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防跑偏功能的塑料管材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50742发布日期:2022-11-03 09:01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防跑偏功能的塑料管材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塑料管材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基于防跑偏功能的塑料管材生产线。


背景技术:

2.塑料管材生产过程中通过挤出机进行连续生产,生产线的后端设置截断设备将连续的管材截断为等长的管件,在截断之前,由于管材长度较长,通常通过专门的牵引机迁移,管材在生产线上不易跑偏;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通过辊道输送,辊道通常为v型辊道,管材顺着v型辊道的中心输送,避免管件跑偏,然而这种方式只能针对直径较小的管材,对于直径较大的管材在输送时,管材未被限位的区域则会增加,导致直径较大的管材在输送过程中通过常规的v型辊道也会产生跑偏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防跑偏功能的塑料管材生产线,本技术通过折叠架、驱动机构和侧部导辊的相互配合,能够将直径较大的管件快速的进行限位,避免较大的管件在输送过程中跑偏,提高管件输送的精准度。
4.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防跑偏功能的塑料管材生产线,包括工作台、升降装置、第一输送机、第二输送机和侧部引导机构;第一输送机呈水平状设置在工作台上,第一输送机包括第一输送带,第一输送带上设有沿第一输送带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的上部导辊;第二输送机呈水平状设于第一输送机的正上方且能够上下移动,第二输送机包括第二输送带,第二输送带上设有沿第二输送带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的下部导辊;侧部引导机构具有一对且镜像设置在工作台的两侧,侧部引导机构包括折叠架和数个侧部导辊,折叠架设于第一输送机和第二输送机之间且分别与第一输送机和第二输送机的一侧铰接,数个侧部导辊沿工作台的水平方向等距分布在折叠架上,侧部导辊呈水平朝向第一输送机和第二输送机之间的中心处,侧部引导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侧部导辊平移移动的驱动机构。
5.优选地,上部导辊和下部导辊均包括第一托辊架和第一转辊;上部导辊的第一托辊架设置在第一输送带的表面,下部导辊的第一托辊架设置在第二输送带的表面;第一转辊呈水平设置在第一托辊架的内部。
6.优选地,折叠架包括有横向定位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横向定位板呈水平位于第一输送机和第二输送机之间的中间处,横向定位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输送机的输送方向平行,驱动机构设置在横向定位板上;
第一连杆具有数个且呈竖直位于横向定位板的上方,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横向定位板的顶部铰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输送机的一侧铰接设置;第二连杆具有数个且呈竖直位于横向定位板的下方,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横向定位板的顶部铰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输送机的一侧铰接设置,第二连杆的长度与第一连杆的长度相同。
7.优选地,驱动机构包括滑套和滑杆;滑套设有数个且沿横向定位板的长度方向等距贯通连接在横向定位上,滑套的一端朝向第一输送机和第二输送机之间的中间处;滑杆呈水平且能够伸缩的插设在滑套内,滑杆的一端朝向第一输送机和第二输送机之间的中间处,滑杆朝向第一输送机和第二输送机之间的中间处的一端与侧部导辊连接。
8.优选地,滑杆的外部设有沿滑杆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凸起条,滑套的内部设有供凸起条限位滑动的限位凹槽。
9.优选地,侧部导辊包括竖板、缓冲弹簧、轴向限位套、第二托辊架和第二转辊;竖板呈竖直设置在滑杆朝向第一输送机和第二输送机之间的中间处的末端;第二托辊架位于竖板远离滑杆的一侧,第二托辊架靠近竖板的一侧有多个呈水平状设置的缓冲柱,竖板上设有供每个缓冲柱活动穿过的穿孔,缓冲柱的一端穿过穿孔向外延伸;轴向限位套的数量与缓冲柱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的设置在缓冲柱的延伸端;缓冲弹簧套设在缓冲柱上,缓冲弹簧的一端与第二托辊架的内侧抵接设置,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竖板靠近第二托辊架的一侧抵接设置;第二转辊呈竖直且能够转动的设置在第二托辊架的内部。
10.优选地,驱动机构还包括有横向推板、限位套和限位光杆;横向推板呈水平位于横向定位板远离第三导辊的一侧,横向推板与横向定位板平行设置;限位光杆至少具有一对且平行设置在横向定位板的两端,限位光杆的轴线与横向推板的长度方向呈垂直状态;限位套的数量与限位光杆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的贯通连接在横向推板上,限位光杆的一端活动插设于限位套的内圈。
11.优选地,驱动机构还包括有连接板、丝杆传动机和第三连杆;连接板呈竖直设置在横向定位板的中间处,丝杆传动机呈竖直状设置在连接板上;第三连杆呈竖直位于横向推板的上方,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横向推板的顶部铰接设置,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丝杆传动机的工作端铰接设置。
12.优选地,工作台的每个拐角处均设有呈竖直状设置的液压推杆,每个液压推杆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输送机的每个拐角处固定连接。
13.优选地,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均由两个镜像设置的锥形体一体成型,两个锥形体缩径的一端相互连接。
14.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通过折叠架、驱动机构和侧部导辊的相互配合,能够将直径较大的管件快速的进行限位,避免较大的管件在输送过程中跑偏,提高管件输送的精准度。
附图说明
15.图1是一种基于防跑偏功能的塑料管材生产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一种基于防跑偏功能的塑料管材生产线的状态图一;图3是一种基于防跑偏功能的塑料管材生产线的状态图二;图4是一种基于防跑偏功能的塑料管材生产线的左视图;图5是一种基于防跑偏功能的塑料管材生产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6是本技术的侧部引导机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7是本技术的侧部引导机构的局部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图7中沿a-a处的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的侧部引导机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10是本技术的图9中b处放大图;图11是本技术的侧部导辊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的上部导辊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中标号为:1-工作台;2-升降装置;21-液压推杆;3-第一输送机;31-第一输送带;32-下部导辊;321-第一托辊架;322-第一转辊;4-第二输送机;41-第二输送带;42-上部导辊;51-折叠架;511-横向定位板;512-第一连杆;513-第二连杆;52-侧部导辊;521-竖板;522-缓冲弹簧;523-轴向限位套;524-第二托辊架;525-第二转辊;53-驱动机构;531-滑套;532-滑杆;5321-凸起条;533-横向推板;534-限位套;535-限位光杆;536-连接板;537-丝杆传动机;538-第三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18.参见图1至图12所示,一种基于防跑偏功能的塑料管材生产线,包括工作台1、升降装置2、第一输送机3、第二输送机4和侧部引导机构;第一输送机3呈水平状设置在工作台1上,第一输送机3包括第一输送带31,第一输
送带31上设有沿第一输送带31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的下部导辊32;第二输送机4呈水平状设于第一输送机3的正上方且能够上下移动,第二输送机4包括第二输送带41,第二输送带41上设有沿第二输送带41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的上部导辊42;侧部引导机构具有一对且镜像设置在工作台1的两侧,侧部引导机构包括折叠架51和数个侧部导辊52,折叠架51设于第一输送机3和第二输送机4之间且分别与第一输送机3和第二输送机4的一侧铰接,数个侧部导辊52沿工作台1的水平方向等距分布在折叠架51上,侧部导辊52呈水平朝向第一输送机3和第二输送机4之间的中心处,侧部引导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侧部导辊52平移移动的驱动机构53。
19.上部导辊42与下部导辊32上下对应,上部导辊42用于将管件的上方位置的外部滑动限位,下部导辊32用于将管件的下方位置的外部滑动限位,第一输送机3与第二输送机4的输送方向相同,在输送过程中,上部导辊42与下部导辊32上下对应,并将管件限位,如图3所示,直径较小的管件通过上部导辊42和下部导辊32进行导向限位,如图2所示,直径较大的管件通过上部导辊42和下部导辊32限位会存在无法限位的区域,在管件发生变化时,第二输送机4进行升降,同时通过折叠架51使侧部导辊52一直处于第一输送机3和第二输送机4之间,通过驱动机构53驱动数个侧部导辊52限位较大管件无法限位的区域,使管件完全容纳在上部导辊42下部导辊32和两个侧部导辊52之间,使管件在输送过程中通过上部导辊42、下部导辊32和两个侧部导辊52的上下左右的限制,使管件能够稳定的沿直线移动,防止管件输送过程中跑偏。
20.参见图11和图12所示,上部导辊42和下部导辊32均包括第一托辊架321和第一转辊322;上部导辊42的第一托辊架321设置在第一输送带31的表面,下部导辊32的第一托辊架321设置在第二输送带41的表面;第一转辊322呈水平设置在第一托辊架321的内部。
21.当管件在输送时,管件沿上部导辊42和下部导辊32的第一转辊322之间移动,通过上部导辊42的第一转辊322将管件输送过程中的上方区域限位,通过下部导辊32的第一转辊322将管件输送过程中的下方区域限位,上部导辊42与下部导辊32上的第一托辊架321分别通过螺丝能够拆卸的设置在第一输送带31和第二输送带41上,便于后期维修更换。
22.参见图1、图4至图8所示,折叠架51包括有横向定位板511、第一连杆512和第二连杆513;横向定位板511呈水平位于第一输送机3和第二输送机4之间的中间处,横向定位板51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输送机3的输送方向平行,驱动机构53设置在横向定位板511上;第一连杆512具有数个且呈竖直位于横向定位板511的上方,第一连杆512的一端与横向定位板511的顶部铰接,第一连杆512的另一端与第二输送机4的一侧铰接设置;第二连杆513具有数个且呈竖直位于横向定位板511的下方,第二连杆513的一端与横向定位板511的顶部铰接,第二连杆513的另一端与第一输送机3的一侧铰接设置,第二连杆513的长度与第一连杆512的长度相同。
23.在第二输送机4上下移动过程中,横向定位板511通过第一连杆512和第二连杆513分别与第二输送机4和第一输送机3铰接,从而使得横向定位板511保持水平的远离工作台1
或者靠近工作台1,同时带动所有侧部导辊52远离工作台1或者靠近工作台1,当管件直径较小时,侧部导辊52移动到工作台1的旁侧,避免第一输送机3与第二输送机4会与侧部导辊52碰触。
24.参见图1、图9和图10所示,驱动机构53包括滑套531和滑杆532;滑套531设有数个且沿横向定位板511的长度方向等距贯通连接在横向定位上,滑套531的一端朝向第一输送机3和第二输送机4之间的中间处;滑杆532呈水平且能够伸缩的插设在滑套531内,滑杆532的一端朝向第一输送机3和第二输送机4之间的中间处,滑杆532朝向第一输送机3和第二输送机4之间的中间处的一端与侧部导辊52连接。
25.当为了防止侧部导辊52会与第一输送机3和第二输送机4碰触,通过移动滑杆532沿着滑套531移动直线移动,驱动侧部导辊52向工作台1的旁侧平移,使侧部导辊52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停止。
26.参见图10所示,滑杆532的外部设有沿滑杆532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凸起条5321,滑套531的内部设有供凸起条5321限位滑动的限位凹槽。
27.当滑杆532沿着滑套531的水平方向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滑杆532上设置的凸起条5321沿着滑套531上设置的限位凹槽限位移动,使滑杆532带动侧部导辊52时更加稳定。
28.参见图1和图11所示,侧部导辊52包括竖板521、缓冲弹簧522、轴向限位套523、第二托辊架524和第二转辊525;竖板521呈竖直设置在滑杆532朝向第一输送机3和第二输送机4之间的中间处的末端;第二托辊架524位于竖板521远离滑杆532的一侧,第二托辊架524靠近竖板521的一侧有多个呈水平状设置的缓冲柱,竖板521上设有供每个缓冲柱活动穿过的穿孔,缓冲柱的一端穿过穿孔向外延伸;轴向限位套523的数量与缓冲柱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的设置在缓冲柱的延伸端;缓冲弹簧522套设在缓冲柱上,缓冲弹簧522的一端与第二托辊架524的内侧抵接设置,缓冲弹簧522的另一端与竖板521靠近第二托辊架524的一侧抵接设置;第二转辊525呈竖直且能够转动的设置在第二托辊架524的内部。
29.当管件直径较大时,两个第二转辊525抵靠在管件的左右两侧,通过缓冲弹簧522、缓冲柱、竖板521和轴向限位套523的相互配合,使第二托辊架524具有弹性力,防止第二转辊525与管件接触时过夹。
30.参见图1、图9和图10所示,驱动机构53还包括有横向推板533、限位套534和限位光杆535;横向推板533呈水平位于横向定位板511远离第三导辊的一侧,横向推板533与横向定位板511平行设置;限位光杆535至少具有一对且平行设置在横向定位板511的两端,限位光杆535的轴线与横向推板533的长度方向呈垂直状态;限位套534的数量与限位光杆535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的贯通连接在横向推板
533上,限位光杆535的一端活动插设于限位套534的内圈。
31.当需要将数个侧部导辊52同时调节时,通过推动横向推板533能够同时带动所有滑杆532沿着滑套531移动,通过滑杆532同时带动相应的侧部导辊52移动,从而实现同时调节多个侧部导辊52的技术问题。
32.参见图1和图8所示,驱动机构53还包括有连接板536、丝杆传动机537和第三连杆538;连接板536呈竖直设置在横向定位板511的中间处,丝杆传动机537呈竖直状设置在连接板536上;第三连杆538呈竖直位于横向推板533的上方,第三连杆538的一端与横向推板533的顶部铰接设置,第三连杆538的另一端与丝杆传动机537的工作端铰接设置。
33.当需要推动横向推板533时,丝杆传动机537的工作端向下移动,通过丝杆传动机537的工作端带动第三连杆538同时向下移动,这时第三连杆538的另一端同时带动横向推板533、横杆和侧部导辊52朝工作台1的旁侧平行移动,通过丝杆传动机537的工作端带动第三连杆538同时向上移动时,第三连杆538的另一端同时带动横向推板533、横杆和侧部导辊52朝工作台1的正方向位置平行移动。
34.参见图1、图4和图5所示,工作台1的每个拐角处均设有呈竖直状设置的液压推杆21,每个液压推杆2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输送机4的每个拐角处固定连接。
35.当需要调节上部导辊42和下部导辊32之间的间距时,通过液压推杆21的工作端带动第二输送机4向上移动或者向下移动。
36.参见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均由两个镜像设置的锥形体一体成型,两个锥形体缩径的一端相互连接。
37.通过两个锥形体的配合,形成一个截面为v型的凹槽,在管件夹持时,不同直径的管件均可通过两个锥形体形成一个截面为v型的凹槽实现限位。
38.本技术通过折叠架51、驱动机构53和侧部导辊52的相互配合,能够将直径较大的管件快速的进行限位,避免较大的管件在输送过程中跑偏,提高管件输送的精准度。
39.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