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PCB板用的自动上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45866发布日期:2022-06-18 00:36阅读:96来源:国知局
生产PCB板用的自动上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生产pcb板用的自动上料机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pcb板上料技术领域,具体为生产pcb板用的自动上料机构。


背景技术:

2.印制电路板,又称印刷电路板,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提供者,由于印刷电路板并非一般终端产品,因此在名称的定义上略为混乱,例如:个人电脑用的母板,称为主板,而不能直接称为电路板,虽然主机板中有电路板的存在,但是并不相同,因此评估产业时两者有关却不能说相同。
3.现市面上的生产pcb板用的自动上料机构在使用时大多数都是存在以下问题:
4.1.传统的在针对该pcb板进行自动上料工作时,在针对该pcb板进行上料工作时,还采用人工上料的方式,从而大大的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同时增加了工作人员工作时的压力,使用时非常的不便捷;
5.2.传统的在针对该pcb板进行自动上料工作时,市面上的pcb板大小均不同,在将pcb板上料后,无法针对pcb板进行固定,导致在上料时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倾倒的现象,应用时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6.(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生产pcb板用的自动上料机构,解决了现有传统的在针对该pcb板进行自动上料工作时,在针对该pcb板进行上料工作时,还采用人工上料的方式,从而大大的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同时增加了工作人员工作时的压力,使用时非常的不便捷;传统的在针对该pcb板进行自动上料工作时,市面上的pcb板大小均不同,在将pcb板上料后,无法针对pcb板进行固定,导致在上料时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倾倒的现象,应用时较为麻烦的问题。
8.(二)技术方案
9.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生产pcb板用的自动上料机构,包括支撑底座、上料主体以及上料框架,所述支撑底座的顶部设有上料框架,所述支撑底座的顶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第一液压升降泵,所述第一液压升降泵的顶部设有第一液压升降杆,所述第一液压升降杆的外侧设有第二液压升降泵,所述第二液压升降泵的外侧设有第二液压升降杆,所述第二液压升降杆位于上料框架的外侧。
10.优选的,所述支撑底座的顶部设有上料主体,所述上料主体的内壁分别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第一橡胶条和第二橡胶条,所述第二橡胶条的外部设有软垫。
11.优选的,所述支撑底座的顶部开设滑槽,所述上料框架的底部设有滑杆,所述滑杆通过活动的方式连接在滑槽的内部。
12.优选的,所述上料主体的内壁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呈对称分布形式。
13.优选的,所述上料主体与上料框架之间相互对应。
14.优选的,所述支撑底座的底部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竖向支撑杆,所述竖向支撑杆呈平均分布形式。
15.(三)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生产pcb板用的自动上料机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7.(1)、该生产pcb板用的自动上料机构,通过在支撑底座的顶部设有的上料框架,在针对该pcb板进行上料工作时,可将pcb板放置在上料框架的内部,利用第二液压升降泵辅助第二液压升降杆进行伸缩,从而对上料框架推动至上料主体的内部,即可针对pcb板移动至上料主体的内部,由上料主体内部的支撑板作为支撑,方便在pcb板放置在支撑板的上端,从而大大的提升了使用时的稳定性,操作简单,应用时较为便捷;
18.(2)、该生产pcb板用的自动上料机构,通过在上料主体的内壁设有的第一橡胶条和第二橡胶条,在将pcb板传递至上料主体的内部时,其第一橡胶条和第二橡胶条可针对pcb板的大小进行缓冲伸缩,可针对大小不同的pcb板进行夹持,使得在上料工作时能够更加的稳定,不会出现晃动掉落的现象,同时在夹持时,软垫与pcb板接触,可对pcb板进行保护防止夹持时出现损坏,使用时非常的便捷。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料框架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支撑底座;2、竖向支撑杆;3、上料主体;4、上料框架;5、第一橡胶条;6、支撑板;7、滑槽;8、第一液压升降泵;9、第一液压升降杆;10、第二液压升降泵;11、第二液压升降杆;12、滑杆;13、第二橡胶条;14、软垫。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生产pcb板用的自动上料机构,包括支撑底座1、上料主体3以及上料框架4,所述支撑底座1的顶部设有上料框架4,所述支撑底座1的顶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第一液压升降泵8,所述第一液压升降泵8的顶部设有第一液压升降杆9,所述第一液压升降杆9的外侧设有第二液压升降泵10,所述第二液压升降泵10的外侧设有第二液压升降杆11,所述第二液压升降杆11位于上料框架4的外侧;
25.其中在针对该pcb板进行上料工作时,可将pcb板放置在上料框架4的内部,利用第二液压升降泵10辅助第二液压升降杆11进行伸缩,从而对上料框架4推动至上料主体3的内部,即可针对pcb板移动至上料主体3的内部,由上料主体3内部的支撑板6作为支撑,方便在pcb板放置在支撑板6的上端,使用时非常的便捷。
26.所述支撑底座1的顶部设有上料主体3,所述上料主体3的内壁分别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第一橡胶条5和第二橡胶条13,所述第二橡胶条13的外部设有软垫14,在将pcb板传
递至上料主体3的内部时,其第一橡胶条5和第二橡胶条13可针对pcb板的大小进行缓冲伸缩,可针对大小不同的pcb板进行夹持,使得在上料工作时能够更加的稳定,不会出现晃动掉落的现象,同时在夹持时,软垫14与pcb板接触,可对pcb板进行保护防止夹持时出现损坏。
27.所述支撑底座1的顶部开设滑槽7,所述上料框架4的底部设有滑杆12,所述滑杆12通过活动的方式连接在滑槽7的内部,该上料框架4在传递时,其滑杆12同时的在滑槽7的内部滑动,对上料框架4起到支撑的作用,使得更加的稳定。
28.所述上料主体3的内壁设有支撑板6,所述支撑板6呈对称分布形式,当pcb板传递至上料主体3的内部时,可利用支撑板6对pcb板进行支撑。
29.所述上料主体3与上料框架4之间相互对应,相互对应的上料主体3和上料框架4能够更好的将pcb板进行传递上料,使用时非常的便捷。
30.所述支撑底座1的底部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竖向支撑杆2,所述竖向支撑杆2呈平均分布形式,随着使用时间不断的增加,其底部的竖向支撑杆2可对整个装置起到支撑的作用,以便在运作时更加的稳定。
31.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生产pcb板用的自动上料机构进行使用时,首先操作人员可将pcb板放置在上料框架4的内部,然后由第二液压升降泵10辅助第二液压升降杆11进行伸缩,同时的上料框架4向上料主体3的内部推进,同时底部的滑杆12在滑槽7的内部滑动,对上料框架4起到支撑的效果,将上料框架4完全的传递至上料主体3的内部,然后由第一液压升降泵8辅助第一液压升降杆9向下升降,即可将pcb板完全的放置在支撑板6的上端,利用支撑板6对pcb板进行支撑,其第一橡胶条5和第二橡胶条13可针对pcb板的大小进行缓冲伸缩,可针对大小不同的pcb板进行夹持,使得在上料工作时能够更加的稳定,不会出现晃动掉落的现象,同时在夹持时,软垫14与pcb板接触,可对pcb板进行保护防止夹持时出现损坏,最后即可进行自动上料工作,从而大大的提升了使用时的灵活性,操作简单,应用时较为便捷。
32.本实用新型的1支撑底座;2竖向支撑杆;3上料主体;4上料框架;5第一橡胶条;6支撑板;7滑槽;8第一液压升降泵;9第一液压升降杆;10第二液压升降泵;11第二液压升降杆;12滑杆;13第二橡胶条;14软垫,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传统的在针对该pcb板进行自动上料工作时,在针对该pcb板进行上料工作时,还采用人工上料的方式,从而大大的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同时增加了工作人员工作时的压力,使用时非常的不便捷;传统的在针对该pcb板进行自动上料工作时,市面上的pcb板大小均不同,在将pcb板上料后,无法针对pcb板进行固定,导致在上料时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倾倒的现象,应用时较为麻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在针对该pcb板进行上料工作时,可将pcb板放置在上料框架4的内部,利用第二液压升降泵10辅助第二液压升降杆11进行伸缩,从而对上料框架4推动至上料主体3的内部,在将pcb板传递至上料主体3的内部时,其第一橡胶条5和第二橡胶条13可针对pcb板的大小进行缓冲伸缩,可针对大小不同的pcb板进行夹持。
3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4.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