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煤矿的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8537发布日期:2022-07-01 21:10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升降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煤矿的升降机。


背景技术:

2.煤矿作为现在重要的能源,广泛应用在发电、产热等领域,工人在煤矿上工作时很多情况需要使用升降机来辅助工人在高处作业。
3.煤矿地形复杂,地面上可能存在煤渣,由于目前的升降机不具备水平调节功能,在需要对有一定坡度的地形上方进行作业时,升降机无法适用煤矿的特殊地形进行升降操作,并且升降机通过液压杆进行固定,液压杆无法根据煤矿的地形改变与地面的角度,使得升降机无法进行更好的固定,且升降机上方的防护栏为固定不可扩展,限制了工人在上方作业时的空间,同时升降机上不具有平衡重心机构,使得工人作业时,重心偏移可能发生坠落,且升降机不具备减震功能,操作人员在上方进行作业时,产生的震动对下方的固定造成影响,使得本装置发生倾斜。
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我们提出一种具有防坠保护功能的适用于煤矿的升降机。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升降机不具备水平调节功能和减震功能,针对煤矿特殊地形无法进行更好的固定,升降机上方的防护栏为固定不可扩展,升降机不具有平衡重心机构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防坠保护功能的适用于煤矿的升降机。
6.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煤矿的升降机,包括有移动平台、辅助调节机构、水平调节机构、水平校准机构、固定机构、升降架、升降台和防护管,移动平台上部设置有辅助调节机构,辅助调节机构用于对该升降机的平衡调节,辅助调节机构上部设置有水平调节机构,水平调节机构用于本装置左右方向的水平调整,水平调节机构下部固接有水平校准机构,水平校准机构位于辅助调节机构上方,水平校准机构用于校准水平调节机构产生的误差,辅助调节机构外侧固接有固定机构,固定机构用于固定本装置,水平调节机构上部固接有升降架,升降架上部固接有升降台,升降台上部设置有防护栏,防护管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防护管中部分别与防护栏滑动连接,两个防护管下部分别与升降台滑动连接。
7.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辅助调节机构包括有液压推杆、l形杆、密封壳体、柱形壳体、活塞和t形连接管,移动平台上表面左部固接有液压推杆,液压推杆右端固接有l形杆,l形杆右部结构为三角形设置且开设有空腔,l形杆右部为弹性材料,移动平台上表面中部左侧固接有密封壳体,l形杆右部贯穿密封壳体左部并与其滑动连接,l形杆与密封壳体密封,柱形壳体前后左右设置有四个,四个柱形壳体分别嵌入移动平台,柱形壳体上部分别滑动设置有活塞,四个活塞上部均为球形设计,t形连接管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t形连接管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柱形壳体下部固接,两个t形连接管后部分别与密封壳体固接,四个柱形壳体下部通过两个t形连接管与密封壳体内部连通,四个柱形壳体下部、两个t形连接管内和密封壳体内均充满气液混合物,辅助调节机构中的l形杆、密封壳体和活塞配合,用于水
平调节机构和水平校准机构水平调节完成后的微调。
8.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四个柱形壳体下部、两个t形连接管内和密封壳体内气液混合物气体所占比较小、液体所占比例大。
9.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水平调节机构包括有调节板、调节壳体、t形架、第一套筒、u形管、第一弹簧、车轮、转轴、梯形块、第一滑杆、限位柱和第二弹簧,调节板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调节板左右两侧分别与相邻的活塞上部球连接,两个调节板中部均开设有矩形槽,两个调节板上均开设有左右对称的两个弧形槽,两个调节板上部滑动设置有调节壳体,调节壳体下表面前侧固接若干个齿牙,调节壳体下部开设有通槽,调节壳体的通槽上部为圆柱状、下部为圆台状,t形架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t形架上部分别与调节壳体内上表面固接,两个t形架下部前后两端分别固接有第一套筒,u形管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u形管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套筒滑动连接,四个第一套筒分别与相邻的u形管之间固接有第一弹簧,两个u形管的两端分别固接有车轮,四个车轮分别与相邻调节板的弧形槽限位配合,调节壳体中部转动设置有转轴,转轴位于调节壳体内,转轴下部外表面开设有螺纹,调节壳体内滑动设置有梯形块,转轴贯穿梯形块,梯形块下部与转轴螺纹配合,梯形块左右两侧面分别与相邻的u形管限位配合,转轴下部滑动设置有第一滑杆,第一滑杆下端固接有限位柱,限位柱下部开设有盲孔,限位柱与调节壳体转动连接,限位柱与转轴之间固接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套在第一滑杆上,水平调节机构中的u形管、车轮、转轴和梯形块配合,用于本装置左右水平调节的开启与关闭。
10.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水平校准机构包括有连接杆、第一转杆、第一限位块、螺杆、第二限位块、第一异形套筒、第二套筒、第一滑动柱、第三弹簧、第二滑杆、第三套筒、第四弹簧、第二异形套筒、伸缩杆和限位杆,连接杆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杆上部分别与调节壳体下表面中部固接,两个连接杆均与调节壳体下部的通槽前后对齐,两个连接杆可伸缩,两个连接杆下部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一转杆,两个调节板的矩形槽内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两个第一限位块分别与相邻的第一转杆外端固接,前侧的第一限位块下部转动设置有螺杆,螺杆右端固接转盘,前侧的第一转杆中部滑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下部与螺杆后部螺纹配合,两个连接杆内端固接有第一异形套筒,第一异形套筒内下表面固接有第二套筒,第二套筒前部开设有滑槽,第二套筒下部开设有弧形槽,第二套筒的滑槽与弧形槽连通,第一异形套筒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动柱,第一滑动柱内表面开设有螺纹,第一滑动柱与第一异形套筒之间固接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套在第二套筒的外侧,第二滑杆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滑杆下部分别与第一滑动柱上部滑动连接,两个第二滑杆上端固接有第三套筒,第三套筒内表面开设有螺纹,第三套筒开设的螺纹螺距比第一滑动柱的螺纹螺距小,两个第二滑杆上分别套设有第四弹簧,两个第四弹簧一端分别与第三套筒下表面固接,两个第四弹簧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滑动柱上表面固接,第三套筒内设置有第二异形套筒,第二异形套筒与第三套筒螺纹配合,第二异形套筒上部为圆台凸出设置,第二异形套筒上部与调节壳体的通槽限位配合,第一异形套筒下部转动设置有伸缩杆,伸缩杆下部可伸缩,伸缩杆中部与第一滑动柱螺纹配合,伸缩杆上部与第二异形套筒滑动连接,伸缩杆上部与限位柱限位配合,伸缩杆下部重,伸缩杆下端固接有转盘,伸缩杆下部设置有限位杆,限位杆位于第二套筒的弧形槽内。
11.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第二限位块后部为球形凸起设置且其表面粗糙,第一异形
套筒前部为与第二限位块左部配合的球形凹陷设置且其表面粗糙,用于增大第二限位块与第一异形套筒的摩擦力。
12.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第二异形套筒上部为橡胶材料。
13.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固定机构包括有固定轴、第一齿轮、第一带轮、连接块、第二转杆、第二带轮、第四套筒、液压筒、滑动推杆、第二滑动柱、卡紧柱和第五弹簧,固定轴左右设置有两个,两个固定轴分别与前侧的调节板前侧面转动连接,两个固定轴上分别固接有第一齿轮和第一带轮,右部的第一齿轮与调节壳体上的齿牙啮合,两个第一齿轮啮合,两个第一带轮分别位于相邻的第一齿轮前侧,四个柱形壳体外侧面分别固接有连接块,第二转杆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转杆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连接块转动连接,两个第二转杆前部分别固接有第二带轮,两个第二带轮分别与相邻的第一带轮之间绕设有皮带,两个第二转杆的两端分别固接有第四套筒,四个第四套筒上部向内倾斜、下部向外倾斜设置,密封壳体上部固接有液压筒,液压筒左部滑动设置有滑动推杆,滑动推杆左端与l形杆右部固接,四个第四套筒上部分别与液压筒右部之间通过液压管连通,四个第四套筒上部、液压筒右部和四个液压管内为液压环境,四个第四套筒内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二滑动柱,四个第二滑动柱中部均开设有通槽,四个第二滑动柱下部分别滑动设置有卡紧柱,卡紧柱与第二滑动柱之间固接有第五弹簧,固定机构中的第一带轮、第二转杆和第二带轮配合,用于调整第四套筒的角度从而方便本装置的固定。
14.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卡紧柱下部为锥形设置,用于适应煤矿地形条件固定本装置。
15.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有水平平衡机构,水平平衡机构位于升降台内部,水平平衡机构包括有l形固定杆、第二齿轮、第三带轮、齿条、第三转杆、第四带轮、第五带轮、张紧轮和配重块,两个防护管左部下端分别固接有l形固定杆,两个l形固定杆右端转动设置有第二齿轮,两个第二齿轮右部分别固接有第三带轮,齿条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齿条分别与升降台固接,两个齿条分别与相邻的第二齿轮啮合,第三转杆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转杆分别与升降台转动连接,两个第三转杆中部分别固接有第四带轮,两个第四带轮之间绕设有皮带,两个第三转杆左部分别固接有第五带轮,两个第五带轮分别与相邻的第三带轮之间绕设有皮带,张紧轮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张紧轮下部分别与升降台固接,两个张紧轮分别与两个第五带轮与相邻的第三带轮之间皮带接触,两个第四带轮之间的皮带下部固接有配重块,配重块与升降台滑动连接,水平平衡机构中的第三转杆、第四带轮和配重块配合,用于升降台的水平配合。
16.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通过固定机构根据调节壳体偏转角度不同,使得四个第四套筒地面的夹角最佳,从而方便本装置后续的固定,实现了更好的调节和辅助固定效果,通过水平校准机构中的伸缩杆带动第二异形套筒向上移动,第二异形套筒与调节壳体下部通槽对齐,使得调节壳体与重力方向相同,实现了校准水平调节机构出现误差的效果,通过水平调节机构中的转轴带动梯形块上下移动,使得两个u形管带动四个车轮对调节板卡紧或打开,实现了更好的卡紧调节效果,通过辅助调节机构中l形杆向右移动,密封壳体内压力增大,使得装置前后出现偏差后,实现了将装置前后固定的效果,水平平衡机构中第三转杆带动第四带轮转动,第四带轮通过带轮带动配重块左右移动,实现了对稳定本装置上部重心的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辅助调节机构的立体结构部分剖面图。
19.图3为本发明a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水平调节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水平调节机构的立体结构部分剖面图。
22.图6为本发明b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发明水平调节机构的立体结构部分剖面图。
24.图8为本发明水平校准机构的立体结构部分剖面图。
25.图9为本发明c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本发明固定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本发明d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2为本发明固定机构的立体结构部分剖面图。
29.图13为本发明水平平衡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14为本发明水平平衡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其中:1-移动平台,2-辅助调节机构,201-液压推杆,202-l形杆,203-密封壳体,204-柱形壳体,205-活塞,206-t形连接管,3-水平调节机构,301-调节板,302-调节壳体,303-t形架,304-第一套筒,305-u形管,306-第一弹簧,307-车轮,308-转轴,309-梯形块,310-第一滑杆,311-限位柱,312-第二弹簧,4-水平校准机构,401-连接杆,402-第一转杆,403-第一限位块,404-螺杆,405-第二限位块,406-第一异形套筒,407-第二套筒,408-第一滑动柱,409-第三弹簧,410-第二滑杆,411-第三套筒,412-第四弹簧,413-第二异形套筒,414-伸缩杆,415-限位杆,5-固定机构,501-固定轴,502-第一齿轮,503-第一带轮,504-连接块,505-第二转杆,506-第二带轮,507-第四套筒,508-液压筒,509-滑动推杆,510-第二滑动柱,511-卡紧柱,512-第五弹簧,6-升降架,7-升降台,8-防护管,9-水平平衡机构,901-l形固定杆,902-第二齿轮,903-第三带轮,904-齿条,905-第三转杆,906-第四带轮,907-第五带轮,908-张紧轮,909-配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如: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3.实施例1一种适用于煤矿的升降机,如图1和图13所示,包括有移动平台1、辅助调节机构2、水平调节机构3、水平校准机构4、固定机构5、升降架6、升降台7和防护管8,移动平台1上部设置有辅助调节机构2,辅助调节机构2用于对该升降机的平衡调节,实现了进行自我调节后将装置前后固定的效果,辅助调节机构2上部设置有水平调节机构3,水平调节机构3用于本装置左右方向的水平调整,实现了更好的卡紧调节效果,水平调节机构3下部固接有水平
校准机构4,水平校准机构4位于辅助调节机构2上方,水平校准机构4用于校准水平调节机构3产生的误差,实现了校准水平调节机构出现误差的效果,辅助调节机构2外侧固接有固定机构5,固定机构5用于固定本装置,实现了更好的调节和辅助固定效果,水平调节机构3上部固接有升降架6,升降架6上部固接有升降台7,升降台7上部设置有防护栏,防护管8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防护管8中部分别与防护栏滑动连接,两个防护管8下部分别与升降台7滑动连接。
34.当需要使用本装置时,本装置位于一定斜度的陡坡上,始终使本装置右部位于坡上、左部位于坡下,水平调节机构3、水平校准机构4和辅助调节机构2进行自我调节,在水平调节机构3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水平调节机构3使固定机构5进行方向调整,水平调节机构3带动辅助调节机构2进行位置调整,由于自身重力,升降架6、升降台7和防护管8始终垂直,随后,操作人员启动水平校准机构4对水平调节机构3进行校准和卡紧,然后操作人员将辅助调节机构2关闭,在辅助调节机构2关闭的过程中,辅助调节机构2带动固定机构5对本装置进行固定,本装置固定完成后,操作人员带上工具到升降台7上,随后启动升降架6,升降架6带动升降台7、防护管8和操作人员向上移动,当操作人员移动带指定位置时,将升降架6停止,由于两个防护管8可向外扩展,使得操作人员在上方作业时,工作空间更大,操作人员作业时,使得升降台7和防护管8发生震动,辅助调节机构2对上方产生的震动进行减缓,使固定机构5不会发生影响,更好的对本装置进行固定,当操作人员作业完成后,启动升降架6,操作人员向下移动,当操作人员和其携带的工具从升降台7上下来之后,操作人员启动水平校准机构4取消对水平调节机构3的卡紧,随后,操作人员将辅助调节机构2打开,同时固定机构5解除对本装置的固定,本装置使用完成,操作人员需要到其他位置作业时,再次重复上述步骤。
35.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2和图3所示,辅助调节机构2包括有液压推杆201、l形杆202、密封壳体203、柱形壳体204、活塞205和t形连接管206,移动平台1上表面左部固接有液压推杆201,液压推杆201右端固接有l形杆202,l形杆202右部结构为三角形设置且开设有空腔,l形杆202右部为弹性材料,移动平台1上表面中部左侧固接有密封壳体203,l形杆202右部贯穿密封壳体203左部并与其滑动连接,l形杆202与密封壳体203密封,柱形壳体204前后左右对称设置有四个,四个柱形壳体204分别嵌入移动平台1,柱形壳体204上部分别滑动设置有活塞205,四个活塞205上部均为球形设计,t形连接管206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t形连接管206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柱形壳体204下部固接,两个t形连接管206后部分别与密封壳体203固接,四个柱形壳体204下部通过两个t形连接管206与密封壳体203内部连通,四个柱形壳体204下部、两个t形连接管206内和密封壳体203内均充满气液混合物,四个柱形壳体204下部、两个t形连接管206内和密封壳体203内气液混合物气体所占比较小、液体所占比例大,辅助调节机构2中l形杆202向右移动,密封壳体203内压力增大,使得装置前后水平出现偏差后,实现了辅助调节机构2进行自我调节后将装置前后固定的效果。
36.如图4-图7所示,水平调节机构3包括有调节板301、调节壳体302、t形架303、第一套筒304、u形管305、第一弹簧306、车轮307、转轴308、梯形块309、第一滑杆310、限位柱311和第二弹簧312,调节板301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调节板301左右两侧分别与相邻的活塞205上部球连接,两个调节板301中部均开设有矩形槽,两个调节板301上均开设有左右对
称的两个弧形槽,两个调节板301上部滑动设置有调节壳体302,调节壳体302下表面前侧固接若干个齿牙,调节壳体302下部开设有通槽,调节壳体302的通槽上部为圆柱状、下部为圆台状,t形架303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t形架303上部分别与调节壳体302内上表面固接,两个t形架303下部前后两端分别固接有第一套筒304,u形管305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u形管305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套筒304滑动连接,四个第一套筒304分别与相邻的u形管305之间固接有第一弹簧306,两个u形管305的两端分别固接有车轮307,四个车轮307分别与相邻调节板301的弧形槽限位配合,调节壳体302中部转动设置有转轴308,转轴308位于调节壳体302内,转轴308下部外表面开设有螺纹,调节壳体302内滑动设置有梯形块309,转轴308贯穿梯形块309,梯形块309下部与转轴308螺纹配合,梯形块309左右两侧面分别与相邻的u形管305限位配合,转轴308下部滑动设置有第一滑杆310,第一滑杆310下端固接有限位柱311,限位柱311下部开设有盲孔,限位柱311与调节壳体302转动连接,限位柱311与转轴308之间固接有第二弹簧312,第二弹簧312套在第一滑杆310上,水平调节机构3中的转轴308带动梯形块309上下移动,使得两个u形管305带动四个车轮307对调节板301卡紧或打开,实现了更好的卡紧调节效果。
37.如图8和图9所示,水平校准机构4包括有连接杆401、第一转杆402、第一限位块403、螺杆404、第二限位块405、第一异形套筒406、第二套筒407、第一滑动柱408、第三弹簧409、第二滑杆410、第三套筒411、第四弹簧412、第二异形套筒413、伸缩杆414和限位杆415,连接杆401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杆401上部分别与调节壳体302下表面中部固接,两个连接杆401均与调节壳体302下部的通槽前后对齐,两个连接杆401可伸缩,两个连接杆401下部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一转杆402,两个调节板301的矩形槽内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403,两个第一限位块403分别与相邻的第一转杆402外端固接,前侧的第一限位块403下部转动设置有螺杆404,螺杆404右端固接转盘,前侧的第一转杆402中部滑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405,第二限位块405下部与螺杆404后部螺纹配合,两个连接杆401内端固接有第一异形套筒406,第二限位块405后部为球形凸起设置且其表面粗糙,第一异形套筒406前部为与第二限位块405左部配合的球形凹陷设置且其表面粗糙,用于增大第二限位块405与第一异形套筒406的摩擦力,第一异形套筒406内下表面固接有第二套筒407,第二套筒407前部开设有滑槽,第二套筒407下部开设有弧形槽,第二套筒407的滑槽与弧形槽连通,第一异形套筒406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动柱408,第一滑动柱408内表面开设有螺纹,第一滑动柱408与第一异形套筒406之间固接有第三弹簧409,第三弹簧409套在第二套筒407的外侧,第二滑杆410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滑杆410下部分别与第一滑动柱408上部滑动连接,两个第二滑杆410上端固接有第三套筒411,第三套筒411内表面开设有螺纹,第三套筒411开设的螺纹螺距比第一滑动柱408的螺纹螺距小,两个第二滑杆410上分别套设有第四弹簧412,两个第四弹簧412一端分别与第三套筒411下表面固接,两个第四弹簧412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滑动柱408上表面固接,第三套筒411内设置有第二异形套筒413,第二异形套筒413与第三套筒411螺纹配合,第二异形套筒413上部为圆台凸出设置,第二异形套筒413上部为橡胶材料,第二异形套筒413上部与调节壳体302的通槽限位配合,第一异形套筒406下部转动设置有伸缩杆414,伸缩杆414下部可伸缩,伸缩杆414中部与第一滑动柱408螺纹配合,伸缩杆414上部与第二异形套筒413滑动连接,伸缩杆414上部与限位柱311限位配合,伸缩杆414下部重,伸缩杆414下部设置有限位杆415,限位杆415位于第二套筒407的弧形槽内,水
平校准机构4中的伸缩杆414带动第二异形套筒413向上移动,第二异形套筒413与调节壳体302下部通槽对齐,使得调节壳体302与重力方向相同,实现了校准水平调节机构3出现误差的效果。
38.如图3、图10和图12所示,固定机构5包括有固定轴501、第一齿轮502、第一带轮503、连接块504、第二转杆505、第二带轮506、第四套筒507、液压筒508、滑动推杆509、第二滑动柱510、卡紧柱511和第五弹簧512,固定轴501左右设置有两个,两个固定轴501分别与前侧的调节板301前侧面转动连接,两个固定轴501上分别固接有第一齿轮502和第一带轮503,右部的第一齿轮502与调节壳体302上的齿牙啮合,两个第一齿轮502啮合,两个第一带轮503分别位于相邻的第一齿轮502前侧,四个柱形壳体204外侧面分别固接有连接块504,第二转杆505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转杆505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连接块504转动连接,两个第二转杆505前部分别固接有第二带轮506,两个第二带轮506分别与相邻的第一带轮503之间绕设有皮带,两个第二转杆505的两端分别固接有第四套筒507,四个第四套筒507上部向内倾斜、下部向外倾斜设置,密封壳体203上部固接有液压筒508,液压筒508左部滑动设置有滑动推杆509,滑动推杆509左端与l形杆202右部固接,四个第四套筒507上部分别与液压筒508右部之间通过液压管连通,四个第四套筒507上部、液压筒508右部和四个液压管内为液压环境,四个第四套筒507内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二滑动柱510,四个第二滑动柱510中部均开设有通槽,四个第二滑动柱510下部分别滑动设置有卡紧柱511,卡紧柱511下部为锥形设置,用于适应煤矿地形条件固定本装置,卡紧柱511与第二滑动柱510之间固接有第五弹簧512,固定机构5中的第一带轮503通过皮带带动第二带轮506转动,使得第二转杆505带动四个第四套筒507转动,使四个第四套筒507与地面的角度成一定的夹角,通过调节壳体302偏转角度不同,使得四个第四套筒507地面的夹角最佳,从而方便本装置后续的固定,实现了更好的调节和辅助固定效果。
39.在水平调节机构3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由于本装置位于一定角度的斜坡上,所以,此时的调节壳体302重心发生变化,相对于调节板301顺时针转动,调节壳体302带动其内部的零件顺时针转动,调节壳体302带动升降架6、升降台7和防护管8逆时针移动,使得升降架6、升降台7和防护管8保持与水平面处于竖直状态,在水平校准机构4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由于伸缩杆414下部重,使得第一异形套筒406相对于调节板301顺时针转动,第一异形套筒406带动其上的零件顺时针转动,在辅助调节机构2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由于四个柱形壳体204下部、两个t形连接管206内和密封壳体203内均充满气液混合物,使得其上方的调节板301与重力方向相同。
40.在水平调节机构3使固定机构5进行方向调整的过程中,调节壳体302顺时针转动带动右侧的第一齿轮502逆时针转动,第一齿轮502带动相邻的固定轴501逆时针转动,右侧的固定轴501带动相邻的第一带轮503逆时针转动,第一带轮503通过皮带带动右部的第二带轮506逆时针转动,第二带轮506带动相邻的第二转杆505逆时针转动,右侧的第二转杆505带动相邻的两个第四套筒507,第四套筒507带动相邻的第二滑动柱510逆时针转动,第二滑动柱510带动相邻的卡紧柱511和第五弹簧512逆时针转动,右侧的第一齿轮502带动左侧的第一齿轮502顺时针转动,同时左部的两个第四套筒507和其上的零件顺时针转动,固定机构5方向调整完成,固定机构5中的第一带轮503通过皮带带动第二带轮506转动,使得第二转杆505带动四个第四套筒507转动,使四个第四套筒507与地面的角度成一定的夹角,
通过调节壳体302偏转角度不同,使得四个第四套筒507地面的夹角最佳,从而方便本装置后续的固定,实现了更好的调节和辅助固定效果。
41.在水平调节机构3带动辅助调节机构2进行位置调整的过程中,调节壳体302顺时针转动带动两个连接杆401顺时针转动,两个连接杆401带动相邻的第一转杆402向左移动,两个连接杆401伸展,两个第一转杆402带动相邻的第一限位块403向左移动,两个第一转杆402带动第一异形套筒406及其上的零件向左移动。
42.在水平校准机构4对水平调节机构3进行校准和卡紧的过程中,操作人员首先顺时针转动螺杆404前部的转盘,螺杆404带动第二限位块405向后移动与第一异形套筒406前部接触,第二限位块405后部为球形凸起设置且其表面粗糙,第一异形套筒406前部为与第二限位块405左部配合的球形凹陷设置且其表面粗糙,用于增大第二限位块405与第二限位块405的摩擦力,实现了对第一异形套筒406更好的卡紧效果,然后操作人员顺时针转动伸缩杆414下方的转盘,伸缩杆414带动限位杆415沿第二套筒407下部的弧形槽顺时针转动,当限位杆415移动至第一异形套筒406前部的滑槽时,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三弹簧409开始复原,第一滑动柱408、第二滑杆410、第三套筒411、第四弹簧412、第二异形套筒413、伸缩杆414和限位杆415向上移动,当第二异形套筒413上部与调节壳体302下部的通槽接触,随后操作人员继续顺时针转动伸缩杆414下方的转盘,伸缩杆414由于第一滑动柱408上开设有螺纹,并且第一滑动柱408受第三弹簧409限位使得伸缩杆414顺时针转动的同时向上移动,伸缩杆414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二异形套筒413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三套筒411受第四弹簧412限位,使得第二异形套筒413顺时针转动的同时向上移动,由于第三套筒411开设的螺纹螺距比第一滑动柱408的螺纹螺距小,使得伸缩杆414向上移动的速度比第二异形套筒413向上移动的速度快,由于水平调节机构3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需要带动其它机构运动,使得调节壳体302无法与重力方向相同,会出现偏差,使得调节壳体302下部的通槽无法与第二异形套筒413对齐,但是由于伸缩杆414下部重,使得第一异形套筒406与重力方向几乎平齐,在第二异形套筒413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异形套筒413上部为圆台,对调节壳体302进行矫正,直到第二异形套筒413上部与调节壳体302的通槽完全贴合,水平校准机构4对水平调节机构3校准完成,水平校准机构4中的伸缩杆414带动第二异形套筒413向上移动,第二异形套筒413与调节壳体302下部通槽对齐,使得调节壳体302与重力方向相同,实现了校准水平调节机构3出现误差的效果。
43.随后,伸缩杆414继续向上移动,当伸缩杆414上表面与限位柱311下表面接触后,由于调节壳体302的偏转角度不固定,使得伸缩杆414与限位柱311下表面接触之前向上移动的距离不同,使得伸缩杆414无法与限位柱311的盲孔配合,因此,限位柱311与转轴308之间设置了第二弹簧312,供限位柱311向上移动,伸缩杆414与限位柱311接触后继续转动,第一滑杆310和限位柱311向上移动,第二弹簧312被压缩,直到伸缩杆414与限位柱311下方的盲孔对齐,第二弹簧312复位,第一滑杆310和限位柱311向下移动,伸缩杆414与限位柱311下方的盲孔对齐后,伸缩杆414带动限位柱311顺时针转动,限位柱311带动第一滑杆310顺时针转动,第一滑杆310带动转轴308顺时针转动,转轴308带动梯形块309向上移动,在处于压缩状态的四个第一弹簧306复原时推动两个u形管305相对运动,两个u形管305带动四个车轮307靠近相邻调节板301上弧形槽的内侧部,使得调节壳体302与两个调节板301卡紧,水平校准机构4对水平调节机构3卡紧完成。
44.在辅助调节机构2关闭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启动液压推杆201,液压推杆201带动l形杆202向右移动,在l形杆202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四个柱形壳体204下部、两个t形连接管206内和密封壳体203内气液混合物压力增大逐渐,当l形杆202右端与密封壳体203内右侧面接触后,由于l形杆202右部结构为三角形设置且开设有空腔,l形杆202右部为弹性材料,使得l形杆202右部受挤压变形,密封壳体203前后两部分之间密封,增加了密封壳体203前后密封效果,由于四个柱形壳体204下部、两个t形连接管206内和密封壳体203内气液混合物气体所占比较小,液体所占比例大,气体易被压缩,液体不易被压缩,使得l形杆202向右移动时阻力降低,同时增加了密封壳体203前后两部分的压力,两个t形连接管206内液体不通,四个柱形壳体204下部、两个t形连接管206内和密封壳体203内充满气液混合物,使得四个活塞205上方发生震动时,对上方的震动进行缓冲,辅助调节机构2中l形杆202向右移动,密封壳体203内压力增大,使得装置前后出现偏差后,辅助调节机构2进行自我调节后将装置前后锁死。
45.在辅助调节机构2带动固定机构5对本装置进行固定的过程中,液压推杆201带动滑动推杆509向右移动,四个第四套筒507上部压力增大,四个第二滑动柱510向下移动,由于煤矿地形右部高于左部,四个第二滑动柱510伸出的距离不同,右侧两个第二滑动柱510与地面接触后,由于四个第四套筒507上部连通,使得左侧两个第二滑动柱510继续伸出,在四个第二滑动柱510与地面接触后,由于四个第四套筒507上部压力持续增大,四个卡紧柱511向下移动,插入地面,四个第五弹簧512被压缩,由于卡紧柱511锥形设置,使得卡紧柱511能更好的对本装置进行固定,未启动固定机构5时,卡紧柱511位于第二滑动柱510内,不会对他人造成危害。
46.在水平校准机构4取消对水平调节机构3的卡紧的过程中,操作人员逆时针转动伸缩杆414下方的转盘,伸缩杆414带动梯形块309向下移动,两个u形管305远离,使调节壳体302解除对调节板301的卡紧,四个车轮307分别与相邻调节板301上的弧形槽外侧面接触,随后两个u形管305将调节壳体302撑起,降低调节壳体302与调节板30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调节壳体302能够自由滑动,随后,伸缩杆414继续向下移动,第二异形套筒413向下移动,限位杆415与第二套筒407前部的滑槽配合后沿滑槽向下移动,随后操作人员继续逆时针转动伸缩杆414,限位杆415沿第二套筒407的弧形槽逆时针转动,然后操作人员逆时针转动螺杆404前部的转盘,第二限位块405向前移动复位,水平调节机构3中的转轴308带动梯形块309上下移动,使得两个u形管305带动四个车轮307对调节板301卡紧或打开,实现了更好的卡紧调节效果。
47.在辅助调节机构2打开的过程中,液压推杆201带动l形杆202向左,密封壳体203内气压降低,密封壳体203前后连通,辅助调节机构2打开,在固定机构5解除对本装置的固定的过程中,l形杆202带动滑动推杆509向左移动,四个第五弹簧512复原,四个卡紧柱511向上移动,随后四个第二滑动柱510向上移动,本装置解除固定。
48.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之上,如图13和图14所示,还包括有水平平衡机构9,水平平衡机构9位于升降台7内部,水平平衡机构9包括有l形固定杆901、第二齿轮902、第三带轮903、齿条904、第三转杆905、第四带轮906、第五带轮907、张紧轮908和配重块909,两个防护管8左部下端分别固接有l形固定杆901,两个l形固定杆901右端转动设置有第二齿轮902,两个第
二齿轮902右部分别固接有第三带轮903,齿条904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齿条904分别与升降台7固接,两个齿条904分别与相邻的第二齿轮902啮合,第三转杆905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转杆905分别与升降台7转动连接,两个第三转杆905中部分别固接有第四带轮906,两个第四带轮906之间绕设有皮带,两个第三转杆905左部分别固接有第五带轮907,两个第五带轮907分别与相邻的第三带轮903之间绕设有皮带,张紧轮908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张紧轮908下部分别与升降台7固接,两个张紧轮908分别与两个第五带轮907与相邻的第三带轮903之间皮带接触,两个第四带轮906之间的皮带下部固接有配重块909,配重块909与升降台7滑动连接,水平平衡机构9中第三转杆905带动第四带轮906转动,第四带轮906通过带轮带动配重块909左右移动,实现了对稳定本装置上部重心的效果。
49.当操作人员需要移动前侧的防护管8时,操作人员的重心出现偏移,升降台7上方重心出现偏移,为平衡升降台7上方重心,在防护管8移动时,水平平衡机构9启动,在水平平衡机构9工作的过程中,前侧防护管8带动前侧的l形固定杆901向前移动,l形固定杆901带动相邻的第二齿轮902向前移动,此时第二齿轮902未与相邻的齿条904啮合,随后前侧的第二齿轮902与相邻的齿条904啮合后顺时针转动,第二齿轮902带动第三带轮903相邻的顺时针转动,前侧的第三带轮903通过皮带带动相邻的第五带轮907顺时针转动,前侧的第五带轮907带动相邻的第三转杆905顺时针转动,前侧的第三转杆905带动相邻的第四带轮906顺时针转动,前侧第四带轮906通过皮带带动相邻的配重块909向后移动,由于后侧的第二齿轮902与齿条904初始位置不啮合,使得其不会发生打齿的情况,配重块909向后移动使得升降台7重心维持在其中部,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坠落危险,实现了对稳定本装置上部重心的效果,在水平平衡机构9关闭的过程中,前侧的防护管8带动l形固定杆901向后移动,第二齿轮902逆时针转动,配重块909向升降台7中心处移动,当前侧的防护管8复位后,水平平衡机构9关闭。
50.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实施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实施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