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具回流线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52331发布日期:2022-03-05 09:3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具回流线体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软包电池的生产线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治具回流线体。


背景技术:

2.电芯是一种将外界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储存于其内部,以在需要的时刻对外部设备(如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供电的装置。目前,电芯广泛地运用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电芯一般分为软包电芯和硬包电芯;其中,软包电芯因其具有重量轻、容量大、设计灵活以及防爆性能好等优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备受青睐。
3.目前,软包电芯在进行组装成软包电芯模组时,使用马达驱动的单向型流动线,工艺流程多长,线体就架设多长,空间,功耗,灵活性,改装性都有极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治具回流线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治具回流线体,包括:
6.输送支架,包括上输送线和下输送线,所述上输送线与所述下输送线的输送方向相背离,所述上输送线与所述下输送线的对应位置上均设有多个工作位;
7.第一升降支架,用于将位于所述下输送线末端的治具提升至所述上输送线的起始端;
8.第二升降支架,用于将位于所述上输送线末端的治具下降至所述下输送线的起始端;
9.治具锁定组件,当所述治具移动至工作位时,所述治具锁定组件可将所述治具锁定或释放。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输送线和所述下输送线均包括线性模组以及第一线性导轨,所述第一线性导轨均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线性导轨对称设于所述线性模组的相对两侧,所述线性模组上设有若干治具连接组件,所述治具连接组件可与所述治具连接或脱离连接。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治具的底部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治具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座、第一驱动气缸、第一转接板以及第一轴承体,所述第一驱动气缸的缸体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线性模组连接,所述第一转接板与所述第一驱动气缸的活塞杆末端连接,所述第一轴承体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的顶端,所述第一轴承体可延伸进或脱离出所述第一容纳槽。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承体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轴承体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治具之间形成连接配合。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输送线和所述下输送线均包括两个线性模组,两个所述线性模组的轴线相重合。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输送线上设有缓存组件,所述缓存组件包括立座、缓存块
以及弹性件,所述缓存块通过所述弹性件弹性支撑于所述立座上。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治具锁定组件包括第二安装座、第二驱动气缸、第二转接板以及第二轴承体,所述第二驱动气缸的缸体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于所述输送支架上,所述第二转接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驱动气缸的活塞杆末端连接,所述第二转接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轴承体连接,所述治具的侧部形成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轴承体可延伸进或脱离出所述第二容纳槽。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升降支架和所述第二升降支架均包括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减速器、丝杆以及升降板,所述减速器和所述丝杆均设有两个,对称设于所述驱动电机的左右两侧,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经由所述减速器与所述丝杆传动连接,每个所述丝杆上均螺接有丝杆螺母,所述升降板固定于两个所述丝杆螺母上。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板上设有第二线性导轨,所述第二线性导轨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线性导轨与两个所述第一线性导轨的轴线相重合,所述治具滑动配合于所述第二线性导轨上。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板上设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第三安装座、第三驱动气缸、第三转接板以及第三轴承体,所述第三驱动气缸的缸体通过所述第三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升降板上,所述第三转接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三驱动气缸的活塞杆末端连接,所述第三转接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三轴承体连接,所述第三轴承体可延伸进或脱离出所述第一容纳槽。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治具回流线体自动化程度高,上下架设两条输送线,上输送线用于治具上的软包电芯依次在工作位流动作业,下输送线用于空置治具的回流,可以实现治具的自动循环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整线结构简单,兼具安全性和易维护性。
20.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21.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的轴测图;
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治具连接组件的位置示意图;
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治具连接组件的轴测图;
2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治具锁定组件的轴测图;
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缓存组件的轴测图;
2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升降组件的轴测图;
2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限位组件的轴测图;
29.在附图中,附图未必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30.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31.10-输送支架,11-上输送线,12-下输送线,13-第一升降支架,14-第二升降支架,15-线性模组,16-第一线性导轨,17-第二线性导轨;
32.20-治具连接组件,21-第一安装座,22-第一驱动气缸,23-第一转接板,24-第一轴承体;
33.30-治具锁定组件,31-第二安装座,32-第二驱动气缸,33-第二转接板,34-第二轴承体;
34.40-缓存组件,41-立座,42-缓存块,43-弹性件;
35.50-升降组件,51-驱动电机,52-减速器,53-丝杆,54-升降板;
36.60-限位组件,61-第三安装座,62-第三驱动气缸,63-第三转接板,64-第三轴承体;
37.70-治具,71-第一容纳槽,72-第二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3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4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1.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4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4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
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6.根据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治具回流线体,包括:
47.输送支架10,输送支架10为金属框体结构,主要材料为铝合金+不锈钢,对于标准件均做了防腐蚀处理,所以输送支架10耐腐蚀性好,其包括设于顶板上的上输送线11和设于底板上的下输送线12,上输送线11位于下输送线12的上方,上输送线11与下输送线12的输送方向相背离,上输送线11与下输送线12的对应位置上均设有多个工作位,上输送线11与下输送线12上的工作位对称设置,当治具70移动到上输送线11上第一个工作位时候,将进行相应工位动作,此治具70接着输送到下一工作位,进行另一工位动作,直至输送到上输送线11的最末端,完成所有工位动作,然后被机械手夹持走,这个治具70接着经由下输送线12输送至上输送线11的起始端,循环往复。
48.第一升降支架13,用于将位于下输送线12末端的治具70提升至上输送线11的起始端,当治具70在上输送线11起始端时候,此时外部机械手将待加工的软包电芯放置于治具70上,以在上输送线11的移动路径上完成全部作业。
49.第二升降支架14,用于将位于上输送线11末端的治具70下降至下输送线12的起始端,完成所有作业的软包电芯在上输送线11末端时候被外部机械手取走,此时空的治具70经由第二升降支架14输送至下输送线12的末端,下输送线12将此治具70输送至下输送线12末端,以待第一升降支架13将其提升。
50.治具锁定组件30,当治具70移动至工作位时,治具锁定组件30可将治具70锁定或释放,当要对此工作位上的治具70进行作业时,需要锁定位置,以避免治具70移动,此时治具锁定组件30用于将治具70锁定,而当此工作位上的治具70相应的作业完成后,治具锁定组件30将此治具70释放,治具70得以经由输送线输送至下一工作位。
51.上述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
52.当治具70在上输送线11起始端时候,此时外部机械手将待加工的软包电芯放置于治具70上,上输送线11带动此治具70移动到上输送线11上第一个工作位时候,进行相应工位动作,此治具70接着输送到下一工作位,进行另一工位动作,此时后一治具70也到达第一工作位,第一个治具70依次经由多个工作位,直至输送到上输送线11的最末端,完成所有工位动作,然后被机械手夹持走,这个治具70接着经由下输送线12输送至上输送线11的起始端,循环往复。
53.本治具70回流线体自动化程度高,上下架设两条输送线,上输送线11用于治具70上的软包电芯依次在工作位流动作业,下输送线12用于空置治具70的回流,可以实现治具70的自动循环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5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根据图2所示,上输送线11和下输送线12均包括线性模组15以及第一线性导轨16,第一线性导轨16均设有两个,两个第一线性导轨16对称设于线性模组15的相对两侧,第一线性导轨16的延伸方向与线性模组15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线性导轨16引导治具70的精确稳定的移动,线性模组15以及第一线性导轨16的结构均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做赘述,线性模组15上设有若干治具连接组件20,治具连接组件20可与治具70连接或脱离连接,治具连接组件20起到连接线性模组15以
及治具70的作用,以带动治具70在上输送线11或下输送线12上移动,当治具70移动到上输送线11或下输送线12的末端时候,治具连接组件20将线性模组15与治具70脱离连接,治具70随着第一升降支架13或第二升降支架14实现升降,当此治具70再回到上输送线11或下输送线12的起始端时,治具70连接组再将此治具70与线性模组15连接。
5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参照图3及图7所示,治具70的底部设有第一容纳槽71,治具连接组件20包括第一安装座21、第一驱动气缸22、第一转接板23以及第一轴承体24,第一驱动气缸22的缸体通过第一安装座21与线性模组15连接,优选的是螺接方式,以方便装配和拆卸,第一驱动气缸22的活塞杆垂直延伸,第一转接板23与第一驱动气缸22的活塞杆末端连接,第一驱动气缸22工作可带动第一转接板23垂直升降,第一轴承体24设于第一转接板23的顶端,第一轴承体24的尺寸与第一容纳槽71的内径相适应,第一轴承体24可延伸进或脱离出第一容纳槽71。
56.第一驱动气缸22工作,带动活塞杆上升,从而使得第一轴承体24伸入第一容纳槽71内,从而使得线性模组15与治具70相连接,线性模组15将带动治具70移动,直至移动到输送路线的末端,需要断开连接时候,第一驱动气缸22再次工作,带动活塞杆下降,从而使得第一轴承体24脱离第一容纳槽71。
57.更进一步地,第一轴承体24设有两个,两个第一轴承体24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治具70之间形成连接配合。这样每一个治具70的底部也同样设有两个第一容纳槽71,两个第一容纳槽71设于治具70的移动方向的两侧端,第一驱动气缸22工作,带动活塞杆上升,其中一个第一轴承体24进入一个治具70底部的第一容纳槽71内,另一第一轴承体24同步进入相邻的一个治具70的第一容纳槽71内,从而使得治具连接组件20一次带动两个治具70移动。
58.进一步地,上输送线11和下输送线12均包括两个线性模组15,两个线性模组15的轴线相重合。两个线性模组15沿着治具70的输送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每个线性模组15上均设有一个治具连接组件20,上输送线11或下输送线12上均设有三个工作位,以上输送线11为例,两个治具连接组件20可同时带动四个治具70在上输送线11上同步移动,其中三个治具70在三个工作位上依次作业,一个治具70在第一升降支架13处,当最前端的治具70经历完这三个工作位以后,线性模组15带动其到达第二升降支架14,同时带动第二个治具70到达最前端的工作位进行作业,此时,另一线性模组15带动剩余两个治具70分别到达中间的工作位和后端的工作位,此时第一升降支架13再将一个空的治具70升起,这样周而复始。
5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参照图4所示治具锁定组件30包括第二安装座31、第二驱动气缸32、第二转接板33以及第二轴承体34,第二驱动气缸32的缸体通过第二安装座31固定于输送支架10上,第二驱动气缸32设置于每个工作位处,活塞杆朝向水平方向延伸,第二转接板33的一侧与第二驱动气缸32的活塞杆末端连接,活塞杆带动第二转接板33往复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治具70,第二转接板33的另一侧与第二轴承体34连接,治具70的侧部形成设有第二容纳槽72,第二轴承体34可延伸进或脱离出第二容纳槽72。
60.当治具70到达工作位以后,第二驱动气缸32工作,带动活塞杆前伸,第二轴承体34延伸进第二容纳槽72,锁定此治具70位置,使其不能移动,当在此工作位作业完成以后,第二驱动气缸32再次工作,带动活塞杆回缩,第二轴承体34脱离出第二容纳槽72,治具70可以被线性模组15带动移动。
6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参照图5所示,上输送线11上设有缓存组件40,
缓存组件40包括立座41、缓存块42以及弹性件43,缓存块42通过弹性件43弹性支撑于立座41上,弹性件13优选为弹簧。通过设置缓存组件40,以在工作位时,对外界部件起到一个弹性支撑的作用,避免硬性碰撞。
6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第一升降支架13和第二升降支架14均包括升降组件50,升降组件50包括驱动电机51、减速器52、丝杆53以及升降板54,丝杆53沿着垂直方向延伸,减速器52和丝杆53均设有两个,对称设于驱动电机51的左右两侧,驱动电机51的输出端经由减速器52与丝杆53传动连接,每个丝杆53上均螺接有丝杆螺母,升降板54固定于两个丝杆螺母上。
63.驱动电机51工作,驱动丝杆53转动,进而带动丝杆螺母垂直移动,升降板54得以实现升降,以将升降板54上的治具70转移至另一输送线。
64.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示,升降板54上设有第二线性导轨17,第二线性导轨17设有两个,两个第二线性导轨17与两个第一线性导轨16的轴线相重合,治具70滑动配合于第二线性导轨17上。
65.在第一升降支架13位置,升降板54上升期间,治具连接组件20并未到达第一升降支架13处,以避免限位,当驱动电机51工作,带动升降板54上升到第一输送线时,第二线性导轨17和第一线性导轨16的高度平齐,第二线性导轨17的端部临近第一线性导轨16的端部,此时治具连接组件20也经由线性模组15的输送到达治具70的下方,第一驱动气缸22工作,带动第一轴承体24上升,延伸进治具70底部的第一容纳槽71内,再通过线性模组15拉动治具70从第二线性导轨17到达第一线性导轨16。
66.在第二升降支架14位置,当治具70被移动到上输送线11的最末端时候,此时第二升降支架14上的升降板54在最高处,第二线性导轨17和第一线性导轨16的高度平齐,线性模组15拉动治具70从第一线性导轨16到达第二线性导轨17,此时第一驱动气缸22工作,带动第一轴承体24脱离第一容纳槽71,线性模组15带动治具连接组件20回缩,以避免干涉,驱动电机51工作,带动升降板54下降到下输送线12处。
6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为将治具70锁定在升降板54上,避免治具70晃动或脱落,升降板54上设有限位组件60,限位组件60第三安装座61、第三驱动气缸62、第三转接板63以及第三轴承体64,第三驱动气缸62的缸体通过第三安装座61固定于升降板54上,第三转接板63的一侧与第三驱动气缸62的活塞杆末端连接,第三转接板63的另一侧与第三轴承体64连接,第三轴承体64可延伸进或脱离出第一容纳槽71。
68.当治具70经由上输送线11或下输送线12输送至升降板54上以后,第三驱动气缸62工作,带动活塞杆上升,第三轴承体64延伸进第一容纳槽71内,从而限制了治具70的平移,当治具70需要被转移时,第三驱动气缸62再工作,带动活塞杆下降,第三轴承体64脱离出第一容纳槽71。
6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技术并不局限
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