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井道结构的连接装置及电梯井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11804发布日期:2022-01-22 12:32阅读:94来源:国知局
电梯井道结构的连接装置及电梯井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梯井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梯井道结构的定位连接装置及电梯井道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旧楼加装电梯的呼声越来越大。一些低矮旧楼房等通常没有预留的电梯井道,在对该些楼房加装电梯时需要在既有建筑物外部构建作为电梯井道的钢架结构,以形成电梯运行的导向框架,同时也作为保护电梯组件的外框。
3.电梯井道结构通常采用多段钢架结构在竖直方向上首尾拼接而成。拼接时,两个钢架结构需要通过起吊装置吊起,然后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对接。目前,电机井道结构的组装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是:一,用于连接起吊装置的吊点通常设置在钢架结构上,钢架结构被吊起后其本身在空中就不容易保持平衡,导致其与下方的一个钢架结构难以对齐,需要大量的人为干预,增加了组装难度和施工工期;二,吊点在钢架结构起吊前需要进行组装,完成对接后需要进行拆卸,吊点的拆装进一步增加了操作工作量,延长了施工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井道结构的连接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电梯井道结构的组装过程中钢架结构不容易对齐以及吊点拆装所造成的工作量大、工期长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梯井道结构的连接装置,用于连接两个井道架体,每一所述井道架体包括多个立管,每一所述立管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端和下端;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
6.所述上连接件用于与所述立管的上端连接,所述上连接件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内壁上设有连接部;
7.所述下连接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立管的下端连接的定位轴,所述定位轴具有插入端,所述插入端用于插入与另一所述立管连接的所述上连接件的所述定位孔。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接件包括上定位板,所述上定位板用于与所述立管的上端连接,所述定位孔开设于所述上定位板上。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接件包括上定位板和连接于所述上定位板的螺接件,所述定位孔包括开设于所述上定位板上的配合孔,以及开设于所述螺接件上且与所述配合孔连通的内螺纹孔,所述连接部包括所述内螺纹孔的螺牙。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定位板设置为能够至少部分插入所述立管的内腔中。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连接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立管的下端连接的下定位板,所述定位轴连接于所述下定位板。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轴上形成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抵接壁,所述下定位板的背离所述插入端的端面抵顶于所述第一抵接壁上。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连接件还包括与所述定位轴连接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下定位板沿所述定位轴的轴向间隔设置,且所述固定板设于所述下定位板的背离所述插入端的一侧。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轴上形成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抵接壁,所述固定板的朝向所述下定位板的端面抵顶于所述第二抵接壁上;或者,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盲孔,所述定位轴的与所述插入端相对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盲孔内。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定位板设置为能够至少部分插入所述立管的内腔中。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端包括直径均一的固定段和直径渐缩的导向段,所述导向段用于引导所述固定段插入所述定位孔中。
17.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井道结构,包括多个井道架体,每一所述井道架体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立管,且每一所述立管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端和下端;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井道架体通过上述各实施例所说的连接装置连接。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接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立管的上端连接的上定位板,且所述上定位板部分插入所述立管的内腔中;所述下连接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立管的下端连接的下定位板,所述下定位板部分插入所述立管的内腔中;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立管的相互靠近的端面之间、所述上定位板和所述下定位板的外周形成缝隙。
1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井道结构的连接装置和电梯井道结构,其有益效果在于: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井道结构的连接装置,通过下连接件的定位轴和上连接件的可供定位轴插入的定位孔,能够使得上下两个立管之间在竖直方向上形成快速定位并连接,减少人工对位操作,提高施工效率;定位孔的内壁上设有连接部,连接部可用于进一步与起吊装置连接,如此,起吊装置与井道架体的最上端连接,井道架体在空中移动时的晃动能够减少,井道架体更容易保持竖直,从而能够保证快速对位;上连接件同时作为吊点,使得起吊装置与井道架体之间的拆卸连接更简便,减少了吊点的拆装操作,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减少了吊点的使用,降低吊点成本。具有该连接装置的电梯井道结构,其两个井道架体之间对位精度高,且组装过程中对位效率高、井道架体的起吊操作量低。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井道结构的连接装置中上连接件的顶视图;
23.图2是图1所示上连接件沿a-a线的剖面图;
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井道结构的连接装置中下连接件的正视图;
25.图4是图3所示下连接件沿b-b线的剖面图,其中,仅示出定位轴;
26.图5是图3所示下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2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井道结构的连接装置与井道架体的连接示意图;
28.图7是图6中c处的放大图;
29.图8是图6中d处的放大图;
30.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井道结构的连接装置在两个井道架体的连接示意图;
31.图10是图9中e处的放大图;
32.图11是两个井道架体焊接后的连接示意图;
33.图12是图1所示上连接件与吊耳的连接示意图;
34.图13是电梯井道结构的井道架体的运输状态示意图;
35.图14是电梯井道结构的井道架体的一种起吊方式示意图;
36.图15是电梯井道结构的井道架体的另一种起吊方式示意图;
37.图16是电梯井道结构的井道架体在起吊后的状态示意图;
38.图17是电梯井道结构的井道架体与幕墙的组装关系示意图。
39.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40.1-上连接件,11-上定位板,110-配合孔,111-上抵接面,12-螺接件,120-内螺纹孔,10-定位孔;
41.2-下连接件,21-下定位板,210-下抵接面,22-定位轴,220-插入端,221-导向段,222-固定段,223-第一抵接壁,223
’‑
第二抵接壁,23-固定板,230-插入孔;
42.3-电梯井道结构,31-井道架体,311-立管,3110-内腔,312-横梁;
43.4-幕墙;5-运输车辆;61-吊钩,62-吊耳,63-螺栓;91-第一缝隙,92-第二缝隙,93-第三缝隙,98-第四焊缝,99-第四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5.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固定或设置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6.本技术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电梯井道结构3的连接装置。电梯井道结构3包括多个在竖直方向上依次连接的井道架体31,该连接装置即用于连接两个相邻的井道架体31,如图9和图10所示。其中,如图6和图9所示,每一井道架体31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立管311,且每一立管311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端和下端,每一井道架体31中多个立管31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保持平齐,相邻两个立管311之间可以通过横梁312(如图6所示)连接,以使井道架体31形成立体框架结构;两个井道架体31在竖直方向上相对接,两个井道架体31的立管311也在竖直方向分别相对接。连接装置即用于两个井道架体31的立管311之间,具体是,位于上方的一个立管311和位于下方的一个立管311的相互靠近的端部之间,如图10所示。
47.立管311为中空的管,其内部形成有贯穿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内腔3110,如图7、图8、图10和图11所示。
48.该连接装置包括上连接件1,如图1所示;还包括下连接件2,如图3所示。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7所示,上连接件1用于设置在立管311的上端,上连接件1上开设有定位孔10,并且,该定位孔10的内壁上设有连接部(未图示);如图3、图4和图8所示,下连接件2用于设置在立管311的下端,下连接件2包括用于与立管311的下端连接的定位轴22,并且,定位轴22具有用于插入上述定位孔10的插入端220。
49.如此,当两个井道架体31需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对接时,位于上方的立管311的下端连接下连接件2,位于下方的立管311的上端连接上连接件1,如此,通过定位轴22插入定位孔10中,两个井道架体31能够实现快速定位连接;当一个井道架体31需要被起吊时,其上端连接上连接件1,定位孔10内壁上的连接部可以与吊耳62等结构件进行连接,如图12所示,然后通过吊耳62与起吊装置(图14至图16仅示出吊钩61)连接,如此,上连接件1可以作为吊点使用,由于吊点位于井道架体31的最上端,吊点与井道架体31的重心之间的距离最大,因此,井道架体31在空中移动时的晃动能够减少,井道架体31更容易保持竖直;上连接件1同时作为吊点使用,起吊装置与井道架体31之间的拆卸连接操作更简便,减少吊点的拆装操作,也省略了额外的吊点的使用。
5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井道结构3的连接装置,通过下连接件2的定位轴22和上连接件1的供定位轴22插入的定位孔10的配合,能够使得上下两个立管311之间形成快速定位并形成连接,减少人工对位操作,提高施工效率;借由定位孔10的内壁上的连接部,该上连接件1可进一步与起吊装置连接,如此,起吊装置与井道架体31的最上端连接,井道架体31在空中移动时的晃动能够减少,井道架体31更容易保持竖直,进而,两个井道架体31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对接时也更容易对齐;上连接件1同时作为吊点,使得起吊装置与井道架体31之间的拆卸连接操作更简便,减少了吊点的拆装操作,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可减少吊点的使用,降低成本。
51.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描述中所使用的“上”和“下”等方位词均是基于该连接装置在电梯井道结构3的组装过程中使用时的状态而定。在非使用状态,电梯井道结构3的井道架体31和该连接装置均可以有其他的方位,但不影响井道架体31、连接装置各自不同结构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连接关系。以下,为清楚描述该连接装置的特征和使用方法,仍基于该连接装置在电梯井道结构3的组装过程中使用时的状态进行描述。
52.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上下方向上相连接的两个立管311的端面的尺寸通常是相同的,也即,位于上方的一个立管311的下端面与位于下方的一个立管311的上端面的形状和尺寸均相同,以下以此为例进行说明。但不排除的是,在其他可能的情况下,位于上方的一个立管311的下端面与位于下方的一个立管311的上端面在形状和/或尺寸上有些许差异。
53.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上连接件1包括上定位板11和设于上定位板11的一侧的螺接件12,上定位板11用于与立管311的上端连接,上定位板11上开设有配合孔110,螺接件12具有内螺纹孔120,该内螺纹孔120和配合孔110连通,由该配合孔110和内螺纹孔120作为上述的定位孔10。其中,可选地,内螺纹孔120和该配合孔110同轴。
54.内螺纹孔120的设置使得该定位孔10可以与其他结构直接形成固定连接。也即,上述所说的连接部可以是内螺纹孔120的螺牙。例如图12所示,定位孔10与具有螺栓63的吊耳
62配合连接,吊耳62进一步与起吊装置连接。具体是,螺栓63插入定位孔10内,并与内螺纹孔120螺接。
55.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上定位板11用于与立管311的上端连接,而内螺纹的加工通常要求较高且需要的高度较大才能保证较好的螺接紧固度,本技术通过将内螺纹孔120于一螺接件12上单独加工,使得上定位板11的设置可以仅需考虑便于与立管311的上端连接并适配即可,不需要较大的厚度;甚至,螺接件12可以直接采用螺母(如六角螺母)等标准件,这样可以使得该上连接件1的制造和结构等更为简化。螺接件12与上定位板11之间可采用焊接、卡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56.配合孔110与上定位板11连接的部分的内壁上可以无需加工螺牙,这样使得定位孔10及上定位板11的制造可以简化,降低上连接件1的制造成本。
57.或者,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不考虑上述因素,依据其他需要,可以直接在上定位板11上加工出内螺牙并形成上述的定位孔10。螺接件12可以省略。
58.不限于上述所述,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定位孔10内壁上的连接部可以为卡扣、凸起、凹槽等其他形式且容易连接的形式。具体不再赘述。
59.关于上连接件1与立管311的上端的连接,请结合参阅图6和图7,其中,上定位板11与立管311的上端之间采用焊接连接。
60.如图2和图7中所示,上定位板11具有一上抵接面111,该上抵接面111是上定位板11用于与下连接件2抵接的端面。螺接件12设于上定位板11上与其上抵接面111相背的端面上。在图7中,当上定位板11与立管311连接后,螺接件12朝向立管311的内腔3110,也即背离下连接件2,使得螺接件12位于上定位板11的下方。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仅需保证上定位板11与立管311之间足够牢固的连接即可,即使螺接件12与上定位板11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不够牢固而导致了螺接件12与上定位板11之间发生了位移、偏移或脱落,当立管311通过上连接件1和螺栓63被起吊装置吊起时,螺接件12也仍会被阻挡在上定位板11的下方,因此,螺接件12与上定位板11之间的连接可根据需要选择低成本、易操作的方式来实现。
61.请参阅图7,上定位板11的尺寸小于立管311的内腔3110的尺寸,这使得上定位板11能够至少部分插入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如此,螺接件12位于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上定位板11的上抵接面111突出于立管311的上端面,上定位板11的与其上抵接面111相背的端面(螺接件12所在端面)则位于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上定位板11的外周面与立管311的内壁之间可形成第一缝隙91,该第一缝隙91的形成能够便于将上定位板11与立管311进行焊接时所使用的钎料等进入,如此,在第一缝隙91中形成第一焊缝(未图示),上定位板11与立管311之间经由第一焊缝在第一缝隙91中的形成而具有大的连接面积,因而,上定位板11与立管311之间的连接强度得以保证。
62.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上定位板11的尺寸还可以等于(设计值,允许一定公差)立管311的内腔3110的尺寸,上定位板11可以部分插入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也可以不进入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或者,上定位板11的尺寸还可以大于立管311的内腔3110的尺寸,但小于立管311的端面的外边缘尺寸,上定位板11可以直接与立管311的端面抵接。然后,定位板与立管311之间再进行焊接等连接即可。
63.不限于上述所述,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上定位板11可以完全进入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上定位板11的上抵接面111位于内腔3110中或者与立管311的上端面平齐,也是可
以的。
64.需要说明的是,立管311的形状通常为方管,也即其端面通常为矩形甚至正方形,如此,立管311的端面的尺寸即指矩形的长和宽,上定位板11的尺寸即指其长和宽。在其他可能的情况下,立管311允许有其他形状,如圆柱等,其端面的尺寸可以指其端面轮廓的圆形的直径,上定位板11的尺寸亦可以指其端面的直径。
65.请参阅图3至图5,下连接件2还包括下定位板21,下定位板21用于与立管311的下端连接。定位轴22与下定位板21连接。下定位板21用于对定位轴22进行支撑,以使定位轴22能够保持一定的方向而便于插入定位孔10内。
66.其中,可选地,定位轴22以穿过下定位板21的方式与下定位板21连接。如此,下定位板21可以对定位轴22沿周向进行360
°
环绕支撑。
67.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5,下连接件2还包括固定板23,固定板23连接于定位轴22的背离其插入端220的一侧,且固定板23与下定位板21在定位轴22的轴向上相间隔设置。固定板23也用于与立管311连接。如此,固定板23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对定位轴22的径向支撑作用,以避免定位轴22在插入定位孔10的过程中因碰撞到上定位板11而发生偏移、弯折甚至掉落等问题。
68.其中,可选地,如图5所示,固定板23上开设有插入孔230,插入孔230可为通孔,定位轴22穿入该通孔,从而定位轴22也以穿过固定板23的方式与固定板23连接。如此,固定板23也对定位轴22沿周向进行360
°
环绕支撑,进一步提高了对定位轴22的径向支撑作用。
69.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轴22上位于固定板23和下定位板21之间的部分的直径较大,从而形成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抵接壁223和第二抵接壁223’,下定位板21的朝向固定板23的端面抵持在第一抵接壁223上,固定板23的朝向下定位板21的端面抵持在第二抵接壁223’上。如此,定位轴22被固定板23和下定位板21所限位,定位轴22不能沿其轴向相对于固定板23和下定位板21发生移动。也即,当固定板23和下定位板21均与立管311固定连接后,定位轴22也与立管311形成了固定连接,定位轴22不会相对于立管311发生竖直方向上的移动。
70.请结合参阅图8,固定板23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立管311的内腔3110的尺寸,这使得固定板23能够至少部分进入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固定板23可与立管311的内壁之间采用焊接等形式连接。可选地,固定板23的尺寸小于立管311的内腔3110的尺寸,以使得固定板23的外周面与立管31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缝隙92,该第二缝隙92同样便于在将固定板23与立管311进行焊接时所使用的钎料等进入,如此,在第二缝隙92中形成第二焊缝(未图示),固定板23与立管311之间经由第二焊缝在第二缝隙92中的形成而具有大的连接面积,因而,固定板23与立管311之间的连接强度得以保证。
71.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下定位板21上背离固定板23的端面为下抵接面210。请参阅图8,下定位板21的尺寸小于立管311的内腔3110的尺寸,这使得下定位板21能够至少部分插入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下定位板21的下抵接面210突出于立管311的下端面,下定位板21的用于与第一抵接壁223相抵接的端面则位于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
72.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下定位板21的外周面与立管311的内壁之间可形成第三缝隙93,该第三缝隙93的形成同样能够便于将下定位板21与立管311进行焊接时所使用的钎料等进入,如此,在第三缝隙93中形成第三焊缝(未图示),下定位板21与立管311之间经由
第三焊缝在第三缝隙93中的形成而具有大的连接面积,因而,下定位板21与立管311之间的连接强度得以保证。
73.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下定位板21的尺寸还可以等于立管311的内腔3110的尺寸,下定位板21可以部分插入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也可以不进入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或者,下定位板21的尺寸还可以大于立管311的内腔3110的尺寸,但小于立管311的端面的尺寸,下定位板21可以直接与立管311的端面抵接。然后,下定位板21与立管311之间再进行焊接等连接即可。
74.不限于上述所述,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下定位板21可以完全进入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下定位板21的下抵接面210位于内腔3110中或者与立管311的下端面平齐,也是可以的。
75.不限于上述所说,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板23上的插入孔230可以为一朝向定位轴22开口的盲孔,定位轴22的背离其插入端220的一侧伸入至盲孔内但不会穿过固定板23。如此,固定板23也能够起到对定位轴22的径向支撑作用。此时,定位轴22上可以仅设置用于抵接下定位板21的第一抵接壁223即可。
76.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下定位板21、定位轴22和固定板23三者可以是独立的结构件,也即,在下连接件2与立管311连接之前,下定位板21、定位轴22和固定板23的每一个都可以是单独设置的结构件。在该种情况下,该下连接件2与立管311的连接方法为:先将固定板23置入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将固定板23与立管311焊接;将定位轴22的上端朝向固定板23上的插入孔230移动,直至定位轴22与固定板23形成抵接;然后将下定位板21穿过定位轴22的下端并使下定位板21与第一抵接壁223相抵接;将下定位板21与立管311焊接,如此,完成该下连接件2与立管311的连接。
77.不限于上述所说,在其他实施例中,下定位板21和固定板23可以分别通过焊接、卡接等方式与定位轴22连接,而对应省略定位轴22上的第一抵接壁223和/或第二抵接壁223’。例如,下定位板21、定位轴22和固定板23三者可以是独立的结构件,先将固定板23置入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将固定板23与立管311焊接;将定位轴22的上端朝向固定板23移动,直至定位轴22与固定板23形成抵接,然后将定位轴22与固定板23焊接;将下定位板21穿过定位轴22的下端;将下定位板21与立管311、定位轴22均焊接。如此,完成该下连接件2与立管311的连接。
78.不限于上述所说,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板23与定位轴22可为一体连接的结构,下定位板21为独立结构件。在将下连接件2与立管311组装时,先将固定板23通过焊接等方式与立管311的内壁形成固定连接,然后将下定位板21套设在定位轴22上,并将下定位板21与立管311连接即可。
79.又或者,下固定板23与定位轴22为一体连接件,固定板23为独立结构件。在将下连接件2与立管311组装式,固定板23通过焊接等方式先与立管311的内壁形成固定连接,然后将一体连接的下定位板21和定位轴22连接至立管311和固定板23即可。
80.不限于上述所说,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板23、定位轴22和下定位板21三者在与立管311连接之前也可以是一体连接的结构。
81.请参阅图9和图10,上定位板11的上抵接面111与下定位板21的下抵接面210为二者之间相互靠近的端面。当定位轴22插入定位孔10后,上抵接面111与下抵接面210相互压
接。如此,实现了竖直方向上两个立管311之间的定位连接。
82.并且,由于上述所说的上抵接面111突出于立管311的上端面且上定位板11的尺寸小于立管311的上端面的尺寸,和/或,下抵接面210突出于立管311的下端面且下定位板21的尺寸小于立管311的下端面的尺寸,这使得在两个相邻立管311的端面之间、上定位板11和/或下定位板21的外侧形成第四缝隙99,如图10所示。该第四缝隙99的形成能够使得将立管311进行焊接时所使用的钎料等进入,如此,在该第四缝隙99中形成第四焊缝98,如图11所示,立管311之间经由第四焊缝98在第四缝隙99中的形成而具有大的连接面积,因而,能够提高两个立管311之间的连接强度。
83.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轴22的插入端220包括沿着远离下定位板21方向依次连接的固定段222和导向段221,固定段222的直径均一,导向段221沿着远离下定位板21方向直径渐缩。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在下连接件2与上连接件1进行定位连接时,导向段221呈锥状,能够更容易且快速地插入定位孔10中,然后导向段221的倾斜的外周面能够引导该定位轴22继续向位于下方的立管311的内腔3110中移动,直至下定位板21与上定位板11相抵接,能够提高定位轴22与定位孔10的定位效率,进而提高上下两个立管311之间的组装效率;并且,此时,固定段222位于定位孔10中,固定段222的直径可以设置为等于定位孔10的内径或者稍小于定位孔10的内径,以降低固定段222在插入定位孔10后的水平偏移,使得固定段222与定位孔10尽可能保持同轴,提高两个立管311之间的对位精度。
84.请参阅图17,井道架体31在进行吊装前,其外围需要组装好用于设置在井道外立面的幕墙4等结构,同时还会在井道架体31内预安装一些电梯部件(未图示)等。幕墙4的材料一般为钢化夹胶玻璃、铝塑板、陶瓷板等。如图13(为清楚图示,图13中仅示出井道架体31)所示,运输时,井道架体31及其幕墙4、电梯部件等以水平放置的方式放置在运输车辆5上。井道架体31的吊装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起吊形式。
85.第一种起吊形式:如图14(为清楚图示,图14中仅示出井道架体31)所示,各立管311的上端和下端均与起吊装置的吊钩61连接,井道架体31整体被提升离开运输车辆5的表面,在空中进行方位调整,直至呈竖直状态,如图16(为清楚图示,图16中仅示出井道架体31)所示,然后,将吊钩61与井道架体31下端的连接解除,可以将该呈竖直状态的井道架体31放置于所需要的位置处。
86.第二种起吊方式,如图15(为清楚图示,图15中仅示出井道架体31)所示,各立管311的上端与起吊装置的吊钩61连接,井道架体31的上端逐渐抬离运输车辆5的表面,井道架体31的下端以水平线为轴进行转动运动,直至井道架体31整体呈竖直状态,如图16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第二种起吊方式中,由于本技术中立管311的下端连接有下连接件2,且定位轴22的插入端220突出于立管311的下端面,当井道架体31的下端以水平线为轴进行转动运动时,定位轴22与运输车辆5的表面相转动接触,幕墙4等不会与运输车辆5的表面相接触,因而不会受到来自运输车辆5的表面的压力,因而,避免了幕墙4等因受力而造成的损坏。
87.并且,由于上述第四缝隙99的形成,两个立管311之间进行焊接时,用于焊接的钎料以及所形成的焊缝(参考图11所述第四焊缝98)等可以远离电梯井道结构3外围的幕墙4,既能避免幕墙4对焊接操作造成影响,也能避免焊接时产生的高温反过来对幕墙4的材料造成影响,降低了焊接操作的难度,且保证了电梯井道结构3外围幕墙4的材料的安全性。
88.基于上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梯井道结构3,如图9所示,该电梯井道结构3包括多个在竖直方向上依次连接的井道架体31(图9中仅示出两个),每一井道架体31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立管311,且每一立管311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端和下端。本技术的电梯井道结构3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所说的连接装置,其中,如图10所示,定位轴22的插入端220插入定位孔10内。
8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井道结构3,通过上连接件1和下连接件2的配合,使得两个井道架体31之间对位精度高,且组装过程中对位效率高、井道架体31的起吊操作量低。
9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上定位板11的上抵接面111与下定位板21的下抵接面210相压接,两个立管311的相互靠近的端面之间、上定位板11和下定位板21的外侧形成第四缝隙99。其中,两个立管311之间焊接连接。如图11所示,两个立管311之间焊接连接并在第四缝隙99中形成第四焊缝98。
91.连接装置的其他具体结构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92.如图9所示,每一井道架体31还包括连接在两个相邻立管311之间的横梁312。如此,横梁312和立管311形成规则的框架结构。横梁312以及横梁312与立管311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此不作特别限定。
9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