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盖开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16243发布日期:2022-03-02 06:4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井盖开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井盖开启工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井盖开启装置。


背景技术:

2.井盖,用于遮盖道路或家中深井,防止人或者物体坠落。按材质可分为金属井盖、高强度纤维水泥混凝土井盖、树脂井盖等。一般采用圆形。可用于绿化带、人行道、机动车道、码头、小巷等。
3.井盖上设有孔洞,检修人员常利用井钩插入井盖的孔洞中并钩住井盖,用力向上提从而将井盖拉出。由于井盖又大又重,人力拉出的方式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井盖开启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井钩开启井盖费时费力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井盖开启装置,井盖上设有井孔,所述井盖开启装置包括:
6.架设于所述井盖周围的地面上且位于所述井盖上方的支架,高度可调;
7.可拆卸且可转动的吊设于所述支架上的吊钩件,通过调低所述支架的高度,使得所述吊钩件伸入所述井孔内,并通过转动所述吊钩件使所述吊钩件钩住所述井盖,通过调高所述支架的高度,使所述井盖随所述支架一起升高,从而实现开启所述井盖。
8.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井盖周围的地面上架设位于所述井盖上方的支架,支架上设有吊钩件且高度可调,通过调低所述支架的高度,将所述吊钩件伸入所述井孔内,并通过转动吊钩件使吊钩件钩住所述井盖,再通过调高所述支架的高度,使支架带着井盖一起升高,从而使井盖脱离井口,以实现井盖的开启。
9.本实用新型井盖开启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位于所述井盖上方的横梁以及设于所述横梁的两端且置于所述井盖周围的地面上的支腿组件;
10.所述支腿组件高度可调,通过调节所述支腿组件的高度以实现对所述支架的高度调节。
11.本实用新型井盖开启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腿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横梁的端部的支撑腿以及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支撑腿的底部且置于所述井盖周围的地面上的顶伸件;
12.所述顶伸件可伸缩调节,通过伸缩调节所述顶伸件的长度以实现对所述支腿组件的高度调节。
13.本实用新型井盖开启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以高度可调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架上且位于所述井盖外侧的一对滚轮,与所述支腿组件错开设置;
14.通过调节所述滚轮的高度以使所述滚轮可悬空或落放于地面。
15.本实用新型井盖开启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架上且可伸缩调
节的伸缩件,所述滚轮通过伸缩件安装于所述横梁上。
16.本实用新型井盖开启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伸缩件为电动气缸。
17.本实用新型井盖开启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竖向穿置并安装于所述支架上的螺杆以及横向地设于所述螺杆底端的吊梁;
18.所述吊钩件吊设于所述吊梁上;通过转动所述螺杆以使所述吊梁转动,从而实现对所述吊钩件的转动调节。
19.本实用新型井盖开启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于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支架上的推杆。
20.本实用新型井盖开启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架之上的提手,所述推杆通过所述提手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支架上。
21.本实用新型井盖开启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吊钩件呈十字型状。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开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开启装置在未安装推杆时的状态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开启装置中顶伸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支架10,横梁11,支腿组件12,支撑腿121,顶伸件122,吊钩件20,滚轮30,伸缩件40,螺杆50,吊梁60,推杆70,提手80。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井盖开启装置,用于将井盖从井口拉出,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架以及吊钩件,通过调低支架的高度,将吊钩件伸入井孔内并通过转动吊钩件使吊钩件钩住井盖,再通过调高支架的高度,使支架带着井盖一起升高,从而使井盖脱离井口,以实现井盖的开启,再通过调长调长伸缩件使滚轮落放于地面,以便于移动井盖开启装置,从而能够便捷的实现对井盖的运输。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井盖开启装置进行说明。
29.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一种井盖开启装置,井盖上设有井孔,井盖开启装置包括:架设于井盖周围的地面上且位于井盖上方的支架10,支架10高度可调;可拆卸且位置可调的吊设于支架10上的吊钩件20,通过调低支架10的高度,使得吊钩件20伸入井孔内,并通过转动吊钩件20使吊钩件20钩住井盖,通过调高支架10的高度,使井盖随支架10一起升高,从而实现开启井盖。
30.在本实施例中井盖开启装置通过将支架10对应井盖的位置架设在井盖周围的地面上,使得支架10位于井盖上方的支架10,通过调低支架10的高度,使吊钩件20伸入井孔内并通过转动吊钩件20使吊钩件20钩住井盖,再通过调高支架10的高度,使支架10带着井盖一起升高,从而使井盖脱离井口,以实现井盖的开启,节省体力,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31.参见图1和图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支架10包括位于井盖上方的横梁11以及设于横梁11的两端且置于井盖周围的地面上的支腿组件12;支腿组件12高度可调,通过调节支腿组件12的高度以实现对支架10的高度调节。
32.参见图1和图2,进一步的,支腿组件12包括设于横梁11的端部的支撑腿121以及可拆卸的安装于支撑腿121的底部且置于井盖周围的地面上的顶伸件122;顶伸件122可伸缩调节,通过伸缩调节顶伸件122的长度以实现对支腿组件12的高度调节。较佳地,顶伸件122为千斤顶或电动气缸,以将井盖快速平稳的开启。
33.参见图2和图3,更进一步的,支撑腿121底面设有一倒t字型状的插接件,顶伸件122的顶面设有与插接件相适配的插槽,插槽呈u字型状且插槽顶面的槽口处形成有部分遮挡槽口的有挡边,通过卡合部与插槽插接连接,以实现支撑腿121和顶伸件122的安装连接,并通过挡边以使插接件限位于插槽中。
34.参见图1和图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井盖开启装置还包括以高度可调的方式安装于横梁11上且位于井盖外侧的一对滚轮30,滚轮30与支腿组件12错开设置;通过调节滚轮30的高度以使滚轮30可悬空或落放于地面,通过滚轮30能够方便的移动井盖开启装置,从而能够便捷的实现对井盖的运输。
35.参见图1和图2,进一步的,井盖开启装置还包括设于支架10上且可伸缩调节的伸缩件40,滚轮30通过伸缩件40安装于支架10上。在移动井盖开启装置时,通过调长伸缩件40使滚轮30落放于地面,以便于推动支架10移动;在吊钩件20钩住井盖,顶伸件122需调长之前,通过调短伸缩件40使滚轮30悬空,避免滚轮30带动支架10移动,确保顶伸件122平稳的顶升支架10。
36.较佳地,滚轮30为万向轮。
37.更进一步的,伸缩件40为电动气缸。
38.参见图1和图2,较佳地,吊钩件20为一对且间隔设置。通常井盖上设有一对呈条状的井孔,一对井孔沿井盖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
39.参见图1和图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井盖开启装置还包括竖向穿置并安装于支架10上的螺杆50以及横向地设于螺杆50底端的吊梁60;吊钩件20吊设于吊梁60上;通过转动螺杆50以使吊梁60转动,从而实现对吊钩件20的转动调节。通过转动螺杆50使吊梁60能够旋转,从而将吊梁60转动至与一对井孔相对齐的径向方向,使得吊钩件20能够位于对应的井孔的上方。
40.较佳地,一对吊钩件20对称的位于吊梁60的两端。
41.参见图1和图2,进一步的,吊钩件20的顶端伸出吊梁60的顶面且形成有安装部,该安装部设有转动座,转动座置于吊梁60之上,通过转动该转动座以带动吊钩件20转动。
42.参见图1和图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吊钩件20呈十字型状且包括穿置并安装于吊梁60上的竖杆以及对称的形成于竖杆两侧的一对横杆,一对横杆相对的一端的距离大于井孔的宽度。
43.通过将横杆调至与井孔的长度方向一致,将吊钩件20深入井孔内,通过转动该转动座以带动吊钩件20转动,使横杆托住井盖,从而将井盖钩住。
44.在另一种较佳实施例中,吊钩件20还可以呈倒t字形状。
45.参见图1和图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井盖开启装置还包括设于可拆卸的安装于
支架10上的推杆70。
46.参见图1和图2,进一步的,井盖开启装置还包括设于支架10之上的提手80,推杆70通过提手80可拆卸的安装于支架10上。
47.较佳地,提手80呈弧线状且设于支架10的顶面,提手80的设置方向与横梁11的长度方向一致,提手80的中部设有螺纹套筒,推杆70的端部螺纹连接于螺纹套筒内。
48.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井盖开启装置的工作流程进行说明。
49.将支架10架设于井盖周围的地面上且位于井盖上方的支架10,调短伸缩件40使滚轮30悬空,转动螺杆50使吊钩件20位于对应的井孔上方,通过调短顶伸件122以调低支架10的高度,使吊钩件20伸入井孔内,并通过转动吊钩件20使吊钩件20钩住井盖,通过调长顶伸件122以调高支架10的高度,使支架10带着井盖一起升高,从而使井盖脱离井口,以实现井盖的开启,再调长伸缩件40使滚轮30落放于地面,通过推动推杆70使支架10移动,进而带着井盖移动待放置的位置处。
50.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