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52449发布日期:2022-02-09 15:1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曳引承重结构,包括主承重梁、副承重梁、曳引机、绳头组件、对重反绳轮和多个轿架反绳轮,所述曳引机用于驱动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绕设于所述对重反绳轮和所述轿架反绳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所述绳头组件及所述对重反绳轮均设置于所述主承重梁,所述绳头组件包括对重侧绳头和轿厢侧绳头,所述曳引绳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对重侧绳头和所述轿厢侧绳头,所述曳引机的曳引轮两侧引出曳引绳的位置均位于所述主承重梁的正上方,多个所述轿架反绳轮均设置于所述副承重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绳头组件、所述对重反绳轮和所述曳引机沿所述主承重梁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反绳轮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对重反绳轮关于轿厢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轿厢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主承重梁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在所述主承重梁的长度方向上平分所述主承重梁。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承重梁包括三条主单元梁,所述绳头组件和所述曳引机均横跨三条所述主单元梁设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三条所述主单元梁自远离所述副承重梁至靠近所述副承重梁依次为第一主单元梁、第二主单元梁和第三主单元梁,位于所述曳引轮一侧的曳引绳从所述第一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二主单元梁之间穿过,位于所述曳引轮另一侧的曳引绳从所述第二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三主单元梁之间穿过。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反绳轮横跨所述第一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二主单元梁设置。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侧绳头引出的所述曳引绳位于所述第一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二主单元梁之间,所述轿厢侧引出的所述曳引绳位于所述第二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三主单元梁之间。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架反绳轮通过安装架设置在所述副承重梁上,所述安装架活动连接于所述副承重梁且能够以竖直方向的轴线为轴进行转动。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架反绳轮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轿架反绳轮以轿厢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轿厢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副承重梁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在所述副承重梁的长度方向上平分所述副承重梁。10.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曳引机、绳头组件及对重反绳轮均设置于主承重梁,绳头组件包括对重侧绳头和轿厢侧绳头,曳引绳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对重侧绳头和轿厢侧绳头,曳引机的曳引轮两侧引出曳引绳的位置均位于主承重梁的正上方,多个轿架反绳轮均设置于副承重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轿架反绳轮无需避让主承重梁上的对重反绳轮设置,因此也无需悬臂设置轿架反绳轮,减少了主承重梁上载荷分布不均以及轿架反绳轮倾倒的可能性。另外,曳引轮分别引出曳引绳的两侧均位于主承重梁的正上方,使曳引轮也无需悬臂设置,减少了主承重梁上载荷分布不均的情况。均的情况。均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学 李显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菱王电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30
技术公布日:2022/2/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