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房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49009发布日期:2022-12-30 23:39阅读:60来源:国知局
无机房电梯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


背景技术:

2.电梯根据形式不同大致可分为有机房电梯和无机房电梯两种。对于无机房电梯而言,其通过将曳引机、绳头等顶部构件布置在轿厢的投影以外,能够避免影响轿厢的上行,进而就可避免造成井道顶层的高度增大,而且由于取消了土建机房,为建筑的内部结构布置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和空间,因而近年来无机房电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
3.然而,也正是由于上述所说的曳引机需要布置在轿厢的投影以外,而无法像有机房电梯一样可以任意布置,因此受限于轿厢反绳轮和对重反绳轮的位置关系,无机房电梯一般只能采用对重侧置的形式。但对重侧置式无机房电梯,由于对重在井道侧面布置,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井道宽度过大,对于某些建筑要求更小的井道宽度时(井道深度可适当放大)无法适用。
4.而对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对重后置式无机房电梯,则是通过设置一对分别在井道的底部和顶部安装的定滑轮,来增大井道投影面内钢丝绳的绕设距离,实现将轿厢反绳轮的钢丝绳绕至对重反绳轮。但对于上述增设一对定滑轮的对重后置式无机房电梯,由于钢丝绳的绕绳更为复杂,且钢丝绳的长度大幅增加,不仅导致成本升高,运行舒适感有所降低;而且由于在井道底部设置有反绳轮,容易受到底坑积水的侵蚀而损坏,因此该形式的电梯在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造成井道宽度过大,适用范围窄,结构复杂,成本升高,适用可靠性低的问题。
6.本技术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其包括:
7.轿厢,所述轿厢能够在井道内升降运行,所述轿厢的底部设置有轿厢反绳轮;
8.曳引装置,所述曳引装置用于安装在所述井道上并位于所述轿厢的侧面;
9.对重,所述对重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后侧,且所述对重上设置有两个对重反绳轮,所述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位于所述对重的投影以外;以及
10.钢丝绳,所述钢丝绳依次绕装于所述轿厢反绳轮、所述曳引装置和所述对重反绳轮上。
11.上述方案的无机房电梯中,在井道内布置的轿厢底部安装轿厢反绳轮,紧接着将曳引装置安装至井道上并位于轿厢侧面,最后再将对重安装至轿厢的后侧,由于对重上安装有对重反绳轮,且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位于对重的投影以外,使得对重反绳轮可以更加靠近轿厢反绳轮,使得钢丝绳能够正常的依次绕装于轿厢反绳轮、曳引装置和对重反绳轮上,以使无机房电梯形成对重后置式无机房电梯。如此一来,正由于对重布置在井道后侧,因而可节省井道宽度尺寸,使井道宽度得以降低,进而使无机房电梯能够适用于井道宽度
较窄的建筑物中,此外,本方案的无机房电梯还能够省去以对分别安装在井道底部和井道顶部的定滑轮,不仅使绕绳结构更加简单,钢丝绳长度短,成本低,并且钢丝绳的折弯次数少,有助于提高使用寿命,提升电梯运行平稳度。
12.下面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曳引装置位于所述对重的投影以外。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对重反绳轮设置于所述对重的底部。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对重反绳轮的轮心连线与所述井道的后壁成倾斜设置,以使其中一个所述对重反绳轮靠近所述曳引装置设置。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曳引装置包括曳引机和曳引轮,所述曳引轮与所述曳引机驱动连接,所述钢丝绳经绕于所述曳引轮的外部。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曳引装置还包括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于所述曳引轮与所述对重反绳轮之间,所述钢丝绳经绕于所述导向轮的外部;
18.所述钢丝绳的两端分别设为轿厢绳头和对重绳头,所述轿厢绳头固定于所述井道内的一根主导轨的顶部并位于所述轿厢的上方,所述对重绳头固定于所述井道内的一根副导轨的顶部并位于所述对重的上方。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井道的内部设置有横向间隔布置的主导轨和副导轨,所述主导轨与所述副导轨之间连接有顶部梁,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顶部梁的顶面并靠近所述主导轨设置,所述导向轮设置于顶部梁的底面并靠近所述副导轨设置。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曳引机采用薄型曳引机。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反绳轮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轿厢反绳轮间隔并排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底部,且所述轿厢反绳轮的出绳点位于所述轿厢的投影以外。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重设置为水泥对重块。
附图说明
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的井道布置结构图;
27.图3为图1的另一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3的井道布置结构图;
29.图5为对重反绳轮安装于对重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曳引机和导向轮在井道顶部的安装结构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00、无机房电梯;10、轿厢;11、轿厢反绳轮;20、曳引装置;21、曳引机;22、曳引轮;30、对重;31、对重反绳轮;311、出绳点;40、钢丝绳;41、轿厢绳头;42、对重绳头;50、导向轮;
60、主导轨;70、副导轨;80、顶部梁。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4.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展示的一种无机房电梯100,其包括:轿厢10、曳引装置20、对重30以及钢丝绳40,轿厢10能够在井道内升降运行,并通过对重30保持动态及静态平衡,轿厢10的底部设置有轿厢反绳轮11;曳引装置20用于安装在井道上并位于轿厢10的侧面;对重30设置于轿厢10的后侧,且对重30上设置有两个对重反绳轮31,对重反绳轮31的出绳点311位于对重30的投影以外;钢丝绳40依次绕装于轿厢反绳轮11、曳引装置20和对重反绳轮31上。
35.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的无机房电梯100中,在井道内布置的轿厢10底部安装轿厢反绳轮11,紧接着将曳引装置20安装至井道上并位于轿厢10侧面,最后再将对重30安装至轿厢10的后侧,由于对重30上安装有对重反绳轮31,且对重反绳轮31的出绳点311位于对重30的投影以外,使得对重反绳轮31可以更加靠近轿厢反绳轮11,使得钢丝绳40能够正常的依次绕装于轿厢反绳轮11、曳引装置20和对重反绳轮31上,以使无机房电梯100形成对重后置式无机房电梯100。
36.如此一来,正由于对重30布置在井道后侧,因而可节省井道宽度尺寸,使井道宽度得以降低,进而使无机房电梯100能够适用于井道宽度较窄的建筑物中。此外,本方案的无机房电梯100还能够省去一对分别安装在井道底部和井道顶部的定滑轮,不仅使绕绳结构更加简单,钢丝绳40长度短,成本低,并且钢丝绳40的折弯次数少,有助于提高使用寿命,提升电梯运行平稳度。
3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曳引装置20位于对重30的投影以外。也即表明安装后曳引机21不在对重30的正上方,从而不会影响对重30的上行,即可提供对重30更大的上行空间,同时使井道的顶部高度适当降低,或能够将对重架的高度做得更大,以提供更大的对重块堆叠高度空间,满足各种不同轿厢10载重场合下的平衡需要。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对重30设置为水泥对重块。即使采用线密度低、但成本也低的水泥对重块也可以满足对重30的重量要求。
38.请继续参阅图5,此外,常规使用状态下,两个对重反绳轮31一般安装在对重30的顶部。在又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对重反绳轮31设置于对重30的底部。将两个对重反绳轮31放置在对重30的底部,而非顶部,从而当轿厢10运行至底层位置、对重30相应运行至最高处位置时,对重反绳轮31与导向轮50可以有更大的垂直高度距离,利于钢丝绳40更平稳地从对重反绳轮31过度至导向轮50。从井道俯视图来看,即使对重反绳轮31的出绳点311与导向轮50的出绳点311错开得更多,钢丝绳40也可以平稳地实现轮系间的过渡,不会产生过大的倾斜拉力,最终更利于轮系位置的布置。
39.较佳地,轿厢反绳轮11设置为两个,两个轿厢反绳轮11间隔并排设置于轿厢10的底部,且轿厢反绳轮11的出绳点位于轿厢10的投影以外。钢丝绳40依次绕经两个轿厢反绳
轮11,支撑点更多因而移动会更加稳定。并且由轿厢反绳轮11的出绳点引出的钢丝绳40能够与轿厢10侧壁形成安全间距,避免钢丝绳40与轿厢10侧壁摩擦而出现磨损,影响使用寿命。
40.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及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曳引装置20包括曳引机21和曳引轮22,曳引轮22与曳引机21驱动连接,钢丝绳40经绕于曳引轮22的外部。因而曳引机21驱动曳引轮22转动,曳引轮22进一步通过摩擦力带动钢丝绳40移动,即可达到驱动轿厢10和对重30反向升降运行的目的。
41.进一步地,曳引装置20还包括导向轮50,导向轮50设置于曳引轮22与对重反绳轮31之间,钢丝绳40经绕于导向轮50的外部。因而导向轮50对钢丝绳40起到进一步导向和支撑定位作用,保证钢丝绳40运行稳定。
42.安装时,钢丝绳40的两端分别设为轿厢绳头41和对重绳头42,轿厢绳头41固定于井道内的一根主导轨60的顶部并位于轿厢10的上方,对重绳头42固定于井道内的一根副导轨70的顶部并位于对重30的上方。该安装方式下无需设置顶部吊挂轮或底坑反绳轮,即可构成最简单的2:1悬挂方式。更简单的绕绳结构,使得钢丝绳40长度更短,成本更低,且折弯次数少,寿命高,运行平稳度也更高。
43.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两个对重反绳轮31的轮心连线与井道的后壁成倾斜设置,以使其中一个对重反绳轮31靠近曳引装置20设置。从而能够避免钢丝绳40从曳引轮22(导向轮50)过渡至对重反绳轮31时弯折角度过大,同时减小曳引轮22(导向轮50)与对重反绳轮31的间距,使钢丝绳40移动更加稳定。
44.在一些实施例中,井道的内部设置有横向间隔布置的主导轨60和副导轨70,主导轨60与副导轨70之间连接有顶部梁80,曳引机21设置于顶部梁80的顶面并靠近主导轨60设置,导向轮50设置于顶部梁80的底面并靠近副导轨70设置。曳引轮22及导向轮50通过顶部梁80安装在其中一根主导轨60和副导轨70的顶部,由于曳引机21的位置关系,主要受力由主导轨60承担,而副导轨70受力较小(对重30侧置的无机房电梯100,一般由两条副导轨70承力),因此副导轨70的规格尺寸可以降低,而主导轨60由于要满足轿厢10的安全钳制动工况,其规格尺寸本来就大,即可通过副导轨70的规格减少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
45.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曳引机21采用薄型曳引机21。由于对重30位于井道后方,曳引机21及导向轮50位于井道侧方,因此井道宽度的缩小只与曳引机21有关,与对重30无关,通过采用薄型曳引机21,即可缩小井道宽度,满足各种建筑结构的要求,扩大无机房电梯100的适用范围。
4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4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
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0.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1.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