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鲁氏抗菌体检测试纸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44302发布日期:2022-05-25 21:04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试纸卡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布鲁氏抗菌体检测试纸卡。


背景技术:

2.布鲁氏杆菌引起的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危害较大。在我国该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牛、羊、猪三种牲畜,其中羊型布鲁氏杆菌对人体的传播性最强,危害最为严重,布病对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危害。
3.为了对布鲁氏杆菌进行快速检测,通常将采集的样本滴加在试纸卡上进行检测,以便于快速的得出检测结果。现有的试纸卡通常封装在壳状的盒体内,并在盒体外侧包裹一层塑封膜以便防止试纸暴露于空气中,造成试纸中的检测药液失效,为了防止试纸失效,试纸在制造时会在其表面附着一层薄膜,单独将试纸进行封存,试纸使用时,需提前将试纸表面的薄膜撕开,由于试纸位于盒体的内部,薄膜撕取不便捷;试纸在使用过后,试纸会随着盒体一起报废。因此需要设计一种便于撕取试纸表面薄膜的试纸卡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试纸表面薄膜撕取不便捷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布鲁氏抗菌体检测试纸卡,包括一侧端面开口的壳体以及卡接在壳体开口处的底板,所述底板上固定设有延伸至壳体内的承托板,所述承托板的上端面开设有承托槽,所述承托槽用于放置试纸,所述承托槽的开口处设有用以密封承托槽的薄膜,所述壳体的侧面开设有沿着所述薄膜长度方向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内滑动连接有撕膜器,所述撕膜器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薄膜上下两侧的剥离板。
7.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槽包括滑移槽,所述滑移槽设于所述壳体的侧面且沿着所述薄膜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滑移槽的下壁高于所述承托板的上端面,所述撕膜器的一端穿过所述滑移槽并延伸出所述壳体。
8.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槽还包括供撕膜器插入所述壳体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设于所述壳体侧面并与所述滑移槽连通,所述插接槽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
9.进一步的,所述撕膜器还包括滑杆,所述滑杆的一端穿过所述插接槽并延伸出所述壳体,所述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剥离板固定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上端面开设有用于取出所述薄膜的取料口。
11.进一步的,所述取料口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内滑动设有用于封闭所述取料口的封闭板,所述封闭板的侧面固定设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插接至所述第一卡槽内。
12.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内壁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底板的侧面设有卡接至所述第
二卡槽内的卡条,所述卡条为弹性材料。
13.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上端面开设有样本添加口,所述样本添加口与所述壳体的内腔连通且位于所述试纸的正上方。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撕膜器的剥离板插至薄膜的上下两侧,利用撕膜器在导向槽内部的滑移,将薄膜从承托板上撕取下来,在不开启试纸卡的状态下将薄膜揭开,便于薄膜的撕取,提高了薄膜的撕取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17.图3为图2中a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18.图4为图2中b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撕膜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薄膜贴合状态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薄膜撕开状态示意图。
22.图中:1、壳体;11、观察窗;12、样本添加口;13、导向槽;131、插接槽;132、滑移槽;14、取料口;141、第一卡槽;15、第二卡槽2、底板;21、卡条;3、封闭板;31、第一凸缘;4、承托板;41、承托槽;5、薄膜;6、试纸;7、撕膜器;71、滑杆;72、剥离板;8、辅助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布鲁氏抗菌体检测试纸卡,主要用于布鲁氏杆菌的检测,解决试纸覆膜撕取困难的问题。
25.包括一侧端面开口的壳体1以及卡接在壳体1开口处的底板2,所述底板2上固定设有延伸至壳体1内的承托板4,如图2所示,所述承托板4的上端面开设有承托槽41,所述承托槽41用于放置试纸6,所述承托槽41的开口处设有用以密封承托槽41的薄膜5,所述薄膜5的外边缘延伸出所述承托板4的上端面,如图6所示,所述壳体1的侧面开设有沿着所述薄膜5长度方向的导向槽13,如图5所示,所述导向槽13内滑动连接有撕膜器7,所述撕膜器7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薄膜5上下两侧的剥离板72。
26.具体的:将撕膜器7从导向槽13插入至壳体1的内腔中,致使撕膜器7的剥离板72分别位于所述薄膜5的上下两侧,通过手动转动撕膜器7至一角度,实现两个剥离板72进行翻转并对薄膜5进行夹持,当薄膜5缠绕至两个剥离板72上时,停止对撕膜器7进行转动,并拖动撕膜器7沿着导向槽13进行滑移,进而将薄膜5从承托板4上撕开,实现薄膜5的撕取。
27.为了防止撕膜器7在滑移的过程中与承托板4发生碰撞,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导向槽13包括滑移槽132,所述滑移槽132设于所述壳体1的侧面且沿着所述薄膜5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滑移槽132的下壁高于所述承托板4的上端面,所述撕膜器7的一端穿
过所述滑移槽132并延伸出所述壳体1。
28.通过上述设置,由于导向槽13的下壁高于所述承托板4的上端面,故此撕膜器7在滑移过程中不会与承托板4发生碰撞,由于薄膜5贴合在承托板4的上端面上,会造薄膜5不能够精准的进入上下两个剥离板72之间,不利于薄膜5与撕膜器7的固定。
29.为了使薄膜5精准的进入撕膜器7上的两个剥离板7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导向槽13还包括供撕膜器7插入所述壳体1的插接槽131,所述插接槽131设于所述壳体1侧面并与所述滑移槽132连通,所述插接槽131沿着所述壳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插接槽131的下端低于所述薄膜5的水平面。
30.通过上述设置,将撕膜器7从插接槽131内部插入,由于薄膜5的水平面高于所述插接槽131的底端,致使撕膜器7插入所述壳体1内部时,薄膜5能够进入上下两个剥离板72之间,进而便于薄膜5的精准插入,当薄膜5插入上下两个剥离板72之间时,通过转动撕膜器7对薄膜5进行缠绕,缠绕结束后,沿着插接槽131向上推移至滑移槽132内部,并沿着滑移槽132滑动,实现薄膜5的撕取。
31.为了辅助撕膜器7的滑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撕膜器7还包括滑杆71,所述滑杆71的一端穿过所述插接槽131并延伸出所述壳体1,所述滑杆71的另一端与所述剥离板72固定连接,通过手持滑杆71便于带动撕膜器7的滑移。
32.为了便于撕取后的薄膜5从壳体1的内腔中取出,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7所示,所述壳体1的上端面开设有用于取出所述薄膜5的取料口14,当撕膜器7缠绕薄膜5并滑移至取料口5处时,将取料口14开启,并将薄膜5从取料口14内向外取出壳体1。
33.为了实现取料口14的启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取料口14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卡槽141,所述第一卡槽141内滑动设有用于封闭所述取料口14的封闭板3,所述封闭板3的侧面固定设有第一凸缘31,所述第一凸缘31插接至所述第一卡槽141内,当撕膜器7撕取下薄膜5至取料口14处时,推动封闭板3并将取料口14开启,在薄膜5封闭承托槽41时,封闭板3将取料口14关闭。
34.为了实现底板2与壳体1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壳体1的内壁开设有第二卡槽15,所述底板2的侧面设有卡接至所述第二卡槽15内的卡条21,所述卡条21为橡胶材料。
35.通过上述设置,将底板2卡接在壳体1上并利用橡胶材质的卡条21卡接至第二卡槽15内部,将底板2与壳体进行固定,采用这种能够将底板2与壳体1可拆卸的方案,便于将承托板4从壳体1的内腔中取出,便于试纸6的放入。
36.为了辅助底板2与壳体1脱离,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7所示,所述底板2上固定设有辅助板8,所述辅助板8向下按压,便于底板2与壳体1卡接状态的解除。
37.为了实现样本的添加,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壳体1的上端面开设有样本添加口12,所述样本添加口12与所述壳体1的内腔连通且位于所述试纸6的正上方。
38.为了便于检测结果的观察,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1的上壁开设有观察窗11。
39.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
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