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色剂盒包装箱、调色剂盒流通体及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95290发布日期:2022-06-04 17:39阅读:65来源:国知局
调色剂盒包装箱、调色剂盒流通体及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调色剂盒包装箱、调色剂盒流通体及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为了使调色剂盒流通体(即收容了调色剂盒的调色剂盒包装箱)在上下堆叠时不会发生倾斜,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倒塌,在通过调色剂盒包装箱包装调色剂盒的过程中,需要先调节设置于盖顶板的盖折板相对于调色剂盒包装箱的收容部的固定位置,并通过胶合等方式固定盖顶板的盖折板,从而使盖顶板与收容部的底板部平行。
3.然而,由于需要先调节盖顶板的盖折板相对于收容部的固定位置,并通过胶合等方式固定盖顶板的盖折板,因此导致包装过程复杂,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即使在组装后不固定盖折板也可以使底板部与盖顶板平行或大致平行的调色剂盒包装箱、包括箱装在该调色剂盒包装箱内的调色剂盒的调色剂盒流通体、以及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
5.根据实施方式,调色剂盒包装箱具有:箱形的收容部,其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矩形的开口部;缓冲部,其缓冲所述调色剂盒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盖部,其设置在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开口部的一对长边部中的一个长边部上;端缘,其设置在所述收容部的所述一对长边部中的另一个长边部上;以及盖部折线,其设置在所述收容部与所述盖顶板的边界。收容部供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调色剂盒放入取出。缓冲部设置在所述收容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盖部具有覆盖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开口部的盖顶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盖顶板并与所述收容部的外表面抵接的盖折板。端缘在将所述盖顶板相对于所述收容部弯折时抵接所述盖顶板的内壁。盖部折线形成于在将所述盖顶板相对于所述收容部弯折时使所述底板部与所述盖顶板彼此平行的位置。
6.另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盒流通体具有:上述的调色剂盒包装箱;以及调色剂盒,其在端部被所述调色剂盒包装箱的缓冲部支承时配置在所述调色剂盒包装箱的收容部的内侧,并通过所述调色剂盒包装箱的盖部包装在所述调色剂盒包装箱内。
7.又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具有:矩形的底部,其在组装调色剂盒包装箱的组装状态下,对应于所述调色剂盒包装箱的收容部的底板部;矩形的第一侧板区域,其与所述底部的一个长边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对应于所述收容部的第一侧板部;矩形的第二侧板区域,其与所述底部的另一个长边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对应于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第一侧板部相向的第二侧板部;矩形的盖顶板部,其与所述第二侧板区域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对应于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底板部相向的盖顶板;盖折板部,其与所述盖顶板部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对应于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第一侧板区域抵接或固定的盖折板;第一内板部,其与所述第一侧板区域的一个短边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对应于所述收
容部的第三侧板部的一部分;第二内板部,其与所述第一侧板区域的另一个短边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对应于所述收容部的第四侧板部的一部分;突出部,其在所述第一侧板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一内板部及所述第二内板部向所述底部的相反侧突出,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与所述盖顶板抵接;以及盖部折线,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区域与所述盖顶板部的边界处,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使得所述底板部与所述盖顶板平行。
8.通过本实用新型,即使在组装后不固定盖折板也可以使底板部与盖顶板平行或大致平行,因此可以简化包装过程,降低对操作人员的要求。
附图说明
9.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色剂盒流通体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10.图2是表示将调色剂盒放入图1所示的调色剂盒包装箱中的调色剂盒流通体的概略立体图;
11.图3是表示将图2所示的调色剂盒包装箱封闭的调色剂盒流通体的概略立体图;
12.图4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色剂盒流通体的调色剂盒包装箱的概略立体图;
13.图5是沿图4中的v-v线截取的概略剖视图;
14.图6是沿图4中的vi-vi线截取的概略剖视图;
15.图7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色剂盒流通体的调色剂盒包装箱的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的图;
16.图8是从箭头viii所示的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调色剂盒流通体的图;
17.图9是沿图2中的ix-ix线截取的概略剖视图;
18.图10是沿图2中的x-x线截取的概略剖视图;
19.图11是从箭头xi所示方向观察图2中的调色剂盒流通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参照图1至图11,对调色剂盒包装箱(以下,主要称为包装箱)14、调色剂盒流通体(以下,主要称为流通体)10、以及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以下,主要称为坯料)11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21.如图1至图3所示,调色剂盒流通体10具有调色剂盒12、以及调色剂盒包装箱14。
22.图1所示的调色剂盒12形成为沿长度轴线延伸。调色剂盒12相对于例如被称为多功能一体机的图像形成装置可装卸。当将调色剂盒12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时,调色剂盒12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前侧向后侧插入。当将调色剂盒12从图像形成装置拆下时,调色剂盒12被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前侧拉出。
23.调色剂盒12的外壳容器22由例如塑料材料形成为圆筒状。在图1所示的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左侧部位)221固定有盖24,盖24在将通过具有带电性的微粒和颜料的混合而得到的粉末即调色剂放入外壳容器22中后进行焊接。在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左侧部位)221设置有齿轮26。调色剂盒12的第二端(右侧部位)222形成外壳容器22的封闭部。
24.此外,当将调色剂盒12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时,图1所示的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后侧,调色剂盒12的第二端222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前侧。
25.图4至图6所示的包装箱14由例如双面瓦楞纸板等板材制成。包装箱14除纸制瓦楞纸板外,还由塑料瓦楞纸板等制成。作为一个例子,包装箱14的内部尺寸为463
×
98
×
80mm,包装箱14的外部尺寸为500
×
107
×
89mm。包装箱14具有箱形的收容部32、盖部34、第一缓冲部36、以及第二缓冲部38。
26.此处,如图1至图3所示,流通体10相对于调色剂盒12和包装箱14取x轴、y轴及z轴。x轴是沿着调色剂盒12和包装箱14的长度方向的方向。y轴取为与x轴正交,并使xy平面成为与包装箱14的底板部40的底面平行的平面。y轴是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方向。z轴与x轴及y轴正交。z轴是沿着与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方向。
27.收容部32形成为能够收容调色剂盒12的尺寸。收容部32具有底板部40、第一侧板部41、第二侧板部42、第三侧板部43、以及第四侧板部44。第一侧板部41和第二侧板部42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并相向。第三侧板部43和第四侧板部44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并相向。
28.此外,设在图1所示的包装箱14的收容部32的-y轴侧且与zx平面平行的第一侧板部41的面为正面侧的面,在+y轴侧且与zx平面平行的第二侧板部42的面为背面侧的面。另外,设在图1所示的收容部32的-x轴侧且yz平面平行的第三侧板部43的面为左侧面,在+x轴侧且与yz平面平行的第四侧板部44的面为右侧面。
29.盖部34具有盖顶板51和盖折板52。
30.第一缓冲部36例如设置在第三侧板部43上。因此,优选地,第一缓冲部36一体地设置在收容部3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一缓冲部36形成为使得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嵌入的尺寸。
31.第二缓冲部38例如设置在第四侧板部44上。因此,优选地,第二缓冲部38一体地设置在收容部3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调色剂盒12的第二端222由第二缓冲部38支承。因此,例如,调色剂盒12形成为能够在第一端221由第一缓冲部36支承且第二端222由第二缓冲部38支承时配置在收容部32的内侧的尺寸。
32.组装为图4至图6所示的包装箱14之前的坯料110形成为例如厚度为3mm的平板状。
33.如图7所示,坯料110具有底部111、第一侧板区域112、第二侧板区域113、盖顶板部114、盖折板部115、第一内板部116、第二内板部117、第一外板部118、第一底抵接部119、第一间隔部(缓冲区域形成部)120、嵌合部121、第二间隔部(缓冲区域形成部)122、第二外板部123、第二底抵接部124、缓冲区域形成部125、以及固定板126。
34.底部111在组装包装箱14的组装状态下对应于包装箱14的收容部32的底板部40;第一侧板区域112在组装状态下对应于收容部32的第一侧板部41;第二侧板区域113在组装状态下对应于与收容部32的第一侧板部41相向的第二侧板部42;盖顶板部114在组装状态下对应于与收容部32的底板部40相向的盖顶板51;盖折板部115在组装状态下对应于与收容部32的第一侧板区域112抵接或固定的盖折板52;第一内板部116在组装状态下对应于收容部32的第三侧板部43的一部分;第二内板部117在组装状态下对应于收容部32的第四侧板部44的一部分。
35.底部111、第一侧板区域112、第二侧板区域113、盖顶板部114、第一外板部118、第一间隔部120、嵌合部121、第二间隔部122以及第二外板部123形成为大致矩形。
36.此外,将坯料110的底部111的长度方向取为x轴,将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取为y
轴。因此,xy平面取为平行于坯料110的底部111的表面和后面的平面。此外,将坯料110的厚度方向取为z轴。
37.在底部111与第一侧板区域112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底部111的一个长边)131,第一侧板区域112与折线131(底部111的一个长边)连接。在底部111与第二侧板区域113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底部111的另一个长边)132,第二侧板区域113与折线132(底部111的另一个长边)连接。在第二侧板区域113与盖顶板部114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盖部折线)133,盖顶板部114与第二侧板区域113连接。在盖顶板部114与盖折板部115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盖折板部折线)134,盖折板部115与盖顶板部114连接。在第一侧板区域112与第一内板部116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第一侧板区域112的一个短边)135,第一内板部116与折线135(第一侧板区域112的一个短边)连接。在第一侧板区域112与第二内板部117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第一侧板区域112的另一个短边)136,第二内板部117与折线136(第一侧板区域112的另一个短边)连接。在第二侧板区域113与第一外板部118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第二侧板区域113的一个短边)137。在第一外板部118与第一底抵接部119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138。在第一外板部118与第一间隔部120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139。在第一间隔部120与嵌合部121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140。在嵌合部121与第二间隔部122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141。在第二侧板区域113与第二外板部123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第二侧板区域113的另一个短边)142。在第二外板部123与第二底抵接部124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143。在第二外板部123与缓冲区域形成部125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144。在缓冲区域形成部125与固定板126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折线145。
38.折线133设置在第二侧板区域113与盖顶板部114的边界处。折线133形成于在将盖顶板51相对于收容部32弯折时使底板部40与盖顶板51彼此平行的位置。折线133在组装状态下使得底板部40与盖顶板51平行。
39.折线134形成于在将盖折板52相对于盖顶板51弯折时使盖折板52与第一侧板部41的外表面抵接,且使盖折板52与第一侧板部41彼此平行的位置。
40.盖顶板部114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y轴的长度(宽度方向长度)比底部111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y轴的长度(宽度方向长度)长。因此,当通过折线131相对于底部111弯折并通过折线132相对于底部111弯折,以成为使得第一侧板区域112与第二侧板区域113彼此平行的状态时,盖顶板部114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抵接。即突出部1121在组装状态下与盖顶板51(盖顶板部114)抵接。
41.第一侧板区域112的-y轴侧的端缘(底部111和折线131的相反侧)形成为突出部1121,在第一侧板区域112,突出部1121相对于第一内板部116的-y轴侧的端缘(第一端缘)1162和第二内板部117的-y轴侧的端缘(第二端缘)1172向-y轴侧(底部111的相反侧)突出。即,第一内板部116的端缘1162相对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位于底部111侧(+y轴侧)。第二内板部117的端缘1172相对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位于底部111侧(+y轴侧)。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相对于第一内板部116的-y轴侧端缘1162和第二内板部117的-y轴侧端缘1172向-y轴侧突出例如3mm。
42.此外,折线(一个长边部)133和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另一个长边部)1121形成收容部32的开口部的一对长边部。
43.第一侧板区域112在第一内板部116的端缘1162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
之间具有角部11211,角部11211形成为越朝向+x轴侧越向-y轴侧倾斜的倾斜面。第一侧板区域112在第二内板部117的端缘1172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之间具有角部11212,角部11212形成为越朝向+x轴侧越向+y轴侧倾斜的倾斜面。
44.第二侧板区域113沿x轴的长度方向长度比底部111的长度方向长度短。第二侧板区域113的长度方向长度比盖顶板部114的长度方向长度例如短约1mm至2mm。第二侧板区域113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y轴的长度比第一侧板区域112短。
45.在盖顶板部114与第一间隔部120及嵌合部121之间形成有贯穿切口1141。在盖顶板部114与缓冲区域形成部125及固定板126之间形成有贯穿切口1142。
46.盖折板部115与嵌合部121之间形成有贯穿切口1151。贯穿切口1151与贯穿切口1141连续。与嵌合部121分离的倾斜端1152相对于贯穿切口1151形成在+y轴侧。倾斜端1152从嵌合部121的+x轴侧端缘1212在越朝向+y轴方向越向+x轴方向远离的方向上倾斜。
47.盖折板部115在-x轴侧的端缘具有贯穿切口1151以及倾斜端1152。盖折板部115在+x轴侧的端缘具有与倾斜端1152呈左右对称的端缘1153。
48.盖折板部115在+y轴侧具有端缘1154。端缘1154沿x轴的长度方向长度比盖顶板部114和第一侧板区域112的长度方向长度短。此外,盖折板部115在与x轴方向(长度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上的长度,即,折线134与盖折板部115的+y轴方向的端缘1154之间的距离小于折线131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之间的距离。
49.因此,防止盖折板部115的+y轴方向的端缘1154配置在底板部40的下侧。另外,防止盖折板部115的+y轴方向的端缘1154越过第三侧板部43位于-x轴侧,并且防止越过第四侧板部44位于+x轴侧。
50.底部111、第一侧板区域112、第二侧板区域113、以及盖顶板部114的长度方向长度比调色剂盒12的总长度长。底部111和盖顶板部114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的宽度方向长度比调色剂盒1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长。第一侧板区域112和第二侧板区域113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的高度比调色剂盒12的与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高度长。
51.第一侧板区域112的长度方向长度比底部111的长度方向长度短。第一内板部116的+y轴侧(底部111侧)的端缘1161位于相对于底部111和折线131向-y轴侧分离的位置。因此,在底部111、第一侧板区域112和第一内板部116之间具有第一槽部161。第二内板部117的+y轴侧(底部111侧)的端缘1171位于相对于底部111和折线131向-y轴侧分离的位置。因此,在底部111、第一侧板区域112和第二内板部117之间具有第二槽部162。
52.第一外板部118的底部111侧的折线138从底部111与第二侧板区域113之间的边界处的折线132向+y轴侧分离。
53.在第一外板部118的-y轴侧形成有第一底抵接部119。第一底抵接部119的+x轴侧的端缘1191从底部111向-x轴侧分离并倾斜。端缘1191形成为越从+y轴侧朝向-y轴侧越向-x轴方向倾斜的倾斜端。第一底抵接部119的-x轴侧的端缘1192具有越从+y轴侧朝向-y轴侧越向-x轴方向倾斜的倾斜端11921、以及从倾斜端11921的-y轴侧端部沿-y轴方向直线延伸的直端缘11922。
54.折线139相对于第二侧板区域113与盖顶板部114之间的折线133位于-y轴侧的位置。
55.在第一外板部118的+y轴侧(盖顶板部114侧)形成有第一间隔部120,第一间隔部120在调色剂盒12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在第一间隔部120的+y轴侧形成有嵌合部121。在嵌合部121的+y轴侧形成有第二间隔部122。第二间隔部122在调色剂盒12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
56.第一间隔部120在折线139与折线140之间形成区域,所述区域沿y轴方向具有至少比瓦楞纸板的厚度长数倍以上的长度。嵌合部121的y轴方向长度(高度)在折线140与折线141之间比第一侧板区域112与第二侧板区域113各自沿y轴方向的y轴方向长度(高度)短。折线141与第二间隔部122的+y轴侧的端缘1221之间的y轴方向长度例如比折线139与折线140之间的y轴方向长度短了瓦楞纸板的厚度。
57.此外,第一间隔部120与折线139、140形成收容部32的开口部的一对短边部中的一个。
58.嵌合部121具有第一贯穿切口151、第二贯穿切口152、第三贯穿切口153、第四贯穿切口154、以及第五贯穿切口155。第一贯穿切口151、第二贯穿切口152、第三贯穿切口153、第四贯穿切口154以及第五贯穿切口155在z轴方向上贯穿。
59.第一贯穿切口151沿折线141延伸。第一贯穿切口151的-x侧端部相对于嵌合部121的-x轴侧端缘1211向+x轴侧分离。第一贯穿切口151的+x侧端部相对于嵌合部121的+x轴侧端缘1212向-x轴侧分离。
60.第二贯穿切口152相对于第一贯穿切口151向-y轴侧分离,并且沿x轴方向延伸。因此,第一贯穿切口151和第二贯穿切口152彼此平行。第二贯穿切口152的-x侧端部相对于嵌合部121的-x轴侧端缘1211向+x轴侧分离。第二贯穿切口152的+x侧端部相对于嵌合部121的+x轴侧端缘1212向-x轴侧分离。
61.此外,第一贯穿切口151的-x侧端部与嵌合部121的-x轴侧端缘1211之间的沿x轴的距离被设定为与第二贯穿切口152的-x侧端部与嵌合部121的-x轴侧端缘1211之间的沿x轴的距离相同。第一贯穿切口151的+x侧端部与嵌合部121的+x轴侧端缘1212之间的沿x轴的距离被设定为与第二贯穿切口152的+x侧端部与嵌合部121的+x轴侧端缘1212之间的沿x轴的距离相同。
62.第三贯穿切口153连接第一贯穿切口151的-x侧端部与+x侧端部的大致中心部与第二贯穿切口152的-x侧端部与+x侧端部的大致中心部。优选地,第三贯穿切口153沿y轴延伸。
63.第四贯穿切口154从第二贯穿切口152的-x轴侧端部朝向-y轴侧延伸。第四贯穿切口154的-y轴侧端位于未到达折线140的位置。第五贯穿切口155从第二贯穿切口152的+x轴侧的端部朝向-y轴侧延伸。第五贯穿切口155的-y轴侧端部位于未到达折线140的位置。
64.此外,嵌合部121上形成有沿着y轴方向的折线146、147。折线146相对于嵌合部121的-x轴侧端缘1211向+x轴方向分离。折线146形成在连接第一贯穿切口151的-x轴侧端部和第二贯穿切口152的-x轴侧端部的位置。折线147相对于折线146向+x轴侧分离。折线147相对于嵌合部121的+x轴侧端缘1212向-x轴侧分离。折线147形成在连接第一贯穿切口151的+x轴侧端部和第二贯穿切口152的+x轴侧端部的位置。
65.在折线146与第三贯穿切口153之间形成有沿着y轴方向的折线148。在折线147与第三贯穿切口153之间形成有沿着y轴方向的折线149。
66.嵌合部121在第一贯穿切口151、第二贯穿切口152及第三贯穿切口153与折线146之间形成有第一缓冲折板部1213。嵌合部121在第一贯穿切口151、第二贯穿切口152及第三贯穿切口153与折线147之间形成有第二缓冲折板部1214。
67.在嵌合部121上形成有沿着x轴的折线150。折线150形成在连接第四贯穿切口154的-y轴侧端部和第五贯穿切口155的-y轴侧端部的位置。嵌合部121在第二贯穿切口152、第四贯穿切口154及第五贯穿切口155与折线150之间形成有第三缓冲折板部1215。
68.第二外板部123的底部111侧的折线143位于从底部111与第二侧板区域113的边界处的折线132向+y轴侧分离的位置。
69.在第二外板部123的-y轴侧形成有第二底抵接部124。第二底抵接部124的-x轴侧的端缘1241从底部111向+x轴侧分离并倾斜。因此,端缘1241形成为越从+y轴侧朝向-y轴侧越向+x轴方向倾斜的倾斜端。第二底抵接部124的+x轴侧的端缘1242具有越从+y轴侧朝向-y轴侧越向+x轴方向倾斜的倾斜端12421、以及从倾斜端12421的-y轴侧端部沿-y轴方向直线延伸的直端缘12422。
70.此外,第二底抵接部124相对于折线143在-y轴侧具有贯通孔1243,贯通孔1243中固定有固定板126的凸部1262。
71.在第二外板部123的+y轴侧形成有缓冲区域形成部125。固定板126形成在缓冲区域形成部125的+y轴侧。折线144相对于第二侧板区域113与盖顶板部114之间的边界处的折线133位于-y轴侧。缓冲区域形成部125在折线144与折线145之间形成区域,所述区域沿y轴方向的长度等于或长于瓦楞纸板的厚度。
72.此外,缓冲区域形成部125和折线144、145形成收容部32的开口部的一对短边部中的另一个。
73.折线145与固定板126的+y轴侧的端缘1261之间沿y轴方向比第一侧板区域112和第二侧板区域113的y轴方向长度(高度)短。
74.固定板126具有相对于+y轴侧的端缘1261向+y轴侧突出的凸部1262。凸部1262具有与贯通孔1243嵌合的尺寸和形状。
75.在第二侧板区域113、盖顶板部114、第一外板部118和第一间隔部120之间的边界处,在第二侧板区域113侧形成有切口1131。切口1131与贯穿切口1141连续。在第二侧板区域113、盖顶板部114、第二外板部123和缓冲区域形成部125之间的边界处,在第二侧板区域113侧形成有切口1132。切口1132与贯穿切口1142连续。
76.此外,在第二侧板区域113、底部111、第二外板部123和第二底抵接部124之间的边界处,在第二侧板区域113侧形成有切口1133。切口1133与第二底抵接部124的-x轴侧的端缘1241连续。
77.坯料110的折线131至150是弯折线。优选地,例如,在折线131至150的位置预先形成弯折槽,以便可以容易地弯折折线131至150。
78.将图7所示的坯料110通过折线131至150弯折以形成图4所示的包装箱14。
79.第一侧板区域112通过槽部161、162和折线131相对于底部111弯折。第一内板部116通过槽部161和折线135相对于第一侧板区域112弯折。第二内板部117通过槽部162和折线136相对于第一侧板区域112弯折。
80.盖顶板部114通过切口1131、1132和折线133相对于第二侧板区域113弯折。此外,
第一外板部118和第一间隔部120通过切口1131和折线137相对于第二侧板区域113弯折。
81.第二外板部123、第二底抵接部124和缓冲区域形成部125通过切口1132、1133以及折线142相对于第二侧板区域113弯折。
82.第一外板部118成为包装箱14的第三侧板部43的最-x轴侧的板。第一内板部116配置在第一外板部118与嵌合部121之间。第一内板部116例如在+x侧与第一外板部118接触。
83.第一底抵接部119通过折线138相对于第一外板部118弯折。因此,第一底抵接部119载置在底部111上。此时,第一底抵接部119的+x轴侧的端缘1191随着从第二侧板区域113朝向+x轴侧而分离。第一底抵接部119的倾斜端11921与第一侧板区域112分离。第一底抵接部119的直端缘11922与第一侧板区域112抵接。
84.第一外板部118与嵌合部121之间通过折线139、140弯折,并通过折线139、140之间的第一间隔部120分离。此外,第二间隔部122通过折线141相对于嵌合部121弯折。此时,第一底抵接部119和第二间隔部122与底部111重叠。
85.然后,将嵌合部121的折线146至149弯折,使缓冲折板部1213、1214与第一内板部116抵接。此外,第一间隔部120载置在第一内板部116的端缘1162上。另外,将嵌合部121的折线150弯折,使第三缓冲折板部1215配置成与第一间隔部120在z轴方向上分离。因此,在第三侧板部43上形成第一缓冲部36。
86.第二外板部123成为包装箱14的第四侧板部44的最+x轴侧的板。第二内板部117配置在第二外板部123与固定板126之间。
87.第二底抵接部124相对于第二外板部123通过折线143弯折。因此,第二底抵接部124载置在底部111上。此时,第二底抵接部124的-x轴侧的端缘1241随着从第二侧板区域113向-x轴侧分离。第二底抵接部124的倾斜端12421与第一侧板区域112分离。第二底抵接部124的直端缘12422与第一侧板区域112抵接。
88.然后,通过弯折折线144、145,凸部1262插入贯通孔1243而被固定。此时,第二外板部123、第二内板部117和固定板126与第四侧板部44重叠。此外,通过缓冲区域形成部125,在第二外板部123与第二内板部117之间以及在第二内板部117与固定板126之间分别形成空间。因此,在第四侧板部44上形成第二缓冲部38。此外,包装箱14的收容部32由坯料110制成。
89.这样,形成了具有收容部32、盖部34、第一缓冲部36和第二缓冲部38的包装箱14。
90.即,底部111、第一底抵接部119、第二间隔部122和第二底抵接部124对应于在组装包装箱14的组装状态下的底板部40。第一侧板区域112对应于第一侧板部41。第二侧板区域113对应于第二侧板部42。第一外板部118和第一内板部116对应于第三侧板部43。第一内板部116、第一底抵接部119、第一间隔部120、嵌合部121和第二间隔部122对应于第一缓冲部36。第二外板部123、第二内板部117和固定板126对应于第四侧板部44。第二内板部117、第二外板部123、第二底抵接部124、缓冲区域形成部125和固定板126对应于第二缓冲部38。盖顶板部114对应于盖顶板51。盖折板部115对应于盖折板52。
91.此外,例如,第一底抵接部119形成为底板部40的一部分,同时还形成为第一缓冲部36的一部分。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坯料110的一部分即使是单个部件也可以发挥多种功能。
92.如图4所示,当通过坯料110制造包装箱14时,第一间隔部120载置在第一内板部
116的端缘1162上。因此,在第一间隔部120与第一外板部118之间夹持有第一内板部116,在第一间隔部120与盖顶板部114之间夹持有端缘1162。第一间隔部120的厚度与第一侧板区域112相对于第一内板部116的端缘1162的突出量一致。因此,在包装箱14中,第一间隔部120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齐平。
93.此处,收容部32的上端(开口部)通过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第一间隔部120、折线133及缓冲区域形成部125形成为矩形形状。由于第一间隔部120成为第一缓冲部36的上端,因此,第一缓冲部36收容在收容部32内,而不会从收容部32的上端向上侧越出。第一缓冲部36支承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嵌合于第一缓冲部36。
94.当通过坯料110制造包装箱14时,缓冲区域形成部125载置于第二内板部117的端缘1172。缓冲区域形成部125的厚度与第一侧板区域112相对于第二内板部117的端缘1172的突出量一致。因此,在包装箱14中,缓冲区域形成部125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齐平。因此,第二缓冲部38收容在收容部32内,而不会从收容部32的上端向上侧越出。第二缓冲部38支承调色剂盒12的第二端222。
95.因此,包装箱14的收容部32的上端中的三方(即突出部1121、第一间隔部120、及缓冲区域形成部125)相对于调色剂盒12形成在相对于底板部40的外表面相同的高度处。然后,当将第二侧板区域113与盖顶板部114之间的边界处的折线133弯折时,盖顶板部114的内壁与收容部32的上端中的三方抵接。此时,第二侧板区域113形成在使得底部111与盖顶板部114彼此平行的位置。因此,如图8所示,底板部40和盖顶板51仅通过沿着折线133弯折而彼此平行。
96.此处,假设坯料110的第二侧板区域113沿y轴的高度例如为86mm,且第二侧板区域113的切口1131沿y轴的高度为3mm,则第一缓冲部36的上端面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齐平或大致齐平。假设第二侧板区域113的切口1132沿y轴的高度为3mm,则第二缓冲部38的上端面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齐平或大致齐平。
97.如图9所示,将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嵌合到包装箱14的收容部32的第一缓冲部36,并使调色剂盒12的第二端222靠近第二缓冲部38。此时,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与第二端222之间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长度落在收容部32的第三侧板部43与第四侧板部44之间的长度方向的距离的范围内。例如,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贯通嵌合部121,但与第一内板部116分离。调色剂盒12的第二端222与固定板126分离。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的上下方向高度落在第一缓冲部36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的范围内。如图10所示,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沿前后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宽度落在第一缓冲部36的宽度方向的宽度的范围内。如图9和图11所示,调色剂盒12的第二端222的上下方向高度落在第二缓冲部38的上下方向高度的范围内。调色剂盒12的第二端222沿前后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宽度落在第二缓冲部38的宽度方向的宽度的范围内。进一步地,在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与第二端222之间的位置,上下方向高度落在收容部32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的范围内。在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与第二端222之间的位置,沿前后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宽度落在收容部32的宽度方向的宽度的范围内。因此,调色剂盒12被收容而不会从收容部32的内部向外侧越出。
98.然后,如图3和图8所示,通过盖部34封闭收容部32,即通过盖部34将调色剂盒12包装在包装箱14内。将第二侧板区域113与盖顶板部114之间的折线133弯折,使盖部34的在盖
折板部115侧靠近折线134的位置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抵接。此时,底板部40的外表面与盖部34的外表面彼此平行。即,底板部40的外表面与通过折线133弯折的盖部34的内壁之间沿z轴方向的距离(高度)、与底板部40的外表面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沿z轴方向的距离(高度)相同。
99.因此,在包装箱14中,盖顶板51(盖顶板部114)与第一侧板部41(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接触,不论盖折板52与第一侧板部41是否进行例如胶合等,都使得底板部40的外表面与盖部34的外表面平行(包括大致平行)。因此,在包装箱14中,能够容易地定位盖折板52和第一侧板部41。然后,在将调色剂盒12收容在调色剂盒包装箱14中并且将盖折板52固定在调色剂盒包装箱14的前面侧的第一侧板部41的外表面上的状态下,多个调色剂盒流通体10上下堆叠并被运输到所需位置。
100.此外,在与盖顶板部114(盖顶板51)相邻的区域中,盖折板部115(盖折板52)的在贯穿切口1151及倾斜端1152附近的区域与端缘1153附近的区域之间的沿长度方向的区域(即在长度方向上,盖折板52与盖顶板51相同长度的区域)覆盖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的在x轴方向上彼此分离的角部11211、11212。因此,在包装箱14的盖折板52固定于第一侧板部41的状态下,角部11211、11212隐藏。因此,例如,当例如流通作业者等手持流通体10时,能够防止角部11211、11212碰到流通作业者的手等。
101.如图5和图9所示,沿z轴方向在收容部32的下端部附近,第一缓冲部36与底部111、第一底抵接部119及第二间隔部122重叠。因此,在收容部32的下端部附近,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的下侧由三个瓦楞纸板薄片支承。因此,在收容部32的下端部附近,流通体10对来自流通体10的第三侧板部43的z轴下侧的冲击具有缓冲性。
102.此外,沿z轴方向在收容部32的上端部附近,第一缓冲部36配置成使得第三缓冲折板部1215和第一间隔部120沿z轴上下分离。因此,在收容部32的上端部附近,流通体10对来自流通体10的第三侧板部43的z轴上侧的冲击具有缓冲性。另外,当调色剂盒12针对来自流通体10的第三侧板部43的z轴下侧的冲击而向上方移动时,流通体10形成供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移动的空间。因此,流通体10对来自流通体10的第三侧板部43的z轴上侧的冲击和来自z轴下侧的冲击具有缓冲性。
103.如图5、图6、图9和图10所示,通过第一缓冲折板部1213和第二缓冲折板部1214,第一缓冲部36沿x轴方向将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以相对于第一外板部118向+x轴侧分离的方式支承。因此,流通体10在收容部32的左侧端部附近,对来自流通体10的第三侧板部43的x轴的左侧的冲击具有缓冲性。
104.此外,如图6和图10所示,在第一缓冲部36处沿着y轴方向,第一侧板区域112与第二缓冲折板部1214彼此分离,并且第二侧板区域113与第一缓冲折板部1213彼此分离。因此,第一缓冲部36在收容部32的左端部附近对从正面侧向背面侧、即朝向+y轴方向的冲击具有缓冲性。另外,第一缓冲部36在收容部32的左端部附近对从背面侧向正面侧、即朝向-y轴方向的冲击具有缓冲性。
105.因此,第一缓冲部36与调色剂盒12的第一端221嵌合,以缓冲来自上下方向、水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冲击。
106.如图5、图9和图11所示,沿z轴方向在收容部32的下端部附近,第二缓冲部38与底部111及第二底抵接部124重叠。因此,在收容部32的下端部附近,调色剂盒12的第二端222
的下侧由两个瓦楞纸板薄片支承。因此,在收容部32的下端部附近,流通体10对来自流通体10的第四侧板部44的z轴下侧的冲击具有缓冲性。
107.如图5、图6、图9、图11所示,第二缓冲部38沿x轴方向与第二外板部123、第二内板部117及固定板126重叠。因此,在收容部32的第四侧板部44处,调色剂盒12的第二端222的右侧(+x轴侧)由三个瓦楞纸板薄片支承。因此,在收容部32的第四侧板部44处,流通体10对来自流通体10的第四侧板部44的x轴的右侧的冲击具有缓冲性。
108.此外,由于第二缓冲部38的正面侧由第一侧板区域112形成,因此由一个瓦楞纸板薄片支承。由于第二缓冲部38的背面侧由第二侧板区域113形成,因此由一个瓦楞纸板薄片支承。因此,相对于第一缓冲部36在前后方向上缓冲性差。
109.由此,第二缓冲部38虽然缓冲性比第一缓冲部36低,但具有适当的缓冲性。
110.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缓冲部38不与调色剂盒12的第二端222嵌合,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与第一缓冲部36一样的嵌合的结构。
111.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通过坯料110制造包装箱14时,如图4所示,可以以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第一间隔部120和缓冲区域形成部125相对于底部111的外表面的高度相同的方式制作坯料110。因此,当盖部34相对于包装箱14的收容部32封闭时,能够维持盖顶板51与第一侧板部41(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抵接并且底板部40与盖顶板51彼此平行的状态。
112.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即使在组装后不将盖折板52固定到收容部32也可以使底板部40与盖顶板51彼此平行或大致平行的调色剂盒包装箱14、包括箱装在该调色剂盒包装箱14中的调色剂盒12的调色剂盒流通体10、以及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110。
113.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装箱14能够使底板部40的与地板等接触的外表面与盖顶板51的外表面平行(包括大致平行),而不论在第一侧板部41与盖折板52之间是否进行例如胶合等。因此,当多个流通体10堆叠时,可以直接在上侧堆叠。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通体10能够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倒塌。
114.因此,当将多个流通体10上下堆叠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通体10很难倾斜。因此,能够在一个集装箱等中堆叠更多数量的流通体10。因此,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通体10,能够抑制流通体10的运输时的运输成本。此外,当运输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通体10时,能够抑制对环境负荷的影响。
115.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装箱14由坯料110制成,所述坯料110由箱形的收容部32、盖部34、第一缓冲部36和第二缓冲部38一体地形成。因此,坯料110能够作为整体而不是多个单体来运输。因此,相对于由多个单体形成坯料,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坯料110能够较小地形成。因此,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坯料110,能够抑制坯料110的运输成本。另外,在运输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坯料110时,能够抑制对环境负荷的影响。
116.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缓冲部36和第二缓冲部38一体地设置在收容部32中的例子进行说明。第一缓冲部36和第二缓冲部38可以不与收容部32一体地设置。
117.包装箱14的第一缓冲部36和第二缓冲部38的形状是一个例子。第一缓冲部36和第二缓冲部38的形状可以设置为各种形状。此外,例如,还优选包装箱14的收容部32与第一缓冲部36分体形成。
11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第一缓冲部36和第二缓冲部38都设置于收容部32的
例子进行说明。例如,第二缓冲部38可以不设置于收容部32。即,缓冲部设置在收容部32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侧上即可。
119.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第一间隔部120和缓冲区域形成部125的位置彼此齐平。当如图4所示配置包装箱14时,第一间隔部120的位置可以相对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位于下侧。同样地,当如图4所示配置包装箱14时,缓冲区域形成部125的位置可以相对于第一侧板区域112的突出部1121位于下侧。
120.以上说明的任一实施方式都可以如下表达,
121.一种调色剂盒包装箱,具有:
122.箱形的收容部,其具有载置调色剂盒的底板部、以及供取放所述调色剂盒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矩形的开口部;
123.缓冲部,其设置在所述收容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缓冲所述调色剂盒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
124.盖部,其设置在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开口部的一对长边部中的一个长边部上,并具有覆盖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开口部的盖顶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盖顶板并与所述收容部的外表面抵接的盖折板;
125.端缘,其设置在所述收容部的所述一对长边部中的另一个长边部上,所述端缘在将所述盖顶板相对于所述收容部弯折时抵接所述盖顶板的内壁;以及
126.盖部折线,其设置在所述收容部与所述盖顶板的边界处,所述盖部折线形成于在将所述盖顶板相对于所述收容部弯折时使所述底板部与所述盖顶板彼此平行的位置。
127.根据上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即使在组装后不固定盖折板也可以使底板部与盖顶板彼此平行或大致平行的调色剂盒包装箱、包括箱装在该调色剂盒包装箱中的调色剂盒的调色剂盒流通体、以及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
128.附记:
129.(附记1)
130.一种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其特征在于,具有:
131.矩形的底部,其在组装调色剂盒包装箱的组装状态下,对应于所述调色剂盒包装箱的收容部的底板部;
132.矩形的第一侧板区域,其与所述底部的一个长边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对应于所述收容部的第一侧板部;
133.矩形的第二侧板区域,其与所述底部的另一个长边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对应于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第一侧板部相向的第二侧板部;
134.矩形的盖顶板部,其与所述第二侧板区域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对应于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底板部相向的盖顶板;
135.盖折板部,其与所述盖顶板部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对应于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第一侧板区域抵接或固定的盖折板;
136.第一内板部,其与所述第一侧板区域的一个短边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对应于所述收容部的第三侧板部的一部分;
137.第二内板部,其与所述第一侧板区域的另一个短边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对应于所述收容部的第四侧板部的一部分;
138.突出部,其在所述第一侧板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一内板部及所述第二内板部向所述底部的相反侧突出,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与所述盖顶板抵接;以及
139.盖部折线,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区域与所述盖顶板部的边界处,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使得所述底板部与所述盖顶板平行。
140.(附记2)
141.根据附记1所述的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其特征在于,
142.所述第一内板部具有第一端缘,所述第一端缘相对于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底部侧,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与所述盖顶板部相向;
143.所述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具有:
144.第一外板部,其与所述第二侧板区域的一个短边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成为所述第三侧板部的外板;
145.第一底抵接部,其从所述第一外板部沿着从所述第一外板部朝向所述底部的方向延伸,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与所述底部抵接或固定;以及
146.第一间隔部,其从所述第一外板部沿着从所述第一外板部朝向所述盖顶板部的方向延伸,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在所述第一间隔部与所述第一外板部之间夹持所述第一内板部,在所述第一间隔部与所述盖顶板部之间夹持所述第一端缘,所述第一间隔部具有与所述突出部齐平的区域。
147.(附记3)
148.根据附记1或附记2所述的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其特征在于,
149.所述第二内板部具有第二端缘,所述第二端缘相对于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底部侧,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与所述盖顶板部相向;
150.所述调色剂盒包装用坯料具有:
151.第二外板部,其与所述第二侧板区域的另一个短边连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成为所述第四侧板部的外板;
152.第二底抵接部,其从所述第二外板部沿着从所述第二外板部朝向所述底部的方向延伸,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与所述底部抵接或固定;以及
153.缓冲区域形成部,其从所述第二外板部沿着从所述第二外板部朝向所述盖顶板部的方向延伸,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在所述缓冲区域形成部与所述第二外板部之间夹持所述第二内板部,在所述缓冲区域形成部与所述盖顶板部之间夹持所述第二端缘,所述缓冲区域形成部具有与所述突出部齐平的区域。
154.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