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寻位的汽车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55098发布日期:2022-04-30 09:0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随车工具领域,具体是一种自动寻位的汽车千斤顶。


背景技术:

2.车辆在实用中时常会遇见爆胎、轮胎漏气等故障,此时便需要更换备胎,因此车辆都随车配备有剪式千斤顶用于更换备胎时顶升汽车;在车辆底盘纵梁靠近每个轮胎的位置都间隔设有两个缺口,此处为车辆的顶升位置,而千斤顶的上端设有两个槽口,在顶升时,千斤顶的两个槽口对应卡在纵梁上的两个缺口内实现定位;但是,由于车辆特别是轿车的底盘很低,在轮胎爆胎后会更低,在顶升时需要趴在地面观察并调整千斤顶位置使其与纵梁的缺口对正,而且车底光线差,因此对准位置非常困难,而如果没有对准顶升位置进行顶升时,车辆顶起后容易晃动移位,且纵梁容易卷边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寻位的汽车千斤顶,用于解决车辆顶升时定位困难的问题。
4.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寻位的汽车千斤顶,包括上支撑部、下支撑部和顶升部,顶升部为由四根撑杆铰接而成的菱形结构,顶升部上端连接上支撑部,下端连接下支撑部;上支撑部包括一个第一顶块,顶升部的上方的两根撑杆的上端铰接在第一顶块上,第一顶块上开有一个凹槽,凹槽的截面为顶角朝下的等腰三角形,且凹槽的左右侧面为斜面,第一顶块上方经多个第一弹簧支撑有一个第二顶块,第二顶块的下端固定有一个伸入凹槽内的导向块,第一弹簧处于原长时,导向块的下端不与凹槽的左右侧面接触;第二顶块的上端固定有两个前后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竖板,每个竖板上开有一个倒
ꢀ“
八”字形的槽口,两个槽口前后相对;下支撑部包括一个竖向的活塞缸,活塞缸被一个水平的隔板分为上下两个腔室且两个腔室内装满液压油,隔板上开有将两个腔室连通的过液孔,上方的腔室内装有一个第一活塞,顶升部的下方的两根撑杆的下端铰接在第一活塞上,下方的腔室内装有一个第二活塞,第二活塞与隔板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活塞缸的底部安装有多个万向轮,第二活塞的下端固定有一个水平的底板,底板上开有供万向轮穿过的避让孔。
5.所述的顶升部的左右两个铰接轴上穿有一根左右方向的螺纹杆,螺纹杆与两个铰接轴配合处的螺纹旋向相反。
6.所述的螺纹杆的一端开有一个环孔,另一端设有一个限位块。
7.所述的第二顶块上穿有多个竖向的滑杆,每个滑杆的下端安装有一个可左右滑动的滚轮,多个第一弹簧一一对应套设在多个滑杆上,所述的第一顶块的上端开有左右方向的滑槽,滚轮置于滑槽内。
8.所述的滑槽的左右两端封闭。
9.所述的槽口的底部开有一个矩形的定位槽。
10.所述的导向块的下端装有滚珠。
11.本发明在顶升时能够快速简单定位到顶升位置,不需俯身观察,且顶升时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12.图1为纵梁上顶升位置的示意图。
13.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14.图3为初始顶升时本发明的主视剖视图。
15.图4为第二顶块与纵梁左右对正后本发明的主视剖视图。
16.图5为第一顶块与第二顶块左右对正后本发明的主视剖视图。
17.图6为底板压实地面后本发明的主视剖视图。
18.图7为上支撑部的左视图。
19.图8为上支撑部的左视剖视图。
20.图9为图3中a位置的放大图。
21.图10为图3中b位置的放大图。
22.图11为图3中c位置的放大图。
23.图12为图6中d位置的放大图。
24.以上各图中26代表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文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26.本发明包括上支撑部、下支撑部和顶升部,顶升部为由四根撑杆1铰接而成的菱形结构,顶升部上端连接上支撑部,下端连接下支撑部,顶升部将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连接起来,顶升汽车时下支撑部座在地面上,上支撑部支撑汽车底盘,通过菱形的顶升部竖向伸长将汽车顶升;上支撑部包括一个第一顶块2,顶升部的上方的两根撑杆1的上端铰接在第一顶块2上,第一顶块2上开有一个凹槽3,凹槽3的截面为顶角朝下的等腰三角形,且凹槽3的左右侧面为斜面,第一顶块2上方经多个第一弹簧4支撑有一个第二顶块5,第二顶块5的下端固定有一个伸入凹槽3内的导向块6,第一弹簧4处于原长时,导向块6的下端不与凹槽3的左右侧面接触;在导向块6与凹槽3左右侧面接触前,第二顶块5可左右滑动,当第一弹簧4被压缩到导向块6与凹槽3的左右侧面接触且继续受压时,第二顶块5会向凹槽3的侧面向下滑动并最终滑动到槽底;第二顶块5的上端固定有两个前后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竖板7,每个竖板7上开有一个倒
ꢀ“
八”字形的槽口8,两个槽口8前后相对;上支撑部被顶升部向上顶升时,汽车底盘的纵梁落入槽口8内,在顶升的过程中,在槽口8的导向作用下,第二顶块5会向左或向右滑动至纵梁落在槽口8正中位置;下支撑部包括一个竖向的活塞缸9,活塞缸9被一个水平的隔板10分为上下两个腔室且两个腔室内装满液压油,隔板10上开有将两个腔室连通的过液孔11,上方的腔室内装有一个第一活塞12,顶升部的下方的两根撑杆1的下端铰接在第一活塞12上,下方的腔室内装有一个第二活塞13,第二活塞13与隔板10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14,活塞缸9的底部安装有多个万向轮15,第二活塞13的下端固定有一个水平的底板16,底板16上开有供万向轮15穿过的避让孔17;在第二弹簧14处于原长时,第二底板16被提离地面,由万向轮15支撑,第一活塞12向下压时,液压油会推动第二活塞13和底板16向下运
动,直到底板16压紧地面。
27.所述的顶升部的左右两个铰接轴上穿有一根左右方向的螺纹杆18,螺纹杆18与两个铰接轴配合处的螺纹旋向相反,转动螺纹杆18时,可拉动顶升部的左右两个铰接点相向或相背运动,从而实现菱形结构竖向伸缩完成顶升或泄压动作。
28.所述的螺纹杆18的一端开有一个环孔19,另一端设有一个限位块20,在环孔19内插入一个撬杠可轻松省力的转动螺纹杆18,限位块20可避免菱形结构的左右顶点从螺纹杆18上滑脱。
29.所述的第二顶块5上穿有多个竖向的滑杆21,每个滑杆21的下端安装有一个可左右滑动的滚轮22,多个第一弹簧4一一对应套设在多个滑杆21上,所述的第一顶块2的上端开有左右方向的滑槽23,滚轮22置于滑槽23内;滑杆21对第二顶块5进行限位使其不会倾斜,第一弹簧4对第二顶块5进行支撑,滚轮22沿滑槽23滚动实现第一顶块2的左右灵活移动。
30.所述的滑槽23的左右两端封闭,避免第二顶块5从第一顶块2上滑落。
31.所述的槽口8的底部开有一个矩形的定位槽24,汽车的纵梁卡在定位槽24内进行限位,进一步避免顶升后车辆左右晃动。
32.所述的导向块6的下端装有滚珠25,减小其在凹槽3内滑动时的摩擦阻力。
33.使用本发明对车辆进行顶升时,首先将本装置大致放在底盘的顶升位置,整个装置由多个万向轮15支撑,底板16不与地面接触,如图3状态,然后转动螺纹杆18使顶升部向上顶升,开始顶升时,在第二弹簧14的拉力作用下,下支撑部的两个活塞无动作,上支撑部向上移动,顶升到车辆纵梁落在第二顶块5的槽口8且与槽口8侧壁接触后,继续顶升压缩第一弹簧4的同时,在槽口8的导向作用下会使第二顶块5相对第一顶块2向左或向右移动,直到槽口8与纵梁对正,纵梁落在槽口8底部的定位槽24内,如图4状态,由于第一顶块2的质量很小,因此在纵梁与槽口8具有很小的接触压力的情况下便可轻松实现左右移动定位,从而避免将纵梁上的防锈层划伤;第二顶块5移动到与纵梁对正后,沿纵梁走向前后移动本装置,当移动到纵梁上的缺口位置时,在第一弹簧4的作用下,第二顶块5向上弹,两个定位槽24分别卡入纵梁上的两个缺口内,至此第二顶块5完全进入底盘的顶升位置;在纵梁落在定位槽24内时,会有明显的“卡啪”声,且随后转动螺纹杆18会感觉到阻力的明显增大,通过声音和阻力的反馈可判断第二顶块5何时与纵梁对正,不需俯身观察。
34.顶升部继续向上顶升,第二顶块5不再向上移动,而第一顶块2继续向上移动,当导向块6与凹槽3左侧壁或右侧壁接触后,在凹槽3的导向作用下,继续顶升会使导向块6向凹槽3底部滑动,而第二顶块5和导向块6此时已被纵梁卡住不能左右移动,因此第一顶块2及其下方部分会被推动左右移动直至导向块6移动到凹槽3底部,至此本装置完全对正置于纵梁顶升位置正下方,如图5状态。
35.顶升部继续向上顶升,由于上支撑部已撑住纵梁,因此,顶升部竖向伸长会推动第一活塞12下移,上方腔室内的液压油通过过液孔11进入下方腔室内推动第二活塞13和底板16向下移动,直至底板16压实在地面上,如图6状态,此时顶升部继续竖向伸长就会推动上支撑部上升将汽车顶起,此时无论上支撑部还是下支撑部都相当于一个刚性部件,不能发生任何竖向的压缩,而且此时车辆的载荷全部由底板16承载,而多个万向轮15虽然与地面接触,但是万向轮只承载活塞缸9的自重和第二弹簧14的向下拉力,其余负载全部由底板16
承载,在底板16压实在地面上的情况下,整个装置是无法移动的,因此支撑稳定可靠。
36.车辆检修完成后,反向转动螺纹杆18,将千斤顶逐渐泄压取出即可,泄压后在第二弹簧14的拉力作用下两个活塞和底板16向上复位,第二顶块5在第一弹簧4的压力作用下向上复位,导向块6与凹槽3侧壁脱离。
37.本发明通过槽口8的导向作用,在向上顶升的过程中使第二顶块5向左或向右移动,可实现第二顶块5与纵梁对正,再通过沿纵梁移动本装置配合第一弹簧4的弹力作用,使槽口8移动到纵梁缺口位置时自动卡入缺口内,从而实现第一顶块2准确的定位在车辆底盘的顶升位置;继续顶升时再通过凹槽3的导向作用,使第一顶块2及其下方部分向左或向右移动与第二顶块5对正,从而实现整个装置与车辆纵梁的顶升位置完全对正,避免了俯身定位,最后通过液压使底板16伸出压实地面,实现车辆的稳定顶升和支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