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用贴膜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01490发布日期:2022-08-27 05:03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终端用贴膜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移动终端辅助设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用贴膜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发展,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越来越普及,而且此类移动终端设备的屏幕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薄,屏幕的成本占整机成本比例越来越高。为了保护屏幕,用户通常会在屏幕的表面贴覆上一层保护膜,但是给屏幕贴膜需要一定的技巧,普通用户不具备贴膜技巧。
3.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在给屏幕进行贴膜时,至少要确保以下几点:
4.第一,屏幕与保护膜的对位必须精准,如果屏幕与保护膜定位不精准则必然导致贴膜歪斜,不仅不美观,贴歪的保护膜使用寿命也会大幅缩短。
5.第二,在贴膜过程中,保护膜与屏幕之间不能产生气泡,如果贴膜完成后在屏幕上留有气泡,不仅不美观,同时必然影响用户使用电子设备时的观感。
6.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辅助用户贴膜的装置,但是现有的此类装置大多只能辅助用户将屏幕与保护膜对齐,具体贴膜过程中还是没办法排出屏幕与保护膜之间的空气,致使贴膜时容易产生气泡,并且在后期也不能很好地消除全部气泡,不能保证贴膜质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能够排出贴膜时屏幕与保护膜之间的空气,从而满足用户的贴膜需求,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用贴膜辅助装置,包括贴膜器主体,所述贴膜器主体的下端面上设有承载框和预贴合机构,所述承载框用于套设在移动终端的外侧壁上,所述预贴合机构用于控制保护膜与屏幕在所述预贴合机构内先进行贴合;所述预贴合机构包括按压凸点,所述按压凸点设置在所述承载框的内侧。
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按压凸点的中心与所述承载框的中心线重合。
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载框的内侧壁上设有终端支撑机构,所述终端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分别与所述承载框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按压凸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按压凸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支撑件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高度。
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数量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按压凸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数量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按压凸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贴膜器主体上设有观察孔,所述观察孔和所述按压凸点均设置在靠近承载框上端的一侧,且所述按压凸点位于所述观察孔和承载框上端之间。
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贴膜器主体与所述承载框一体成型。
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载框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条挡板,挡板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另一条挡板弯曲的弯曲部。
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贴膜器主体上设有两个穿膜孔,所述穿膜孔设置在所述承载框的两端外侧。
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贴膜器主体的上端面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用于将保护膜固定在所述承载框内。
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贴膜器主体的上端面设有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与所述限位柱的高度相同。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8.本技术通过在贴膜器主体上设有承载框和预贴合机构,通过承载框的设置能够确保贴膜时终端设备的屏幕与保护膜对位精准,提高贴合的精度;通过设置预贴合机构,且将按压凸点的中心与所述承载框的中心线重合,能够确保贴膜时不会产生气泡,提高贴膜的质量,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体验好感。
19.具体地,在进行贴膜工作时,先将保护膜安置在承载框内,然后再拿起贴膜器本体,将承载框套盖在对应的移动终端上,受承载框的限位,使得保护膜与移动终端的屏幕对位精准;然后用户按压按压凸点,使得按压凸点所在位置的保护膜先与屏幕接触;因为保护膜具有粘性,所以保护膜与屏幕会在按压凸点所在的区域先完成贴合,随即贴合区域从按压凸点所在位置向四周扩散,并排出屏幕与保护膜之间的空气,避免气泡产生。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成品膜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25.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
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6.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7.如图1-3所示,一种贴膜器,该贴膜器用于给移动终端的屏幕进行贴膜,该贴膜器包括贴膜器主体1,贴膜器主体1的下端面上设有承载框2和预贴合机构,承载框2用于贴膜时套设在移动终端外侧,从而使得贴膜器主体1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固定住,预贴合机构用于控制保护膜7与屏幕在预贴合机构内先进行贴合。贴膜器主体1选用abs塑料注塑成型,具有高强度、耐冲击性和表面光亮等特性;在其它实施例中,贴膜器主体1也可以选用其它材料制作,例如:pc塑料或abs塑料与pc塑料的混合料等。
28.本实施例中,贴膜器主体1与承载框2一体成型,能够有效的减少生产加工的工序,提高生产的效率;在其它实施例中,贴膜器主体1与承载框2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件,两者通过螺丝、卡接等固定连接在一起。
29.承载框2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条挡板21,且在挡板21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另一条挡板21方向弯曲的弯曲部22;在进行贴膜工作时,两条挡板21与移动终端相对的两条侧边抵接,将移动终端限位在两条挡板21之间,弯曲部22能够对移动终端的4个边角进行包裹,能够防止贴膜时移动终端在两条档板21内滑动。通过设置挡板21和弯曲部22,能够确保移动终端在承载框2内限位固定,提高贴膜的成功率。
30.预贴合机构包括按压凸点3,按压凸点3设置在靠近承载框2上端的一侧,且按压凸点3的中心与承载框2的中心线重合,即按压凸点3到两个挡板21的距离相同;贴膜时,先将保护膜7固定在承载框2内,然后再拿起贴膜器主体1或移动终端,将承载框2套盖在对应的移动终端上,受承载框2的限位,使得保护膜7与移动终端的屏幕对位精准;然后用户按压按压凸点3,使得按压凸点3所在位置的保护膜7先与屏幕接触;因为保护膜7具有粘性,所以保护膜7与屏幕会在按压凸点3所在的区域先完成贴合,随即贴合区域从按压凸点3所在位置向四周扩散,并排出屏幕与保护膜7之间的空气,避免气泡产生。
31.承载框2的内侧壁上设有终端支撑机构,终端支撑机构用于在贴膜时支撑住移动终端,终端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件4和第二支撑件5,第一支撑件4和第二支撑件5与两条挡板21的内侧壁连接,第一支撑件4和第二支撑件5与承载框2一体注塑成型,且第一支撑件4的高度小于第二支撑件5;其中,第一支撑件4设置在靠近承载框2上端的一侧,第二支撑件5设置在靠近承载框2下端的一侧,即第一支撑件4与按压凸点3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支撑件5与按压凸点3之间的距离。工作时,将承载框2套盖在移动终端的过程中,因第二支撑件5的高度大于第一支撑件4,所以第二支撑件5先接触抵接移动终端,接着第一支撑件4再与移动终端接触抵接,使得移动终端在承载框2内呈倾斜状,呈现上低下高的状态,当用户按压按压凸点3后,使得移动终端的屏幕与保护膜7从靠近承载框2的上端往下端排气敷贴,能够有效地排出屏幕与保护膜7之间的空气,杜绝气泡的产生。
32.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4和第二支撑件5的数量均是两个,且两个第一支撑件4和两个第二支撑件5相对于承载框2均是对称设置,即两个第一支撑件4与按压凸点3之间的距离相等,两个第二支撑件5与按压凸点3之间的距离相等。在其它实施例中,终端支撑机构还可以有多个支撑件,且第一支撑件4和第二支撑件5也可以不用对称设置,只需保证从承载框2的上端往下端方向,支撑件的高度逐渐增加即可。
33.贴膜器主体1上设有贯穿贴膜器主体1上下端面的观察孔6,观察孔6设置在靠近承载框2上端的一侧,且观察孔6位于按压凸点3的下方,即按压凸点3位于观察孔6和承载框2上端之间。设置观察孔6一方面是便于观察贴膜时屏幕与保护膜7之间的贴合情况和贴合进度,另一方面,是为了便于贴膜完成后,撕去底膜8;成品膜一般至少都有两层,一层为需要贴在屏幕上的保护膜7,一层的底膜8,两层膜在贴膜之前是粘合在一起的,贴膜完成后需要将底膜8从保护膜7表面撕去;具体地,当贴膜完成后,此时底膜8固定在承载框2内,而保护膜7已经敷贴在屏幕的表面,用户通过观察孔6按压移动终端的屏幕,使得承载框2适当的翘起,从而使底膜8与保护膜7分离,再拿去贴膜器主体即可将底膜8从保护膜7上撕去。
34.贴膜器主体1上设有膜限位机构,膜限位机构用于将保护膜7限位固定在承载框2内。膜限位机构包括多个限位柱9,限位柱9设置在承载框2的两端外侧,限位柱9的数量有4个,平均分布在承载框2的上端外侧和下端外侧,即承载框2的上端外侧和下端外侧分布设有两个限位柱9;成品膜的底膜8上预设有定位孔81,贴膜时,将定位孔81对位限位柱9,使得保护膜7被限位固定在承载框2内。
35.在其它实施例中,限位柱9的数量也可以是其它数量,具体的数量根据底膜8上的定位孔81数量确定,但是必须确保在承载框2的上端外侧和下端外侧均设置有限位柱9,这样才能保证将保护膜7限位固定在承载框2内。
36.为了使保护膜7能够在承载框2的限位牢固,本实施例中,将限位柱9设置在贴膜器主体1的上端面,即与承载框2相反的一面,在贴膜器主体1上设有两个穿膜孔10,穿膜孔10分别设置在承载框2的两端外侧,且穿膜孔10设置在承载框2与对应的限位柱9之间;具体地,在贴膜前,将保护膜7安置在承载框2内,将底膜8的两端穿过对应的穿膜孔10,再将底膜8两端的定位孔81穿过对应的限位柱9,使得成品膜整体挂在贴膜器主体1上,且保护膜7被限位固定槽承载框2内,再进行后续的贴膜操作。
37.在其它实施例中,限位柱9也可以设置在贴膜器主体1的下端面,即与承载框2处于相同面上。
38.贴膜器主体1的上端面设有两个支撑凸台11,且两个支撑凸台11分别设置是贴膜器主体1两个相对侧边的中心位置上,支撑凸台11的高度与限位柱9的高度相同;支撑凸台11能够支撑作用,保证贴膜器主体1的平衡,便于进行贴膜操作。
39.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凸台11的数量也可以是其它数量,只需保证支撑凸台11与限位柱9的连线能够至少形成一个三角形即可。
40.该贴膜器的具体贴膜过程如下:
41.首先将成品膜中的保护膜7安置到承载框2内,将底膜8的两端分别穿过对应的穿膜孔10,再将底膜8中的定位孔81对位限位柱9,使得成品膜整体挂在贴膜器主体1上,且保护膜7被限位固定槽承载框2内。
42.接着,用户可拿起贴膜器主体1或者拿起移动终端,将承载框2套设在移动终端的外侧,第一支撑件4和第二支撑件5分别抵住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在承载框内呈上低下高的倾斜状态,此时即已完成屏幕与保护膜7的对位;然后,用户可通过按压按压凸点3,使得按压凸点3所在位置的保护膜7先与屏幕接触;因为保护膜7具有粘性,所以保护膜7与屏幕会在按压凸点3所在的区域先完成贴合,随即贴合区域从按压凸点3所在位置向四周扩散,移动终端的屏幕与保护膜7从靠近承载框2的上端往下端排气敷贴,能够有效地排出屏幕与保
护膜7之间的空气,杜绝气泡的产生。
43.通过观察孔6可观察到具体的贴合情况,当贴合完成后,用户通过观察孔6按压移动终端的屏幕,使得承载框2适当的翘起,从而使底膜8与保护膜7分离,再拿去贴膜器主体1或移动终端即可将底膜8从保护膜7上撕去;自此即完成了一个移动终端的贴膜工作。
44.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技术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