、等待电梯人员数量信息与楼层数量信息并将电梯信息、等待电梯人员数量信息与楼层数量信息发送到数据处理模块,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对电梯信息、等待电梯人员数量信息与楼层数量信息进行处理,生成电梯分类、第一调控信息、第二调控信息、第三调控信息与电梯待机信息;
41.所述电梯分类信息、第一调控信息、第二调控信息、第三调控信息与电梯待机信息生成后总控信息控制信息发送模块将电梯分类信息、第一调控信息、第二调控信息、第三调控信息与电梯待机信息发送到对应电梯。
42.所述电梯分类信息的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43.步骤一:提取出采集到电梯数量信息与楼层数量信息,将电梯数量标记为m,将楼层数量信息标记为g;
44.步骤二:当将楼层数量信息g大于预设楼层数量信息,电梯数量m大于预设数量时,即生产第一分类信息;
45.步骤三:当将楼层数量信息g在预设楼层数量信息范围内,电梯数量m 大于预设数量或g大于预设楼层数量信息,电梯数量m小于预设数量时,即生产第二分类信息;
46.步骤四:当将楼层数量信息g小于预设楼层数量信息,电梯数量m大于预设数量时,即生产第三分类信息。
47.所述第一分类信息的具体内容如下:将电梯分为a类电梯、b类电梯和c 类电梯,a类电梯只在最下方的1/3g楼层运行,b类电梯只一层与在中间的 1/3g楼层之间运行,c类电梯只在一层与最上方的1/3g楼层之间运行,楼层不能被3整除时,向上取1层或向下取一层;
48.所述第二分类信息的具体内容如下:将电梯分为c类电梯和d类电梯,c 类电梯只在下方的1/2g楼层运行,d类电梯只在一层与上方的1/2g楼层之间运行;
49.所述第三分类信息的具体内容如下:将所有电梯分为f类,f类电梯在所有楼层运行;
50.通过根据楼层数量信息与电梯数量信息对电梯进行分类处理,让电梯更加合理的在不同楼层之间运行从而有效的提升了电梯运行效率,减少了等待电梯的时间,并且通过设置的第一调控信息能够在人流高峰时段时,让电梯能够快速的回到一层进行人员输送,从而减少乘客等待时间。
51.所述第一调控信息的具体处理过程如下提取出采集到的人员数量信息将其标记为p,当人员数量信息p大于预设值时,即生成第一调控信息;
52.所述第一调控信息的具体内容为:所有电梯上升到电梯控制指令的最高层后自动返回至一层等候;
53.通过设置的第一调控信息能够在人流高峰时段时,让电梯能够快速的回到一层进行人员输送,从而减少乘客等待时间。
54.所述第二调控信息的具体处理过程如下:提取出采集到的电梯信息中的电梯接收到的外部电梯停靠信息,并从电梯接收到的外部电梯停靠信息提取出外部控制电梯停靠信息,当电梯在下降过程中,接收到的外部控制电梯停靠信息出现连续的三个或三个以上楼层信息时,该电梯只停外部控制停靠连续三个楼层信息中的两个楼层,并调动另一外部电
梯前往为停靠的楼层。
55.通过设置的第二调控信息,能够有效的减少电梯在下降过程中连续停靠多个楼层导致的乘客身体不适的状况发生。
56.所述第三调控信息的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57.s1:提取出采集到的电梯信息中的电梯内影像信息,电梯内的影像信息为从电梯内顶部中间向下拍摄的电梯底板的特征区域影像信息;
58.s2:从特征区域影像信息中获取到电梯内特征图案数量信息,将电梯内特征图案数量信息标记为q;
59.s3:当特征图案数量信息q的数量小于预设数量时,即生成第三调控信息;
60.s4:从电梯信息中提取出电梯实时承重信息,将电梯实时承重信息标记为v1;
61.s5:设置了电梯承重阈值v2,计算出电梯实时承重信息v1与电梯承重阈值v2之间的差值得到重量差v


62.s6:当重量差v

大于预设值时,即生成电梯超重警报信息,当重量差v 差
在预设值范围内时,也生成第三调控信息。
63.所述特征区域为:将电梯底板九等分为九个方格,每个方格中设置了预设图案;
64.所述第三调控信息的具体内容为该电梯不再接收外部停靠控制,直接前往一楼;
65.所述电梯超重警报信息生成后,电梯门打开并停止运行,直到电梯内重量降低到预设值范围内时,电梯即重新开始运行。
66.通过设置的第三调控信息,能够在电梯内人员过多时,直接运行时一层,不再每层停靠,从而避免电梯内重量不足但人员过多无法进入时,仍然进行停靠的状况发生,提升电梯运行效率。
67.所述电梯待机信息的具体处理过程如下:提取出采集到的等待电梯人员数量信息,将其标记为u,当等待电梯人员数量信息u小于预设值时,即生成电梯待机信息。
68.所述电梯待机信息的具体内容如下:提取出电梯的分类信息,当电梯分类信息为第一分类信息时,a类电梯中的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一层,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a类电梯的最中间层,b类电梯中的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一层,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b类电梯的最中间层,c类电梯中的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一层,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c类电梯的最中间层;
69.当电梯分类信息为第二分类信息时,d类电梯中的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一层,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d类电梯的最中间层,e类电梯中的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一层,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e类电梯的最中间层;
70.当电梯分类信息为第三分类信息时,f类电梯中的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一层,至少一部电梯停靠在f类电梯的最中间层,至少一步电梯停靠在f类电梯的最高层。
71.通过设置的电梯待机信息让电梯进行更加合理楼层进行待机作业,让不同楼层发出调控信息时,能够快速的调配电梯到达该楼层。
7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
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74.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