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地面分类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27449发布日期:2022-04-07 02:39阅读:57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箱技术领域,是一种组合式地面分类垃圾箱。


背景技术:

2.现有垃圾箱一般只用于收集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功能较少,另外由于缺少收集厨余垃圾的功能,所以大多数地方在垃圾箱旁边专门放置一个垃圾桶来收集厨余垃圾,该垃圾桶与垃圾箱极为不匹配,从而导致整套垃圾收集装置美观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地面分类垃圾箱,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垃圾箱存在功能少、美观性差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组合式地面分类垃圾箱,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的第一垃圾箱体、第二垃圾箱体和第三垃圾箱体,第一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其他垃圾投口,对应其他垃圾投口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铰接有其他垃圾投口盖板;第二垃圾箱体内设有衣物回收腔、有害垃圾回收腔和厨余垃圾回收腔,第二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分别与衣物回收腔、有害垃圾回收腔一一对应连通的衣物投口、有害垃圾投口,对应厨余垃圾回收腔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厨余垃圾回收箱门;第三垃圾箱体前侧设有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对应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左右并列设置且相连通。
5.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6.上述其他垃圾投口可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他垃圾投口盖板包括外盖板、内盖板和柔性防护罩,对应其他垃圾投口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设有铰接轴,外盖板后侧铰接在铰接轴上并封盖在其他垃圾投口处,外盖板上设有与其他垃圾投口连通的上下贯通的开口,对应开口位置的外盖板上方盖有内盖板,内盖板后侧铰接在铰接轴上,对应开口周边位置的内盖板上设有环绕开口设置的柔性防护罩,柔性防护罩能于内盖板前侧相对外盖板向上抬起时展开。
7.上述其他垃圾投口可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他垃圾投口盖板包括外盖板、内盖板和防护板,对应其他垃圾投口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设有铰接轴,外盖板后侧铰接在铰接轴上并封盖在其他垃圾投口处,外盖板上设有与其他垃圾投口连通的上下贯通的开口,对应开口位置的外盖板上方盖有内盖板,内盖板后侧铰接在铰接轴上,对应开口周边位置的内盖板上设有环绕开口设置的防护板,对应防护板位置的开口内壁上设有安置槽,防护板位于安置槽内且内盖板前侧能相对外盖板向上抬起。
8.上述组合式地面分类垃圾箱可还包括用于驱动外盖板翻转的盖板驱动机构,盖板驱动机构包括顶推臂和驱动件,铰接轴上铰接连接有能相对外盖板转动的顶推臂,顶推臂
和外盖板下表面相抵且顶推臂能于绕铰接轴向上翻转时推动外盖板绕铰接轴向上翻转,顶推臂上连接有用于驱动顶推臂绕铰接轴向上翻转的驱动件,驱动件安装在第一垃圾箱体内;顶推臂包括顶推杆、连杆、铰接轴套和配重,铰接轴套转动套装在铰接轴外侧,顶推杆一端和铰接轴套固定连接,顶推杆和外盖板下表面相抵,连杆一端与铰接轴套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杆另一端连接有配重,驱动件包括铰接在第一垃圾箱体内的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与连杆中部铰接连接在一起,顶推杆能于电动推杆的活塞杆向外伸出时绕铰接轴向上翻转以推动外盖板绕铰接轴向上翻转;盖板驱动机构还包括感应器、控制器、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推杆、感应器和蓄电池均与控制器连接,太阳能电池板与蓄电池连接。
9.上述对应其他垃圾投口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内可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第一垃圾箱体内部分隔成其他垃圾容纳腔和工具存放腔,其他垃圾投口和其他垃圾容纳腔连通,工具存放腔位于其他垃圾容纳腔的后部上方,第一隔板包括垃圾挡板部和连接板部,垃圾挡板部上端和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固定连接,垃圾挡板部下端和连接板部前端固定连接,连接板部后端和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固定连接,对应垃圾投口下方位置的其他垃圾容纳腔内设有顶部敞口的垃圾桶,垃圾挡板部位于垃圾桶的中部上方,垃圾挡板部下端距离垃圾桶顶部2厘米至30厘米,对应垃圾桶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垃圾桶更换口,垃圾桶更换口处设有清理箱门,对应工具存放腔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上设有工具箱门。
10.上述第一垃圾箱体可由第一前箱壁、第一后箱壁、第一上箱壁、第一下箱壁、第一左箱壁和第一右箱壁围合而成,第一前箱壁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下竖板部、斜板部及上竖板部,斜板部由前至后由下至上倾斜设置,其他垃圾投口设置于斜板部上,垃圾桶更换口设置于下竖板部上,垃圾挡板部上端与斜板部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接板部后端和第一后箱壁固定连接在一起,对应工具腔位置的第一后箱壁上设有工具箱门;垃圾挡板部呈由前至后由上至下倾斜设置,连接板部呈水平设置,垃圾桶更换口顶部高于垃圾桶顶部2厘米至15厘米,垃圾挡板部下端距离后箱壁40厘米至65厘米。
11.上述第二垃圾箱体内可通过第二隔板分隔形成衣物回收腔、有害垃圾回收腔和厨余垃圾回收腔,厨余垃圾回收腔内设有厨余垃圾回收桶,衣物投口、有害垃圾投口和厨余垃圾回收箱门由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衣物回收腔呈倒“l”形,有害垃圾回收腔位于衣物回收腔前部和厨余垃圾回收腔前部之间,衣物回收腔后下部位于厨余垃圾回收腔正后方;对应衣物投口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上铰接有衣物投口盖板,对应有害垃圾投口左部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固定安装有固定盖板,固定盖板上开设有与有害垃圾回收腔连通的电池投口,对应电池投口下方位置的有害垃圾回收腔内设有顶部敞口的电池回收盒,对应有害垃圾投口右部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活动盖板。
12.上述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上侧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上侧可均铰接连接在第三垃圾箱体内侧,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能于向第三垃圾箱体内翻转时开启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能于向第三垃圾箱体内翻转时开启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连接处下方位置的第三垃圾箱体内设有第三隔板,第三隔板将位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下方的第三垃圾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下方位置的第三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
13.上述第三垃圾箱体可为由第三前箱壁、第三后箱壁、第三上箱壁、第三下箱壁、第
三左箱壁和第三右箱壁围合而成的长方体箱体,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位于第三前箱壁的左上部,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设置于第三前箱壁的左下部,对应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右侧位置的第三前箱壁上设有进出箱门。
14.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功能齐全,美观性好,其不仅能满足垃圾分类投放需求,而且能在垃圾箱内垃圾投满时起到提示作用,并能防止垃圾箱内的气味外泄、垃圾外溢,保证垃圾箱周围环境干净、整洁,具有推广性好、使用安全便捷的特点。
附图说明
15.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6.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在内盖板抬起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7.附图3为附图2的立体图。
18.附图4为附图1中沿a-a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19.附图5为附图2中沿a-a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20.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垃圾箱体在外盖板抬起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附图7为附图4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附图8为附图1中沿b-b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23.附图9为附图1中沿c-c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24.附图10为附图1中沿d-d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25.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6.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在内盖板抬起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7.附图13为附图12的立体图。
28.附图14为附图11中沿a-a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29.附图15为附图12中沿a-a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30.附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一垃圾箱体在外盖板抬起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1.附图17为附图14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2.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其他垃圾投口,2为衣物回收腔,3为有害垃圾回收腔,4为厨余垃圾回收腔,5为厨余垃圾回收桶,6为衣物投口,7为有害垃圾投口,8为厨余垃圾回收箱门,9为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10为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1为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为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3为外盖板,14为内盖板,15为柔性防护罩,16为铰接轴,18为顶推杆,19为连杆,20为配重,21为电动推杆,22为其他垃圾容纳腔,23为工具存放腔,24为垃圾挡板部,25为连接板部,26为清理箱门,28为第一后箱壁,29为第一上箱壁,30为第一下箱壁,33为下竖板部,34为斜板部,35为上竖板部,36为衣物投口盖板,37为活动盖板,38为电池投口,39为第二前箱壁,40为第二后箱壁,41为第二上箱壁,42为第二下箱壁,43为第一横板,44为第二横板,45为第一竖板,46为第二竖板,47为导向斜板,48为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49为第三前箱壁,50为第三后箱壁,51为第三上箱壁,52为第三下箱壁,53为进出箱门,54为水平支撑板,55为限位杆,56为加强杆,57为前固定板部,58为后旋转板部,59为竖板,60为挡板,61为厨余垃圾回收桶放置腔,62为安置槽,63为单板,64为下挡边,65为
上挡边,66为第一限位挡边,67为垃圾桶,68为衣物回收箱门,69为固定盖板,70为电池回收盒。
具体实施方式
33.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34.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35.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36.实施一:如附图1-10所示,该组合式地面分类垃圾箱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的第一垃圾箱体、第二垃圾箱体和第三垃圾箱体,第一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其他垃圾投口1,对应其他垃圾投口1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铰接有其他垃圾投口1盖板;第二垃圾箱体内设有衣物回收腔2、有害垃圾回收腔3和厨余垃圾回收腔4,第二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分别与衣物回收腔2、有害垃圾回收腔3一一对应连通的衣物投口6、有害垃圾投口7,对应厨余垃圾回收腔4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厨余垃圾回收箱门8;第三垃圾箱体前侧设有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对应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左右并列设置且相连通。
37.使用时,在厨余垃圾回收腔4中放置厨余垃圾回收桶5,第一垃圾箱体用于收集其他垃圾,第二垃圾箱体用于收集废旧衣物、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第三垃圾箱体用于收集可回收垃圾,功能齐全,适用于现有国家垃圾分类要求,投放厨余垃圾时,采用定时监督方式进行投放,由专门的厨余垃圾投放监督人员在规定的投放时间内打开厨余垃圾回收箱门8拉出厨余垃圾回收桶5,然后垃圾投放人员在监督人员的监督下将厨余垃圾倒入厨余垃圾回收桶5中,投放时间结束后,再由厨余垃圾投放监督人员将厨余垃圾回收桶5送回至厨余垃圾回收腔4中并关闭厨余垃圾回收箱门8,由于厨余垃圾回收桶5放置在厨余垃圾回收腔4内,由此整个垃圾箱看上去整洁美观,另外在投放时由监督人员监督人们投放,由此可防止人们将非厨余垃圾一起投入厨余垃圾回收桶4中,由此利于厨余垃圾的后续回收利用;第三垃圾箱体中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左右并列设置且相连通,由此可在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连接处下方位置的第三垃圾箱体内设置隔板,通过隔板将位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下方的第三垃圾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由此推动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经由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投入的可回收垃圾会落至左腔室中,而推动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经由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投入的可回收垃圾会落至右腔室中,由此在投放可回收垃圾时,将塑料和金属经由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投入落入左腔室中,玻璃和废纸经由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投入落入右腔室中,塑料和金属混在一起后续两者很容易分离,玻璃和废纸混在一起后续两者也很容易分离,较塑料、金属、玻璃和废纸四者混在一起而言,本技术在垃圾投放时可按塑料和金属为一类、玻璃和废纸为另一类,提前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初次分
类,由此便于可回收垃圾的后期分类回收,加快后期分类速度,由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左右并列设置且相连通,由此当投入的垃圾体积较大时,可同时推开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此时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相当于组合成一个大投口,由此可供体积较大的垃圾通过进入第三垃圾箱体内,然后向左或向右移动将垃圾投入到隔板左侧或右侧。
38.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实施例一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39.如附图1-7所示,其他垃圾投口1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他垃圾投口1盖板包括外盖板13、内盖板14和柔性防护罩15,对应其他垃圾投口1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设有铰接轴16,外盖板13后侧铰接在铰接轴16上并封盖在其他垃圾投口1处,外盖板13上设有与其他垃圾投口1连通的上下贯通的开口,对应开口位置的外盖板13上方盖有内盖板14,内盖板14后侧铰接在铰接轴16上,对应开口周边位置的内盖板14上设有环绕开口设置的柔性防护罩15,柔性防护罩15能于内盖板14前侧相对外盖板13向上抬起时展开。
40.于本实施例中,其他垃圾投口1朝向前上方,现有垃圾箱投口盖板多为单板63式,在直观上难以辨别垃圾箱内部是否装满,经常出现因垃圾箱内垃圾投满而顶起盖板的情况,从而导致垃圾箱内部气味外泄、垃圾外溢,影响周围环境,本技术中通过设置外盖板13、内盖板14和柔性防护罩15,当需要投放垃圾时,只需抬起外盖板13打开其他垃圾投口1就可投放垃圾,而当第一垃圾箱体内垃圾投满后,垃圾会通过开口顶起内盖板14,然而由于柔性防护罩15的设置,内盖板14被顶起时柔性防护罩15展开,通过防护罩对内盖板14与外盖板13之间形成的楔形开口进行封挡,由此防止垃圾箱内的气味、垃圾经由内盖板14与外盖板13之间的开口外泄、外溢,保证了垃圾箱周围的环境,另外由于投放垃圾人员可直观的观察到内盖板14被顶起、折叠套展开的情况,由此可知该垃圾箱内部垃圾已经投满,从而将垃圾投向另外的垃圾箱,即可对垃圾投放人员起到提示作用,本技术结构设计巧妙,其不仅能在垃圾箱内垃圾投满时起到提示作用,而且能防止垃圾箱内的气味外泄、垃圾外溢。
41.进一步的,外盖板13和内盖板14均为矩形,外盖板13中部开设有矩形开口,开口后端延伸至外盖板13后端,柔性防护罩15为环绕在开口前侧周边、左侧周边和右侧周边的上下贯通且开口朝后的“匚”字形柔性防护罩15。由此当内盖板14前侧相对外盖板13向上抬起时,内盖板14和外盖板13之间形成前大后小的楔形开口,“匚”字形柔性防护罩15可对该楔形开口进行很好的封挡。
42.进一步的,如附图4-7所示,开口内壁顶部设有环绕开口设置的内环槽,柔性防护罩15下端固定连接在内环槽底壁上。内盖板14未被抬起时,柔性防护罩15位于内环槽内,由此对柔性防护罩15起到保护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
43.进一步的,柔性防护罩15为风琴式防护罩。由此柔性防护罩15制造成本低、使用寿命长,来源广泛。
44.进一步的,柔性防护罩15外侧设有警示标识层。通过设置警示标示层便于人员更直观的观察到展开状态下的柔性防护罩15,于本实施例中,警示标识层可为涂覆在柔性防护罩15外侧的红色涂层。
45.如附图4-6所示,该组合式地面分类垃圾箱还包括用于驱动外盖板13翻转的盖板驱动机构,盖板驱动机构包括顶推臂和驱动件,铰接轴16上铰接连接有能相对外盖板13转动的顶推臂,顶推臂和外盖板13下表面相抵且顶推臂能于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时推动外盖
板13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顶推臂上连接有用于驱动顶推臂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的驱动件,驱动件安装在第一垃圾箱体内;顶推臂包括顶推杆18、连杆19、铰接轴16套和配重20,铰接轴16套转动套装在铰接轴16外侧,顶推杆18一端和铰接轴16套固定连接,顶推杆18和外盖板13下表面相抵,连杆19一端与铰接轴16套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杆19另一端连接有配重20,驱动件包括铰接在第一垃圾箱体内的电动推杆21,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与连杆19中部铰接连接在一起,顶推杆18能于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向外伸出时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以推动外盖板13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盖板驱动机构还包括感应器、控制器、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推杆21、感应器和蓄电池均与控制器连接,太阳能电池板与蓄电池连接。
46.根据需求,感应器、控制器、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均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感应器可为雷达感应器,控制器为plc可编程控制器,通过设置感应器由此当人员靠近垃圾箱时,感应器发送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伸出以抬起外盖板13打开垃圾投口,由此当人员远离垃圾箱时,感应器发送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缩回,外盖板13下降再次关闭垃圾投口,由此实现自动启闭垃圾投口的目的,通过设置太阳能电池板为盖板驱动机构的控制系统供电,由此节约了运行成本,通过驱动件驱动顶推臂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进而推动外盖板13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以实现自动打开垃圾投口的目的,另外由于顶推臂与外盖板13只是相抵而非固定连接,由此可直接手动抬起外盖板13以打开垃圾投口,通过设置配重20,由此在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动作时,避免了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单方向受力,使得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受力更加均匀,从而延长电动推杆21的使用寿命。
47.如附图4-6所示,对应其他垃圾投口1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第一垃圾箱体内部分隔成其他垃圾容纳腔22和工具存放腔23,其他垃圾投口1和其他垃圾容纳腔22连通,工具存放腔23位于其他垃圾容纳腔22的后部上方,第一隔板包括垃圾挡板部24和连接板部25,垃圾挡板部24上端和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固定连接,垃圾挡板部24下端和连接板部25前端固定连接,连接板部25后端和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固定连接,对应垃圾投口下方位置的其他垃圾容纳腔22内设有顶部敞口的垃圾桶67,垃圾挡板部24位于垃圾桶67的中部上方,垃圾挡板部24下端距离垃圾桶67顶部2厘米至30厘米,对应垃圾桶67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垃圾桶更换口,垃圾桶更换口处设有清理箱门26,对应工具存放腔23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上设有工具箱门。
48.由于其他垃圾投口1位于垃圾桶67的前上方,垃圾挡板部24位于其他垃圾投口1的后方并位于垃圾桶67的中部上方,垃圾挡板部24下端距离垃圾桶67顶部2厘米至30厘米,由此在垃圾挡板部24的阻挡作用下,从其他垃圾投口1投入的垃圾会先落至垃圾桶67前部空间内,在垃圾高出垃圾桶67前,在垃圾桶67内垃圾堆高过程中部分垃圾会滚落至垃圾桶67后部空间内,当圾桶67内垃圾溢满时,由于垃圾挡板部24的阻挡,高出垃圾桶67的垃圾都位于垃圾挡板部24的前方,位于峰顶的垃圾无法再滚落至垃圾桶67后部,由此保证垃圾桶67内后上部有剩余空间,在拉出垃圾桶67对垃圾进行清理时,被垃圾桶更换口顶部箱壁阻挡的垃圾会滚落至垃圾桶67的后上部剩余空间内,由此能防止顶部垃圾被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阻挡而散落的情况发生,无需再花时间另外清理散落的垃圾,极大的提升了垃圾清理效率,另外由于垃圾桶67内垃圾溢满时,内盖板刚好被抬起,由此人们不会继续再向该垃圾桶67投放垃圾,而通过工具存放腔23的设置对垃圾桶67后部上方空间进行充分利用,极大地
提高了第一垃圾箱体的空间利用率,于本实施例中,垃圾挡板部24下端距离垃圾桶67顶部5厘米。
49.如附图1-6所示,第一垃圾箱体由第一前箱壁、第一后箱壁28、第一上箱壁29、第一下箱壁30、第一左箱壁和第一右箱壁围合而成,第一前箱壁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下竖板部33、斜板部34及上竖板部35,斜板部34由前至后由下至上倾斜设置,其他垃圾投口1设置于斜板部34上,垃圾桶更换口设置于下竖板部33上,垃圾挡板部24上端与斜板部34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接板部25后端和第一后箱壁28固定连接在一起,对应工具腔位置的第一后箱壁28上设有工具箱门;垃圾挡板部24呈由前至后由上至下倾斜设置,连接板部25呈水平设置,垃圾桶更换口顶部高于垃圾桶67顶部2厘米至15厘米,垃圾挡板部24下端距离后箱壁40厘米至65厘米。
50.垃圾挡板部24呈由前至后由上至下倾斜设置,由此对应垃圾挡板部24前方位置的垃圾桶67顶部可堆积更多的垃圾,由此可选择使用更大容量的垃圾桶67,增加了垃圾容量,于本实施例中,垃圾桶更换口顶部高于垃圾桶67顶部2厘米,垃圾挡板部24下端距离后箱壁60厘米。
51.如附图8所示,第二垃圾箱体内通过第二隔板分隔形成衣物回收腔2、有害垃圾回收腔3和厨余垃圾回收腔4,厨余垃圾回收腔4内设有厨余垃圾回收桶5,衣物投口6、有害垃圾投口7和厨余垃圾回收箱门8由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衣物回收腔2呈倒“l”形,有害垃圾回收腔3位于衣物回收腔2前部和厨余垃圾回收腔4前部之间,衣物回收腔2后下部位于厨余垃圾回收腔4正后方;对应衣物投口6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上铰接有衣物投口盖板36,对应有害垃圾投口7左部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固定安装有固定盖板69,固定盖板69上开设有与有害垃圾回收腔连通的电池投口38,对应电池投口38下方位置的有害垃圾回收腔3内设有顶部敞口的电池回收盒70,对应有害垃圾投口7右部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活动盖板37。
52.衣物投口6、有害垃圾投口7和第一箱门由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充分利用了第二垃圾箱体内的垂直空间,极大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通过设置电池投口38由此对人们起到引导作用,指示人们将废旧电池从电池投口投入,通过设置电池回收盒70对废旧电池进行单独回收,设置活动盖板37在保证能经由有害垃圾投口投入有害垃圾的同时,还能打开有害垃圾投口取出里面的电池回收盒70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衣物回收腔2后下部位于厨余垃圾回收腔4正后方,具体的,对应衣物回收腔2位置后下部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后侧箱壁上设有衣物回收箱门68,衣物回收箱门68的位置高度低,由此便于取出衣物回收腔2内的衣物。
53.进一步的,如附图8所示,第二垃圾箱体由第二前箱壁39、第二后箱壁40、第二上箱壁41、第二下箱壁42、第二左箱壁和第二右箱壁围合而成,第二隔板包括第一横板43、第二横板44、第一竖板45、第二竖板46和导向斜板47,导向斜板47由前至后由上至下倾斜,第一横板43和第二横板44呈上下间隔设置,第一横板43前端和第二横板44前端均固定连接于第二前箱壁39上,第一横板43后端和第二横板44后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竖板45,第二横板44后端和导向斜板47前端固定连接,导向斜板47后端和第二竖板46上端固定连接,第二竖板46下端和第二下箱壁42固定连接且第二竖板46距离第二后箱壁40一定距离,第一横板43左右两端、第二横板44左右两端、第一竖板45左右两端、第二竖板46左右两端和导向斜板47
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二左箱壁、第二右箱壁固定连接,第二横板44、第二竖板46、导向斜板47、第二前箱壁39、第二下箱壁42、第二左箱壁和第二右箱壁围合形成厨余垃圾回收腔4,第一横板43、第二横板44、第一竖板45、第二前箱壁39、第二左箱壁和第二右箱壁围合形成有害垃圾回收腔3,第一横板43、第二横板44、第一竖板45、第二竖板46、导向斜板47、第二前箱壁39、第二后箱壁40、第二上箱壁41、第二下箱壁42、第二左箱壁和第二右箱壁围合形成衣物回收腔2,对应第一横板43上方位置的第二前箱壁39上设有衣物投口6,对应第一横板43和第二横板44之间位置的第二前箱壁39上设有有害垃圾投口7,对应第二横板44下方位置的第二前箱壁39上设有厨余垃圾回收箱门8,对应衣物回收腔2位置的第二后箱壁40下部设有衣物回收箱门68。衣物回收腔2后下部位于厨余垃圾回收腔4正后方,对应衣物回收腔2位置的第二后箱壁40下部设有衣物回收箱门68,衣物回收箱门68的位置高度低,由此便于取出衣物回收腔2内的衣物,通过导向斜板47的设置由此投入的衣物可沿导向斜板47直接滑落至衣物回收腔2后下部。
54.进一步的,第一竖板45与第二前箱壁39之间的距离为15厘米至50厘米,第二竖板46与第二前箱壁39之间的距离为40厘米至90厘米,第二竖板46与第二后箱壁40之间的距离为50厘米至80厘米。第一竖板45与第二前箱壁39之间的距离为15厘米至50厘米,由于有害垃圾回收腔3深度较浅,在清理有害垃圾时可直接通过有害垃圾投口7清理出有害垃圾,第二竖板46与第二前箱壁39之间的距离为40厘米至90厘米,第二竖板46与第二后箱壁40之间的距离为50厘米至80厘米,由此在保证厨余垃圾回收腔4有足够的空间放置下厨余垃圾回收桶5的前提下,还能保证衣物回收腔2后下部有足够的空间堆放衣物,具体的,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竖板45与第二前箱壁39之间的距离为20厘米,第二竖板46与第二前箱壁39之间的距离为75厘米,第二竖板46与第二后箱壁40之间的距离为65厘米。
55.如附图9-10所示,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上侧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上侧均铰接连接在第三垃圾箱体内侧,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能于向第三垃圾箱体内翻转时开启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能于向第三垃圾箱体内翻转时开启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连接处下方位置的第三垃圾箱体内设有第三隔板,第三隔板将位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下方的第三垃圾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下方位置的第三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48。由此推动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经由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投入的可回收垃圾会落至左腔室中,而推动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经由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投入的可回收垃圾会落至右腔室中,通过设置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48由此便于清理第三垃圾箱体内的可回收垃圾。
56.如附图9-10所示,第三垃圾箱体为由第三前箱壁49、第三后箱壁50、第三上箱壁51、第三下箱壁52、第三左箱壁和第三右箱壁围合而成的长方体箱体,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位于第三前箱壁49的左上部,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48设置于第三前箱壁49的左下部,对应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右侧位置的第三前箱壁49上设有进出箱门53。由此对应进出箱门53位置的第三垃圾箱体内部相当于一个物品存放室,如此可在其内放置一些清洁工具。
57.进一步的,如附图10所示,对应进出箱门53位置的第三后箱壁50内侧设有物品放
置架,物品放置架包括水平支撑板54、限位杆55和加强杆56,水平支撑板54后端铰接连接在第三后箱壁50上,水平支撑板54底部固定连接有竖直限位杆55,限位杆55和第三后箱壁50内侧相抵,限位杆55下端和水平支撑板54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板。由此水平支撑板54可用来放置工具。
58.进一步的,如附图9所示,第三隔板包括前固定板部57和后旋转板部58,前固定板部57固定安装在第三垃圾箱体内,后旋转板部58前端和前固定板部57后端铰接连接在一起,后旋转板部58后端与第三后箱壁50可拆卸安装在一起,对应前固定板部57左侧位置的第三垃圾箱体内固定安装有位于第一垃圾投口下方的挡板60,挡板60后端和第三下箱壁52之间固定连接有竖板59,挡板60、竖板59、前固定板和第三垃圾箱体的箱壁围成与第一箱门连通的厨余垃圾回收桶5放置腔61。通过挡板60和竖板59的设置将第三垃圾箱体内位于隔板左侧的空间分隔成独立厨余垃圾回收桶5放置腔61和可回收垃圾存放腔,进一步增加了本装置的功能多样性、空间利用率,根据需求,对应第三后箱壁50上可设有门碰座,后旋转板部58后端可设有与门碰座相配合的门碰头,由此可将后旋转板部58后端定位安装到第三后箱壁50上,挡板60可呈由前至后由上至下倾斜设置,由第一垃圾投口投入的可回收垃圾可沿挡板60滑落至位于隔板左侧、竖板59后侧位置的第三垃圾箱体内,当要回收上述可回收垃圾时,可使后旋转板部58后端与第三后箱壁50分离,然后向前旋转后旋转板部58,由此回收人员就可经前固定板部57与第三后箱壁50之间的通道进入位于第三隔板左侧的空间内回收可回收垃圾。
59.进一步的,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均为矩形形状,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均为矩形盖板;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的宽度均为20厘米至50厘米。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的宽度均为30厘米,两者高度均为37厘米。
60.实施例二:如附图11-1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仅在于:其他垃圾投口1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他垃圾投口1盖板包括外盖板13、内盖板14和防护板,对应其他垃圾投口1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设有铰接轴16,外盖板13后侧铰接在铰接轴16上并封盖在其他垃圾投口1处,外盖板13上设有与其他垃圾投口1连通的上下贯通的开口,对应开口位置的外盖板13上方盖有内盖板14,内盖板14后侧铰接在铰接轴16上,对应开口周边位置的内盖板14上设有环绕开口设置的防护板,对应防护板位置的开口内壁上设有安置槽62,防护板位于安置槽62内且内盖板14前侧能相对外盖板13向上抬起。
61.通过设置外盖板13、内盖板14和防护板,当需要投放垃圾时,只需抬起外盖板13打开第一垃圾箱体上的其他垃圾投口1就可投放垃圾,而当第一垃圾箱体内垃圾投满后,垃圾会通过开口顶起内盖板14,然而由于防护板的设置,内盖板14被顶起时防护板能对内盖板14与外盖板13之间形成的楔形开口进行封挡,由此防止第一垃圾箱体内的气味、垃圾经由内盖板14与外盖板13之间的开口外泄、外溢,保证了垃圾箱周围的环境,另外由于投放垃圾人员可直观的观察到内盖板14被顶起、防护板高出安置槽62的情况,由此可知该垃圾箱内部垃圾已经投满,从而将垃圾投向另外的垃圾箱,即可对垃圾投放人员起到提示作用。本技术结构设计巧妙,其不仅能在垃圾箱内垃圾投满时起到提示作用,而且能防止垃圾箱内的气味外泄、垃圾外溢,且防护板便于制造、制造成本低。
62.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实施例二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63.如附图11-16所示,防护板包括若干块由内至外依次套装在一起的单板63,位于最内侧的一块单板63其上端与内盖板14底面固定连接在一起;每两相邻的两块单板63中,位于内侧的一块单板63其底部外侧设有一条下挡边64,位于外侧的一块单板63其顶部内侧设有一条上挡边65,该下挡边64能于内盖板14相对外盖板13向上抬起时上行与上挡边65相抵;位于最外侧的一块单板63其下端外侧设有一条第一限位挡边66,对应第一限位挡边66上方位置的安置槽62内壁上设有第二限位挡边,第一限位挡边66能于内盖板14相对外盖板13向上抬起时上行与第二限位挡边相抵。当内盖板14相对外盖板13抬起的高度较高时,内盖板14与外盖板13之间形成的楔形开口的高度就越高,由此需要较高的防护板对该楔形开口进行封挡,然而为了便于垃圾投放防护板高度不能很高,由此就限制了内盖板14的抬起高度,而本技术中,防护板为由若干块单板63依次套装在一起的伸缩式防护板结构,防护板处于收缩状态时的总高度不是很高,完全可收缩在安置槽62内,而当内盖板14向上抬起时,一块块单板63伸出,防护板伸展开由此保证内盖板14能相对外盖板13抬起更高的高度,于本实施例中,防护板包括3块由内至外依次套装在一起的单板63。
64.具体的,其他垃圾投口1为矩形投口,外盖板13和内盖板14均为矩形,外盖板13中部开设有矩形开口,开口后端延伸至外盖板13后端,单板63为环绕在开口前侧周边、左侧周边和右侧周边的上下贯通且开口朝后的“匚”字形板,单板63后端铰接连接在铰接轴16上,单板63的左右两侧板的高度由前至后逐渐降低。由此当内盖板14前侧相对外盖板13向上抬起时,内盖板14和外盖板13之间形成前大后小的楔形开口,“匚”字形防护板可对该楔形开口进行很好的封挡。
65.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