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件加工用自动上料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818951发布日期:2023-04-19 18:29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铜件加工用自动上料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技术属于加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铜件加工用自动上料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1、铜是的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可以组成众多种合金,铜合金机械性能优异,电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数青铜和黄铜,此外,铜也是耐用的金属,可以多次回收而无损其机械性能,因此,铜的用途十分广泛,铜常常被用来制作各种铜配件。

2、其中,铜配件的加工方式具有多种有车、铣、刨、磨、铸造、锻造等方式,在加工过程中以及后续检测处理时都需要对铜配件进行运输、上料、下料等步骤,而在对传统的铜配件进行上料时,大多采用传送带进行输送,但是由于生产场地的限制,传送带往往需要90°或者180°转弯,有些甚至还要从低处送往高处或者高处送往低处,而且由于一般的传送带精度不高,在改变角度后往往会使铜件的位置产生偏移甚至被甩出传送带,影响后续的生产工序。

3、公开号为:cn114029242b的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工件自动化生产输送、上料、检测一体化设备,包括工作台、输送装置、上料装置和检测装置,所述的工作台的上端面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输送装置和上料装置。

4、上述专利中通过驱电机、凸轮以及推动块的配合来对工件进行转向输送,但是上述输送方式的推力无法调整,无法适配不同重量的工件,容易导致工件无法顺利推送至检测板,导致工件卡在中途进而造成攻运输堵塞,影响后续加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铜件加工用自动上料装置及方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2、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铜件加工用自动上料装置,包括:

3、第一输送装置,包括第一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用于输送铜件;

4、第二输送装置,包括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二传送带用于输送铜件,且第二传送带与第一传送带之间相互垂直;

5、转向输送装置,所述转向输送装置设置于第一输送装置与第二输送装置的夹角处,用于将第一输送装置上的铜件运输到第二输送装置上;

6、检测装置,设置于第二输送装置远离转向输送装置的一端,用于检测第二传送带上的铜件;

7、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带与第二传送带之间的角度为90°。

8、采用上述的一种铜件加工用自动上料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输送装置和第二输送装置,第一输送装置和第二输送装置分别包括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第一传送带与第二传动带之间相互垂直,且两者的夹角处安装有转向输送装置,通过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与转向输送装置配合使用,可以对铜件进行输送、上料工作,还可以在输送时进行转向,达成转角输送,同时,通过在第二输送装置上安装检测装置,可以对输送的铜件进行检测,检测铜件是否和加工要求。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送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第一传送带的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架体以及设置于第一架体底部若干第一支撑腿;

10、所述第二输送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第二送带的第二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二架体以及设置于第二架体顶部的若干第二支撑腿;

11、其中,所述第一传动带与第二传动带之间具有高低差,第二传送带的高度低于第一传送带的高度。

12、通过在第一传送带的底部安装的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架由第一架体和多个第一支撑腿组成,第一架体用于放置第一传送带,第一支撑腿则用于支撑第一架体,使上料、运输时更加稳定,通过在第二传送带的底部安装的第二支撑架,第二支撑架由第二架体和多个第二支撑腿组成,第二架体用于放置第二传送带,第二支撑腿则用于支撑第一架体,使上料、运输时更加稳定,同时,第二传送带的高度低于第一传送带的高度,铜件的运输是从高处运往低处。

13、进一步的:所述转向输送装置包括:

14、第三支撑架;

15、转向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三支撑架架上的转台以及控制转台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所述转台上设有安装座;

16、抬升结构;设置于转台上并安装在安装座上,所述抬升结构用于将低处铜件送往高处;

17、推送结构;设置于抬升结构上,所述抬升结构用于将抬升结构上的铜件推送至第二传送带;

18、其中,安装座与转台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19、通过设置第三支撑架,第三支撑架安装在第一传送带与第二传送带的夹角处,转向结构安装在第三支撑架上,抬升结构安装在转向结构上,推送结构则安装在抬升结构上,转向结构由转台和第一伺服电机组成,第一伺服电机安装在第三支撑架上,转台则安装在第一伺服电机输出轴上,通过第一伺服电机的转动来控制转台转动,同时,通过转向结构、抬升结构以及推送结构的配合使用,可以将铜件从第一传动带运输到第二传送带上,达成转角输送。

20、进一步的,所述抬升结构包括;

21、锁紧头,包括底盘以及设置于底盘上的插头,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与插头适配的插槽,插槽与插头之间为拆卸连接;

22、支撑杆组,所述支撑杆组由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短杆和第二短杆组成,第一短杆的两端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二短杆的两端设有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

23、连杆组,所述连杆组由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长杆和第二长杆组成,第一长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孔以及第三安装孔铰接,第二长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铰接;

24、主杆体,其一端与底盘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短杆连接;

25、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顶部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设有连接头,连接头与第三安装孔以及第一长杆铰接;

26、其中,还包括驱动机构,设置于支撑框架内,所述驱动机构与连杆组连接并用于为抬升结构提供动力。

27、通过安装抬升结构,可以对铜件进行上下方向上的运输,在安装时,只需要将主杆体的一端安装在底盘上,再将底盘底部的插头安装在插槽上即可,插头与插槽之间通过可拆卸的紧固件进一步固定,其中,安装座与转台为可拆卸连接,安装座可以安装在转台上的任意位置,整个抬升结构只通过一个部位与转向结构连接,既便于安装和拆卸,降低了安装难度,也可以通过调整安装座的位置来对抬升结构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调整推送结构的位置,可以使其适配不同的传动带布局,使用范围更广。

28、其中,通过设置支撑框架,在支撑框架上安装支撑板,在支撑框架的底部分别与第支撑杆组以及连杆组连接,支撑杆组由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短杆和第二短杆组成,连杆组由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长杆和第二长杆组成,相互铰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具有容易形变的性质,保证其中一条边的位置不便,通过调整平行四边形的夹角角度就可以达成升降功能,通过在支撑框架内安装驱动结构,可以对平行四边形的夹角进行调整,从而使支撑框的高度产生变化,进而达成支撑板的升降功能。

29、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间隔设置于支撑框架内的两个限位板,两个限位板之间设有螺杆,螺杆上设有滑块,滑块上铰接有调节杆,调节杆远离滑块的一端与第二短杆铰接,螺杆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位于限位板上方,支撑框架内还设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上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

30、驱动机构在使用时,第二伺服电机调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时带动螺杆转动,螺杆转动时则会使滑块上下滑动,而滑块滑动时会使调节杆上下移动,由于调节杆的一端与第二短杆铰接,支撑框框架底部的连接头与第三安装孔以及第一长杆铰接,且第一短杆通过主杆体固定在底盘上,因此,在调节杆的上下移动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夹角会不断变化,进而使得支撑框架上下移动,由于所有的驱动机构均集成在支撑框架内,,充分利用了支撑框架的内部空间,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安装占用的空间,同时减少安装的难度,而且整个抬升装置只需要一个伺服电机进行驱动即可,不必外接其他的辅助设备,使设备整体更加简洁,不必外接其他辅助设备,减少了支出,同时也使得设备的维修、更换变的十分方便。

31、进一步的,所述推送结构包括:

32、放置板,设置于支撑板上,所述放置板用于放置铜件;

33、气缸,设置放置板的一侧,所述气缸的输出轴上设有推板,气缸还连接有调压阀;

34、壳体,设置于放置板与支撑板之间,所述壳体内设有空腔;

35、导块,设置于空腔内,所述导块的顶部设有贯穿壳体的导向杆,导向杆的顶部设有顶板,顶板的顶部与放置板连接;

36、夹板,设置于导块下方,所述夹板的底部设有导柱;

37、第一接触板,所述第一接触板设置于导柱的底部;

38、第二接触板,所述第二接触板设置于壳体底部,且第二接触板与第二接触板的位置相互对应。

39、当铜件落到放置板上,由于铜件具有重量,不同的重量的铜件需要不同的推力,推力太大或太小均会产生不良结果,推力太大会将铜件推到外界导致铜件掉落,推力太小则会导致无法完全将铜件推至第二传动带,因此需要一个随铜件重量变化而改变推力的设备,通过设置推送结构,则可以达成这个效果,在使用时每当铜件落到放置板上后,放置板受压向下移动并挤压顶板,顶板受压后通过导向杆带动空腔内的导块下移,导块下移后带动导块下方的夹板下移,夹板下移后则带动导柱下移,导柱下移则会使得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接触,当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接触后,气缸就会开启并带动推板移动,将铜件推送至第二传动带,其中,任意重量的铜件放置到放置板上后都会使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接触,而没有铜件放置时,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则会分离。

40、进一步的,所述推送结构还包括:

41、筒体,设置于导块底部,所述筒体内设有腔室,夹板安装于腔室内,且筒体底部设有供导柱穿过的通孔;

42、导向架,所述导向架设置于壳体内并安装于空腔底部,所述导向架上也设有供导柱穿过的通孔;

43、第一弹簧,设置于空腔内,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导块连接,另一端与空腔底部连接;

44、第二弹簧,设置于腔室内,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夹板顶部连接,另一端与腔室顶部连接;

45、第三弹簧,设置于腔室内,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与夹板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腔室底部连接;

46、接触杆,所述接触杆垂直设置于导块的底部,接触杆远离导块的一端上设有划片;

47、电阻丝,所述电阻丝设置于空腔的底部,所述电阻丝划片滑动连接。

48、当铜件放置到放置板上后,随着导块的下移,第一弹簧挤压夹板使得夹板下移,夹板下移十分导柱下移进而使得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接触,由于任意重量的铜件放置到放置板上后都会使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接触,所以在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接触后,导块继续下移,此时受导块下移影响,接触杆下移同时带动划片在电阻丝上滑动,当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接触后,电阻丝就会通电,而随着划片的下移,电阻逐渐变小,既电流会逐渐变大,电流改变的信息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依据电流的变化控制调压阀,通过调节阀的调节改变气缸的推力大小,使得气缸的推力能够随铜件的重量实时变化,使气缸的推力实时适配铜件,使铜件推送时不会产生推过头或者未推到的现象,还可以防止铜件因未推到产生的堵塞现象,此外,当铜件离开放置板受,受第二弹簧以及第三弹簧影响,导块以及夹板就会受弹簧回弹的力复位,此时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分离,电阻丝断电,气缸停止工作,等待下一次推送。

49、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检测装置、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气缸、第一接触板、第二接触板连接。

50、进一步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的铜件加工用自动上料装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1、s1、控制系统控制第一传送带将铜件输送至放置板上,此时推送结构检测到铜件落到放置板上,控制系统控制第一传动带停止;

52、s2、当铜件落到放置板时后,控制系统控制抬升机构开启,将铜件从高处运输到低处,在铜件运输的过程中,控制系统控制转向结构开启,使整个抬升结构以及推送结构顺时针旋转90°;

53、s3、当放置板转动90°后,控制系统控制推送结构开启,通过气缸将推板顶出,推板将铜件推送至第二传送带;

54、s4、当铜件被推送至第二传送带后控制系统控制第二传送带开启,同时控制抬升结构复位,同时还控制转向结构使整个抬升结构以及推送结构逆时针旋转90°,最后控制第一传送开启,运输下一个铜件;

55、s5、持续s1-s5的步骤,直至铜件运输完成。

5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57、1、通过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与转向输送装置配合使用,可以对铜件进行输送、上料工作,还可以在输送时进行转向,达成转角输送,同时,通过在第二输送装置上安装检测装置,可以对输送的铜件进行检测,检测铜件是否和加工要求;

58、2、通过安装抬升结构,安装座与转台为可拆卸连接,安装座可以安装在转台上的任意位置,整个抬升结构只通过一个部位与转向结构连接,既便于安装和拆卸,降低了安装难度,也可以通过调整安装座的位置来对抬升结构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调整推送结构的位置,可以使其适配不同的传动带布局,使用范围更广;

59、3、通过将驱动机构均集成在支撑框架内,,充分利用了支撑框架的内部空间,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安装占用的空间,同时减少安装的难度,而且整个抬升装置只需要一个伺服电机进行驱动即可,不必外接其他的辅助设备,使设备整体更加简洁,不必外接其他辅助设备,减少了支出,同时也使得设备的维修、更换变的十分方便

60、4、当铜件放置到放置板上后,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接触,导块继续下移,此时受导块下移影响,接触杆下移同时带动划片在电阻丝上滑动,当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接触后,电阻丝就会通电,而随着划片的下移,电阻逐渐变小,既电流会逐渐变大,电流改变的信息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依据电流的变化控制调压阀,通过调节阀的调节改变气缸的推力大小,使得气缸的推力能够随铜件的重量实时变化,使气缸的推力实时适配铜件,使铜件推送时不会产生推过头或者未推到的现象,还可以防止铜件因未推到产生的堵塞现象,此外,当铜件离开放置板后,受第二弹簧以及第三弹簧影响,导块以及夹板就会受弹簧回弹的力复位,此时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分离,电阻丝断电,气缸停止工作,等待下一次推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