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皮带更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64660发布日期:2021-08-31 13:55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皮带更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皮带传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皮带更换装置。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又称胶带输送机,是一种常用的物料运输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烟草、印刷、食品等各行各业的运输中。带式输送机在长时间运行时,其皮带难免会发生老化、磨损甚至容易被物料中夹杂的硬性尖状物价件划伤等,从而导致皮带发生严重撕裂的现象,为了不影响生产以及避免安全隐患,每间隔一定的时间就需要对带式输送机上的皮带进行更换。

目前,更换带式输送机的皮带时,通常为先将旧皮带割断后,然后使用工具将皮带脱出,并同时将旧皮带与新皮带连接,然后采用人工拖拽的方式拖拽旧皮带以将新皮带安装至带式输送机上。然而,一来,这种人工拖拽的方式耗时费力;二来,一般生产车间大多场地空间有限,受场地限制拖拽旧皮带和存放旧皮带的空间难以得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皮带更换装置,该皮带更换装置结构简单,且拆装皮带方便,可有效提高皮带更换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皮带更换装置,该皮带更换装置包括驱动机构、送带机构和卷带机构,其中,送带机构上卷绕有第一皮带,第一皮带用于与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二皮带的一端连接,卷带机构连接第二皮带远离第一皮带的一端,驱动机构驱动卷带机构转动,以使卷带机构将第二皮带卷绕于卷带机构上,且牵引第一皮带绕设于带式输送机上。该皮带更换装置结构简单,且拆装皮带方便,可有效提高皮带更换效率。

可选地,送带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和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座上的送带辊,第一皮带卷绕于送带辊上。

可选地,卷带机构包括第二支撑座和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撑座上的卷带辊,卷带辊和第二皮带连接,用于将第二皮带卷绕于卷带辊上。

可选地,第二支撑座包括第二底座、第二弹簧座以及轴承座,第二弹簧座连接于第二底座与轴承座之间,卷带辊转动连接于轴承座内。

可选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电机的输出端与卷带辊连接,用于驱动卷带辊转动。

可选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弹簧座,第一弹簧座用于支撑电机。

可选地,卷带辊靠近电机的一端连接有上法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下法兰,皮带更换装置还包括软连接件,软连接件的一端与上法兰连接、另一端与下法兰连接。

可选地,第二支撑座上设有配重块,配重块用于平衡卷带辊两侧的重量。

可选地,卷带辊的外壁和/或送带辊的外壁上分别设有沿其轴线分布的多个皮带穿槽。

可选地,驱动机构的底端、送带机构的底端以及卷带机构的底端均设有滚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施例提供的皮带更换装置,包括驱动机构、送带机构和卷带机构,其中,送带机构上卷绕有第一皮带,第一皮带用于与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二皮带的一端连接,卷带机构连接第二皮带远离第一皮带的一端,驱动机构驱动卷带机构转动,以使卷带机构将第二皮带卷绕于卷带机构上,且牵引第一皮带绕设于带式输送机上。这样,在需要对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二皮带进行更换时,则先将新的皮带(即第一皮带)卷绕于送带机构上,同时将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二皮带割断;然后将第二皮带的一端和第一皮带的一端连接,并且将第二皮带的另一端和卷带机构连接;再启动驱动机构,从而使得驱动机构带动卷带机构转动,进而将第二皮带收卷于卷带机构上,同时通过第二皮带牵引第一皮带安装于带式输送机上,实现带式输送机的皮带更换。本实施例提供的皮带更换装置结构紧凑,且在更换带式输送机的第二皮带的同时,可以实现第二皮带的收卷回收。一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更换皮带的过程中受到的场地的限制,降低了人工拖拽皮带的工作强度;二来,可将带式输送机上更换下来的旧皮带收卷起来,便于旧皮带的回收与收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皮带更换装置的送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皮带更换装置的卷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0-驱动机构;11-电机;12-第一弹簧座;20-送带机构;21-第一支撑座;22-送带辊;30-卷带机构;31-第二支撑座;311-第二底座;312-第二弹簧座;313-轴承座;32-卷带辊;40-皮带穿槽;50-上法兰;60-下法兰;70-软连接件;80-第一连接件;90-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皮带更换装置,该皮带更换装置包括驱动机构10、送带机构20和卷带机构30,其中,送带机构20上卷绕有第一皮带,第一皮带用于与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二皮带的一端连接,卷带机构30连接第二皮带远离第一皮带的一端,驱动机构10驱动卷带机构30转动,以使卷带机构30将第二皮带卷绕于卷带机构30上,且牵引第一皮带绕设于带式输送机上。该皮带更换装置结构简单,且拆装皮带方便,可有效提高皮带更换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驱动机构10用于驱动卷带机构30转动,以使卷带机构30带动第二皮带运动,以将第二皮带卷收于卷带机构30上。其中,第二皮带为带式输送机上套设的旧皮带。

图1为送带机构20的结构示意图,该送带机构20上卷绕有第一皮带,该第一皮带用于更换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二皮带。其中,第一皮带为新皮带。该送带机构20上的第一皮带的一端用于和带式输送机的第二皮带的一端连接,这样,在更换过程中,第二皮带的拖拽移动将带动第一皮带的移动,从而将第一皮带拉动至带式输送机上。

图2为卷带机构30的结构示意图,该卷带机构30用于连接第二皮带带式输送机远离送带机构20的一端,这样,驱动卷带机构30转动,卷带机构30将拖拽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二皮带,从而将第二皮带收卷于卷带机构30上。同时,第二皮带将带动第一皮带在带式输送机上归位,从而使得第一皮带套设于带式输送机上,以实现第一皮带对第二皮带的更换。

当需要更换安装于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二皮带时,则先将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二皮带剪断,然后将第二皮带的一端和送带机构20连接,将第二皮带的另一端和卷带机构30连接,然后启动驱动机构10,从而使得驱动机构10驱动卷带机构30转动,进而通过卷带机构30将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二皮带收卷于卷带机构30上,同时将送带机构20上的第一皮带牵引至带式输送机上,如此便实现了带式输送机的更换。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皮带更换装置,包括驱动机构10、送带机构20和卷带机构30,其中,送带机构20上卷绕有第一皮带,第一皮带用于与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二皮带的一端连接,卷带机构30连接第二皮带远离第一皮带的一端,驱动机构10驱动卷带机构30转动,以使卷带机构30将第二皮带卷绕于卷带机构30上,且牵引第一皮带绕设于带式输送机上。这样,在需要对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二皮带进行更换时,则先将新的皮带(即第一皮带)卷绕于送带机构20上,同时将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二皮带割断;然后将第二皮带的一端和第一皮带的一端连接,并且将第二皮带的另一端和卷带机构30连接;再启动驱动机构10,从而使得驱动机构10带动卷带机构30转动,进而将第二皮带收卷于卷带机构30上,同时通过第二皮带牵引第一皮带安装于带式输送机上,实现带式输送机的皮带更换。本实施例提供的皮带更换装置结构紧凑,且在更换带式输送机的第二皮带的同时,可以实现第二皮带的收卷回收。一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更换皮带的过程中受到的场地的限制,降低了人工拖拽皮带的工作强度;二来,可将带式输送机上更换下来的旧皮带收卷起来,便于旧皮带的回收与收集。

可选地,请参照图1,送带机构20包括第一支撑座21和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座21上的送带辊22,第一皮带卷绕于送带辊22上。

需要说明的是,送带辊22的两个转动轴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座21上,从而实现送带辊22的连接稳定性。为了使得在转动过程中,送带辊22保持稳定,在本实施例中,送带辊22的两个转动轴的长度相等。

其中,为了便于送带机构20的整体移动,在本实施中,送带机构20的底部还可以设有滚轮。

同样,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可选地,卷带机构30包括第二支撑座31和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撑座31上的卷带辊32,卷带辊32和第二皮带连接,用于将第二皮带卷绕于卷带辊32上。

需要说明的是,卷带辊32的两个转动轴也可以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撑座31上,从而实现卷带辊32的连接稳定性。为了使得在转动过程中,卷带辊32保持稳定,在本实施例中,卷带辊32的两个转动轴的长度也可以相等。

在皮带更换装置运转过程中,为了有效消除由于卷带机构30转动带来的震动,可选地,第二支撑座31包括第二底座311、第二弹簧座312以及轴承座313,第二弹簧座312连接于第二底座311与轴承座313之间,卷带辊32转动连接于轴承座313内。这样,由于第二弹簧座312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卷带时带来的震动。

应理解,为了有效消除由于送带机构20转动带来的震动,上述第一支撑座21也可以设有弹簧座。这样,可进一步消除整个装置的震动。

可选地,驱动机构10包括电机11,电机11的输出端与卷带辊32连接,用于驱动卷带辊32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电机11和卷带辊32之间还设有减速机,该减速机用于将电机11的速度降低之后传动至卷带辊32,从而使得卷带辊32的卷带速度适宜。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驱动机构10的震动,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驱动机构10还包括第一弹簧座12,第一弹簧座12用于支撑电机11。这样,一来,第一弹簧座12的设置不仅可以垫高电机11,使得电机11和卷带辊32的高度适配;二来,还可以有效消除电机11震动带来的噪音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不论是设置于第一支撑座21上的弹簧座,还是第二支撑座31的第二弹簧座312,或是上述驱动机构10处的第一弹簧座12,这些弹簧座都可以是通过上固定座、下固定座以及连接于上固定座和下固定座之间的弹簧支撑构成。应理解,该弹簧座的结构形式仅为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选用其他的结构形式制作弹簧座。

请结合参照图2和图3,可选地,卷带辊32靠近电机11的一端连接有上法兰50,电机11的输出端(当皮带更换装置具有减速机时,则为减速机的输出端,下文以电机11的输出端为例进行说明)连接有下法兰60,皮带更换装置还包括软连接件70,软连接件70的一端与上法兰50连接、另一端与下法兰6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软连接是一种用于连接轴和轴的柔性管件,其主要作用为设备补偿或者设备振动、摆动、热胀冷缩、安装尺寸误差等造成的相对位移,确保所连接的两个设备始终连接为一体。

示例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上法兰50和软连接件70的一端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80连接,下法兰60和软连接件70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90连接,这样,由于软连接件70的柔性特征,可以实现电机11的输出轴和卷带辊32的转动轴的软连接,从而补偿振动,摆动热胀冷缩等原因造成的尺寸误差带来的相对位移。

其中,软连接件70可以为皮带、软连接管或者尼龙帆布类的柔性材料制成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支撑座31可以只设置于卷带辊32远离电机11的一端;也可以在卷带辊32的两端均设置第二支撑座31。

为了避免卷带辊32在转动过程中造成卷带倾斜。可选地,第二支撑座31上设有配重块,配重块用于平衡卷带辊32两侧的重量。同理,在送带辊22两侧的第一支撑座21上也可以对应设置有配重块,从而用于平衡送带辊22两侧的重量。

为了便于卷带辊32和第二皮带的连接,和/或送带辊22与第一皮带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卷带辊32的外壁和/或送带辊22的外壁上分别设有沿其轴线分布的多个皮带穿槽40。这样,当在送带辊22上卷绕第一皮带时,可将第一皮带的一端卡接于送带辊22的皮带穿槽40内,从而实现第一皮带稳定收卷于送带辊22上。当需要收卷第二皮带时,则可将第二皮带的一端卡设于卷带辊32的皮带穿槽40内,从而实现第而皮带稳定地被收卷于卷带辊32上。

为了便于皮带更换装置的整体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驱动机构10的底端、送带机构20的底端以及卷带机构30的底端均设有滚轮。这样,当需要移动皮带更换装置时,则推动皮带更换装置便可轻易实现,极大地节省了人力,且提高了移动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