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挤膜生产用包装封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84132发布日期:2022-04-22 13:00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共挤膜生产用包装封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共挤膜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共挤膜生产用包装封口装置。


背景技术:

2.共挤膜是应用于纯牛奶袋、快递袋、金属保护膜,特点是拉伸性能好、表面亮度好。多层共挤膜在吹膜过程中直接以桶膜形式成品,薄膜内壁处于与外界无法接触状态,相对较为安全,而制袋过程中也只需封一边便成袋,风险也相对较小。
3.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920024602.9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多层共挤膜的包装封口装置,包括底座、安装板、封口箱、驱动电机一、加热装置、封口装置、支撑座、支撑板、驱动电机二、转轴、扇形齿轮、限位板和载物装置。
4.上述专利存在以下不足:通过支撑板和圆盘的转动,进行定位封口,对于共挤膜的封口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封口效果不够稳定,且不便于进行连续封口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共挤膜生产用包装封口装置。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共挤膜生产用包装封口装置,包括承载底座、出卷组件、热封组件和收卷组件,所述出卷组件、热封组件和收卷组件依次固定安装在承载底座的顶端,所述热封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转动安装有热封辊,且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依次转动安装有进料辊和出料辊,所述进料辊和出料辊之间设置有底辊;
8.所述热封辊包括安装套筒,所述安装套筒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传动轴,且所述安装套筒的外壁依次固定安装有第一封板、第二封板、第三封板和第四封板,所述安装套筒的内腔固定安装有导线支架,所述导线支架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通电导线。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卷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固定连接在承载底座顶端的一边侧,且所述第一支撑体的一侧转动安装有出卷轴。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收卷组件包括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一侧转动安装有收卷轴,所述收卷轴的一端管贯穿第二支撑体并向外延伸,所述收卷轴的延伸端固定安装有从动链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料辊的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板并向外延伸,所述进料辊的延伸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
12.所述出料辊的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板并向外延伸,所述出料辊的延伸端依次固定安装有第二齿轮和主动链轮。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辊的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板并向外延伸,
所述底辊的延伸端依次固定安装有主动齿轮和主动转盘;
14.所述承载底座顶端的中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底辊转动设置在安装槽内部。
15.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轴贯穿第二支撑板并向外延伸,所述传动轴的延伸端固定安装有从动转盘。
16.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分别啮合在主动齿轮的圆周外壁,所述底辊的另一端传动连接有外置驱动电机。
1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动转盘侧面的一边侧转动连接有传动连杆,所述传动连杆的一端与从动转盘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连杆的中部开设有传动滑槽,所述传动滑槽的内部滑动安装有定位柱,定位柱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板的一侧。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共挤膜生产用包装封口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9.1.该封口装置,通过主动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配合使用,使底辊、进料辊和出料辊同步转动,并保持相同线速度,维持共挤膜在封口过程中的进料稳定,保证封口的效率。
20.2.该封口装置,通过传动连杆使热封辊与底辊保持同步反向转动,保证封口的稳定,使共挤膜封口可以持续不间断进行,保证封口的稳定性。
21.3.该封口装置,通过传动链条使出料辊与收卷轴同步转动,保证完成封口的共挤膜在整理过程中的稳定,便于其进行快速整洁的整理,保证整体共挤膜封口工作的稳定与流畅。
22.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整体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图1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封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承载底座;11、安装槽;2、出卷组件;21、第一支撑体;22、出卷轴;3、热封组件;31、热封辊;311、传动轴;312、从动转盘;313、安装套筒;314、第一封板;315、第二封板;316、第三封板;317、第四封板;3171、绝缘连接体;3172、电热金属板;318、导线支架;319、通电导线;32、第一支撑板;33、第二支撑板;34、进料辊;341、第一齿轮;35、底辊;351、主动齿轮;352、主动转盘;36、出料辊;361、第二齿轮;362、主动链轮;37、定位柱;38、传动连杆;381、传动滑槽;4、收卷组件;41、第二支撑体;42、收卷轴;43、从动链轮。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一种共挤膜生产用包装封口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承载底座1、出卷组件2、热封组件3和收卷组件4,出卷组件2、热封组件3和收卷组件4依次固定安装在承载底座1的顶端;热封组件3固定安装在承载底座1顶端的中部,出卷组件2设置在热封组件3的面,收卷组件4设置在热封组件3的背面;
31.出卷组件2用于安装共挤膜卷,收卷组件4用于将完成封口的共挤膜收拢、成卷,便于整体工作的连续进行。
32.出卷组件2包括第一支撑体21,第一支撑体21固定连接在承载底座1顶端的一边侧,且第一支撑体21的一侧转动安装有出卷轴22,出卷轴22的一端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体21转动连接,出卷轴22在工作过程中,跟随共挤膜卷的出料速度自动转动,即:共挤膜进入热封组件3的速度决定出卷轴22的转动速度。
33.热封组件3包括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33,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33之间转动安装有热封辊31,热封辊31的底端设置有底辊35,底辊35的正面和背面依次设置有进料辊34和出料辊36;
34.承载底座1顶端的中部开设有安装槽11,底辊35转动设置在安装槽11内部;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33的底部分别固定安装在安装槽11内部的两端;底辊35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33转动连接;底辊35的外壁设置有印花层,印花层的外壁设置为均匀分布的微小凸点;
35.进料辊34和出料辊36结构相同,且两者均设置在承载底座1的上方;进料辊34和出料辊36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板32和第二支撑板33转动连接,且进料辊34和出料辊36的外壁均粘结有一层柔性橡胶层,柔性橡胶层的底端与承载底座1的顶端设置有微量间隙,柔性橡胶层用于压平共挤膜,并挤出共挤膜内部可能存在的空气,便于热封辊31对共挤膜进行封口。
36.热封辊31包括安装套筒313,安装套筒313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传动轴311,且安装套筒313的外壁依次固定安装有第一封板314、第二封板315、第三封板316和第四封板317,安装套筒313的内腔固定安装有导线支架318,导线支架318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通电导线319,通电导线319与第一封板314、第二封板315、第三封板316和第四封板317电性连接,且第一封板314、第二封板315、第三封板316和第四封板317串联;
37.第一封板314、第二封板315、第三封板316和第四封板317串联结构相同,且等间距固定安装在安装套筒313的外壁;第四封板317包括绝缘连接体3171,绝缘连接体3171远离安装套筒31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电热金属板3172;
38.通电导线319的进电端与第一封板314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一封板314的另一端通过通电导线319与第二封板315电性连接,第二封板315的一端通过通电导线319与第三封板316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三封板316的另一端通过通电导线319与第四封板317电性连接,第四封板317的一端与通电导线319的出电端电性连接,通电导线319的进电端和出电端采用发电机电刷架的形式,与外界交流电接通;
39.且通电导线319均贯穿绝缘连接体3171与电热金属板3172电性连接。
40.其中一个传动轴311贯穿第二支撑板33并向外延伸,传动轴311的延伸端固定安装有从动转盘312;另一个传动轴311贯穿第一支撑板32并向外延伸端,且该传动轴311内部开设有通孔,并与安装套筒313的内腔相互贯通,通电导线319的进电端和出电端均设置在通孔内部;从动转盘312远离第二支撑板33的一侧底部一体成型有第二连接柱。
41.进料辊34的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板33并向外延伸,进料辊34的延伸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341。
42.底辊35的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板33并向外延伸,底辊35的延伸端固定安装有主动齿轮351和主动转盘352;主动齿轮351设置在底辊35延伸端靠近第二支撑板33的一侧,主动转盘352设置在底辊35延伸端远离第二支撑板33的一侧,且主动转盘352远离主动齿轮351的一侧底部一体成型有第一连接柱。
43.出料辊36的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板33并向外延伸,出料辊36的延伸端固定安装有第二齿轮361和主动链轮362;第二齿轮361设置在出料辊36延伸端靠近第二支撑板33的一端,主动链轮362设置在出料辊36延伸端远离第二支撑板33的一端。
44.第一齿轮341和第二齿轮361分别啮合在主动齿轮351的圆周外壁,底辊35的另一端传动连接有外置驱动电机。
45.主动转盘352侧面的一边侧转动连接有传动连杆38,传动连杆38的一端与从动转盘312转动连接,传动连杆38的中部开设有传动滑槽381,传动滑槽381的内部滑动安装有定位柱37;
46.定位柱37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板33固定连接,传动连杆38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柱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柱转动连接;
47.当主动转盘352顺时针匀速转动时,第一连接柱带动传动连杆38的底端做顺时针匀速圆周运动,继而促使传动连杆38的顶端做逆时针匀速圆周运动,传动连杆38的顶端通过第二连接柱带动从动转盘312逆时针匀速转动。
48.实施例一:
49.外置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底辊35顺时针匀速转动,底辊35带动主动齿轮351和主动转盘352顺时针匀速转动;
50.主动齿轮351啮合传动第一齿轮341和第二齿轮361,第一齿轮341带动进料辊34逆时针匀速转动,第二齿轮361带动出料辊36逆时针匀速转动(注:底辊35、进料辊34和出料辊36的外壁线速度相同);
51.主动转盘352带动第一连接柱做顺时针匀速圆周运动,第一连接柱继而带动传动连杆38的底端做顺时针匀速圆周运动,传动连杆38通过传动滑槽381与定位柱37相对滑动,传动连杆38的顶端带动第二连接柱做逆时针匀速圆周运动,第二连接柱继而带动从动转盘312做逆时针匀速圆周运动;
52.从动转盘312通过传动轴311带动热封辊31做逆时针匀速圆周运动,对处于进料辊34和底辊35之间的共挤膜进行封口(注:热封辊31与底辊35的转速相同)。
53.通过主动齿轮351、第一齿轮341和第二齿轮361的配合使用,使底辊35、进料辊34和出料辊36同步转动,并保持相同线速度,维持共挤膜在封口过程中的进料稳定,保证封口的效率;同时通过传动连杆38使热封辊31与底辊35保持同步反向转动,保证封口的稳定,使共挤膜封口可以持续不间断进行,保证封口的稳定性。
54.收卷组件4包括第二支撑体41,第二支撑体41的一侧转动安装有收卷轴42,收卷轴42的一端管贯穿第二支撑体41并向外延伸,收卷轴42的延伸端固定安装有从动链轮43;
55.从动链轮43通过传动链条与主动链轮362传动连接,当第二齿轮361逆时针转动时,主动链轮362逆时针转动,继而带动从动链轮43逆时针转动。
56.实施例二:
57.主动齿轮351啮合传动第二齿轮361,第二齿轮361带动主动链轮362做逆时针匀速圆周运动,主动链轮362通过传动链条带动从动链轮43做逆时针匀速圆周运动,从动链轮43带动收卷轴42做逆时针圆周运动,对出料辊36底端导出的完成封口的共挤膜进行收拢成卷。
58.通过传动链条使出料辊36与收卷轴42同步转动,保证完成封口的共挤膜在整理过程中的稳定,便于其进行快速整洁的整理,保证整体共挤膜封口工作的稳定与流畅。
59.工作原理:
60.将通电导线319通过电刷架与外界交流电连接,电流一次流经第一封板314、第二封板315、第三封板316和第四封板317,对四个电热金属板3172进行加热。
61.外置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底辊35顺时针匀速转动,底辊35带动主动齿轮351和主动转盘352顺时针匀速转动;
62.主动齿轮351啮合传动第一齿轮341和第二齿轮361,第一齿轮341带动进料辊34逆时针匀速转动,第二齿轮361带动出料辊36逆时针匀速转动(注:底辊35、进料辊34和出料辊36的外壁线速度相同);
63.主动转盘352带动第一连接柱做顺时针匀速圆周运动,第一连接柱继而带动传动连杆38的底端做顺时针匀速圆周运动,传动连杆38通过传动滑槽381与定位柱37相对滑动,传动连杆38的顶端带动第二连接柱做逆时针匀速圆周运动,第二连接柱继而带动从动转盘312做逆时针匀速圆周运动;
64.共挤膜从出卷轴22上出卷,然后进入进料辊34与承载底座1之间,继而进入热封辊31和底辊35之间,最后从出料辊36和承载底座1之间导出;
65.从动转盘312通过传动轴311带动热封辊31做逆时针匀速圆周运动,对处于进料辊34和底辊35之间的共挤膜进行封口(注:热封辊31与底辊35的转速相同)。
66.主动齿轮351啮合传动第二齿轮361,第二齿轮361带动主动链轮362做逆时针匀速圆周运动,主动链轮362通过传动链条带动从动链轮43做逆时针匀速圆周运动,从动链轮43带动收卷轴42做逆时针圆周运动,对出料辊36底端导出的完成封口的共挤膜进行收拢成卷。
6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