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16040发布日期:2021-12-01 10:28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容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部分造假分子为了利益,售卖假冒伪劣的白酒等瓶装饮料产品,同时商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对商品进行防伪措施。
3.现有技术当中,商家会在瓶身印刷或贴上防伪标签或防伪码等进行防伪处理。
4.但还是有造假分子会对真品包装进行回收,使用假冒产品二次包装导致防伪标签等防伪措施反而为假冒产品以假乱真,使人们难以辨认产品的真伪。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帮助人们辨别产品是否进行二次包装的容器。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容器,包括容器腔体,所述容器腔体上设有容器口,还包括瓶嘴,瓶盖及卡圈,所述瓶嘴固定在所述容器口上,所述瓶嘴套设在所述瓶盖中,所述卡圈套设在所述容器口上,且所述卡圈位于所述瓶盖与所述容器腔体之间,所述卡圈与所述瓶盖连接,所述卡圈的内侧设有若干弹性臂,所述瓶嘴的外壁延伸出凸缘,所述凸缘位于所述弹性臂与所述瓶盖之间,所述容器首次开封时,所述瓶盖在外力的作用下与所述瓶嘴分离,且所述卡圈与所述瓶盖脱离。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瓶盖上设有卡圈,在首次打开瓶盖时,卡圈与瓶盖的脱离,后续打开瓶盖时,观察卡圈与瓶盖之间的间隙,来帮助人们辨别产品包装是否被打开过,以此辨别产品的真伪。
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弹性臂向所述瓶盖的中心倾斜延伸,所述弹性臂的末端抵近所述凸缘靠近所述容器腔体的一侧。
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瓶盖包括外壳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内衬,所述外壳一端设有所述开口,所述内衬朝向所述开口的端面设有内螺纹,瓶嘴设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可使所述瓶盖套于所述瓶嘴后,通过旋转所述瓶盖压紧所述瓶嘴。
1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卡圈的端面与所述外壳设有开口的端面贴合,且所述卡圈的外壁与外壳的外壁平齐。
11.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弹性臂与所述内衬固定连接,当所述瓶盖和所述瓶嘴分离时,所述弹性臂与所述内衬脱离。
1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内衬设有内螺纹的端面朝向所述开口延伸出若干连接臂,相邻两个所述连接臂之间连接一所述弹性臂,所述连接臂与所述弹性臂靠近所述卡圈的一端连接。
13.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内衬的内底部设有密封垫,所述内螺纹与所述
瓶盖的内底部形成一卡槽,所述卡槽防止所述密封垫从所述瓶盖的开口滑出。
14.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凸缘自所述瓶嘴的外壁朝靠近所述瓶嘴的外端且远离所述瓶嘴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
15.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瓶嘴靠近所述凸缘的一端向外延伸出一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内壁上连通所述瓶嘴的内壁对称式设有至少一对压条,生产安装时,所述瓶嘴通过所述压条的过盈配合套于所述容器口,通过粘合剂固定所述瓶嘴及容器口。
1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瓶嘴通过所述压条的过盈配合套于所述容器口,所述容器口外壁向外延伸出一卡紧部,所述卡紧部贴合所述瓶嘴,用于将所述瓶嘴固定于所述容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装配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瓶盖和卡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瓶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瓶盖与瓶嘴装配剖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容器口与瓶嘴的装配剖视图。
2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3.瓶盖10内衬11内螺纹12连接臂13密封垫14瓶嘴20凸缘21外螺纹22压条23卡圈30弹性臂31容器腔体40容器口41卡紧部42
24.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8.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容器,该容器包括有容器腔体40,容器口41,瓶嘴20,瓶盖10及卡圈30。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瓶嘴20固定在所述容器口41上,所述瓶嘴20套设在所述瓶盖10中,所述卡圈30套设在所述容器口10上,且所述卡圈30位于所述瓶盖10与所述容器腔体40之间,所述卡圈30与所述瓶盖10连接,所述卡圈30的内侧设有若干弹性臂31,所述瓶嘴20的外壁延伸出凸缘21,所述凸缘21位于所述弹性臂31与所述瓶盖10之间,所述容器首次开封时,所述瓶盖10在外力的作用下与所述瓶嘴20分离,且所述卡圈30与所述瓶盖10脱离。
30.具体地,所述弹性臂31向所述瓶盖10的中心倾斜延伸,所述弹性臂31的末端抵近所述凸缘21靠近所述容器腔体40的一侧,即弹性臂31可看作一倒钩,此时弹性臂31将凸缘21钩住。
31.此外,该瓶盖10包括外壳及设置于外壳内的内衬11,外壳一端设有开口,内衬11朝开口的端面设有内螺纹12,瓶嘴20的外缘设有外螺纹22,瓶盖10通过内螺纹12和外螺纹22的配合套设于瓶嘴20上。
32.更进一步地,内衬11设有内螺纹11的端面朝向所述开口延伸出若干连接臂13,相邻两个所述连接臂13之间连接一所述弹性臂31,所述连接臂13与所述弹性臂31靠近所述卡圈30的一端连接,即所述弹性臂31的末端与所述连接臂13存在一定的活动空间,便于弹性臂31的形变。
33.具体安装时,先将瓶盖10套设于瓶嘴20上,旋转瓶盖10,通过相匹配的内螺纹11及外螺纹22,瓶盖10的内底部逐渐靠近瓶嘴20的顶部。通过瓶盖10的移动带动与内衬11中连接臂13连接的弹性臂31移动,弹性臂31带动卡圈30移动,当弹性臂31的末端靠近凸缘21时,弹性臂31产生形变,向瓶盖10的内壁靠近。
34.当瓶盖10继续移动至最大行程,弹性臂31恢复原形,此时卡圈30的端面与瓶盖10外壳设有开口的端面贴合,且卡圈30的外壁与外壳的外壁平齐,弹性臂31的末端抵住凸缘21靠近瓶盖10开口的一侧,即弹性臂31可看作一倒钩,此时弹性臂31将凸缘21钩住。
35.首次开封使用时,通过旋转瓶盖10,使瓶盖10与瓶嘴20脱离,此时弹性臂31被凸缘21卡住,限制卡圈30跟随瓶盖10移动,继续旋转瓶盖10时,内衬11上的连接臂13与弹性臂31脱离,即卡圈30与瓶盖10脱离。
36.由于卡圈30的端面是通过弹性臂31与内衬11上的连接臂13固接,而贴合瓶盖10开口处的端面,在脱离后,无论瓶盖10是否盖合容器口41,卡圈30始终位于凸缘21及的下方,与瓶盖10开口处的端面存在较大的间隙,通过观察卡圈30与瓶盖10是否贴合,方便人们辨别产品是否被使用过,以此辨别产品的真伪。
37.在本实施例中,内衬11的内底部设有密封垫12,内螺纹11与瓶盖10内底部形成一卡槽,防止密封垫12从瓶盖10的开口处滑出。在容器口41封装被打开后,瓶盖10再次盖合容器口41时,在密封垫12的作用下,可使瓶盖10内的密封垫12压紧容器口41,防止容器内的液体流出或挥发。
38.此外,所述凸缘21自所述瓶嘴20的外壁朝靠近所述瓶嘴20的外端且远离所述瓶嘴20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在安装盖合容器口41时,弹性臂31与凸缘21的接触较平滑,即下压时,弹性臂31的倾斜角度与凸缘21倾斜角度相近,使弹性臂31下压时所需形变的的力较小。在安装好后,使用打开瓶盖10时,凸缘21与弹性臂31相互抵住,使在打开瓶盖10后卡圈30能
更稳定的通过弹性臂31卡住在凸缘21的下方。
39.在本实施例中,瓶嘴20靠近凸缘21的一端向外延伸处一安装部,安装部的形状与凸缘21的形状类似,安装部内通孔的半径,在延伸时逐渐增大,且安装部的内壁连通瓶嘴20内壁对称式设有至少一对压条23。在具体安装时,通过安装部的开口,套设于容器腔体40上,在插接的过程中,压条23受到挤压,即瓶嘴20通过压条23与容器口41过盈配合连接,使该瓶嘴20对容器腔体40的初步套合,然后通过胶水等粘合剂将瓶嘴20与容器腔体40粘合,实现该容器的组装。
40.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当中的容器,通过瓶嘴20与容器口41的组装,在瓶盖10上设有一次性卡圈30,在首次打开瓶盖10后,卡圈30与瓶盖10脱离,简单的观察卡圈30与瓶盖10之间的间隙,帮助人们辨别产品包装是否被打开过,以此辨别产品的真伪。
41.请查阅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容器,本实施例当中的容器与第一实施例当中的容器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容器口41外壁向外延伸出一卡紧部42,所述卡紧部42贴合所述瓶嘴20的开口处,用于将所述瓶嘴20固定于所述容器40。
42.具体地,通过容器40本体的卡紧部42对该瓶嘴20进行卡紧组装,且不使用粘合剂,节约了粘合剂的成本,更环保卫生。
4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