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51883发布日期:2022-10-11 22:14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精密密封圈装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


背景技术:

2.阀杆是阀门的重要部件,用于传动,上接执行机构或者手柄,下面直接带动阀芯移动或转动,以实现阀门的开关或者调节的作用。
3.而现在的密封圈装配工艺,普遍采用人工装配的手段,导致对阀杆进行加装精密密封圈的效率低下,且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所述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利用第四伸缩件改变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件的横向位置,利用第五伸缩件和第六伸缩件分别改变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件的竖向位置,利用真空吸盘将微型密封圈吸入并放下,夹持件的位置改变配合真空吸盘的吸取放下来实现密封圈的位置变化,并通过第二定位组件对阀杆的位置进行定位,来实现密封圈的自动化套圈操作,此种操作,给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人工进行套圈操作,提升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
5.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套圈机构,所述套圈机构包含套圈组件、第二定位组件、补料组件和切料组件,所述套圈组件包含第三支架、第四伸缩件、第五伸缩件、第二夹持件、第六伸缩件、第三夹持件和真空吸盘,所述第三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机构,所述第四伸缩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架,所述第五伸缩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伸缩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五伸缩件的输出端,所述第六伸缩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伸缩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三夹持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六伸缩件的输出端,所述真空吸盘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三夹持件,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机构,所述补料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机构上,所述切料组件设置于所述补料组件一侧。
6.另外,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7.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伸缩件的伸缩方向和所述第三支架的高度方向垂直。
8.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五伸缩件的伸缩方向和所述第四伸缩件的伸缩方向垂直。
9.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六伸缩件的伸缩方向和所述第五伸缩件的伸缩方向一致。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含第二升降件、第二夹持座、
第二升降块、第二连杆和第二夹持块,所述第二升降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机构,所述第二夹持座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机构,所述第二升降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座,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升降块,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夹持块,所述第二夹持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座。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组件位于所述第六伸缩件底侧。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升降件的输出端位于所述第二升降块的底侧。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座顶端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夹持座顶端的通孔直径不小于阀杆直径。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杆对称设置。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杆贯穿所述第二夹持座,所述第二连杆限位滑动于所述第二夹持座。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补料组件包含防护壳、驱动件、转盘、限位盘、下料管和密封圈检测件,所述防护壳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机构,所述驱动件固定连接于所述防护壳,所述转盘传动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所述转盘周侧固定连接有圆周阵列设置的卡箍,所述限位盘固定连接于所述防护壳,所述限位盘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转动贯穿所述限位盘,所述下料管卡接于所述转盘周侧固定连接的卡箍上,所述下料管和所述限位盘上设置的通孔配合。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料组件包含切料盘、齿轮、齿条、第二伸缩件、第二支架、第三伸缩件和定位杆,所述切料盘上设置有凹陷,所述切料盘上设置的凹陷和所述限位盘上设置的通孔配合,所述切料盘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切料盘上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和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条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伸缩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伸缩件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齿条,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机构,所述第三伸缩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第二伸缩件的一侧,所述第三伸缩件的输出端设置有所述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顶端呈锥形设计。
1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利用第四伸缩件改变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件的横向位置,利用第五伸缩件和第六伸缩件分别改变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件的竖向位置,利用真空吸盘将微型密封圈吸入并放下,夹持件的位置改变配合真空吸盘的吸取放下来实现密封圈的位置变化,并通过第二定位组件对阀杆的位置进行定位,来实现密封圈的自动化套圈操作,此种操作,给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人工进行套圈操作,提升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
1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1.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的位置示意图;
22.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套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套圈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25.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定位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27.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补料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28.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切料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29.图标:1、支撑机构;3、套圈机构;310、套圈组件;311、第三支架;312、第四伸缩件;313、第五伸缩件;314、第二夹持件;315、第六伸缩件;316、第三夹持件;317、真空吸盘;320、第二定位组件;321、第二升降件;322、第二夹持座;323、第二升降块;324、第二连杆;325、第二夹持块;330、补料组件;331、防护壳;332、驱动件;333、转盘;334、限位盘;335、下料管;340、切料组件;341、切料盘;342、齿轮;343、齿条;344、第二伸缩件;345、第二支架;346、第三伸缩件;347;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1.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
33.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包括:支撑机构1和套圈机构3。
34.套圈机构3设置在支撑机构1上,其中套圈机构3包含套圈组件310、第二定位组件320、补料组件330和切料组件340,套圈组件310设置在支撑机构1上,第二定位组件320设置在支撑机构1上,补料组件330设置在支撑机构1上,切料组件340设置在支撑机构1上,支撑机构100用于对整个设备进行支撑,套圈组件310用以对阀杆进行套圈操作,第二定位组件320用以对阀杆进行位置限定,补料组件330用来对密封圈进行补充,避免套圈过程中密封圈不够,而导致操作不能连贯的进行,继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切料组件340配合补料组件330,用来将补料组件330提供的密封圈进行自动化转移,便于套圈组件310对密封圈进行位移。
3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8所示,套圈机构3包含套圈组件310、第二定位组件320、补料组件330和切料组件340,套圈组件310包含第三支架311、第四伸缩件312、第五伸缩件313、第二夹持件314、第六伸缩件315、第三夹持件316和真空吸盘317,第三支架311固定连接于支撑机构1,第四伸缩件312固定连接于第三支架311,第五伸缩件313固定连接于第四伸缩件312的输出端,第二夹持件314固定连接于第五伸缩件313的输出端,使得第五伸缩件313可以调整第二夹持件314的具体位置,第六伸缩件315固定连接于第四伸缩件
312的输出端,第三夹持件316固定连接于第六伸缩件315的输出端,使得第六伸缩件315可以调整第三夹持件316的具体位置,真空吸盘317分别设置于第二夹持件314和第三夹持件316,便于对密封圈进行吸取,第二定位组件320固定连接于支撑机构1,补料组件330设置于支撑机构1上,切料组件340设置于补料组件330一侧,第四伸缩件312的伸缩方向和第三支架311的高度方向垂直,第五伸缩件313的伸缩方向和第四伸缩件312的伸缩方向垂直,第六伸缩件315的伸缩方向和第五伸缩件313的伸缩方向一致,使得第四伸缩件312可以同步调整第五伸缩件313和第六伸缩件315的横向位置,继而使得第二夹持件314和第三夹持件316上的两个真空吸盘317的横向位置可以变化,且两个真空吸盘317的竖向位置分别受第五伸缩件313和第六伸缩件315控制,第二定位组件320包含第二升降件321、第二夹持座322、第二升降块323、第二连杆324和第二夹持块325,第二升降件321固定连接于支撑机构1,第二夹持座322固定连接于支撑机构1,第二升降块323滑动连接于第二夹持座322,第二连杆324的一端铰接于第二升降块323,第二连杆324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夹持块325,第二夹持块325滑动连接于第二夹持座322,第二定位组件320位于第六伸缩件315底侧,第二升降件321的输出端位于第二升降块323的底侧,第二夹持座322顶端设置有通孔,第二夹持座322顶端的通孔直径不小于阀杆直径,便于对阀杆进行夹持,第二连杆324对称设置,第二连杆324贯穿第二夹持座322,第二连杆324限位滑动于第二夹持座322,便于控制两个第二夹持块325互相靠近或者远离,实现对阀杆的夹持或者放松。
36.需要说明的是,第四伸缩件312、第五伸缩件313和第六伸缩件315可以为液压缸等类似功能的物体,第二夹持件314和第三夹持件316可以为机械手等类似功能的物体。
37.在相关技术中,在对阀杆进行套圈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密封圈进行补充,而现有的套圈操作往往采用人工进行补充密封圈,这就使得整个套圈操作的效率降低,且极可能会出现因人工操作失误而导致密封圈补充不及时,使得部分阀杆出现未套上密封圈的现象。
3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7所示,补料组件330包含防护壳331、驱动件332、转盘333、限位盘334和下料管335,防护壳331固定连接于支撑机构1,驱动件332固定连接于防护壳331,转盘333传动连接于驱动件332的输出端,使得转盘333受驱动件332的控制,转盘333周侧固定连接有圆周阵列设置的卡箍,限位盘334固定连接于防护壳331,限位盘334上设置有通孔,便于密封圈穿过,驱动件332的输出端转动贯穿限位盘334,使得驱动件332带动转盘333转动的时候不受限位盘334的干扰,下料管335卡接于转盘333周侧固定连接的卡箍上,便于安装拆卸,下料管335和限位盘334上设置的通孔配合,便于下料管335内的密封圈落下。
39.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件332可以为减速电机,且转速以及启停可以受控制。
40.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下料管335内密封圈是否还有,可以通过外接传感设备来实现监测,同时外接传感设备和控制端信号连接,便于向驱动件332传递启停信号。
41.由此,该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将下料管335内装满密封圈,而后将下料管335通过卡箍夹持在转盘333周侧,其中一个下料管335和限位盘334上的通孔对应,便于使得下料管335内的密封圈落下,而后由第二夹持件314上的真空吸盘317对落下的密封圈进行吸取,而待此下料管335内的密封圈落完之后,驱动件332启动,驱动转盘333转动,使得下一个下料管335转动到限位盘334上的通孔位置,而后驱动件332停止转动,
实现持续提供密封圈的操作,而空的下料管335可以从转盘333上取下,更换装满的下料管335来替换此处下料管335,且因为下料管335设置有多个,每个下料管335内可以装载多个密封圈,使得套圈过程中密封圈的补充实现了可持续性的操作,提升了工作效率,且为密封圈的补充提供了充足的时间,避免了人工持续补充密封圈容易使得阀杆漏装的现象出现。
42.相关技术中,通过下料管335和限位盘334配合补充来的密封圈往往需要由人工配合放置向套圈组件310处,给实际生产过程带来极大不便,且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4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8所示,切料组件340包含切料盘341、齿轮342、齿条343、第二伸缩件344、第二支架345、第三伸缩件346和定位杆347,切料盘341上设置有凹陷,切料盘341上设置的凹陷和限位盘334上设置的通孔配合,便于存放密封圈,切料盘341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架345,切料盘341上固定连接有齿轮342,齿轮342和齿条343啮合,齿条343滑动连接于第二支架345,第二伸缩件344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架345,第二伸缩件34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齿条343,使得第二伸缩件344可以通过伸缩来控制齿条343在第二支架345上的横向位置,继而通过齿条343来驱动齿轮342转动,使得切料盘341在第二支架345上发生角度变化,完成对密封圈的转移,第二支架345固定连接于支撑机构1,第三伸缩件346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架345远离第二伸缩件344的一侧,第三伸缩件346的输出端设置有定位杆347,使得定位杆347可以受第三伸缩件346的伸缩改变自身的垂直位置,定位杆347的顶端呈锥形设计,便于放置密封圈。
44.需要说明的是,切料盘341底端位置和第二支架345上表面位置间隙配合,且切料盘341上表面位置和限位盘334下表面的位置间隙配合,且切料盘341上仅设置有一个凹陷呈处,便于在切料盘341转动过程中对下料管335内其他的密封圈进行阻挡,避免下料管335内的密封圈掉落向其他位置。
45.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伸缩件344、齿条343以及齿轮342的型号、参数等配置,使得齿条343移动带动齿轮342转动过程中,仅能使得切料盘341以自身和第二支架345转动连接处为轴进行90
°
往复旋转。
46.更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切料盘341初始位置为其上凹陷处在限位盘334上通孔的正下方,且切料盘341转动90
°
之后,其上凹陷处位于第二夹持件314上的真空吸盘317正下方,便于此真空吸盘317对切料盘341上的密封圈进行吸取。
47.其中,第二伸缩件344可以为液压缸等类似功能的物体。
48.由此,当下料管335内的密封圈经过限位盘334上的通孔掉落向切料盘341上的凹陷处的时候,通过第二伸缩件344的伸缩变化,带动齿条343在第二支架345上发生横向位移,继而带动齿轮342转动,使得和齿轮342固定连接的切料盘341以自身和第二支架345的转动连接处为轴进行旋转,继而使得切料盘341将密封圈输送向第二夹持件314上的真空吸盘317正下方,而后经过此真空吸盘317将密封圈吸取后位移向定位杆347处,通过第三伸缩件346伸长使得定位杆347上升,同时真空吸盘317放下密封圈,继而使得密封圈套接在定位杆347上,避免密封圈在定位杆347上放置的不稳固出现掉落的现象。
49.具体的,一种微型密封圈自动套圈装置的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首将下料管335填满密封圈而后通过卡箍装在转盘333上,通过其中一个下料管335和限位盘334上的通孔对应设置,使得此下料管335内的密封圈可以掉落向位于通孔下方的切料盘341的凹陷处,
而后通过第二伸缩件344的伸缩变化,带动齿条343在第二支架345上发生横向位移,继而带动齿轮342转动,使得和齿轮342固定连接的切料盘341以自身和第二支架345的转动连接处为轴进行旋转,继而使得切料盘341将密封圈输送向第二夹持件314上的真空吸盘317下方,因为切料盘341底端位置和第二支架345上表面位置间隙配合,且切料盘341上表面位置和限位盘334下表面的位置间隙配合,且切料盘341上仅设置有一个凹陷呈处,便于在切料盘341转动过程中对下料管335内其他的密封圈进行阻挡,避免下料管335内的密封圈掉落向其他位置,此时通过第四伸缩件312的伸缩变化来使得第五伸缩件313以及其上的第二夹持件314产生相对于第三支架311横向的位移,使得第二夹持件314上的真空吸盘317位于切料盘341上的密封圈的正上方,而后第五伸缩件313伸缩变化使得真空吸盘317靠近切料盘341上的密封圈,便于真空吸盘317将密封圈吸入,而后第四伸缩件312收缩带动第二夹持件314复位,此时第二夹持件314上的真空吸盘317位移到定位杆347正上方,而后第五伸缩件313伸长使得真空吸盘317套接在定位杆347上,而后真空吸盘317将其内的密封圈放下,同时第三伸缩件346伸长,带动定位杆347上升,使得密封圈可以稳固的套接在定位杆347顶部,在此过程中,切料盘341待真空吸盘317将其上的密封圈吸走之后,进行复位,使得下料管335内的密封圈可以在此掉落向切料盘341上的凹陷处,而后接着重复上述动作,将下一个密封圈通过切料盘341旋转向第二夹持件314方向,而第一个密封圈套接在定位杆347顶部之后,第四伸缩件312伸长使得第二夹持件314和第三夹持件316复位,此时第二夹持件314上的真空吸盘317位于下一个密封圈的上方,而第三夹持件316上的真空吸盘317此时位于定位杆347上方,第五伸缩件313和第六伸缩件315同步伸缩,使得两个真空吸盘317同时将两个密封圈吸取,而后同步上升,便于位移,此时第四伸缩件312收缩,使得第三夹持件316上的真空吸盘317位移到定位杆347上方,而此时的第三夹持件316上的真空吸盘317位移到第二夹持块325所夹持的阀杆上方,而后第五伸缩件313和第六伸缩件315同步伸缩,使得两个密封圈一个完成套截在定位杆347上,一个完成套接在阀杆上,如此往复,完成自动套圈的动作,同时,受外接传感设备来实现对下料管335内密封圈的监测,同时外接传感设备和控制端信号连接,便于向驱动件332传递启停信号,待传感设备监测到和限位盘334上通孔对应的下料管335内的密封圈使用完毕之后,通过信号传递,控制驱动件332启动,带动转盘333转动,使得转盘333周侧卡接的下一个下料管335位移到限位盘334上的通孔处,实现可持续性的密封圈提供。
50.需要说明的是,第四伸缩件312、第五伸缩件313、第六伸缩件315、第二升降件321、齿轮342、齿条343和第二伸缩件344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的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而不再详细赘述。
5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