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持续性喷雾结构以及喷雾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20071发布日期:2023-02-01 03:35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持续性喷雾结构以及喷雾泵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喷雾泵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持续性喷雾结构以及喷雾泵。


背景技术:

2.喷雾泵是使液体能够转化为雾体的泵体,在化妆品行业、农业和生活用品上等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喷雾泵通常安装在盛有液体瓶子的瓶口处,用户通过手动按压喷雾泵可使瓶子内部的液体通过喷嘴向外喷出。
3.现有的喷雾泵通常包括与瓶子连接的连接壳、环形塑料弹簧、单向阀杆以及按压壳。连接壳内部设置有一个储水腔,储水腔的腔底设置有出水套筒,出水套筒与瓶体内部连通。环形塑料弹簧罩设于储水腔的腔口处,单向阀杆安装于按压壳上并随着按压壳于连接壳上滑移。单向阀杆上设置有与储水腔连通的出水通道。按下按压壳,环形塑料弹簧发生形变,部分单向阀杆插入出水套筒内将其堵塞,储水腔内的液体将在压力的作用下从出水通道流至喷嘴处并喷出。之后按压壳和单向阀杆在环形塑料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而瓶子内部的液体也将在压力的作用下从出水套筒进入到储水腔内。其中,喷雾泵为一次性按压就完全喷出,当用户松手不对按压头壳进行按压时,喷雾泵便不会喷雾。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当用户一次需要较大的喷雾用量时,用户需要不断按压按压头才能使喷雾泵逐次累增而喷出足量的用量,操作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喷雾泵可以持续性喷雾,本技术提供一种持续性喷雾结构以及喷雾泵。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持续性全塑喷雾泵,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持续性喷雾结构,包括按压壳和弹性蓄水组件;所述按压壳上设置有蓄水腔,所述蓄水腔的腔壁上开设有使液体喷出的喷雾口,所述弹性蓄水组件安装于所述蓄水腔内;所述弹性蓄水组件包括蓄水环、弹性环以及支撑环,所述弹性环一侧抵接于所述蓄水环,另一侧抵接于所述支撑环,所述蓄水环位于所述弹性环靠近所述蓄水腔腔底的一侧,所述蓄水环滑移安装于所述蓄水腔内并驱使所述蓄水腔和所述喷雾口连通或隔断,所述弹性环驱使所述蓄水环一直具有隔断所述蓄水腔和所述喷雾口的趋势。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水环与蓄水腔的腔底之间形成一个腔室,随着进入到蓄水环与蓄水腔的腔底之间的液体逐渐增多,蓄水环在水压压强的作用下将驱使弹性环发生形变进行让位,进而蓄水环在水压的作用下将向远离蓄水腔腔底的一侧移动并使蓄水腔和喷雾口连通。此时,液体将从喷雾口喷出,但是液体仍然在进入到蓄水环与蓄水腔的腔底之间,且进入的流速大于喷出的流速。
8.当蓄水环移动至极限位置处时,弹性环在自身的弹性性能的作用下驱使蓄水环向靠近蓄水腔腔底的方向移动,此时蓄水腔内的液体受到挤压将从喷雾口持续喷射而出,直至蓄水环在弹性环的作用下遮挡在喷雾口处。
9.相比较按下按压壳便一次性完全喷出,上述结构按压下按压壳之后液体将先会储存在蓄水腔内,同时蓄水腔内的液体可以从喷雾口喷出,当松开按压壳之后蓄水腔内的液体仍持续的喷出。
10.可选的,所述蓄水环的外周壁抵紧于所述蓄水腔的腔壁,蓄水环背离所述弹性环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蓄水腔连通的蓄水槽。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蓄水环还起到对蓄水腔和喷雾口进行遮挡的作用,因此蓄水环的厚度必须能够完全对喷雾口完全遮挡。但是此时蓄水环占有的蓄水腔空间较大,致使蓄水空间较小,持续喷水量较小,时间较短。蓄水槽的设置降低了蓄水环在蓄水腔内的空间占有率,使蓄水腔内可以存储更多剂量的液体,进而持续喷射时间较长,喷射量较大。
12.可选的,所述弹性环包括挤压段和弧形形变段,所述弧形形变段的弧顶朝向所述蓄水腔的腔壁。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形变段的设置使弹性环在受到挤压后会向弹性环外部发生形变,进而形变的部分可以位于形变容纳槽内。同时,弹性环通过弧形形变段更加方便并顺畅稳定的恢复至形变前的状态。
14.可选的,所述蓄水环靠近所述弹性环的一侧开设有形变容纳槽,所述弹性环插入所述形变容纳槽内,所述形变容纳槽的槽径大于所述弹性环的厚度。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弹性环受到蓄水环和支撑环较小的挤压后,弹性环靠近蓄水环的一侧将会在形变容纳槽内发生移动进而让位;但是若弹性环受到较大的挤压力,便会发生弹性形变,而形变的部分可以进入到形变容纳槽内。
16.可选的,所述支撑环上开设有供所述弹性环插入的限位槽,所述弹性环一侧抵接于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另一侧抵接于所述形变容纳槽的槽底。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蓄水环受到蓄水腔内液体的挤压后会驱使弹性环发生形变,因此支撑环的设置可以对弹性环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降低了蓄水环挤压弹性环使其脱离出蓄水腔的风险。同时,弹性环一侧插入限位槽内,另一侧插入形变容纳槽内,使弹性环在发生形变时端部不会发生大幅度的移动,即,弹性环恢复至形变前的状态后,使弹性环仍位于初始位置,提高了弹性环形变前和形变后的稳定性。
18.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喷雾泵,采用如下方案:一种喷雾泵,包括连接壳、弹性单向阀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持续性喷雾结构;所述连接壳上设置有储水腔,所述储水腔与所述蓄水腔通过所述弹性单向阀组件连通,所述按压壳滑移设置于所述连接壳上。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下按压壳,弹性单向阀组件将使瓶体内的液体无法进入到储水腔内,同时弹性单向阀组件发生形变使储水腔的容积变小进而增大压强,此时储水腔内的液体将通过单向阀组件进入到蓄水腔内。随着液体进入到蓄水腔的量逐渐增加,蓄水环受到水压后将驱使弹性环向远离蓄水腔腔底的一侧发生形变进行让位,进而蓄水环在水压的作用下将向远离蓄水腔腔底的一侧移动并使蓄水腔和喷雾口连通。
20.松开按压壳后,按压壳在弹性单向阀组件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同时由于储水腔内的压强小于瓶体内的压强,瓶体内的液体将会自动补充到储水腔内。在同一时刻,弹
性环在自身的弹性性能的作用下驱使蓄水环向靠近蓄水腔腔底的方向移动,此时蓄水腔内的液体受到挤压将从喷雾口持续喷射而出,直至蓄水环在弹性环的作用下遮挡在喷雾口处。
21.相比较按下按压壳便一次性完全喷出,上述结构按压下按压壳之后液体将先会储存在蓄水腔内,同时蓄水腔内的液体可以从喷雾口喷出,当松开按压壳之后蓄水腔内的液体仍持续的喷出。
22.可选的,所述蓄水腔的腔底设置有卡接柱和抵接环,所述卡接柱位于所述抵接环的环内,所述弹性单向阀组件连接于所述卡接柱上,所述卡接柱上设置有与所述弹性单向阀组件连通的出水槽,所述抵接环上设置有与所述出水槽和所述蓄水槽均连通的出水口。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弹性单向阀组件卡接安装于卡接柱上使弹性单向阀组件的安装更加的方便。而抵接环的设置使弹性单向阀组件可以与蓄水腔的腔底之间间隔有间隙,进而便于储水腔内的液体通过弹性单向阀组件进入到蓄水腔内。储水腔内的液体先进入到弹性单向阀组件内,之后依次流经出水槽和出水口进入到蓄水槽内。
24.可选的,所述储水腔的腔底设置有与瓶体内部连通的出水套筒,所述弹性单向阀组件包括阀杆和弹性套筒,所述阀杆连接于所述按压壳上并可插入所述出水套筒内部对其进行堵塞,所述弹性套筒罩设于所述储水腔腔口处以驱使所述按压壳向远离所述连接壳的一侧滑移。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瓶内的液体从出水套筒进入到出水腔内并储存在储水腔内,若直接在储水腔腔底开设进水口,则液体无法储存在储水腔内。压下按压壳时,阀杆将插入出水套筒内对其进行堵塞,使储水腔与瓶体内部进行隔断形成一个密闭腔室。而弹性套筒将发生形变使储水腔内的压强增大,进而使储水腔内的液体进入到蓄水腔内。同时不对按压壳施力时,弹性套筒将驱使按压壳自动的恢复至按压前的状态。
26.可选的,所述阀杆靠近所述卡接柱的一侧开设有导流通道,所述阀杆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导流通道连通的进水口,所述导流通道与所述出水槽连通,所述弹性套筒套设于所述阀杆上。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弹性套筒发生形变之后,弹性套筒内部的空间将会变大,此时进水口将与储水腔连通,出水腔内的液体从进水口进入到导流通道内,之后再通过出水槽和出水口进入到蓄水腔内。
28.可选的,所述连接壳上开设有滑移槽,所述按压壳滑移安装于所述滑移槽内,所述滑移槽的槽壁上设置有透气槽,所述滑移槽的槽底开设有与瓶体内部连通的透气孔,所述储水腔设置于所述滑移槽的槽底,所述透气孔位于所述储水腔的外部,所述弹性单向阀组件还包括挤压套,所述阀杆部分插入所述挤压套内,所述挤压套上设置有供所述卡接柱插入并卡接的卡接槽。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一直吸取瓶体内的液体,因此瓶体内的气压会逐渐减小,但是当按压壳移动至透气槽的位置处时,外部的气压会通过透气槽进入到滑移槽内并通过透气孔进入到瓶体内,进而保证每一次按压时瓶体内部的气压于瓶体外部的气压一致。安装弹性单向阀组件时,可以通过卡接柱先将挤压套卡接安装于按压壳上,之后再将阀杆部分插入到挤压套内,进而在安装时较为方便。
3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按下按压壳,储水腔内的液体在压强的作用下将通过弹性单向阀组件流入至蓄水腔内,随着蓄水腔内液体的增加,蓄水环移动并驱使弹性环发生形变使蓄水腔的容积变大,同时蓄水腔内的液体从喷雾口喷出,当松开按压壳之后弹性环驱使蓄水环移动,蓄水腔内的液体仍持续从喷雾口喷出;蓄水槽的开设可以增加蓄水腔的容积,使蓄水腔内可以存放更多的液体,进而持续喷射的时间较长,喷射量较多;过渡弧面的设置使弹性环受到挤压发生形变时可以向弹性环外部形变进而进入到形变容纳槽内,进而提高了蓄水腔内的空间利用率;透气槽的设置可以使按压壳滑移到透气槽位置处时,瓶体外部的气气压可以通过透气槽进入到滑移槽内并通过透气孔进去到瓶体内,进而保证每一次按压时瓶体内部的气压于瓶体外部的气压一致。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持续性喷雾结构的整体剖视图。
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喷雾泵的整体爆炸图。
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喷雾泵的整体剖视图。
3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连接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按压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弹性单向阀组件的整体剖视图。
3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的喷雾泵的整体剖视图。
38.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的喷雾泵的整体剖视图。
39.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四中的喷雾泵的整体剖视图。
40.附图标记说明:1、按压壳;11、容纳壳;12、第一限位环;13、蓄水腔;14、喷雾口;15、卡接柱;151、出水槽;16、抵接环;161、出水口;17、环形卡槽;2、弹性蓄水组件;21、蓄水环;211、蓄水槽;212、形变容纳槽;22、弹性环;221、挤压段;222、弧形形变段;2221、导斜面;23、支撑环;231、限位槽;2311、锥形面;3、连接壳;31、螺纹槽;32、滑移槽;33、储水腔;34、出水套筒;35、透气槽;36、第二限位环;37、插接槽;38、透气孔;4、弹性单向阀组件;41、阀杆;411、堵塞部;412、导流部;4121、导流通道;4122、进水口;4123、卡接环;42、弹性套筒;421、形变部;4211、弧形面;422、挤压部;4221、限位凸环;423、限位圆环;43、挤压套;431、限位凹槽;432、安装槽;4321、卡接环槽;433、卡接槽;44、滑移阀杆;45、连接套筒;46、弹簧;47、阀门球;5、锥形圆台;51、恢复斜面;6、卡接环板;7、卡接圆环槽。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持续性喷雾结构。
43.实施例一,参照图1,持续性喷雾结构包括按压壳1和弹性蓄水组件2,弹性蓄水组件2安装于按压壳1内部。
44.按压壳1包括容纳壳11和第一限位环12。容纳壳11靠近连接壳3的一侧开设有蓄水腔13,蓄水腔13的腔壁上开设有喷雾口14,喷雾口14于按压壳1上位于远离蓄水腔13开口的
一侧,且喷雾口14与按压壳1外部连通以使蓄水腔13内的液体喷出。喷雾口14处安装有雾化片,进而使喷出的液体雾化。第一限位环12套设于容纳壳11上并位于蓄水腔13腔口的一侧。容纳壳11与第一限位环12一体成型。
45.参照图1,弹性蓄水组件2包括蓄水环21、弹性环22以及支撑环23。蓄水环21可于蓄水腔13内沿其开设方向进行滑移,蓄水环21的外周壁抵接于蓄水腔13的腔壁,进而使蓄水腔13成为只有一个入口的腔室,降低了蓄水环21与蓄水腔13腔底之间的液体泄露的风险。支撑环23位于蓄水环21远离蓄水腔13腔底的一侧并卡接安装于蓄水腔13的腔壁上。弹性环22位于蓄水环21和支撑环23之间为蓄水环21的移动提供驱动力。
46.蓄水环21在弹性环22的作用下抵接于蓄水腔13的腔底,且蓄水环21的厚度大于喷雾口14的口径,进而蓄水环21在正常情况下对喷雾口14进行遮挡。蓄水环21靠近蓄水腔13腔底的一侧开设有蓄水槽211。
47.参照图1,蓄水环21靠近挤压段221的一侧开设有形变容纳槽212,挤压段221插入形变容纳槽212内。形变容纳槽212的槽径大于挤压段221的壁厚,进而弹性环22受到挤压时挤压段221可以在形变容纳槽212内进行轻微的移动。同时,弹性环22发生形变之后的形变部421将进入到形变容纳槽212内。
48.弹性环22包括挤压段221和弧形形变段222。挤压段221位于弧形形变段222靠近蓄水环21的一侧并插入形变容纳槽212内,弧形形变段222的外径大于挤压段221的外径,且弧形形变段222的内径大于挤压段221的内径。弧形形变段222的弧顶位于靠近挤压段221的一侧,且弧形形变段222的弧顶朝向蓄水腔13的腔壁,进而弧形形变段222受到挤压后可以向弹性环22外部发生形变。
49.参照图1,支撑环23靠近弹性环22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231,弧形形变段222靠近支撑环23的一侧将插入限位槽231内。限位槽231靠近阀杆41的槽壁上设有锥形面2311,即,限位槽231从槽底到槽口的槽径逐渐增大。弧形形变段222插入限位槽231一侧设有与锥形面2311适配的导斜面2221,即,导斜面2221与锥形面2311的倾斜方向一致。导斜面2221抵接于锥形面2311,进而起到导向的作用。另外,弧形形变段222挤压发生形变之后,导斜面2221与锥形面2311进行配合能够使弧形形变段222更好的恢复至形变前的状态,进而起到一个蓄能的作用。
50.蓄水腔13的腔壁上开设有环形卡槽17,支撑环23过盈插入蓄水腔13内并卡接于环形卡槽17内,进而对弹性环22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
51.参照图2,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喷雾泵,应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持续性喷雾结构。其中,喷雾泵包括连接壳3、弹性单向阀组件4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持续性喷雾结构。按压壳1滑移安装于连接壳3上,弹性单向阀组件4和弹性蓄水组件2均安装于连接壳3上,且部分弹性单向阀组件4插入连接壳3内,而弹性蓄水组件2套设于弹性单向阀组件4上。
52.参照图2与图3,以连接壳3为一个回转体为例,连接壳3一侧设置有螺纹槽31,进而便于将连接壳3螺纹安装于瓶体或其他容器上。连接壳3背离螺纹槽31的一侧设置有滑移槽32,按压壳1于滑移槽32内沿其开设方向进行滑移。滑移槽32与螺纹槽31不连通,滑移槽32的槽底设置有储水腔33,储水腔33与滑移槽32连通。
53.储水腔33的腔底一体成型有出水套筒34,出水套筒34一侧穿过储水腔33的腔底位于螺纹槽31内,另一侧向储水腔33的腔口处延伸,且出水套筒34一侧与螺纹槽31连通,另一
侧与储水腔33连通。出水套筒34位于螺纹槽31内的一侧过盈插入有吸水管,吸水管可以插入瓶体或其他容器内进而使液体进入到储水腔33内。
54.参照图3与图4,滑移槽32的槽壁上开设有透气槽35,透气槽35的延伸方向与滑移槽32的开设方向一致,透气槽35靠近滑移槽32槽底的一侧延伸至滑移槽32的槽底,但透气槽35靠近滑移槽32槽口的一侧不贯穿连接壳3。滑移槽32的槽底还开设有透气孔38,透气孔38位于储水腔33的腔口外部,且透气孔38与螺纹槽31连通,进而当按压壳1滑移至透气槽35位置处时,瓶体外部的气压可以通过透气槽35进入到滑移槽32并通过透气孔38进入到瓶体内部以使瓶体内部气压与瓶体外部气压一致。
55.滑移槽32的槽壁上设置有将第一限位环12限位于滑移槽32内的第二限位环36,第二限位环36位于滑移槽32的槽口处,且第二滑移环与连接壳3一体成型。安装时,第一限位环12过盈穿过第二限位环36位于滑移槽32内,且第一限位环12的外周壁均抵接于滑移槽32的槽壁,按压壳1在弹性单向阀组件4的作用下将使第一限位环12抵接于第二限位环36。
56.参照图3与图5,弹性单向阀组件4包括阀杆41、弹性套筒42以及挤压套43。挤压套43卡接安装于蓄水腔13的腔底,阀杆41插入挤压套43内并向储水腔33内延伸。弹性套筒42位于挤压套43和滑移槽32槽底之间,弹性套筒42罩设于储水腔33的腔口处并套设于阀杆41上。其中,阀杆41、弹性套筒42以及挤压套43的中心轴线为相互重合。挤压套43随着按压壳1的移动而与滑移槽32槽底配合对弹性套筒42进行挤压使其发生形变,进而使储水腔33内压强变大。同时,按压壳1也将在弹性套筒42的作用下自动移动至按压前的位置。
57.参照图3与图6,阀杆41包括堵塞部411和导流部412。导流部412位于堵塞部411靠近蓄水腔13腔底的一侧,堵塞部411将插入出水套筒34内对其进行堵塞,而导流部412可以在压强的作用下将储水腔33内的水引流至蓄水腔13内。具体的,导流部412远离堵塞部411的一侧开设有导流通道4121,且导流部412的外壁上开设有与导流通道4121连通的进水口4122。当储水腔33内压强增大时,储水腔33内的液体从进水口4122进入到导流通道4121内,并从导流通道4121进入到蓄水腔13内。
58.弹性套筒42包括形变部421和挤压部422,挤压部422位于形变部421靠近蓄水腔13的一侧。其中,形变部421的外径大于挤压部422的外径,且形变部421的内径大于挤压部422的内径。形变部421罩设于储水腔33的腔口处,进而可以增大储水腔33的容积。而形变部421靠近挤压部422的一侧设置有弧形面4211,弧形面4211的弧顶朝向滑移槽32的槽壁,进而形变部421发生形变时,形变部421分可以向形变部421的外部变形。而堵塞部411位于形变部421内,导流部412过盈插入形变部421内,且随着阀杆41的移动以及形变部421的形变,进水口4122将位于形变部421内。
59.堵塞部411靠近导流部412一侧的外壁上一体成型有限位圆环423,限位圆环423的外径大于挤压部422内部内径,进而对堵塞部411进行限位,降低了堵塞部411进入到挤压部422的风险。
60.参照图3与图6,滑移槽32的槽底设置有插接槽37,形变部421靠近滑移槽32槽底的一端插入插接槽37内被限位,同时还保证了储水腔33内的密封性。挤压部422靠近挤压套43的一侧一体成型有限位凸环4221,挤压套43靠近挤压部422的一侧则开设有供限位凸环4221插入的限位凹槽431,进而降低了弹性套筒42在形变后恢复至初始状态时出现偏移的风险。
61.挤压套43靠近弹性套筒42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432,导流部412插入安装槽432内。导流部412的外壁上一体设置有卡接环4123,安装槽432的槽壁上开设有与卡接环4123配合的卡接环槽4321,进而使阀杆41卡接安装于挤压套43上。
62.参照图5与图6,安装槽432的槽底开设有卡接槽433,卡接槽433贯穿挤压套43,且卡接槽433的槽径小于安装槽432的槽径。蓄水腔13的腔底一体成型有卡接柱15,卡接柱15插入卡接槽433内进而实现挤压套43的卡接安装,同时卡接柱15将抵接于导流部412。蓄水腔13的腔底还一体成型有抵接环16,卡接柱15位于抵接环16的环内,且抵接环16抵接于挤压套43。
63.卡接柱15靠近阀杆41的一侧开设有出水槽151,出水槽151与导流通道4121连通,且出水槽151与抵接环16的环内连通。抵接环16上开设有出水口161,出水口161与出水槽151连通,同时,出水口161与蓄水槽211连通。
64.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所有部件均为pe材质。
6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喷雾泵的实施原理为:按下按压壳1,阀杆41插入出水套筒34内对其进行堵塞,使瓶体内的液体无法进入到储水腔33内,同时弹性套筒42发生形变使储水腔33的容积变小进而增大储水腔33内的压强,此时储水腔33内的液体将通过进水口4122进入到导流通道4121内并通过出水槽151和出水口161进入到蓄水槽211内。
66.随着液体进入到蓄水槽211的量逐渐增加,蓄水环21受到水压后将驱使弹性环22向远离蓄水腔13腔底的一侧发生形变进行让位,进而蓄水环21在水压的作用下将向远离蓄水腔13腔底的一侧移动并使蓄水腔13和喷雾口14连通,此时蓄水腔13内的液体将从喷雾口14喷出。
67.松开按压壳1后,按压壳1在弹性套筒42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阀杆41也将不对出水套筒34进行堵塞,同时由于储水腔33内的压强与瓶体内的压强不一致,瓶体内的液体将会自动补充到储水腔33内。在同一时刻,弹性环22在自身的弹性性能的作用下驱使蓄水环21向靠近蓄水腔13腔底的方向移动,此时蓄水腔13内的液体受到挤压将持续从喷雾口14喷射而出,直至蓄水环21在弹性环22的作用下遮挡在喷雾口14处。
68.另外,按压壳1滑移到透气槽35位置处时,瓶体外部的气气压可以通过透气槽35进入到滑移槽32内并通过透气孔38进去到瓶体内,进而保证每一次按压时瓶体内部的气压于瓶体外部的气压一致。
69.实施例二,参照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出水套筒34靠近阀杆41一侧的周侧壁上一体成型有锥形圆台5,锥形圆台5沿着阀杆41插入出水套筒34的方向直径逐渐变大,锥形圆台5延伸至弹性套筒42内部,此时储水腔33由锥形圆台5与弹性套筒42组合形成。锥形圆台5可以对弹性套筒42的压缩量进行限位,当弹性套筒42受到挤压发生形变之后抵接到锥形圆台5进而得的限位不在继续形变。
70.锥形圆台5靠近阀杆41一侧的外边沿设置有恢复斜面51,恢复斜面51沿着阀杆41插入出水套筒34的方向逐渐向靠近弹性套筒42内壁的方向倾斜。弹性套筒42发生形变后,弹性套筒42的内壁抵接于恢复斜面51,一方面,降低了锥形圆台5为直角边沿会划破弹性套筒42的风险,另一方面,弹性套筒42在恢复形变前的状态时,恢复斜面51可以对其提供一个倾斜向上的恢复趋势,进而使弹性套筒42更加顺畅的恢复至形变前的状态。
71.实施例三,参照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出水套筒34与连接壳3分体
设置,出水套筒34的外部套设有卡接环板6,出水套筒34以及锥形圆台5均与卡接环板6一体成型,进而在注塑时可以单独注塑连接壳3和卡接环板6。连接壳3的内壁上开设有卡接圆环槽7,卡接环板6卡接安装于卡接圆环槽7内实现安装。
72.实施例四,参照图9,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弹性单向阀组件4包括滑移阀杆44、连接套筒45、弹簧46以及阀门球47。连接套筒45套设于卡接柱15上,滑移阀杆44插入连接套内,且滑移阀杆44上开设有供水流过的通道。阀门球47安装在出水套筒34的进水口处进行遮挡,弹簧46一侧抵接于滑移阀杆44,另一侧插入出水套筒34内并抵接于出水套筒34的底部。进水时,阀门球47在水压的作用下向靠近弹簧46的一侧移动使进水口打开。进水结束之后,阀门球47在弹簧46的作用下继续恢复至原始位置对出水套筒34的进水口处进行遮挡。
7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