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带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99059发布日期:2022-06-24 21:25阅读:65来源:国知局
PE带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pe带传送装置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物料传送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pe带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一些特殊场合需要使用密封性较好的服装产品,如:防水服、防护服、雨衣等等。此类服装产品的面料之间的对接处常采用针线进行缝合,然后再通过pe带对缝合处进行热封处理,以提高产品的密封性,预防服装产品出现渗水和漏气的现象。
3.相关技术中,一种pe带传送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焊接有支撑杆,机架上位于靠近生产工作台的面料密封区的一侧转动安装有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的转动方向相一致,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之间留有供pe带压合穿过的间隙,机架上安装有用于驱动第一压辊转动的驱动电机。使用时,工作人员先将绕卷有pe带的pe带盘套设在支撑杆上,然后工作人员手动牵拉pe带盘上的pe带,并将pe带拉拔穿入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之间的间隙,此时pe带夹持在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之间;然后工作人员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第一压辊进行转动,转动的第一压辊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二压辊进行转动,此时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共同压合pe带,并在转动的过程中将pe带沿朝向远离支撑杆的方向进行传送,从而将pe带传送至生产工作台上的面料密封区。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当工作人员完成一件服装产品的面料缝合处的密封后,工作人员需要关停pe带的传送,以留出时间将下一件服装产品拿至生产工作台上的面料密封区;而工作人员关停驱动电机时,转动的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在惯性作用下还会进行转动,此时pe带将在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的转动下持续牵引传出,而额外牵引出的pe带容易穿过面料密封区,不便于工作人员进行下一件服装产品的面料缝合处的密封。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实现pe带传送的及时停止,本技术提供一种pe带传送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pe带传送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pe带传送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机架上位于支撑杆的一侧转动安装有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弹性伸缩组件,所述第一压辊通过所述弹性伸缩组件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压辊,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推动第一压辊抵贴第二压辊的推压组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压辊进行转动的驱动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工作人员通过推压组件推动第一压辊抵贴第二压辊,从而使pe带压合在第一压辊于第二压辊之间,然后工作人员启动驱动件,驱动件驱动第一压辊进行转动,转动的第一压辊带动第二压辊进行同步转动,从而在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的压合传送下,实现pe带沿远离支撑杆的方向的稳定传送,便于工作人员将pe带用于面料缝合处的密封;当工作人员完成一件服装产品的面料缝合处的密封后,工作人员通过调节推压组件使其不再进行第一压辊的推动,此时第一压辊在弹性伸缩组件的弹性回复下
远离第二压辊,从而使pe带悬置于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的间隙间,此时pe带难以在第一压辊或第二压辊的惯性转动下进行再次传送,从而实现pe带传送的及时停止。
9.可选的,所述弹性伸缩组件包括套筒、安装杆和弹簧,所述套筒固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安装杆滑动安装于所述套筒内,且沿靠近或远离第二压辊的方向进行滑动,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安装杆上,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套筒的侧壁相固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安装杆的周侧相固接,所述第一压辊位于所述弹簧远离套筒的一端,所述第一压辊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杆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推压组件推动第一压辊时,第一压辊推动安装杆进行移动,此时安装杆滑动伸入套筒中,而弹簧受安装杆的滑动而进行压缩,从而使第一压辊方便的抵贴至第二压辊上;当推压组件不再推动第一压辊时,弹簧在失去推力后进行弹性回复原形,此时安装杆的一端在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从套筒滑动伸出,此时安装杆带动第一压辊自动远离第二压辊,使pe带不再进行传送。
11.可选的,所述推压组件包括电动推杆、转动辊和安装座,所述电动推杆固设于所述机架上,且位于第一压辊远离第二压辊的一侧,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杆沿靠近或远离第一压辊的方向进行伸缩,所述安装座固设于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杆上,所述转动辊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转动辊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压辊的转动轴线相一致。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电动推杆推动转动辊沿靠近第一压辊的方向进行移动,持续移动的转动辊推动第一压辊抵贴第二压辊,从而使pe带快速压合于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之间;转动辊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压辊的转动轴线相一致,从而在转动辊将第一压辊抵贴于第二压辊上时,转动的第一压辊与转动辊进行同步转动,从而保障了第一压辊的转动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驱动件为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固设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杆与所述转动辊的一侧面相固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伺服电机驱动转动辊进行转动,而转动辊带动第一压辊进行转动,然后第一压辊带动第二压辊进行同步转动,从而在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的转动下,pe带沿远离支撑杆的方向进行移动。
15.可选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纠偏台,所述纠偏台上开设有供pe带贯穿的穿槽,所述pe带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与穿槽的相对两侧面一一贴合。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e带受穿槽的内侧壁的隔挡而难以在传送的过程中发生传送偏移,从而保障了pe带的传送稳定性。
17.可选的,所述纠偏台上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与纠偏台相铰接,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横跨穿过穿槽的开口,所述纠偏台上开设有供限位杆的另一端嵌合插入的嵌合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杆将pe带限制在穿槽中,从而使pe带在传送的过程中不易从穿槽内脱出,从而提高了纠偏台对pe带的纠偏稳定性。
19.可选的,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固设有转轴,所述限位杆通过转轴转动安装于纠偏台上,所述转轴上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转轴相固定,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纠偏台相固定。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拨动限位杆,从而使限位杆翻转远离穿槽,此时
工作人员即可方向的将pe带放置入穿槽中;然后工作人员方式对限位杆的拨动,此时限位杆在扭簧的回复力下快速反向转动,并插入至嵌合槽内,从而实现穿槽开口的快速封锁。
21.可选的,所述第一压辊与所述第二压辊的外周侧均固定套设有防滑套。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防滑套使pe带更加稳定的压合在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之间,从而增强了第一压辊与pe带、第二压辊与pe带之间的摩擦力,使pe带的传送过程不易发生打滑,提高了pe带的传送稳定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电动推杆通过转动辊推动第一压辊抵贴第二压辊,从而使pe带压合在第一压辊于第二压辊之间,然后工作人员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转动辊进行转动,转动的转动辊带动第一压辊进行转动,而第一压辊带动第二压辊进行同步转动,从而在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的压合传送下,pe带沿远离支撑杆的方向的稳定传送;
25.2.当工作人员完成一件服装产品的面料缝合处的密封后,电动推杆的输出杆远离第一压辊,此时第一压辊在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远离第二压辊,从而使pe带悬置于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的间隙间,使pe带难以在第一压辊或第二压辊的惯性转动下进行再次传送;
26.3.pe带受穿槽的内侧壁的隔挡而难以在传送的过程中发生传送偏移,从而保障了pe带的传送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纠偏台和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压辊、第二压辊、弹性伸缩组件和推压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30.附图标记:1、生产工作台;2、机架;21、支撑杆;211、pe带盘;22、固定板;23、角铁;3、导向组件;31、导向辊;4、纠偏台;41、穿槽;42、安装槽;43、转轴;44、限位杆;45、嵌合槽;46、扭簧;5、第一压辊;6、第二压辊;7、弹性伸缩组件;71、套筒;72、安装杆;721、固定座;73、弹簧;8、推压组件;81、电动推杆;82、转动辊;83、安装座;9、驱动件;91、伺服电机;10、防滑套。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pe带传送装置。参照图1,pe带传送装置包括设置在生产工作台1上的机架2,机架2上水平焊接有支撑杆21,支撑杆21上转动套设有pe带盘211, pe带盘211的转动轴线与支撑杆2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机架2上于支撑杆21的下方设置有导向组件3,导向组件3适于对pe带的传送进行导向;机架2上于导向组件3的下方设置有矩形体状的纠偏台4,纠偏台4的一侧面开设有供pe带贯穿的穿槽41,pe带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与穿槽41的相对两侧面一一贴合;机架2上于纠偏台4的下方焊接有固定板22,固定板22的一侧面开设有穿孔,固定板22的相对两侧面一一转动安装有第一压辊5和第二压辊6,第一压辊5和第二压辊6的转动轴线均与pe带的传送方向相垂直,第一压辊5和第二压辊6的宽度均大于pe带的宽度;第一压辊5和第二压辊6的外周侧均固定套设有防滑套10;机架2上设置有弹性
伸缩组件7,第一压辊5通过弹性伸缩组件7靠近或远离第二压辊6;机架2上设置有用于推动第一压辊5上的防滑套10抵贴第二压辊6上的防滑套10的推压组件8,机架2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压辊5进行转动的驱动件9。
33.参照图1,导向组件3包括两个导向辊31,两个导向辊31均转动安装于机架2上,两个导向辊31的转动轴线均与pe带盘211的转动轴线相一致,两个导向辊31的轮宽与胶带宽度相等,两个导向辊31呈高低设置且彼此间存在一定的间距,pe带从远离生产工作台1的一侧拉出,由上往下围绕位置较高的一个导向辊31后伸入两个导向辊31的间隙处,然后由上往下围绕位置较低的导向辊31,两个导向辊31对pe带的传送进行导向,从而便于pe带移动。
34.参照图1和图2,机架2上焊接有角铁23,纠偏台4焊接于角铁23上,纠偏台4上于纠偏台4宽度方向的一侧面开设有与穿槽41相连通的安装槽42,安装槽42内竖直设置有转轴43,转轴43转动安装于安装槽42内,且沿竖直方向进行转动;纠偏台4上水平设置有限位杆44,限位杆44位于pe带朝向安装槽42的一侧,限位杆44长度方向的一端与转轴43的中部相焊接,限位杆44的另一端横跨穿过穿槽41的开口;纠偏台4上开设有与穿槽41相连通的嵌合槽45,限位杆44的另一端嵌合插入的嵌合槽45中;转轴43的周侧于限位杆44的两侧均套设有扭簧46;两扭簧46相靠近的一端均与转轴43的周侧相粘接,两扭簧46相远离的一端均与安装槽42的内侧壁相粘接;使用时,限位杆44于安装槽42的开口处对pe带进行隔档,从而使pe带在传送的过程中难以从安装槽42内偏移滑出。
35.参照图1和图3,弹性伸缩组件7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弹性伸缩组件7对称设置于第一压辊5长度方向的两侧;两个弹性伸缩组件7均包括套筒71、安装杆72和弹簧73,套筒71的一端水平焊接于固定板22上,安装杆72水平布设,且安装杆72的一端设置在套筒71的内腔中,安装杆72的一端沿靠近或远离第二压辊6的方向滑动安装于套筒71内,安装杆72的另一端焊接有固定座721,第一压辊5长度方向的一端通过转轴43转动安装于固定座721上,且转动轴线与第二压辊6的转动轴线相一致;弹簧73套设于在安装杆72上,弹簧73的一端与套筒71开口边沿的侧壁相粘接,弹簧73的另一端与安装座83的侧面相焊接。使用时,推压组件8推动第一压辊5,然后第一压辊5推动安装杆72进行移动,此时安装杆72滑动伸入套筒71中,而弹簧73受安装杆72的滑动而进行压缩,从而使第一压辊5快速抵贴至第二压辊6的周侧,使位于穿孔处的pe带压合在第一压辊5与第二压辊6之间。
36.参照图1和图3,推压组件8包括电动推杆81、转动辊82和安装座83,电动推杆81安装于机架2上,且位于第一压辊5远离第二压辊6的一侧,电动推杆81的输出杆沿靠近或远离第一压辊5的方向进行伸缩;安装座83焊接于电动推杆81的输出杆的端部,转动辊82转动安装于安装座83上,转动辊82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压辊5的转动轴线相一致;驱动件9为伺服电机91,伺服电机91安装于安装座83上,伺服电机91的输出杆与转动辊82的一侧面相焊接;使用时,电动推杆81通过安装座83推动转动辊82沿靠近第一压辊5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转动辊82的周侧与第一压辊5相贴合,然后持续移动的转动辊82推动第一压辊5抵贴第二压辊6,使pe带快速压合于第一压辊5与第二压辊6之间;然后工作人员启动伺服电机91,伺服电机91带动转动辊82进行转动,转动的转动辊82推动第一压辊5,并使第一压辊5以与转动辊82相反的方向转动,而转动的第一压辊5带动第二压辊6进行转动,从而在第一压辊5和第二压辊6的转动下,pe带沿朝向生产工作台1的方向进行移动。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pe带传送装置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工作人员启动电动推杆
81,电动推杆81通过安装座83推动转动辊82沿靠近第一压辊5的方向进行移动,移动的转动辊82推动第一压辊5,从而使第一压辊5上的安装杆72滑动伸入至套筒71中,使弹簧73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一压辊5沿套筒71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并最终抵贴于第二压辊6的周侧,此时pe带压合于第一压辊5与第二压辊6之间。然后工作人员启动伺服电机91,伺服电机91带动转动辊82进行转动,转动的第一压辊5带动第二压辊6进行同步转动,从而在第一压辊5和第二压辊6的转动下,pe带沿朝向生产工作台1的方向进行移动,方便工作人员使用pe带进行服装产品的面料缝合处的密封。当工作人员完成一件服装产品的面料缝合处的密封后,工作人员调节电动推杆81,并使电动推杆81的输出杆远离第一压辊5,此时转动辊82不再按压第一压辊5,而第一压辊5在弹簧73的回复力作用下远离第二压辊6,此时pe带悬置于第一压辊5与第二压辊6的间隙间,pe带难以在第一压辊5或第二压辊6的惯性转动下进行再次传送,从而实现pe带传送的及时停止。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