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19345发布日期:2022-12-02 22:44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建造房屋时,由于一层施工现场环境的限制,砌筑用砖和砌筑砂浆无法直接运输的一层施工区域,而常规的物料提升机无法起到作用。
3.室内物料提升装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体装置,由钢斜杆、钢立杆、配重组成,形成稳定结构;另一部分是动力装置,提供该机械的提升动力。
4.该室内物料提升装置是主要用于一层楼栋砌体结构材料的运输。由于一层施工环境的限制,砌筑用砖和砌筑砂浆无法直接运输到一层施工区域,而常规的物料提升机无法起到作用。
5.其主要应用于施工领域,鉴于在一些施工现场,由于一楼会堆积特别多的建筑材料,其所堆积的建筑材料经常为整栋楼的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几乎将地面通道堵塞,造成行人、行车的不便。
6.尤其是在一些施工现场,能否首先将施工所需要的建筑材料由地下通道直接运输至负一层,这样负一层摆放建筑材料不会影响地面的行人和行车,由于在施工阶段上下楼层之间会有尚未安装的电梯井,这样会将上下楼层相互贯通,于是再经过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将建筑材料提升至一层,进而分配至别的楼层。如何设置这样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该室内物料提升装置的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针对无法将建筑材料运输至一层内的难题,巧妙的通过吊升的方式将建筑材料从负一层运送至一层。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立柱,以及连接在所述立柱上的悬臂,所述悬臂从所述立柱的上端向斜上方延伸,所述立柱的上端设置有用于与其构成转动配合的套筒,所述悬臂的下端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以与所述立柱构成转动配合,所述悬臂的上端设置有导线轮,所述套筒上连接有用于与所述立柱构成转动配合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上设置有动力装置和卷线轮,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卷线轮的中心转轴相连接,所述卷线轮上缠绕有绳索,所述绳索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卷线轮上,所述绳索的另一端绕过所述导线轮后垂直向下并与挂钩连接。
9.上述的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固定有用于防止所述套筒掉落的支撑板,所述套筒与所述立柱之间设置有轴承。
10.上述的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包括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的纵向板和与所述纵向板相垂直的两个横向板,两个所述横向板固定在所述纵向板
上,两个所述横向板上固定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条形板,每个所述条形板上均设置有两个支撑柱,用于支撑所述动力装置和卷线轮的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柱上。
11.上述的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圆盘,两个所述圆盘一一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条形板上方,每个所述圆盘和与其相对应的两个支撑柱相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固定在一个所述圆盘的外侧面上,所述卷线轮的中心转轴设置在两个所述圆盘之间,所述中心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圆盘通过轴承连接,所述中心转轴与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轴通过联轴器相连接。
12.上述的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圆盘通过多个拉杆相连接。
13.上述的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与所述纵向板之间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所述悬臂之间设置支撑筋板。
14.上述的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下端设置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通过多个螺栓与底座相连接。
15.上述的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座盘和设置在所述底座盘上的配重块。
16.上述的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为减速电机。
1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8.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
19.2、本实用新型支撑平台主要由一个纵向板、两个横向板、两个条形板和四个支撑柱构成,其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有效的为支架提供支撑。
20.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支架能够有效的为动力装置和卷线轮提供支撑。
21.4、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成本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工作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23.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平台、支架、动力装置和卷线轮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底座;
ꢀꢀꢀꢀꢀꢀꢀꢀꢀꢀꢀꢀꢀ
1a—底座盘;
ꢀꢀꢀꢀꢀꢀꢀꢀꢀ
1b—配重块;
29.2—立柱;
ꢀꢀꢀꢀꢀꢀꢀꢀꢀꢀꢀꢀꢀ
3—悬臂;
ꢀꢀꢀꢀꢀꢀꢀꢀꢀꢀꢀꢀ
4—套筒;
30.5—导线轮;
ꢀꢀꢀꢀꢀꢀꢀꢀꢀꢀꢀ
6—支撑平台;
ꢀꢀꢀꢀꢀꢀꢀꢀ
6a—纵向板;
31.6b—横向板;
ꢀꢀꢀꢀꢀꢀꢀꢀꢀꢀ
6c—条形板;
ꢀꢀꢀꢀꢀꢀꢀꢀꢀ
6d—支撑柱;
32.7—动力装置;
ꢀꢀꢀꢀꢀꢀꢀꢀꢀ
8—卷线轮;
ꢀꢀꢀꢀꢀꢀꢀꢀꢀꢀ
9—绳索;
33.10—挂钩;
ꢀꢀꢀꢀꢀꢀꢀꢀꢀꢀꢀꢀ
11—支撑板;
ꢀꢀꢀꢀꢀꢀꢀꢀꢀ
12—支架;
34.12a—圆盘;
ꢀꢀꢀꢀꢀꢀꢀꢀꢀꢀꢀ
12b—拉杆;
ꢀꢀꢀꢀꢀꢀꢀꢀꢀꢀ
13—固定杆;
35.14—连接盘;
ꢀꢀꢀꢀꢀꢀꢀꢀꢀꢀ
15—支撑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3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37.如图1所示的一种室内物料提升装置,包括底座1和设置在所述底座 1上的立柱2,以及连接在所述立柱2上的悬臂3,所述悬臂3从所述立柱 2的上端向斜上方延伸,所述立柱2的上端设置有用于与其构成转动配合的套筒4,所述悬臂3的下端与所述套筒4固定连接以与所述立柱2构成转动配合,所述悬臂3的上端设置有导线轮5,所述套筒4上连接有用于与所述立柱2构成转动配合的支撑平台6,所述支撑平台6上设置有动力装置7和卷线轮8,所述动力装置7的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卷线轮8的中心转轴相连接,所述卷线轮8上缠绕有绳索9,所述绳索9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卷线轮8上,所述绳索9的另一端绕过所述导线轮5后垂直向下并与挂钩10连接。
38.本实施例中,该室内物料提升装置在使用时,将该室内物料提升装置放置在房屋的一层的楼梯口位置,使挂钩10竖直向下伸入到负一层,将一层施工所需要的建筑材料运输至负一层,通过该室内物料提升装置能够有效的将建筑材料提升至一层,具体的,通过挂钩10将建筑材料挂起来,利用动力装置7为卷线轮8的转动提供动力,在卷线轮8的转动下,带动绳索收卷,从而将建筑材料从负一层吊升至一层。
39.本实施例中,该室内物料提升装置的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针对无法将建筑材料运输至一层内的难题,巧妙的通过吊升的方式将建筑材料从负一层运送至一层。
40.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立柱2上固定有用于防止所述套筒4掉落的支撑板11,所述套筒4与所述立柱2之间设置有轴承。
41.由于套筒4与悬臂3为转动配合,通过设置支撑板11能够为套筒4 提供有效的支撑,避免套筒4沿立柱2向下滑动;通过在套筒4与立柱2 之间设置轴承,能够确保套筒4与立柱2之间的转动配合。
42.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支撑平台6包括与所述套筒4固定连接的纵向板6a和与所述纵向板6a相垂直的两个横向板6b,两个所述横向板6b 固定在所述纵向板6a上,两个所述横向板6b上固定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条形板6c,每个所述条形板6c上均设置有两个支撑柱6d,用于支撑所述动力装置7和卷线轮8的支架12设置在所述支撑柱6d上。
43.本实施例中,支撑平台6主要由一个纵向板6a、两个横向板6b、两个条形板6c和四个支撑柱6d构成,其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有效的为支架 12提供支撑。
44.如图2所示,所述支架1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圆盘12a,两个所述圆盘12a一一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条形板6c上方,每个所述圆盘12a和与其相对应的两个支撑柱6d相连接,所述动力装置7固定在一个所述圆盘 12a的外侧面上,所述卷线轮8的中心转轴设置在两个所述圆盘12a之间,所述中心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圆盘12a通过轴承连接,所述中心转轴与所述动力装置7的动力输出轴通过联轴器相连接。
45.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架12能够有效的为动力装置7和卷线轮8 提供支撑。
46.如图2所示,两个所述圆盘12a通过多个拉杆12b相连接。通过设置拉杆12b,能够有效的将两个圆盘12a连接在一起。
47.如图2所示,所述悬臂3与所述纵向板6a之间设置有固定杆13,所述固定杆13与所述悬臂3之间设置支撑筋板15。
48.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固定杆13和支撑筋板15能够有效为悬臂3提供支撑。
49.如图1所示,所述立柱2的下端设置有连接盘14,所述连接盘14通过多个螺栓与底座1相连接。
50.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1包括底座盘1a和设置在所述底座盘1a上的配重块1b。优选的,因地制宜,所述配重块1b采用砖块。
5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7为减速电机。
5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