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中转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19385发布日期:2022-10-04 22:51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垃圾中转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垃圾中转站。


背景技术:

2.目前的垃圾中转站多设于住宅区附近,以用于汇集储藏附近的住宅区内的垃圾,以供垃圾车统一搬运至垃圾处理场。可以理解的是,居民的生活垃圾中,包括大量的湿垃圾,而湿垃圾由于富含有机物成分以及水,容易发酵并产生臭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大。但是,目前的垃圾中转站仅用于储藏各类垃圾,即,仅用于将湿垃圾与其他垃圾一起堆放储藏,并不能够缓解湿垃圾产生的臭气散发至垃圾中转站的周边环境中的问题,严重影响垃圾中转站周边的居民的空气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垃圾中转站,向垃圾中转站的外部排出的臭气少,对垃圾中转站的周边环境影响小,能够适用于设置于住宅区附近。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垃圾中转站,包括:
5.钢基础;
6.底板,所述底板设于所述钢基础上;
7.外墙板,所述外墙板与所述底板围合设置以与所述底板形成室内空间;
8.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且位于所述室内空间内,所述隔板用于将所述室内空间分隔为冷藏区、常温区以及设备区,其中,所述冷藏区与所述常温区相连通,所述常温区具有连通于所述垃圾中转站的外部空间的第一出入口,垃圾经所述常温区转运至所述冷藏区冷藏;
9.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设备区内,所述制冷设备用于向所述冷藏区输出冷空气;
10.净化系统,所述净化系统包括排风管道以及净化设备,所述排风管道连接于所述冷藏区、所述常温区以及所述净化设备,所述净化设备用于通过所述排风管道抽出所述冷藏区以及所述常温区的空气,将所述空气净化并排出;以及,
11.顶板,所述顶板盖设于所述外墙板以及所述隔板上,以封盖所述室内空间。
1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接于所述常温区与所述冷藏区之间的所述隔板上设有第二出入口,所述垃圾中转站还包括风幕机,所述风幕机设于所述隔板且位于所述第二出入口的上方,所述风幕机用于出风以使所述第二出入口处形成风帘;和/或,
13.所述垃圾中转站还包括隔断门,所述隔断门设于所述隔板,所述隔断门用于封闭所述第二出入口。
1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常温区包括转运区以及清洁区,所述转运区具有所述第一出入口,且所述转运区连通于所述冷藏区,所述转运区
用于转运垃圾,所述清洁区通过第三出入口连通于所述转运区;
15.所述垃圾中转站还包括给水系统以及排水系统,所述给水系统设于所述清洁区,所述排水系统设于所述冷藏区、所述转运区以及所述清洁区,所述排水系统用于排出污水。
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所述外墙板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外墙板以及第二外墙板,所述隔板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隔板以及第二隔板,所述顶板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顶板以及第二顶板;
17.所述第一外墙板以及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顶板盖设于所述第一外墙板以及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外墙板、所述第一隔板以及所述第一顶板之间形成为所述冷藏区以及所述设备区;
18.所述第二外墙板以及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二顶板盖设于所述第二外墙板以及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外墙板、所述第二隔板以及所述第二顶板之间形成为所述常温区,所述第二外墙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出入口;
19.所述第二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冷藏区和所述常温区的第二出入口。
2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板高于所述第一顶板,且所述第二顶板部分延伸至位于所述第一顶板的上方,以遮蔽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的相连接处。
2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垃圾中转站还包括出入通道,所述出入通道包括装载部以及地面连接部,所述装载部设置于所述钢基础,且所述装载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出入口,所述装载部用于供垃圾车装载垃圾,所述地面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装载部与地面之间。
2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净化设备包括抽风机以及空气净化装置,所述抽风机的抽风端连接于所述排风管道,所述抽风机的排风端连接于所述空气净化装置,所述空气净化装置用于接收自所述抽风机的排风端排出的空气,对所述空气进行净化并排出至所述设备区内。
2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垃圾中转站还包括消毒除菌系统,所述消毒除菌系统设置于所述冷藏区与所述常温区内的所述隔板和/或所述顶板,所述消毒除菌系统用于对所述冷藏区与所述常温区进行消毒除菌。
2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钢基础包括多根工字钢,所述工字钢对应所述底板的边缘处放置于地面。
2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钢基础,所述外墙板、所述隔板与所述底板可拆卸相连接,所述顶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外墙板以及所述隔板。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垃圾中转站,通过设置隔板将垃圾中转站的室内空间分隔为冷藏区、常温区以及设备区,并设置制冷设备以向冷藏区输出冷空气,从而能够通过冷藏区冷藏储存垃圾,以减缓湿垃圾的发酵速度,减少湿垃圾发酵产生的臭气,减小垃圾
中转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使得垃圾中转站能够适用于设置于住宅区附近。更加地,通过设置净化系统以用于抽取冷藏区以及常温区内的空气并将该空气净化排出,能够进一步地减少垃圾中转站向周围环境中排出的臭气,从而进一步地减小垃圾中转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垃圾中转站的一种结构立体示意图;
30.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垃圾中转站的建筑平面图;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垃圾中转站(省略顶板)的第一种俯视图;
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垃圾中转站的另一种结构立体示意图;
34.图6是图5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35.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垃圾中转站(省略顶板)的第二种俯视图;
36.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垃圾中转站(省略顶板)的第三种俯视图;
37.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垃圾中转站(省略顶板)的第四种俯视图;
38.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底板的结构剖视图;
39.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外墙板的结构剖视图;
40.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隔板的结构剖视图;
41.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顶板的结构剖视图。
42.图标:1、垃圾中转站;10、钢基础;11、底板;110、第一底板;111、第二底板;11a、第一钢板;11b、保温钢结构层;11c、防水层;11d、第二钢板;11e、地砖层;12、外墙板;120、第一外墙板;121、第二外墙板;12a、日吉华板;12b、防水透气膜;12c、保温钢结构层;12d、水泥纤维板;12e、防水膜层;12f、装饰板;13、隔板;130、第二出入口;131、第一隔板;132、第二隔板;13a、装饰板;13b、防水膜层;13c、水泥纤维板;13d、保温钢结构层;13e、水泥纤维板;13f、防水膜层;13e、装饰板;14、制冷设备;15、净化系统;150、排风管道;151、净化设备;16、顶板;160、第一顶板;161、第二顶板;16a、龙骨;16b、保温钢结构层;16c、水泥纤维板;16d、防水透气膜;16e、日吉华板;16f、水泥纤维板;16g、竹木纤维板;17、出入通道;170、装载部;171、地面连接部;18、消毒除菌系统;180、紫外线杀菌灯;181、喷雾器;2、室内空间;20、冷藏区;21、常温区;210、第一出入口;211、转运区;212、清洁区;213、第三出入口;22、设备区;220、通风口;221、防雨百叶;30、风幕机;31、地磅;32、低辐射玻璃窗;40、给水系统;41、排水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
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4.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45.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6.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48.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49.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垃圾中转站的一种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垃圾中转站的建筑平面图,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垃圾中转站1,包括:钢基础10、底板11、外墙板12、隔板13、制冷设备14、净化系统15以及顶板16。底板11铺设于钢基础10上,外墙板12与底板11围合设置以与底板11形成室内空间2,隔板13设置于底板11且位于室内空间2内,隔板13用于将室内空间2分隔为冷藏区20、常温区21以及设备区22,其中,冷藏区20与常温区21相连通,常温区21具有连通于垃圾中转站1的外部空间的第一出入口210,垃圾经常温区21转运至冷藏区20冷藏。制冷设备14至少部分设于设备区22内,制冷设备14用于向冷藏区20输出冷空气,净化系统15包括排风管道150以及净化设备151,排风管道150连接于冷藏区20、常温区21以及净化设备151,净化设备151用于通过排风管道150抽出冷藏区20以及常温区21的空气,将空气净化并排出,顶板16盖设于外墙板12以及隔板13上,以封盖室内空间2。
5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垃圾中转站1,通过设置隔板13将垃圾中转站1的室内空间2分隔为冷藏区20、常温区21以及设备区22,并设置制冷设备14以向冷藏区20输出冷空气,从而能够通过冷藏区20冷藏储存垃圾,以减缓湿垃圾的发酵速度,减少湿垃圾发酵产生的臭气,减小垃圾中转站1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使得垃圾中转站1能够适用于设置于住宅区附近。
51.更加地,通过设置净化系统15以用于抽取冷藏区20以及常温区21内的空气并将该空气净化排出,能够进一步地减少垃圾中转站1向周围环境中排出的臭气,从而进一步地减小垃圾中转站1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2.此外,通过使冷藏区20连通于常温区21,再使常温区21具有连通于垃圾中转站1的外部的第一出入口210,能够避免冷藏区20直接连通于垃圾中转站1的外部,以降低冷藏区20与垃圾中转站1的外部的热交换效率。可见,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常温区21,以在冷藏区20
与垃圾中转站1的外部之间形成为空气流动较缓慢的室内缓冲区域,以减缓冷藏区20与冷藏区20外部的热对流,从而减缓冷藏区20内的冷气散失速度,降低制冷设备14的能耗,使垃圾中转站1更加节能环保。
53.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方式中,垃圾中转站1还可包括消毒除菌系统18,消毒除菌系统18可设置于冷藏区20与常温区21内的隔板13和/或顶板1。以消毒除菌系统18设置于冷藏区20为例,则消毒除菌系统18可设置于冷藏区20内的隔板13或顶板16,或者同时在隔板13和顶板16上都设置。从而通过消毒除菌系统18实现对用于冷藏储存垃圾的冷藏区20,以及在垃圾被运送至冷藏区20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的常温区21进行消毒除菌,换言之,能够通过消毒除菌系统18对可能被垃圾污染的空间进行消毒除菌,从而提升垃圾中转站1的内部空间的空气洁净程度,避免垃圾中转站1内的空气泄出至垃圾中转站1的外部时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54.可选地,消毒除菌系统18可包括紫外线杀菌灯180,从而能够通过紫外线光照射于冷藏区20以及常温区21内的空间内的微生物,以破坏该微生物的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结构,使之失去繁殖和自我复制的功能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紫外线杀菌灯180的杀菌范围广,且杀菌过程无色无味没有化学物质遗留,对环境的影响小。
55.可选地,消毒除菌系统18还可包括喷雾器181,该喷雾器181用于向冷藏区20以及常温区21内喷洒除臭剂,该除臭剂用于与异味分子以及细菌发生反应,从而破坏异味分子以及细菌的结构,实现除臭除菌的效果,使冷藏区20以及常温区21内的环境更加洁净的同时,能够减少冷藏区20以及常温区21内的臭气,从而进一步地减小垃圾中转站1内的空气泄出至垃圾中转站1的外部时,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
56.可以理解的,除臭剂在被喷雾器181喷洒出后,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底板11运动,因此,通过将喷雾器181设置于隔板13或顶板16,能够使喷雾器181位于底板11的上方,从而使除臭剂能够用于对低处的空间进行除臭除菌的同时,对更高处的空间进行除臭除菌。
57.如图2与图3所示,可选地,净化设备151可包括抽风机(图中未标号)以及空气净化装置(图中未标号),抽风机的抽风端连接于排风管道150,抽风机的排风端连接于空气净化装置,空气净化装置用于接收自抽风机的净化端排出的空气,对空气进行净化并排出至设备区22内,通过使净化设备151包括分体设置的抽风机与空气净化装置,能够便于分别对实现抽风功能以及空气净化功能的装置进行检修或拆装。
58.可选地,制冷设备14可包括设于设备区22的压缩机和出风设备,该压缩机用于将气态制冷剂压缩成为液态制冷剂,该出风设备的出风端位于冷藏区20内,出风设备用于接收液态制冷剂,并抽取冷藏区20外部的空气,将该空气与液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使空气降温,同时液态制冷剂吸热气化成为气态制冷剂,并将降温后的冷空气通过出风端输送至冷藏区20内。
59.可选地,出风设备可为设于冷藏区20内的空调内机,该空调内机用于抽取垃圾中转站1外或设备区22内的空气,使该空气降温并输送至冷藏区20内,或者,出风设备可为设于设备区22内的送风机,该送风机的出风端穿设于设备区22与冷藏区20之间的隔板13,该送风机用于抽取设备区22内的空气,使该空气降温并输送至冷藏区20内。
60.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净化设备151需要将净化后的空气排出至设备区22内,同时,制冷设备14可用于抽取设备区22内的空气,这样,设备区22内的气压难以保持在稳定的状
态。基于此,设备区22可设有连通于垃圾中转站1的外部的通风口220,以使设备区22内的气压与大气压相平衡,从而使设备区22内的气压保持在稳定的状态。进一步地,通风口220处可设有防雨百叶221,以避免雨水通过通风口进入设备区22内部,导致设置于设备区22内的各电子设备被淋湿,而产生老化、故障,从而保护设置于设备区22内的各电子设备。
61.为了实现减缓发酵的效果,冷藏区20内的温度应保持在较低的温度,根据研究,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对各菌种的发酵作用的综合抑制效果较好。基于此,可选地,冷藏区20内的温度为t,该温度t可满足:t≤20℃,即,冷藏区20内的温度t可为20℃、19℃、18℃、17℃、16℃、15℃、10℃、5℃、0℃或-5℃等。
62.由前文所述,在对垃圾进行转运的过程中,需要将垃圾从常温区21运送至冷藏区20内冷藏储存,或者将垃圾从冷藏区20内取出至常温区21再装载至垃圾车上,因此,可选地,连接于常温区21与冷藏区20之间的隔板13上可设有第二出入口130,该第二出入口130用于供操作人员在常温区21与冷藏区20之间出入,以使操作人员能够将垃圾在常温区21与冷藏区20之间进行运送。
63.可选地,第二出入口130可与第一出入口210相错开设置,或者,第二出入口130可与第一出入口210朝向不同的方向设置,以避免空气在第二出入口130与第一出入口210之间流动形成为穿堂风,从而进一步地减缓第二出入口130处的空气流动速度,以减少冷藏区20在第二出入口130处的热对流,减少冷藏区20内的冷气的散失。
64.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出入口130还可与第一出入口210相对设置,以便于操作人员将垃圾在第二出入口130与第一出入口210之间进行运送。
65.可以理解的是,冷藏区20内的冷空气可通过第二出入口130流向常温区21,从而导致冷藏区20与常温区21之间产生热对流,冷藏区20内的冷空气大量泄露,影响冷藏区20的垃圾冷藏效果,且使制冷设备14需要长时间高效率地工作,其能耗巨大。基于此,进一步地,垃圾中转站1还可包括风幕机30,风幕机30设于隔板13且位于第二出入口130的上方,风幕机30用于出风以使第二出入口130处形成风帘,和/或,垃圾中转站1还可包括隔断门(图中未示出),隔断门设于隔板13,隔断门用于封闭第二出入口130,以阻碍冷藏区20内的冷空气通过第二出入口130流向常温区21,从而减少冷藏区20内的冷空气的泄露,冷藏区20的垃圾冷藏效果好,大幅降低制冷设备14的能耗。
66.一种可选地示例中,垃圾中转站1还包括风幕机30,风幕机30设于隔板13且位于第二出入口130的上方,风幕机30用于在第二出入口130处产生气流,从而通过该气流在第二出入口130处形成一道无形的门帘,即能够阻碍冷藏区20以及常温区21内的空气穿过第二出入口130,从而减少冷藏区20内的冷空气的泄露,同时,不会阻碍操作人员进出于第二出入口130。
67.另一种可选地示例中,垃圾中转站1还包括隔断门,隔断门设于隔板13,隔断门用于封闭第二出入口130,通过隔断门能够更有效地阻挡冷藏区20与常温区21内的空气通过第二出入口130流通,从而更有效地减少冷藏区20内的冷空气的泄露。
68.还一种可选地示例中,垃圾中转站1还包括风幕机30和隔断门,对于风幕机30和隔断门的具体设置位置,可参照前文中的两种示例所述,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同时设置风幕机30和隔断门,可以在操作人员需要频繁进出于第二出入口130的时候将隔断门打开,仅使用风幕机30在第二出入口130处产生强气流,以阻挡冷藏区20内的冷空气泄露的同时,便于操
作人员进出于第二出入口130,当操作人员无需频繁进出于第二出入口130时,可将隔断门关闭以封闭第二出入口130,从而更加有效地阻挡冷藏区20内的冷空气泄露,使冷藏区20的垃圾冷藏效果更好,且能够更大幅地降低制冷设备14的能耗。可以理解的是,在将隔断门关闭以封闭第二出入口130时,风幕机30也可保持运行,以最大程度地阻挡冷藏区20内的冷空气泄露向常温区21。
69.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一些实施方式中,常温区21可包括转运区211以及清洁区212,转运区211具有第一出入口210,且转运区211连通于冷藏区20,转运区211用于转运垃圾,清洁区212通过第三出入口213连通于转运区211,垃圾中转站1还可包括给水系统40以及排水系统41,给水系统40设于清洁区212,给水系统40可包括用于运输自来水的水管以及连接于该水管的水龙头,给水系统40用于供用户取水以进行清洁,排水系统41设于冷藏区20、转运区211以及清洁区212,排水系统41可包括排水渠或排水管道,该排水系统41用于排出污水,从而操作人员可以在使用清洁用具(如拖把、抹布、扫把等)对冷藏区20和转运区211进行清洁后,在清洁区212对清洁用具进行清洁。可以理解的是,根据使用需要,给水系统40还可延伸至转运区211,以为操作人员提供更多取水点,供操作人员根据需要就近取水,排水系统41还可延伸至转运区211,或冷藏区20,或者,延伸至转运区211和冷藏区20,以便于排出转运区211、冷藏区20内的污水,避免污水积留在垃圾中转站1内,影响垃圾中转站1内的环境,其中,图4中以虚线示出了第三出入口213的位置。
70.进一步地,垃圾中转站1还可包括地磅31,地磅31设于转运区211,地磅31用于对垃圾进行称重,以供用户获知所转运的垃圾的重量,即,在将垃圾从垃圾中转站1外运送至冷藏区20冷藏储存的过程中,用户可在转运区211使用地磅31对垃圾进行称重,以获知存储至冷藏区20的垃圾的重量,在用户将垃圾从冷藏区20取出以装置至垃圾车的过程中,用户可在转运区211使用地磅31对垃圾进行称重,以获知装载至垃圾车上的垃圾的重量。
71.具体地,位于转运区211的部分底板11可具有沿上下方向上贯通于底板11的避让孔,地磅31可设置于钢基础10或地面,地磅31的顶端面与底板11的背离钢基础10的一面大致齐平,从而操作人员易于将垃圾从底板11上移动至地磅31的顶端面上,以供地磅31对垃圾进行称重。
72.可选地,垃圾中转站1还可包括控制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以及显示屏(图中未示出),该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于地磅31与显示屏,该控制电路板用于接收地磅31测得的重量数据并用于进行计算操作人员储存至冷藏区20的垃圾的总重量,该控制电路板还用于控制显示屏用于显示地磅31称重的数据,以及冷藏区20内存储的垃圾的总重量,显示屏设置于隔板13或外墙板12且电连接于地磅31,以供操作人员观看并获知垃圾的重量数据。
73.一些实施方式中,垃圾中转站1还可包括出入通道17,出入通道17包括装载部170以及地面连接部171,装载部170设置于钢基础10,且装载部170连接于第一出入口210,即,连接于位于第一出入口210处的底板11,装载部170用于供垃圾车装载垃圾,从而无需在第一出入口210处将垃圾装载至垃圾车上,避免在将垃圾装载至垃圾车的过程中,垃圾车堵塞第一出入口210,影响其他操作人员的正常进出。
74.具体地,装载部170可与底板11连接形成为一体,即,可将装载部170视为底板11自室内空间2延伸至第一出入口210外的平台,从而减少垃圾中转站1包括的零部件的数量,简化垃圾中转站1的安装建造过程。
75.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装载部170连接于第一出入口210,因此,在操作人员将垃圾自垃圾中转站1的外部穿过第一出入口210运送进转运区211的过程中,也需要将垃圾从地面上运送至装载部170以进入第一出入口210,而由于装载部170设置于钢基础10,钢基础10设置于地面,所以,装载部170与地面之间存在高度差,不便于操作人员操作。进一步地,地面连接部171连接于装载部170与地面之间,即,地面连接部171形成为一个连接于装载部170与地面之间的斜坡,以消除装载部170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差,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将垃圾自地面运送至装载部170。
76.一些实施方式中,用于包围形成常温区21的底板11、外墙板12、隔板13与顶板16,可和用于包围形成冷藏区20以及设备区22的底板11、外墙板12、隔板13与顶板16相分体设置,以使得冷藏区20以及设备区22与常温区21形成为两个分体设置的结构,再通过将该两个分体设置的结构相连接以得到完整的垃圾中转站1,从而使冷藏区20以及设备区22与常温区21分别的构造的变化较小的同时,使垃圾中转站1易于满足更多种不同的冷藏区20与常温区21的相对位置的设计要求。
77.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具体地,底板11可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底板110以及第二底板111,外墙板12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外墙板120以及第二外墙板121,隔板13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隔板131以及第二隔板132,顶板16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顶板160以及第二顶板161,第一外墙板120以及第一隔板131设置于第一底板110,第一顶板160盖设于第一外墙板120以及第一隔板131上,第一底板110、第一外墙板120、第一隔板131以及第一顶板160之间形成为冷藏区20以及设备区22,第二外墙板121以及第二隔板132设置于第二底板111,第二顶板161盖设于第二外墙板121以及第二隔板132上,第二底板111、第二外墙板121、第二隔板132以及第二顶板161之间形成为常温区21,第二外墙板121与第二隔板132之间形成有第一出入口210,第二隔板132连接于第一隔板131,第一隔板131和第二隔板132设置有连通于冷藏区20和常温区21的第二出入口130,该设置有第二出入口130的第一隔板131与第二隔板132可拆卸相连接,以使垃圾中转站1形成为一个整体结构。
78.可选地,第二顶板161可高于第一顶板160,且第二顶板161部分延伸至位于第一顶板160的上方,以遮蔽第二隔板132与第一隔板131的相连接处,从而阻挡雨水渗入第二隔板132与第一隔板131的相连接处并进入室内空间2,提升垃圾中转站1的防雨效果。
79.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隔板132的高于第一隔板131的部分可设置有低辐射玻璃窗32,以通过低辐射玻璃窗32使室内空间2获得一定的自然采光,同时降低垃圾中转站1外部向室内空间2辐射的热量,保证垃圾中转站1的保温功能。
80.由前述可知,该垃圾中转站1为模块化的垃圾中转站1,且该垃圾中转站1采用钢基础来将底板11垫高,从而能够避免地面上的积水浸渗至底板11,导致垃圾中转站1内出现潮湿甚至积水的现象,从而避免垃圾中转站1内滋生霉菌,影响垃圾中转站1内的环境。具体地,该钢基础10包括多根工字钢,工字钢对应底板11的边缘处放置于地面,该工字钢的负荷能力强,能够为底板11提供稳定的支撑力,同时,工字钢的设置方式简单,易于设置也易于拆卸,垃圾中转站1的搭建、拆除过程简单。
81.一些实施方式中,底板11可拆卸连接于钢基础10,外墙板12、隔板13与底板11可拆卸相连接,顶板16可拆卸连接于外墙板12以及隔板13,即,垃圾中转站1包括的所有零部件均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如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磁吸连接等方式)相连接,搭建过程中没
有材料固化过程,从而垃圾中转站1的搭建周期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搭建完成,且易于对垃圾中转站1部分零部件进行更换,还易于对垃圾中转站1整体进行拆除,垃圾中转站1的搭建、拆换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小。
82.考虑到垃圾中转站1可建造于住宅区的空地,而该空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因此,垃圾中转站1需要改变建筑形状以适应不同形状的地皮,本实施例的冷藏区20以及设备区22与常温区21的相对位置设计可更加灵活,以满足更多不同的设计需求。例如,如图7至图9所示,图7中示出了垃圾中转站1的占地形状大致成正方形,此时该垃圾中转站1适于建造于大致成正方形地皮上。图8中示出了垃圾中转站1的占地形状成狭长的长方形,则此时该垃圾中转站1适于建造于形状比较狭长的地皮上,图9中示出了垃圾中转站1的占地形状成l形,则此时该垃圾中转站1适于建造于l形的地皮上。
83.可见,采用本技术的垃圾中转站1,通过采取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垃圾中转站1能够使用大致相同的底板11、外墙板12、隔板13以及顶板16来实现更多种冷藏区20以及设备区22与常温区21的不同的相对位置设计,以使垃圾中转站1适应于更多种不同的地形的同时,使垃圾中转站1的搭建周期短,建造难度低,且能够使用通用板材来进行建造,垃圾中转站1的建造成本也低。
84.由于上述的冷藏区20、常温区21等均由底板11、外墙板12、隔板13以及顶板16围合形成,因此,为了冷藏区20、常温区21的温度保持效果,接下来,将对底板11、外墙板12、隔板13与顶板16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85.请参阅图10,一些实施方式中,底板1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钢板11a、保温钢结构层11b、防水层11c、第二钢板11d以及地砖层11e,该第一钢板11a的背离保温钢结构层11b的一侧设置于钢基础10上,通过设置第一钢板11a能够使底板11用于连接于钢基础10的表面形成为平整的表面,以使得底板11能够更加平稳地设置于钢基础10上,通过设置保温钢结构层11b能够加强底板11整体的结构强度,以增强底板11的负荷能力,同时使底板11具备保温的功能,通过设置防水层11c能够避免掉落或积留在地砖层11e的顶面的水渗透至保温钢结构层11b内,加速保温钢结构层11b发生老化,影响保温钢结构层11b的保温性能,通过设置第二钢板11d,能够为地砖层11e的铺设提供平整的表面,从而使地砖层11e的顶面形成为平整的表面以供用户踩踏,同时,第二钢板11d还能够阻挡水渗漏至保温钢结构层11b,避免水影响保温钢结构层11b的保温性能。
86.具体地,保温钢结构层11b可包括钢骨架以及填充于钢骨架之间的聚氨酯发泡,从而通过钢骨架实现加强底板11整体的结构强度的功能,通过聚氨酯发泡实现底板11的保温功能。
87.可选地,防水层11c可为防水卷材,从而防水层11c的设置过程更加简单快速。进一步地,防水层11c可自底板11与外墙板12或隔板13的连接处向上延伸至设置于外墙板12或隔板13,从而能够避免积留于底板11上的水侧向渗透至外墙板12或隔板13的内部。
88.请参阅图11,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墙板12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日吉华板12a、防水透气膜12b、保温钢结构层12c、水泥纤维板12d、防水膜层12e以及装饰板12f,日吉华板12a的背离防水透气膜12b的一侧朝向垃圾中转站1的外部设置,日吉华板12a为一种装饰纤维水泥墙板,能够使外墙板12的表面形成为仿木板、墙砖、石墙等多样的纹理颜色效果,通过在日吉华板12a与保温钢结构层12c之间设置防水透气膜12b能够避免垃圾中转站1外的
水汽透过日吉华板12a渗透至保温钢结构层12c内,加速保温钢结构层12c发生老化,影响保温钢结构层12c的保温性能的情况。而通过设置保温钢结构层12c能够加强外墙板12整体的结构强度,以增强外墙板12的负荷能力,同时使外墙板12具备保温的功能,通过在保温钢结构层12c的朝向室内空间2的一侧设置水泥纤维板12d,能够使外墙板12的朝向室内空间2的一侧形状平整。通过设置防水膜层12e能够防止室内空间2的水汽或水滴渗透进水泥纤维板12d,影响水泥纤维板12d的使用性能。通过设置装饰板12f能够遮蔽防水膜层12e,以使用户在室内空间2中无法直接观察到防水膜层12e,同时保护防水膜层12e,以避免防水膜层12e受到剐蹭而产生损坏。更加地,能够通过设置具有不同的颜色、纹理以及图案的装饰板12f来呈现不同的墙壁外观设计。
89.可以理解的是,外墙板12包括的保温钢结构层12c的具体结构以及作用,可参见前文中底板11包括的保温钢结构层11b的结构以及作用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90.可选地,可通过将防水涂料(如聚氨酯类防水涂料,或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涂抹至水泥纤维板12d的用于朝向室内空间2的一侧表面,固化形成该防水膜层12e,从而防水膜层12e与水泥纤维板12d的连接稳固性好,不易于产生脱落。
91.可选地,连接于常温区21的外墙板12上可设置有低辐射玻璃窗32,以通过低辐射玻璃窗32使室内空间2获得一定的自然采光,同时降低垃圾中转站1外部向室内空间2辐射的热量,保证垃圾中转站1的保温功能。
92.可选地,装饰板12f可为塑料材质的板,从而该装饰板12f的表面易于被塑形成为不同纹理形状,易于呈现不同颜色以及图案,且装饰板12f的质量轻,安装过程简单,抗腐蚀抗老化能力好,使用寿命长。
93.请参阅图12,一些实施方式中,隔板13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装饰板13a、防水膜层13b、水泥纤维板13c、保温钢结构层13d、水泥纤维板13e、防水膜层13f以及装饰板13e,该防水膜层13b、水泥纤维板13c、13e以及装饰板13a、13f的具体结构以及作用,可参见前文中外墙板12包括的防水膜层12e、水泥纤维板12d与装饰板12f的具体结构以及作用所述,该保温钢结构层13d的具体结构以及作用,可参见前文中底板11包括的保温钢结构层11b的结构以及作用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94.请参阅图13,一些实施方式中,顶板16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龙骨16a、保温钢结构层16b、水泥纤维板16c、防水透气膜16d以及日吉华板16e,该日吉华板16e的背离龙骨的一侧朝向垃圾中转站1的上方外部空间设置,通过设置龙骨16a能够使顶板16的结构适用于部分悬空地设置于外墙板12以及隔板13的上方,通过设置水泥纤维板16c,能够为防水透气膜16d提供较平整的设置表面。该防水透气膜16d的具体结构以及作用,可参见前文中外墙板12包括的防水膜层12e与水泥纤维板12d的具体结构以及作用所述,该保温钢结构层16b以及日吉华板16e的具体结构以及作用,可参见前文中底板11包括的保温钢结构层11b以及外墙板12包括的日吉华板12a的结构以及作用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95.可选地,龙骨16a的朝向室内空间2的一侧还可设有水泥纤维板16f,以遮蔽龙骨16a的结构,使垃圾中转站1的室内空间2看起来更加简洁。进一步地,水泥纤维板16f的朝向室内空间2的一侧还可设有竹木纤维板16g,该竹木纤维板16g安装过程简单、快速,材料环保,且能够呈现多种不同的图案纹理,能够满足对室内空间2的天花板的更多种不同的设计需求。
96.以下对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垃圾中转站1,以对垃圾进行转运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97.在将湿垃圾转运至垃圾中转站1以冷藏储存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先将设于住宅区各处的装有湿垃圾的垃圾桶运送至垃圾中转站1外,然后通过地面连接部171将垃圾桶从地面运送至装载部170,再穿过第一出入口210以将垃圾桶运送至转运区211。接下来,操作人员将垃圾桶移动至转运区211的地磅31上,以通过地磅31对垃圾桶以及垃圾桶内的湿垃圾进行称重。最后,穿过第二出入口130以将垃圾桶运送至冷藏区20内冷藏储存。
98.在将湿垃圾从冷藏区20内取出并装载至垃圾车上,以供垃圾车运输的过程中,垃圾车先以用于装载垃圾的尾端朝向第一出入口210的姿态停靠至装载部170旁,然后操作人员将冷藏区20内的垃圾桶取出至转运区211,并通过转运区211的地磅31对垃圾桶以及垃圾桶内的湿垃圾进行称重。接下来,再运送垃圾穿过第一出入口210到达装载部170。最后,将垃圾桶内的湿垃圾从垃圾车的尾端倾倒至垃圾车上,或将装有湿垃圾的垃圾桶直接装载至垃圾车上,以供垃圾车运输。
9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垃圾中转站1,通过设置隔板13将垃圾中转站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冷藏区20、常温区21以及设备区22,并设置制冷设备14以向冷藏区20输出冷空气,从而能够通过冷藏区20冷藏储存垃圾,以减缓湿垃圾的发酵速度,减少湿垃圾发酵产生的臭气,减小垃圾中转站1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使得垃圾中转站1能够适用于设置于住宅区附近。
100.此外,通过使钢基础10、底板11、外墙板12、隔板13以及顶板16可拆卸相连接,使得垃圾中转站1的建造、拆卸过程简单、快速,从而能够减小垃圾中转站1在建筑、拆卸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更加地,使用于包围形成常温区21的底板11、外墙板12、隔板13与顶板16,和用于包围形成冷藏区20以及设备区22的底板11、外墙板12、隔板13与顶板16相分体设置,以使得冷藏区20以及设备区22与常温区21形成为两个分体设置的结构,再通过将该两个分体设置的结构相连接以得到完整的垃圾中转站1,从而使冷藏区20以及设备区22与常温区21分别的构造的变化较小的同时,使垃圾中转站1易于满足更多种不同的冷藏区20与常温区21的相对位置的设计要求,从而使垃圾中转站1的结构形状更加灵活多变,能够适用于在更多种不同形状的地皮上建造。
10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垃圾中转站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垃圾中转站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