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物转印用张力维控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28891发布日期:2022-01-26 14:29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织物转印用张力维控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输送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织物转印用张力维控机构。


背景技术:

2.面料在转印过程中需要将,面料原材料和转印膜进行贴合,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使两者绕经热压辊,通过热压辊的热压将专业膜上的图案花型转印至面料上,形成印花面料。
3.在印花过程中需要将转印用的膜料与面料相互稳定贴合,保持输送的稳定性,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膜料的张力控制稳定性部件,在输送过程中经常产生过分松弛而褶皱,或者过分张紧而过分拉伸绷紧设置断裂的情况,影响面料印花生产的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织物转印用张力维控机构,能够稳定维持膜料在转印过程中的张力,保持物料输送的稳定性。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织物转印用张力维控机构,包括供膜料从上方绕过的导辊一和导辊二,所述导辊一和导辊二之间的上方悬挂有收纳带,所述收纳带的下端连接有配重轴,下方的收纳带卷绕于配重轴外周形成辊状物,所述辊状物低于导辊一和导辊二。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纳带包括带体和若干支撑条,支撑条呈平行间隔分布于带体的一面,相邻支撑条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配重轴卷绕于带体上未设置支撑条的一面。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辊状物与向上延伸的带体相切,导辊二位移带体朝向辊状物的一侧,导辊一位移带体的另一侧;膜料的输送方向为从导辊一往导辊二。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辊二的高度高于导辊一。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重轴的两端伸出辊状物,并设置有用于调节向下拉力的调节装置。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壳体、上配重块和上连杆,所述壳体内开设上下走向的滑道,所述上配重块滑道连接于滑道内,所述上连杆的上端转动连接于配重轴端部,下端与上配重块相连。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配重块上设置供上连杆穿过的上连接孔,所述上连杆的下端设置上限位块,上配重块通过重力挂于向下上限位块上。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道内滑动连接有下配重块,所述下配重块位于上配重块的下方,并通过拉簧弹性连接。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配重块上开设有上下走向的下连接孔,所述下连接孔中穿设有下连杆,下连杆的上端固定有下限位块,所述下连杆通过下限位块悬挂于
下配重块上。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连杆可在下连接孔内旋转,所述壳体的下端开设供连杆穿过的螺孔,所述下连杆的下端设置与所述螺孔螺纹适配的外螺纹。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通过采用辊状物的压力对膜料的张力进行调节,可产生升降浮动,并可在升降浮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张紧压力;并且可在导辊一和导辊二之间形成物料的收卷缓冲空间,可对膜料的输送速度进行缓冲,保持膜料输送供给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织物转印用张力维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1、导辊一;2、导辊二;3、收纳带;4、配重轴;5、辊状物;6、调节装置;31、带体;32、支撑条;33、间隙;61、壳体;62、滑道;63、上配重块;64、下配重块;65、拉簧;66、上连杆;67、上连接孔;68、上限位块;69、下连杆;610、下连接孔;611、下限位块;612、螺孔;61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实施例:一种织物转印用张力维控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导辊一1、导辊二2和用于配重张紧膜料的辊状物5,膜料从上方绕过的导辊一1和导辊二2,辊状物5低于导辊一1和导辊二2,辊状物5陷入两者之间;辊状物5能够抵压在导辊一1、导辊二2之间的膜料的上侧,对膜料施加向下的力,使得膜料保持张紧的状态。
23.该辊状物5包括配重辊和收纳带3,收纳到的下端卷绕在配重轴4的外周,形成外径适当的辊状物5,而收纳带3的上方悬挂于导辊一1和导辊二2之间的上方的支撑物上,使得辊状物5形成悬挂的结构,通过重力对膜料的上侧施加压力;并且由于辊状物5成卷绕状结构,当膜料的输送速度加快或不稳定时,膜料对辊状物5产生向上的作用力,带动辊状物5上升,进一步收卷,形成浮动调节的结构,并且在调节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的张紧作用力,能够保持膜料输送稳定。
24.为了保持辊状物5收卷的稳定性,可对收纳带3进行改进;如图2所示,收纳带3包括带体31和若干支撑条32,带体31为布料或薄膜,支撑条32则呈平行间隔粘结于带体31的一面,各支撑条32形成平行等距配列结构,在相邻支撑条32之间形成间隙33;
25.受到支撑条32的限制,收纳带3朝向支撑条32的一面弯折浮动有限,支撑条32之间即发生相抵;配重轴4卷绕在带体31上未粘结支撑条32的一面,在向该侧卷绕时,收纳带3能够稳定紧密地卷绕于配重辊外周,并且能够在膜料张力变化产生上升浮动时保持收纳带3的稳定收卷。
26.膜料的输送方向为从导辊一1往导辊二2,而辊状物5与向上延伸的带体31相切,辊状物5位于收纳带3的朝向导辊二2的一侧;在膜料输送过程中,膜料将与收纳带3产生摩擦,通过摩擦力对辊状物5产生自然收卷方向的力,在膜料抬升辊状物5的同时能够保持辊状物5更加平稳地收卷;导辊二2的高度可高于导辊一1,使得膜料在绕过辊状物5时,朝向导辊二2的一侧,膜料将由更长的距离与辊状物5保持摩擦接触,从而能够保持摩擦收卷的稳定性。
27.如图1、3所示,配重轴4在由单纯的自重形成向下作用力的同时,可增设调节装置6,增加张力维持范围;将配重轴4的两端伸出辊状物5,并在两端安装力的调节装置6;
28.该调节装置6可包括壳体61、上配重块63和上连杆66,壳体61内开设上下走向的滑道62,滑道62上下正对配重轴4;上配重块63则滑道62连接在滑道62内部,在商配重块和配重轴4之间通过上连杆66连接;其中上连杆66从壳体61上方的通孔613伸出,转动连接于配重轴4端部,下端与上配重块63相连,从而能够在配重轴4收卷过程中保持稳定;上配重块63上开设供上连杆66穿过的上连接孔67,在上连杆66的下端形成固定且凸出的上限位块68,上限位块68大于上连接孔67,使得上配重块63通过重力挂于向下上限位块68上,形成对配重轴4的增力;连接杆与配重轴4的端部之间采用相互套接的可拆卸结构,在不需要增重时可进行拆卸。
29.在滑道62内还滑动连接有下配重块64,下配重块64位于上配重块63的下方,并通过拉簧65弹性连接,从而使得上配重块63、下配重块64能够进一步对配重轴4进行增重,增加对膜料的压力;下配重块64上开设有上下走向的下连接孔610,下连接孔610中穿设有下连杆69,下连杆69的上端固定有下限位块611,下限位块611大于下连接孔610,可将下连杆69通过下限位块611悬挂于下配重块64上,而后通过向下拉动下连杆69,拉扯拉簧65,即可增加对配重轴4产生的向下拉力,进一步增加辊状物5产生的张紧作用力;
30.下连杆69的拉扯可采用液压、电机传递设备自动控制,也可采用螺纹结构手动控制;以螺纹手动控制结构为例,该下连杆69的上端可在下连接孔610内旋转,在壳体61的下端开设螺孔612,螺孔612位于滑道62的下端,能够供下连杆69穿出;并在下连杆69的下端加工形成与螺孔612适配的外螺纹,使得下连杆69能够螺纹连接于螺孔612中,通过旋转调节下连杆69,即可控制下连杆69的升降距离,从而调节对拉簧65的拉扯作用力,调整辊状物5在调节装置6作用下的向下压力情况。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