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具回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87598发布日期:2021-12-08 18:34阅读:83来源:国知局
载具回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元件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载具回流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pcb即元件的加工过程中,在元件的输送装置的线头和线尾处均需要设置操作人员,线头处的操作人员需要将元件放入载具后将载具放置于输送装置上,以通过输送装置对元件进行输送;线尾处的操作人员需要将载具从输送装置上取下并将元件从载具中取出以投入下一加工工序,空置下来的载具则放置于运输小车中,以在具有一定数量后由至少一名工作人员推动小车将空置的载具运回输送装置的线头处,以供线头处的操作人员对载具再次取用;此种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工,人工成本高,并且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具回流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动化程度并节省人工成本。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载具回流系统,包括载具回流装置、第一处理机构和第二处理机构;所述第一处理机构和所述第二处理机构用于分别设置于元件输送装置的线头和线尾,所述载具回流装置的线头和线尾分别朝向所述第二处理机构和所述第一处理机构设置;所述元件输送装置和所述载具回流装置均是用于对放置元件用的载具进行输送;所述第一处理机构能够将所述载具由所述载具回流装置转移至所述元件输送装置,并将所述元件放置于所述载具中,以通过所述元件输送装置将装有所述元件的载具由所述第一处理机构输送至所述第二处理机构;所述第二处理机构能够将所述载具由所述元件输送装置转移至所述载具回流装置,并将所述载具内的元件取出,以通过所述载具回流装置将空置的所述载具由所述第二处理机构输送至所述第一处理机构。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处理机构包括第一中转装置,所述第二处理机构包括第二中转装置;所述第一中转装置与所述元件输送装置的线头相对接,所述第二中转装置与所述元件输送装置的线尾相对接,且所述第一中转装置、所述第二中转装置和所述元件输送装置具有相同的输送方向;所述元件能够被放置于所述第一中转装置上,所述载具能够由所述第一中转装置上移动至所述元件输送装置和所述第二中转装置。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转装置和所述第二中转装置分别形成有中转工位,且所述中转工位处设置有载具操作模组;所述载具操作模组包括夹持装置、顶升装置和转移装置;所述夹持装置用于对所述载具进行固定;所述载具上盖设盖板,所述顶升装置用于将所述盖板由所述载具上顶开;所述转移装置用于拾取所述盖板,并携带所述盖板从所述载具上方移开或将所述盖板放置于所述载具上。
7.进一步地,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中转工位处的载具位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
述第二夹持组件之间;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均包括夹持部、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和平移驱动装置;所述平移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的驱动端,所述夹持部安装于所述平移驱动装置的驱动端,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夹持部升降,所述平移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夹持部靠近或远离所述载具。
8.进一步地,所述顶升装置包括第一顶升组件和第二顶升组件;所述第一顶升组件和所述第二顶升组件位于所述中转工位处的载具的下方,且所述第一顶升组件和第二顶升组件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顶升组件和所述第二顶升组件均包括承托部、顶针和第二升降驱动装置;所述承托部安装于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的驱动端,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承托部上升至与所述载具相抵靠;所述顶针设置于所述承托部上,所述顶针能够穿过所述载具并将所述盖板从所述载具上顶开。
9.进一步地,所述转移装置包括滑台模组和第三夹持组件;所述滑台模组架设于所述中转工位的上方,所述第三夹持组件安装于所述滑台模组上;所述滑台模组能够带动所述第三夹持组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三夹持组件能够夹持所述盖板并将所述盖板由所述载具上方移开。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处理机构包括第一置物平台和第一机械手,所述第二处理机构包括第二置物平台和第二机械手;所述第一置物平台和所述第二置物平台均用于放置料盘,所述料盘用于放置所述元件;所述第一机械手用于取出所述第一置物平台上的料盘内的所述元件,并将所述元件放置于所述第一中转装置处的载具内;所述第二机械手用于取出所述第二中转装置处的料盘内的所述元件,并将所述元件放置于所述第二置物平台上的料盘内。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置物平台和所述第二置物平台均包括第一料盘放置部和第二料盘放置部;所述第一机械手或所述第二机械手用于在对应的所述第一料盘放置部和所述第二料盘放置部之间转移所述料盘;所述第一料盘放置部用于放置装有所述元件的料盘,所述第二料盘放置部用于放置空置的所述料盘。
12.进一步地,所述的载具回流系统还包括料盘回流装置;所述料盘回流装置的线头朝向所述第一处理机构设置,所述第一机械手能够将所述第一置物平台上空置的所述料盘转移至所述料盘回流装置上,以通过所述料盘回流装置对所述料盘进行回流输送。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处理机构和所述第二处理机构处还分别围设有电动护栏或光栅;所述第一处理机构处的电动护栏或光栅与所述第一处理机构通讯连接,所述第二处理机构处的电动护栏或光栅与所述第二处理机构通讯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载具回流系统包括载具回流装置、第一处理机构和第二处理机构。在pcb即元件的一个加工工序中,需要通过元件输送装置对放置在载具中的元件进行输送;第一处理机构和第二处理机构分别设置于元件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的两端,且第一处理机构设置于元件输送装置的线头处,第二处理机构设置于元件输送装置的线尾处,即元件输送装置具有由第一处理机构至第二处理机构的输送方向。载具回流装置也设置于第一处理机构和第二处理机构之间,且载具回流装置的线头朝向第二处理机构设置,载具回流装置的线尾朝向第一处理机构设置,即载具回流装置具有由第二处理机构至第一处理机构的输送方向,载具回流装置的输送方向与原件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相反。在第一处理机构
处,第一处理机构能够将元件放入载具中,并将装有元件的载具投放至元件输送装置;元件输送装置能够将元件输送至第二处理机构处,第二处理机构能够将载具中的元件取出并投放至下一个元件加工工序中;此处形成的空置的载具则由第二处理机构投放至载具回流装置上,通过载具回流装置将空置的载具输送回第一处理机构处,以对第一处理机构处的元件提供载具,使第一处理机构能够将元件放置于载具中并投放至元件输送装置。
16.从而通过第一处理机构替代操作人员完成向载具中装入元件的工作,通过第二处理机构替代操作人员完成从载具中分离元件的工作,并且在载具回流装置的配合下完成对空置载具的回流,不仅提高了元件加工工序的自动化程度,也节省了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载具回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处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中转装置和载具操作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持装置的第一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0024]1‑
载具回流装置;
[0025]2‑
第一处理机构,21

第一中转装置,22

第一机械手,23

第一置物平台,24

第一料盘放置部,25

第二料盘放置部;
[0026]3‑
第二处理机构,31

第二中转装置,32

第二机械手,33

第二置物平台;
[0027]4‑
载具,41

盖板;5

料盘;
[0028]6‑
夹持装置,61

第一夹持组件,62

夹持部,63

第一升降驱动装置,64

平移驱动装置;
[0029]7‑
顶升装置,71

第一顶升组件,72

第二顶升组件,73

承托部,74

顶针,75

第二升降驱动装置;
[0030]8‑
转移装置,81

滑台模组,82

第三夹持组件;
[0031]9‑
料盘回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3]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
[0034]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7]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载具回流系统。
[0038]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载具回流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载具回流装置1、第一处理机构2和第二处理机构3。
[0039]
在pcb即元件的一个加工工序中,需要通过元件输送装置对放置在载具4中的元件进行输送;第一处理机构2和第二处理机构3分别设置于元件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的两端,且第一处理机构2设置于元件输送装置的线头处,第二处理机构3设置于元件输送装置的线尾处,即元件输送装置具有由第一处理机构2至第二处理机构3的输送方向。载具回流装置1也设置于第一处理机构2和第二处理机构3之间,且载具回流装置1的线头朝向第二处理机构3设置,载具回流装置1的线尾朝向第一处理机构2设置,即载具回流装置1具有由第二处理机构3至第一处理机构2的输送方向,载具回流装置1的输送方向与原件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相反。
[0040]
在第一处理机构2处,第一处理机构2能够将元件放入载具4中,并将装有元件的载具4投放至元件输送装置;元件输送装置能够将元件输送至第二处理机构3处,第二处理机构3能够将载具4中的元件取出并投放至下一个元件加工工序中;此处形成的空置的载具4则由第二处理机构3投放至载具回流装置1上,通过载具回流装置1将空置的载具4输送回第一处理机构2处,以对第一处理机构2处的元件提供载具4,使第一处理机构2能够将元件放置于载具4中并投放至元件输送装置。
[0041]
从而通过第一处理机构2替代操作人员完成向载具4中装入元件的工作,通过第二处理机构3替代操作人员完成从载具4中分离元件的工作,并且在载具回流装置1的配合下完成对空置的载具4的回流,不仅提高了元件加工工序的自动化程度,也节省了人工成本。
[0042]
优选地,载具回流装置1安装于元件输送装置的上方,从而节省空间。
[0043]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处理机构2包括第一置物平台23、第一机械手22和第一中转装置21。
[0044]
第一中转装置21设置于元件输送装置的线头处并与元件输送装置的线头相对接,且第一中转装置21与元件输送装置具有相同的输送方向。第一机械手22设置于第一中转装置21的一侧,且第一中转装置21和载具回流装置1的线尾均在第一机械手22的可操作范围内;当载具回流装置1将空置的载具4输送至载具回流装置1的线尾时,第一机械手22能够将载具4从载具回流装置1上取下,并放入到第一中转装置21的中转工位处。
[0045]
第一置物平台23设置于第一机械手22的一侧,且第一置物平台23也在第一机械手22的可操作范围内;装有待加工的元件的料盘5能够被操作人员或其它机械设备放置于第一置物平台23上,第一机械手22能够从第一置物平台23上的料盘5内取出元件,然后将元件放入到中转工位处的载具4内,从而完成对载具4的上料。
[0046]
当载具4上料完成后,由于第一中转装置21与元件输送装置相对接且具有相同的输送方向,随着第一中转装置21的运行,装有元件的载具4能够由第一中转装置21被输送至元件输送装置上,以通过元件输送装置继续对元件进行输送。
[0047]
因此,通过在元件输送装置的线头设置第一机械手22和第一置物平台23,并与载具回流装置1配合工作,能够实现载具4的连续地、自动化地供应,同时也高效、自动化地完成向载具4中装入元件的工作。
[0048]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置物平台23包括第一料盘放置部24和第二料盘放置部25,料盘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装有元件的料盘5能够被堆叠在一起并放置于第一放置部上;第一机械手22在从料盘5中取出元件的过程中,第一机械手22首先将位于第一料盘放置部24的最上方的一个料盘5移动至第二料盘放置部25上,然后取出第二放置部处的料盘5内的元件,并将元件装入中转工位的载具4中。
[0049]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载具4回流系统还包括料盘回流装置9,料盘回流装置9的线头朝向第一处理机构2设置,且料盘回流装置9的线头处于第一机械手22的可操作范围内,第一机械手22能够将第一置物平台23上的空置的料盘5转移到料盘回流装置9上,以通过料盘回流装置9对空置的料盘5进行回流输送,从而不需要操作人员对空置的料盘5进行回收和搬运,节省人工,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0050]
优选地,料盘回流装置9可布置于第一中转装置21远离元件输送装置的一侧,并使二者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料盘回流装置9与第一中转装置21具有相反的输送方向。
[0051]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二处理机构3与第一处理机构2的结构相同,包括第二置物平台33、第二机械手32和第二中转装置31。
[0052]
第二中转装置31设置于元件输送装置的线尾处并与元件输送装置的线尾相对接,且第二中转装置31与元件输送装置具有相同的输送方向,从而使得位于元件输送装置上的装有元件的载具4能够被输送至第二中转装置31的中转工位处。
[0053]
第二机械手32设置于第二中转装置31的一侧,第二中转装置31和载具回流装置1的线头均在第二机械手32的可操作范围内,第二机械手32可将第二中转装置31上的载具4中的元件取出并将空置的载具4放入到载具回流装置1内,以通过载具回流装置1将空置的载具4回流输送至第一处理机构2处。
[0054]
第二置物平台33设置于第二机械手32的一侧,且第二置物平台33位于第二机械手32的可操作范围内;空置的料盘5能够被操作人员或其它机械设备放置于第二置物平台33上,第二机械手32从载具4中取出的元件将被放置于第二置物平台33上的料盘5内进行保存,以便对元件进行转移或投入到下一加工工序中。
[0055]
优选地,第二置物平台33也包括第一料盘放置部24和第二料盘放置部25,料盘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空置的料盘5能够以叠放的方式放置在第二料盘放置部25上,第二机械手32能够将第二料盘放置部25上的空置的料盘5转移至第一料盘放置部24上并向料盘5中装入元件。
[0056]
因此,通过在元件输送装置的线尾设置第二机械手32和第二置物平台33,并与载具回流装置1配合工作,能够将空置的载具4自动地、连续不断地输送回第一处理机构2处,同时也高效、自动化地完成元件与载具4的分离工作,无需人工进行载具4的回流搬运以及载具4与元件的分离工作,从而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节省人工成本。
[0057]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中转装置21和第二中转装置31的中转工位处还分别设置有载具操作模组,载具操作模组包括夹持装置6、顶升装置7和转移装置8。
[0058]
通过夹持装置6能够对载具4进行夹持固定,并将载具4定位于中转工位处;优选地,如图4所示,夹持装置6包括第一夹持组件61和第二夹持组件,第一夹持组件61和第二夹持组件相对间隔设置,位于中转工位处的载具4将处于第一夹持组件61和第二夹持组件之间。第一夹持组件61和第二夹持组件均包括夹持部62、第一升降驱动装置63和平移驱动装置64;平移驱动装置64安装于第一升降驱动装置63的驱动端,夹持部62安装于平移驱动装置64的驱动端;通过第一升降驱动装置63能够驱动夹持部62升降,通过平移驱动装置64能够驱动夹持部62远离或靠近中转工位处的载具4。
[0059]
具体工作时,当载具4被放置于中转工位处,载具4位于第一夹持组件61和第二夹持组件的夹持部62之间;初始状态两个夹持部62位于载具4的下方,通过两个第一升降驱动装置63驱动对应的夹持部62上升至与载具4同一高度;然后通过两个平移驱动装置64驱动对应的夹持部62朝向载具4运动,直至载具4被两个夹持部62夹紧固定,载具4将被固定在中转工位上;此时还可通过第一升降驱动装置63驱动夹持部62上升,以带动载具4上升,将载具4抬离第一中转装置21预定高度。当需要第一中转装置21将载具4向前输送至元件输送装置上时,夹持装置6需将载具4放回到第一中转装置21上,并使两个夹持部62松开载具4并缩回到载具4的下方,以不阻碍载具4的运动。
[0060]
载具4上盖设有盖板41,顶升装置7用于将盖板41从载具4上顶开;优选地,如图5所示,顶升装置7包括第一顶升组件71和第二顶升组件72;第一顶升组件71和第二顶升组件72均位于中转工位处的载具4的下方,且第一顶升组件71和第二顶升组件72相对间隔设置。第一顶升组件71和第二顶升组件72均包括承托部73、顶针74和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5;承托部73安装于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5的驱动端,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5能够驱动承托部73上升,以使承托部73与载具4的下端相抵靠;顶针74设置于承托部73朝向载具4的一端的端面上,载具4上开设有通孔,顶针74能够通过该通孔穿过载具4与载具4上的盖板41相抵靠,并将盖板41向上顶起,使盖板41与载具4分离。
[0061]
转移装置8用于将与载具4分离的盖板41从载具4的上方移开或将盖板41重新放回到载具4上。优选地,如图3所示,转移装置8包括滑台模组81和第三夹持组件82,滑台模组81架设安装于中转工位的上方,第三夹持组件82安装于滑台模组81的驱动端,通过滑台模组81能够驱动第三夹持组件82升降或水平移动。当盖板41与载具4分离后,滑台模组81能够带动第三夹持组件82移动至盖板41以通过第三夹持组件82对盖板41进行夹持,然后通过滑台模组81将第三夹持组件82和盖板41从载具4的上方的移开,以不影响第一机械手22向载具4内放入元件,或不影响第二机械手32将载具4内的元件取出。
[0062]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处理机构2和第二处理机构3处还分别围设有电动护栏和光栅,第一处理机构2处的电动护栏或光栅与第一处理机构2通
讯连接,第二处理机构3处的电动护栏或光栅与第二处理机构3通讯连接。当电动护栏或光栅打开时,对应的第一处理机构2和第二处理机构3将停止运行;当电动护栏或光栅关闭对对应的第一处理机构2和第二处理机构3包围时,第一处理机构2和第二处理机构3能够被启动。
[0063]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