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厢平衡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10095发布日期:2022-05-18 16:09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轿厢平衡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电梯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轿厢平衡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电梯轿厢调整静平衡后,由于乘客进入轿厢后站位的不确定性,容易导致轿厢的偏心。而轿厢的偏心情况会使得电梯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导靴处的受力不平衡,从而产生振动,引起噪音,影响电梯运行时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轿厢平衡调节装置,来解决乘客进入电梯轿厢后导致轿厢偏心、容易引发噪音等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轿厢平衡调节装置,包括:轿底;导轨,设置在所述轿底的底部;以及配重机构,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所述配重机构能沿所述导轨运动,用于平衡所述轿底的局部重量。
5.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配重机构包括:固定框;第一滑轮,设置在所述固定框上;第二滑轮,设置在所述固定框上且所述第二滑轮的轴向与所述第一滑轮的轴向平行,所述第二滑轮与所述第一滑轮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在所述导轨两侧的间隙;以及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滑轮和/或所述第二滑轮转动,使得所述配重机构沿所述导轨运动。
6.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配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框上,用于引导所述配重机构沿所述导轨运动的导向块。
7.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向块上设有导向槽,所述配重机构在安装于所述导轨上的状态下,所述导轨嵌入所述导向槽内。
8.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配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框上,用于为所述配重机构配重的配重块。
9.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轨包括h型导轨。
10.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轿底横梁,设置在所述轿底的底部;轿底支承,设置在所述轿底横梁的底部,用于支承轿厢的重量;以及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轿底横梁与所述轿底支承之间,用于监测所述轿底的局部重量。
11.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轿底设置有多个传感器,所述多个传感器沿所述第一平面对称分布,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轿底支承的延伸方向,且所述轿底支承的中点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内。
1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轿底的底部设置有多条所述导轨,每一条所述导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配重机构。
13.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轿底的底部设置有四条所述导轨,四条所述导轨呈框状分布,每一条所述导轨上设置有一个所述配重机构。
14.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轿厢平衡调节装置,至少可以通过在轿厢底部设置可移动的
配重机构,使得当乘客进入轿厢后由于站位分布不均而导致轿厢重心偏移时,可以将配重机构移动至轿底上需要补偿重量的位置处,由此保证轿厢处于平衡状态,确保电梯运行平稳,提升乘客乘坐体验。
附图说明
15.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内容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16.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轿厢平衡调节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中的俯视结构图;
18.图3是图1中的侧视结构图;
19.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轿厢平衡调节装置的导轨和配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图3中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21.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配重机构的爆炸图;以及
22.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配重机构的整体结构图;
23.图中,1、导轨;2、配重机构;21、固定框;22、第一滑轮;23、第二滑轮;24、驱动元件;25、配重块;26、导向块;3、传感器;4、轿底横梁;5、轿底支承。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公开的概念。
25.在此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在此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等表明了所述特征、步骤、操作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或部件。
26.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除非另外定义。应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本说明书的上下文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刻板的方式来解释。
27.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在乘客乘坐电梯的过程中,需保证电梯运行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即,要求电梯轿厢在快速上升或下降时仍能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然而,在实际乘坐电梯时,由于乘客进入电梯后会增加轿厢的重量,而且乘客在轿厢内的站位具有不确定性,会导致乘客所在的轿厢局部的重量较大,使得轿厢产生偏心情况,影响轿厢的平衡。
29.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轿厢平衡调节装置,包括:轿底;导轨1,设置在轿底的
底部;以及配重机构2,设置在导轨1上,配重机构2能沿导轨1运动,用于平衡轿底的局部重量。本公开实施例的轿厢平衡调节装置,至少可以通过在轿厢底部设置可移动的配重机构2,使得当轿厢发生偏心情况时,可以将配重机构2移动至轿底上需要补偿重量的位置处,由此保证轿厢在水平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确保电梯运行平稳,提升乘客乘坐体验。
30.所述“需要补偿重量的位置”指的是以垂直于轿底平面且穿过轿底正中心的直线为对称轴,与乘客所站位置对称的位置。所述“水平方向”指与轿厢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本文中“需要补偿重量的位置”、“水平方向”均可按照此处解释,后续不再赘述。
31.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轿厢平衡调节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俯视结构图;图3是图1中的侧视结构图;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轿厢平衡调节装置的导轨1和配重机构2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32.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配重机构2的爆炸图;以及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配重机构2的整体结构图。
33.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轿厢平衡调节装置可以包括导轨1和配重机构2,导轨1和配重机构2均设置在轿底的底部。通过改变配重机构2在导轨1上的位置,即,改变配重机构2在轿底上的位置,可以实现对轿底的局部重量进行调节,从而保证轿厢平衡。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视角是将轿厢倒置的视角,即,图2表示的是轿底的底部的结构图。应理解,图中所示视角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公开实施例中导轨1和配重机构2的安装位置,而不是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轿厢平衡调节装置的应用方式的限制。
34.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轿底的底部设置有多条导轨1,每一条导轨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配重机构2。多条导轨1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也可以位于不同水平面内。根据导轨1在轿厢底部的分布位置,可以沿导轨1移动配重机构2,对轿厢进行平衡配重。
35.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轿底的底部设置有四条导轨1,四条导轨1呈框状分布,形成一个矩形的框状结构,每一条导轨1上设置有一个配重机构2。形成该框状结构的四条导轨1分别与轿底的四条侧边平行,便于全方位地调节由于乘客站位不均导致的轿厢偏心。
36.导轨1可以选用常见的h型导轨、l型导轨、t型导轨等类型,导轨1可以为直线导轨或非直线导轨,只要满足能承载配重机构2的强度均可。所述“h型”、“l型”、“t型”指导轨1的截面。
37.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并非是对导轨1的数量、形状和分布位置进行的唯一限定。根据实际安装情况,轿底可以设置任意数量的导轨1,导轨1的形状也可以选择,设置多条导轨1时,也可以组合成除框状结构以外的其他任意形状的结构。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轿底的底部可以只设置一条导轨1,导轨1可以设置为环形,使得配重机构2能绕该环形的导轨1移动至轿底底部的四周,即能实现调节轿厢配重。
38.本公开实施例的轿厢平衡调节装置还包括轿底横梁4、轿底支承5以及传感器3。轿底横梁4设置在轿底的底部,轿底支承5设置在轿底横梁4的底部,用于支承轿厢的重量。即,轿底相当于放置在轿底支承5上,由轿底支承5承受轿厢的重量。如图5所示,传感器3设置在轿底横梁4与轿底支承5之间,使得传感器3可以获取轿厢的重量数值,从而用于监测轿底的局部重量。所述“传感器”可以为压力传感器,通过设置传感器3,可以将获取的轿底局部重量传输到控制器,由控制器判断出轿底上的需要补偿重量的位置,将配重机构2移动到对应
位置即可调节轿厢平衡。
39.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轿底设置有多个传感器3,多个传感器3的监测范围更广而且精准度更高。如图5所示,多个传感器3沿第一平面(参见图5中的a-a’面)对称分布,其中,第一平面垂直于轿底支承5的延伸方向,且轿底支承5的中点位于第一平面内。将多个传感器3对称设置,且传感器3的分布更均匀,便于快速判断出需要补偿重量的位置。
40.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配重机构2包括固定框21、第一滑轮22、第二滑轮23以及驱动元件24。第一滑轮22设置在固定框21上,且第一滑轮22能相对于固定框21旋转。第二滑轮23设置在固定框21上,且第二滑轮23能相对于固定框21旋转。第二滑轮23的轴向与第一滑轮22的轴向平行,且第二滑轮23与第一滑轮22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在导轨1两侧的间隙。驱动元件24固定在固定框21内,用于驱动第一滑轮22和/或第二滑轮23转动,使得配重机构2沿导轨1运动。驱动元件24可以选择为伺服电机等形式。
41.具体的,本公开实施例中,驱动元件24与第二滑轮23连接,用于驱动第二滑轮23转动,第一滑轮22处于无约束的自由转动状态。当驱动元件24驱动配重机构2沿导轨1运动时,第一滑轮22与第二滑轮23分别位于导轨1的两侧,导轨1被夹持在第一滑轮22和第二滑轮23之间。第一滑轮22与第二滑轮23均与导轨1表面紧密接触,依靠驱动元件24对第二滑轮23的驱动力以及第一滑轮22和第二滑轮23与导轨1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配重机构2能够在导轨1上移动。并且,由于第一滑轮22和第二滑轮23分别位于导轨1两侧,因此,配重机构2运动时,第一滑轮22和第二滑轮23的旋转方向相反。
42.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元件24可以不单独用于驱动第二滑轮23,例如,驱动元件24也可以只用于驱动第一滑轮22,此时第二滑轮23处于无约束的自由转动状态,或者可以将驱动元件24用于同时驱动第一滑轮22和第二滑轮23。
43.驱动元件24可以与传感器3配合使用,利用控制器接收传感器3监测的重量变化信息后,判断出需要补偿重量的位置,并通过控制器控制驱动元件24驱动配重机构2沿导轨1运动至需要补偿重量的位置,即能实时补偿重量以调节轿厢平衡。
44.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配重机构2还包括设置在固定框21上,用于引导配重机构2沿导轨1运动的导向块26。导向块26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框21上,另一端延伸出固定框21外,用于与导轨1接触定位。具体的,配重机构2沿导轨1运动时,导轨1位于第一滑轮22和第二滑轮23之间,此时导向块26刚好与导轨1接触。即,配重机构2与导轨1的接触位置包括两处,第一处是第一滑轮22和第二滑轮23之间的间隙处,第二处是导向块26与导轨1的接触处。通过两处接触位置,不仅能够对配重机构2在导轨1上的移动方向具有引导纠正作用,还能增加配重机构2与导轨1连接的稳定性。
45.进一步的,导向块26上设有导向槽,导向槽的宽度与导轨1的厚度相匹配。配重机构2在安装于导轨1上的状态下,导轨1刚好嵌入导向槽内。设置导向槽可以进一步增加导向准确性和配重机构2运动的稳定性。
46.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配重机构2还包括设置在固定框21上,用于为配重机构2配重的配重块25。固定框21上可设置能容纳配重块25的配重空间,且该配重空间可用于容纳多个配重块25,通过改变配重块25的数量可以合理调节每个配重机构2的配重。配重块25的材质可选择为混凝土、铸铁等。
47.本公开实施例的轿厢平衡调节装置应用于电梯轿厢时,其具体使用原理为:通过
在电梯轿厢底部设置传感器3,可以实时监测当乘客进入电梯后轿厢局部的受力变化情况,并通过控制器分析判断出需要补偿重量的位置。再通过控制器控制驱动元件24,使得配重机构2沿着轿厢底部装设的矩形布置的导轨1快速运动至轿底的需要补偿重量的位置处,从而实时调节轿厢的平衡。
48.本公开的轿厢平衡调节装置通过在轿厢底部安装可自动移动的配重机构2,可以动态纠正轿厢的偏心,从而解决由于乘客站位不均的原因导致轿厢偏心,使得电梯运行时导靴处的受力不平衡而引起振动、产生噪音的问题,可以提升乘客乘坐体验。
49.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特征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和/或结合,即使这样的组合或结合没有明确记载于本公开中。特别地,在不脱离本公开精神和教导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特征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和/或结合。所有这些组合和/或结合均落入本公开的范围。
50.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尽管在以上分别描述了各实施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实施例中的措施不能有利地结合使用。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代和修改,这些替代和修改都应落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