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型带放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28542发布日期:2022-08-31 06:21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V型带放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v型带放水装置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矿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v型带放水装置。


背景技术:

2.胶带机是煤炭行业主要的物料运输设备,且不可能全部用导料槽密封,在矿井每天的停机检修期间由于井下顶板淋水或日常设备清扫水,积水极易在v型带的水平段积聚,v型带的带面无法有效排水,导致带面集聚大量积水,每次启机前积水可达到v型带的带面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在每次启机生产时,积水都会随v型带带入至煤仓或喷洒到沿线,从而造成以下问题:1、产品水分超标、煤质下降、冬季冻车等现象严重;2、产品粘湿、煤仓堵塞严重;3、胶带机带面存有积水容易导致驱动出现打滑现象、沿线撒煤等问题,制约生产系统不能及时加煤生产,影响生产效率;4、在需要检修胶带机的入料溜槽时,检修工就因为清扫水聚集,达不到作业环境标准而无法作业,影响工作效率,并存在安全隐患。
3.目前现有清扫积水的手段一般为:一、停机状态下,首先拆除托辊,然后用撬杠下压压带面排水的方式;该种方式需要在停机状态下,首先拆卸托辊、然后用撬杠下压带面排水的方式,不仅费时费力且无法彻底排空带面积水。
4.二、启机状态下,通过给胶带工作面安装犁式清水装置泄水;该种方式在启机状态下,通过安装犁式清水装置泄水,不仅运行隐患较大且泄水的同时将物料也卸掉。
5.因此,需设计一种能够将v型带上的积水排出的v型带放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v型带放水装置,能够将v型带上的积水排出。
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v型带放水装置,包括托辊组和输送带,所述托辊组承托所述输送带,所述托辊组包括中部托辊和设置在所述中部托辊两侧的侧部托辊,还包括驱动机构、转动部和压带机构,所述转动部与所述侧部托辊和所述压带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转动部连接,所述侧部托辊和所述压带机构能够绕所述转动部的转动轴线转动;
8.排水时,所述驱动机构带动所述转动部旋转,所述转动部带动所述侧部托辊转动至与所述中部托辊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所述中部托辊所处的平面,所述转动部带动所述压带机构将所述输送带的侧部下压至与所述输送带中部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所述输送带的中部所处的平面。
9.优选地,所述中部托辊和所述侧部托辊设置在托辊架上,所述转动部与所述托辊架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托辊架转动,使得排水时所述侧部托辊转动至与所述中部托辊处于同一平面。
10.优选地,所述中部托辊设置在第一架体上,所述侧部托辊设置在第二架体上,所述第二架体与所述转动部固定连接;
11.排水时,所述转动部带动所述第二架体转动,使得所述侧部托辊转动至与所述中部托辊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所述中部托辊所处的平面。
12.优选地,所述压带机构包括摆臂和压块,所述摆臂一端与所述转动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块连接,所述压块设置在所述输送带的上方;
13.排水时,所述转动部带动所述摆臂转动,所述摆臂带动所述压块朝所述输送带的方向动作并将所述输送带的侧部下压至与所述输送带的中部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所述输送带的中部所处的平面。
14.优选地,所述压块可沿所述摆臂的长度方向可调节地安装在所述摆臂上。
15.优选地,所述摆臂上设有多个沿所述摆臂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口,所述压块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安装口中。
16.优选地,所述压块的端部与所述摆臂转动连接;
17.使用时,所述压块转动至与所述摆臂垂直,使得所述压块处于所述输送带的上方;
18.不使用时,所述压块转动至与所述摆臂平行,使得所述压块脱离所述输送带。
19.优选地,所述压块包括转轴和滚筒,所述转轴与所述摆臂连接,所述滚筒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20.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液压推杆和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液压推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动部连接,所述液压推杆动作带动所述连杆摆动,所述连杆带动所述转动部转动。
21.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多个所述转动部,所述驱动机构带动多个所述转动部同步转动。
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3.本技术通过驱动机构带动转动部转动,并通过带动部带动侧部托辊转动至与中部托辊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中部托辊,从而使得输送带的侧部失去侧部托辊的支撑,同时转动部带动压带机构朝向输送带方向转动并将输送带的侧部下压至与输送带中部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输送带中部所处的平面,从而使得输送带中的积水能够顺畅地排出,能够快速方便地完成积水清理,避免输送带内积水影响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24.参见附图,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v型带放水装置在正常工况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v型带放水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v型带放水装置的俯视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v型带放水装置在排水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摇臂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对照表:
31.托辊组10:中部托辊101、侧部托辊102、托辊架103;
32.输送带20;
33.驱动机构30:液压推杆301、连杆302;
34.转动部40;
35.压带机构50:摆臂501、压块502、安装口503;
36.支架60。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38.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视为对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39.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1.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v型带放水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托辊组10和输送带20,托辊组10承托输送带20,托辊组10包括中部托辊101和设置在中部托辊101两侧的侧部托辊102,还包括驱动机构30、转动部40和压带机构50,转动部40与侧部托辊102和压带机构50连接,驱动机构30与转动部40连接,侧部托辊102和压带机构50能够绕转动部40的转动轴线转动;
42.如图4所示,排水时,驱动机构30带动转动部40旋转,转动部40带动侧部托辊102转动至与中部托辊101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中部托辊101所处的平面,转动部40带动压带机构50将输送带20的侧部下压至与输送带20中部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输送带20的中部所处的平面。
43.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托辊组10安装在支架60上,其中侧部托辊102倾斜于中部托辊101设置,侧部托辊102与中部托辊10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输送带20的中部被中部托辊101承托,输送带20的两侧部被侧部托辊102承托,使得输送带20呈大致v型状,进而使得输送时物料不易从输送带20的两侧漏出。
44.再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转动部40与支架60转动连接,压带机构50设置在输送带20的其中一侧或两侧,当需要清理输送带20内的积水时,通过驱动机构30带动转动部40转动,转动部40同步地带动侧部托辊102和压带机构50转动,其中,侧部托辊102转动至与中部托辊101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中部托辊101所处的平面,使得输送带20的侧部失去了侧部托
辊102的支撑,并且同时压带机构50向输送带20的方向转动,压带机构50将输送带20的侧部下压,从而使得输送带20的侧部下压至与输送带20的中部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输送带20中部所处的平面,此时输送带20内的积水即可以从输送带20的侧部向外排出。通过该种方式无需人工对输送带20下压进行排水,且能够保证输送带20的侧部处于输送带20的中部以下或处于输送带20的中部同一平面,使得积水能够容易地从输送带20的侧部排出,避免输送带20积水影响产品质量。当完成积水清理后,驱动机构30驱动转动部40反向转动并带动侧部托辊102复位,侧部托辊102再次地将输送带20的侧部承托起来,并使得输送带20重新复位至大致v型状。
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中部托辊101和侧部托辊102设置在托辊架103上,转动部40与托辊架103连接并能够带动托辊架103转动,使得排水时侧部托辊102转动至与中部托辊101处于同一平面。
46.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托辊架103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架60上,其中转动部40与托辊架103固定连接,转动部40转动时带动托辊架103转动,从而带动中部托辊101和侧部托辊102转动,以使得侧部托辊102转动至与中部托辊101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中部托辊101。
47.再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转动部40的转动轴线处于中部托辊101的下方,在正常工况下,输送带20的中部被中部托辊101承托并处于第一位置,排水时,转动部40带动托辊架103转动,使得中部托辊101和侧部托辊102同时绕转动部40的轴线转动,并转动至中部托辊101和侧部托辊102处于同一平面,此时输送带20的中部被中部托辊101承托并处于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处于第二位置的上方。
48.可选地,转动部40与中部托辊101同轴,在排水时,中部托辊101的所处的高度不会发生改变,侧部托辊102在转动部40的带动下翻转至与中部托辊101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中部托辊101所处的平面,以便于排水。
49.可选地,中部托辊101设置在第一架体上,侧部托辊102设置在第二架体上,第二架体与转动部40固定连接;
50.排水时,转动部40带动第二架体转动,使得侧部托辊102转动至与中部托辊101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中部托辊101所处的平面。
51.其中,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相互独立,第一架体固定地设置在支架60上,第二架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架60上,转动部40与第一架体固定连接,排水时,转动部40带动第一架体转动,第二架体固定不动,从而使得侧部托辊102翻转至与中部托辊101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中部托辊101所处的平面。
5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压带机构50包括摆臂501和压块502,摆臂501一端与转动部40连接,另一端与压块502连接,压块502设置在输送带20的上方;
53.排水时,转动部40带动摆臂501转动,摆臂501带动压块502朝输送带20的方向动作并将输送带20的侧部下压至与输送带20的中部处于同一平面或低于输送带20的中部所处的平面。
54.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摆臂501设置在输送带20的其中一侧或两侧,压块502设置在输送带20的上方,具体地,压块502处于输送带20侧部的上方。转动部40动作时,带动摆臂501转动,同时转臂带动压块502朝输送带20的方向移动,压块502与输送带20侧部的上端面接触并将输送带20侧部下压,从而使得输送带20侧部能够下压至与输送带20中部处于
同一平面或低于输送带20中部所处的平面,以便于对输送带20内的积水进行排出。
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压块502可沿摆臂501的长度方向可调节地安装在摆臂501上。
56.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摆臂501上设有多个沿摆臂50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口503,压块502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口503中。
57.其中,安装口503为螺纹孔,压块502的端部设有螺纹安装部,通过螺纹安装部可将压块502装入至螺纹孔中,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调整地将压块502安装在不同的安装口503中,以调节压块502与输送带20之间的间距。
58.可选地,在摆臂501上设有沿摆臂50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压块502可活动地安装在滑槽中,压块502通过锁定件固定在滑槽中,锁定件可以是插销或螺丝等,从而调整压块502与输送带20之间的间距。
5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压块502的端部与摆臂501转动连接;
60.使用时,压块502转动至与摆臂501垂直,使得压块502处于输送带20的上方;
61.不使用时,压块502转动至与摆臂501平行,使得压块502脱离输送带20。
62.进一步的,压块502与摆臂501之间设有弹簧,当压块502将输送带20下压时,压块502在弹簧的作用下能够避免压块502与输送带20硬接触,从而起到保护输送带20的作用,避免输送带20被压坏。
63.另外,不使用时,压块502转动至与摆臂501平行,此时即可方便拆除更换运输带。
6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压块502包括转轴和滚筒,转轴与摆臂501连接,滚筒与转轴转动连接。通过设置滚筒能够避免压块502在与输送带20接触时压块502滑动地与输送带20表面摩擦,从而造成输送的磨损。
6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机构30包括液压推杆301和连杆302,连杆302的一端与液压推杆301铰接,另一端与转动部40连接,液压推杆301动作带动连杆302摆动,连杆302带动转动部40转动。
66.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30设置在支架60的一侧,液压推杆301动作推动连杆302转动,连杆302带动转动部40转动,以实现压带机构50下压。具体地,液压推杆301能够带动压带机构50转动90
°
以将输送带20下压。
67.可选地,驱动机构30还可以是伺服电机,伺服电机与转动部40连接并带动转动部40旋转。
68.可选地,驱动机构30还可以是齿轮齿条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包括驱动齿条和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转动部40连接,驱动齿条与驱动齿轮啮合,通过驱动齿条带动驱动齿轮旋转,进而带动转动部40转动。
6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驱动机构30连接多个转动部40,驱动机构30带动多个转动部40同步转动。
70.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沿输送带20的输送方向上间隔地设置有多组托辊组10,对应地,在每组托辊组10一侧设置一个压带机构50和转动部40,液压推杆301分别与多个连杆302连接,当液压推杆301动作时,同步地带动多个转动部40同步转动,同时使得各个侧部托辊102以及压带机构50同步转动,以实现整段输送带20能够进行排水。
71.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在本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