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桁梁吊装落梁滑动一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08224发布日期:2022-03-02 05:30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桁梁吊装落梁滑动一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桁梁吊装落梁滑动一体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钢桁梁桥中钢桁梁吊装及滑动的主要传统方法为:钢桁梁落梁时采用落梁垫块,落梁完成后利用千斤顶起顶钢桁梁,拆除落梁垫块,安装滑块,再进行钢桁梁的滑动。该方法需先拆除落梁垫块,再安装滑块。施工效率低,经济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桁梁吊装落梁滑动一体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反复拆装落梁垫块和滑块的问题。
4.为达到以上目的,一方面,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5.本技术提供一种钢桁梁吊装落梁滑动一体装置,包括:
6.落梁垫块,其可拆卸安装于钢桁梁下弦杆底部,为箱体结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连接孔,连接板通过设置在连接孔上的连接件与钢桁梁下弦杆或者滑移板可拆卸连接;
7.滑移板,其可拆卸安装于落梁垫块底部;
8.缓冲垫,其可拆卸安装于滑移板底部,且所述缓冲垫设置于地面。
9.优选的,所述落梁垫块还包括:
10.支撑筋,有多个,其设置在箱体的外侧壁,同一侧壁上的支撑筋均匀分布。
11.优选的,所述箱体和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分布在同一侧面上的相邻两个支撑筋之间。
12.优选的,所述箱体顺桥向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于穿设钢绞线的拉力孔。
13.优选的,在其中一个拉力孔内嵌设有锚定板。
14.优选的,所述锚定板包括:
15.稳定桩,其通过拉力孔伸入落梁垫块内;
16.锚板,其固定设置于稳定桩的一端,并紧贴拉力孔的外侧,所述钢绞线拴在锚板上。
17.优选的,所述缓冲垫底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穿过安装孔、滑移板和连接板,将安装孔、滑移板和连接板紧固。
18.优选的,所述落梁垫块顺桥向的两侧壁还设置有防折板。
19.优选的,所述滑移板的材料为mge。
20.优选的,所述缓冲垫的材料为橡胶。
21.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22.1、本技术中将落梁垫块、滑移板和缓冲垫合为一体,无需进行落梁垫块及滑块的拆装,橡胶材质的缓冲垫在钢梁下放时起到缓冲作用,施工效率高。
23.2、仅落梁垫块通过螺栓与钢桁梁连接,其余构件均通过螺栓安装于落梁垫块上,对主体结构影响小,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施工效率高,成本低。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中一个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7.附图标记:
28.1、落梁垫块;11、箱体;111、拉力孔;112、锚定板;1121、稳定桩;1122、锚板;12、连接板;13、支撑筋;14、加强筋;15、防折板;2、滑移板;3、缓冲垫;31、安装孔;32、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本技术中,提供一种钢桁梁吊装落梁滑动一体装置的实施例,包括落梁垫块1、滑移板2和缓冲垫3。
31.上述落梁垫块1可拆卸安装于钢桁梁下弦杆底部,而在工作过程中会存在落梁垫块1会产生一定自重影响工作的进行,而落梁垫块1的滑移、自重会对对准施工的工艺产生影响,同时落梁垫块1需要同时进行滑动和支撑,所以需要尽可能的降低落梁垫块1的自重。所以所述落梁垫块1分为箱体11和支撑筋13,箱体11四面围设,内部为空腔,顶面和底面为连接板12,位于顶面的连接板12通过连接孔连接钢桁梁下弦杆,位于底面的连接板12通过连接件将滑移板2和缓冲垫3固定连接,箱体11内部空腔用于减轻箱体11落梁垫块1整体自重。
32.滑移板2设置在落梁垫块1底部,通常相对于缓冲垫3较薄,并且比较光滑,为了防止滑移板2滑脱,一般需要多个连接件连接,并且为了避免连接件抵接在底面上造成摩擦阻力增大,因此在有些实施例中,滑移板2厚度足够大,能够容纳下连接件的端部,滑移板2下表面开有少量孔,使得连接件的凸出部分收纳在孔里。
33.缓冲垫3设置在滑移板2底部,缓冲垫3抵接于地面,一般的实施例中缓冲垫3、滑移板2和落梁垫块1是通过连接件将三者直接连接。
34.本实施例的实施过程如下:
35.1、将落梁垫块1安装于钢桁梁下弦杆上,在落梁垫块1下方安装滑移板2和缓冲垫3。
36.2、钢桁梁节段运送到位,起吊钢桁梁,调整落梁偏差后落梁。
37.3、钢桁梁落梁后,利用千斤顶向上顶升钢桁梁,拆除落梁垫块1与橡胶垫螺栓,拆
除橡胶垫,再将滑移板2下降接触地面。
38.4、利用千斤顶或钢绞线拖拉使钢桁梁滑动至设计位置。
39.而在工作过程中,长时间的的牵拉滑移过程中,会造成折弯损害,同时提高其强度。
40.因此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支撑筋13设置在箱体11底部外侧壁,沿每个侧壁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用以支撑侧向力,提高利用落梁垫块1滑动时的侧向强度,避免过早的损坏。
41.而为了方便利用千斤顶或钢绞线拖拉使钢桁梁滑动至设计位置,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箱体11顺桥向的两个侧壁上开设有用于穿设钢绞线的拉力孔111,这样在利用钢绞线拉动钢桁梁时可以借助拉力孔111进行牵拉,对整体结构要求更低。
42.而在仅单独利用拉力孔111时,一般的情况下需要将钢绞线穿过拉力孔111,在另一侧利用横杆或者其他装置锚定,穿线比较复杂。
43.因此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锚定板112需要包括稳定桩1121和锚板1122,而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拉力孔111的孔径增大,使得锚定板112可以插入拉力孔111,其中稳定桩1121和拉力孔111的尺寸相同,而锚板1122是用来连接钢绞线的,可以将钢绞线传递过来的应力尽可能的分散,延长箱体11的使用寿命。而锚定板112是插接在拉力孔111中,在不需要使用时可以直接从拉力孔111中拔出,以减少重量,降低施工难度。
44.在前述实施例中,缓冲垫3和滑动垫是通过连接件连接在连接板12上,在落梁或者移动钢桁梁时,在长期使用中传递剪力使得箱体11和连接板12之间的连接容易疲劳断裂。
45.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箱体11的连接板12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筋14,加强筋14的设置位置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同一平面上相邻两个支撑筋13之间。
46.众所周知,钢桁梁的自重较大,在落梁时,会对缓冲垫3产生较大的挤压变形,在一些情况会导致连接件接触地面承力,容易造成连接件折弯损坏,难以进行后续的工序。
47.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缓冲垫3底部开设有安装孔31,连接件为连接螺栓32,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孔31的孔径较小,仅能刚容纳下连接螺栓32,而孔深较深,这样在缓冲垫3变形后连接螺栓32也不会接触地面,而连接螺栓32为双头的螺栓,两头都有螺母进行紧固,而位于上侧的螺母除了紧固作用之外,还具备调节螺栓向下伸出长度的功能,连接螺栓32将缓冲垫3、滑动垫以及落梁垫块1固定连接,当拆除缓冲垫3时,需要拆除缓冲垫3一侧的螺母,同时将上侧的螺母继续拧,使得连接螺栓32向下伸出的长度缩短到合适滑动垫的长度,然后再将下侧的螺母拧上,紧固滑动垫。
48.而在利用钢绞线牵拉钢桁梁的时候,因为钢桁梁的巨大重量,其他结构在落梁电焊顺桥向两侧伸出的部分,在启动和停止牵拉的时候容易受到巨大的扭力,导致两端容易折损。
49.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落梁垫块1的顺桥向两侧壁设置有防折板15,防折板15接近l型,两个伸出端分别连接落梁垫块1侧壁和其他结构的伸出部分,比如帮助落梁垫块1与其他结构连接的板件,或者与钢桁梁连接部分,亦或者有一定硬度要求的滑移板2,可以有效避免这些结构的损坏,而防折板15的具体安装位置是在设计时根据需要防止折弯的部分确定的。
50.而上述滑移板2为了减小阻力,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采用mge板。
51.而同样的,为了减少缓冲垫3损耗,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缓冲垫3采用橡胶垫。
5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4.以上上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